人文歷史

富源縣建制歷史悠久,歷史的歲月留下了大批珍貴文物古迹,有建於明朝的「山界滇域、嶺劃黔疆,風雨劃雲貴」的雄奇界關、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勝境關;有由黔入滇較為完整的古驛道;還有大河舊石器時代洞穴文化遺址、文廟、魁星閣、亦佐古縣城舊址、紅軍長征經過的「海丹鐵索橋」、「富村革命烈士紀念塔」等。境 內自然景觀絢麗多姿,有神秘莫測的天然清溪洞;

有風光秀麗的十八連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雲南省野生山茶自然保護區」;有巧奪天工的花洞奇景;還有獨特風情的古敢水族文化等。歷史要事有:富源是元、明、清三朝移民入滇的主要通道;在徐霞客經過富源的三天,留下近4000字的記述,成為了解明代富源狀況的珍貴資料;紅軍長征兩次過富源,在富源歷史上寫下了最光輝的一頁。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養育了許多仁人志士,湧現了許多革命烈士,為富源的歷史創造了豐厚的底蘊。有為電子科技作出貢獻的專家王甲綱、生產過程式控制制專家周春暉;有兩袖清風的明朝南刑部主事、員科技作出貢獻的專家王甲綱、生產過程式控制制專家周春暉;有兩袖清風的明朝南刑部主事、員外郎張璁,著名的北伐戰爭烈士保正平、北伐將領武文淵、抗日將領王甲本等英雄,激勵一代又一代富源人民;還有潛心教育事業的伍純武教授、謝顯琳先生等。富源是一個可愛的地方,這裡的歷史和文化,風土和人情,資源和經濟,發展和變化的優勢正待發揮。

富源文廟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後人為孔子立廟稱文宣王廟。明以後稱「文廟」,乃相對「武廟」而言。《明史.禮志四》:「天下文廟,惟論傳道以列位次;闕里家廟,宜正父子以敘彝倫。」封建時期,歷代皇帝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非常重視文廟的建設,利用孔子的儒家思想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故縣治所在之地,幾乎都建有一系列的文廟建築群體。

  富源文廟位於縣人民政府大門正前方,由大成殿、魁星閣、文昌閣、欞星門、庠池和太和元氣坊等6個項目的建築設施組合而成。1998年11月與中山禮堂一併被批准公布雲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文廟大成殿

  大成殿為孔子廟的大殿,詔辟雍文宣王殿以大成為名,故稱大成殿。大成殿始建於明正德九年(1514),萬曆二十二年(1594)重修,天啟二年(1622)因戰亂焚毀,崇禎八年(1635)復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擴建。大成殿與大成門,東、西偏殿構成合院,大成殿為單檐歇山頂,高7.86米,面闊5間,寬20.26米,通進深12.7米;東、西偏殿高7.25米,單檐2層,面闊各五間,寬19米,深6.8米;大成門高10.36米,重檐,面闊5間,兩側偏廈,寬26.6米,深11.8米。1949年至1993年9月,大成殿及東、西偏殿為教育部門管理使用,大成門為縣文化館管理使用,1993年10月,縣政府發文撥交縣文物管理所保護維修,1991年,市、縣兩級政府籌資18萬元將大成殿按原樣修葺一新。1998年,社會團體和個人贊助集資4萬餘元,立孔子神龕及孔子塑像供人們觀賞遊樂。1998年,省補助10萬元、縣籌資5萬元,將東、西偏殿修葺一新。

二、魁星閣

  魁星閣是文廟附屬建築之一,位於文廟大成門左側,閣為三重檐八角亭,通高17.6米,直徑10.06米,原最高層供奉魁星神像。魁星:即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奎星」的俗稱,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稱「奎宿」,後被稱之為主宰文章興衰的神。相傳,中國古代只要魁星用紅筆在某一考生姓名上一點,這位考生將會榜有上名。

  魁星閣始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光緒六年(1880)第一次維修,1979年由縣文化館第二次維修,1990年5月,縣人民政府投資兩萬餘元,交縣文物管理所進行維修。

三、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文廟大成門右側,屬文廟配套建築之一,與魁星閣對應,通高17米,直徑10米左右。文昌:即星官名,又名「文曲星」、「文星」。中國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舊時多為讀書人所崇祀。 文昌閣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為三重檐八角樓亭,象徵人類社會文化事業繁榮昌盛,是滿足和鼓勵讀書人追求功名祿位的一種崇祀場所。不知何種原故,該項建築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拆除,計劃2003年底至2004年初恢復重建。

  四、欞星門

  位於富源文廟大成門正前方,為三開間青磚砌置牌坊,中為欞星門,兩側坊上各書「禮門」、「義路」字樣,楷書。柱礎為石質,均有浮雕圖案,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高9.1米,面闊7.6米,深2.2米。

  欞星門屬文廟配套建築之一,是古代尊師重教,提倡以禮儀道德為本的教育制度而建立的建築設施。該建築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拆除,計劃在2004年內恢復重建。

  五、庠池

位於文廟欞星門前,月牙形,長9.4米,最寬處4米,深2米。池上建石欄小橋一座,橋長6.3米,寬1.9米,造型小巧精緻。封建社會,每年祭祀孔子時,只有考上秀才之人有資格從橋上通過,其餘人員只能從庠池兩邊繞道而行,所以古時考上秀才又稱「入庠」。    庠池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第一次維修,1979年,富源縣人民政府撥專款交縣文化館第二次維修,現保存完好。

  六、太和元氣坊  太和。中國哲學術語,「太」本作「大」,原出《易、乾、象、辭》:「保合大和,乃利貞」。元氣: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或指陰陽二氣混沌未分的實體。《論衡.談天》:「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又《言毒》:「萬物之生,皆稟元氣。」

太和元氣是宣揚孔子儒家思想治理國家,能使人類社會和平安定的名詞術語,標誌這裡是推崇仁義 道德的聖地,象徵此處是最安定、最美好的和平佳境。故坊前街道定名為平街,現更名為太和街。富源太和元氣坊位於文廟正前方,是文廟的主建築之一,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坐北朝南,臨縣城平街道旁,高10.1米,面閣14.6米,深4.8米,五級斗拱托起飛檐,大匾書「太和元氣」4個斗大的金字,兩邊小匾各書「聖域、賢關、學海、文瀾」8個金字,設計精良、造型典雅大方。信步漫遊,使人心曠神怡。
推薦閱讀:

古歐洲女郎盛行的「細腰」風,卻是種"酷刑".........
3,奸
俄羅斯遠東之行——烏蘇里斯克
第二課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上

TAG:歷史 | 人文 | 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