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非基督徒:人為何需要信仰?上帝存在嗎?(下)

答非基督徒:人為何需要信仰?上帝存在嗎?(下)

那現在的問題是,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宗教。我為何偏偏要選擇基督教。在談論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聲明一點,但凡宗教如佛教、道教或儒教其實都有很多偉大的思想和教理,而且它們中的很多思想的確給人類的道德倫理和精神世界帶來很大的幫助。事實上儒釋道三教的很多教導是與基督教接近的。比如基督教同佛教一樣也有強調人生在世應有好的行為和態度,原因是他們都強調今生會決定來世。又比如基督教同儒教一樣也強調社會倫理及家庭和諧的重要性。還有比如基督教同道教一樣也強調道的核心作用。那為什麼我會強調基督教的信仰呢?基督教與這幾門宗教最根本的區別在哪裡呢?根本區別就在於基督教的信仰是從神出發,給人類帶來拯救,而其它這幾門宗教的信仰是從人出發試圖去尋找永恆的突破。現在問題來了,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承認人是有限的生命體,人的道德良心都是有缺陷的。既然如此認定,接下來的問題很明顯便是誰來拯救人類的問題。

我們可以試想一群已被定了罪的犯人,在監獄裡他們還有能力自救嗎,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犯人意味著已不是合法的公民,其政治權利已被剝奪。因此他們既沒有拯救自己的可能,也沒有拯救他人的能力,即使他們有好心好意。一位無法使自己得到解脫的犯人,我們期待他去解脫同室的犯人。這現實嗎?這可能嗎?同樣的道理,佛教、道教及儒學的開創者們都承認自己本是一位有過罪身的凡人。既然是凡人,那就意味著自己首先需要被拯救。

因此,佛教最大的問題是只知道每個人需要拯救,但卻無法找到拯救者。他們只是提出一種方法而已,即提倡要從人自身出發通過念佛、頌經、打坐等修鍊方式以尋求自身的解脫,並努力使自己跳出六道輪迴。很顯然,這種努力是無法解決信仰的根本問題的,這好比正處在監獄之中的犯人在起草一種自救方案一樣,永遠是「紙上談兵」、「坐井觀天」、「隔岸觀花」,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宗教信仰來說,儒學的思想其實根本就沒有涉及到救贖的問題,一直還是在人間摸索如何待人接物。就探索人的終極問題上,如果說佛教的狀態是「坐井觀天」,那儒學簡直就是在「原地踏步」,反而是道教的思想倒是談到了問題的要點,那就是它把注意力從人性和人行方面轉移到「道」的高度。道教認為道是萬物本源的觀點很接近聖經的教導,但很可惜老子最終也無法真正知曉何為道,他只能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實他沒錯,因為人靠自己真的無法知曉何為道,最終他認為「道」就是「無」,這樣說也是沒錯的,但令人遺憾的是,他就是不知道「無」是什麼。而在這一點上,聖經就開門見山告訴我們「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個道就是指耶穌基督,而道成為肉身就是指耶穌基督為人類設立的救贖。

對於基督徒與其他宗教的區別,還可以打這麼一個比喻來顯明一個事實。佛教徒、道教徒、無神論者、儒學信奉者及基督徒的區別就好比有五個人同時生了重病,如果再不就醫就會有生命的危險。他們都是如何去面對自己的病症呢?佛教徒深信自己慢慢保養就可以自救。道教徒覺得需要有一位醫生,但不知他在哪裡,也不知從哪裡去找。無神論者卻認為自己不會生病,而世界上也不會有醫生。儒家學者認為只要心理調節好,心態保持健康,病就會好。而基督徒的作法就是立刻去找醫生,並馬上讓醫生來為自己開藥方。

不過,現在有一個問題會引起大家思考,即如果一定要面對上帝,那人究竟如何面對。這便涉及一個人天性中之缺陷的問題,因為人有這個天然的缺陷,因此必須得到完善才能順利通往來世。這個缺陷在佛教看來是苦的問題,佛教認為人有三苦和八苦之說,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苦的存在是人一生的終極悲情,如《法華經》所言:「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佛教認為苦是源自人的執著心產生的無明之惑,接著就有了「業」,於是就掉進了輪迴里。為了尋求脫離輪迴,人人需通過修行,以求解脫輪迴。而在基督教、伊斯蘭教、儒教看來,人之缺陷乃是罪的問題。如孔子所言:「犯罪於天,無所禱也。」儒家之罪觀意在對天、道、仁、禮、言等的無知,如孔子所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伊斯蘭教則認為罪乃是不實行阿拉的旨意及未盡回教信仰五柱中的責任 ,其信仰五柱為:1、陳述信仰 2、祈禱 3、賙濟 4、齋期 5、到麥加朝聖 。

而在基督教看來,罪的根本意思在於人與神之間的一種疏離。其意是說,人被創造後本來是會按著神的命令生活,但是由於始終亞當犯罪後,於是人就與神漸行漸遠,於是就形成了一種難以彌補的疏離。如果要重新修復這種疏離,就只能通過耶穌的捨命和救贖來重新恢復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以上是我們從各宗教的教理角度來了解人之缺陷的問題,具體來說是罪和苦的問題。現在我們再從現實的角度來理解「人都是有罪的」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這裡所謂的「罪」與國家法律定義的「罪」是有根本區別的。評價一個人是否有罪過,其實有幾種評價標準,比如傳統的守則、良心的譴責、法律的條文等。很顯然,這些評價標準很重要,因為它們可以維繫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民族的倫理底線。但是這些評價標準似乎是太有限了,何以見得?簡單地說,世界上的法律和規條只是定性了人的罪行,卻無法定性人的罪性和罪念,事實上罪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行為,更是在於意念。聖經上之所以說人人都有罪,就是因為人有罪性和隱在內心的罪念。其實這種說法完全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印證。

打個比方,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山谷里遇見手拎著裝滿鈔票袋子的老人和在車水馬龍的鬧市區遇見手拎鈔票的老人之反應是完全不一樣的。就是說有些人在鬧市區遇到老人可能根本不會有任何搶劫的邪念,因為有輿論的監督和法律的制裁在監督。可是在荒無人煙的山谷里不一樣,因為沒有那種環境等於沒有法律的制裁和輿論的監督,因此人的罪性就容易體現出來,如果真到了一種犯罪可以受不到輿論監督的環境里,可以很明確地說,很多所謂的好人就會在霎那間原形畢露。因此,這裡的罪其意不僅是指罪行,更是指罪性。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活得像一位榜樣市民,我們上守國法,下遵家規。但是誰又能測透我們那顆黑暗的心呢?誰能知道我心裡的陰暗面呢?我們隱而未顯的貪婪、嫉恨、仇視、自負,誰能指的呢?誰又能幫助我們驅散呢?如聖經所言的: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3:10)。聖經說人人都有罪首先是指人人都有罪性,而不僅僅是指人人有罪行。因此,從罪性的角度講,人人都有罪是非常準確的。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老子和孔子都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人,都需要「解脫」、「成道」、「成聖」。 不管佛教、道教、儒教用什麼辭彙去描述人生的困惑,反正人就是一種困惑的存在。

既然眾生都在「痛苦」、「偽善」、「罪惡」之中,那麼當然就無法彼此相救了。這就好比一群關在囚牢里的囚犯,儘管他們彼此的罪行有輕有重,但都無法彼此相救,無論他們在囚牢里如何想法設法都無濟於事,因為人人都有罪在身,既不能救自己,更不能救他人。唯一的希望就是囚牢外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

可是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即人類有罪與耶穌有何關係呢?這一點在之前已分享過,拯救罪人的人首先他自己必須是無罪的。縱觀所有的聖賢,我們發現沒有一個人自稱是完美的人。因此人類的救世主必定不是來自人類本身,因為罪人無法拯救罪人。從這個意義來講,基督教的信仰特色就完全顯示出來了。因為世界上只有耶穌是無罪的人,因為他是道成肉身的神,因此只有他願意為人類代贖,人類才能從罪惡里得到拯救。除此之外,我們別無其它辦法。因為一方面沒有一個人可以是天生無罪的,或者說完美無缺的。另一方面,人的罪性和罪念,僅靠世界上的法律和道德教導是無濟於事的。而如何從罪里得到釋放和赦免,世界上的學校更是無法引導我們的,因為,人類內在的罪性首先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救贖。一個掉到河裡已奄奄一息的人,他此時首先需要的不是一個人在旁邊教育他應該如何游泳,而是首先救他上岸。

為了說明耶穌與孔子、釋迦摩尼、老子的區別,在這裡再打一個比方。話說在一個嚴冬,有一次一個人打水不小心掉到了井裡,由於水井很深、井水很涼,因此那人掙扎一會後便奄奄一息了。這時分別來了三個人,第一個是孔教徒,他見狀後非常同情,於是對井裡的人說:「你一定沒讀過四書五經吧?孔夫子曾說過:『行必恭。』意思是說人走路應該要恭敬端正,你一定是行走不端正,所以掉到井裡的吧。我真為你可惜呀,如果你早照孔夫子的話而行,怎麼會掉到井裡呢?」那人回答說:「謝謝你的提醒,可我已經掉進去了,我現在需要你趕快救我?」孔教徒回答道:「事情已到這一步,一切都是你忽略孔子的話造成的,因此我也沒辦法。」說完之後便嘆息地走了。過了一會兒,經過了一位和尚,他看到那人在井裡的情況後非常痛心,於是一邊念經一邊對著井裡的人講解:「你應該要早點按照佛經的教導,刻苦修行,努力達到涅盤的境地,以致超脫痛苦,如果你能早日修鍊成功,那今天你在井裡就好像在陸地一樣,就沒有痛苦了。」在井裡的人聽後說道:「我現在已奄奄一息了,我現在需要你拉我一把。你不拉我上來,我怎麼修鍊呀。」和尚望著他說道:「我看你對修鍊沒什麼盼望,我看你還不如早死早脫生吧。」說完後也搖著頭走了。這時井邊又來了一位回教徒,井裡的人憑著最後的氣力向他求救,回教徒帶著很同情的心說:「朋友,不要太難過,人生都是真主命定的,我們要認同真主的安排,今天你掉進去了,而我沒掉進去,或者說你是下地獄、上天堂都是真正的命定,因此不要太在乎命運的安排。」說完話後也走了。最後上帝的兒子耶穌經過了,當他聽到求救之聲後一句話也不說,自己就跳了下去,然後親手把那人救了上來。等那人上來後,耶穌才開始教導他日後要如何做人、如何謹慎行事。

耶穌與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教主及哲學大師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首先他是一位救主,然後他才是一位教導者。而世界上的其他教主都只是教主,只是在教導人如何做好事、如何做好人。只有耶穌來到世界上是在拯救人類,他的死之意義就在此。從人的宗教屬性角度來講也一樣,人最大的理想不是受到宗教的教育,而是一種救贖。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的區別就在此,上帝給人類帶來的恩典是差遣愛子耶穌來救贖人類,並把人類帶到上帝身邊,而佛教、道教、儒教所提供的只是一種做人的道理,或者是一種自我救贖的想法。如果再拿孤兒院的例子做比較,儒教的作用好比叔叔阿姨對孤兒們的教育,這些叔叔阿姨整天在努力希望以自己對孩子們的關懷來打消孩子們對父母的想念。而佛道的表現就好比孤兒們每天在裡面呼叫父母,他們認為父母總有一天會聽到自己的聲音。不言而喻,叔叔阿姨們的想法不是人類真正的需要,同樣儒釋道的貢獻也不是人類內心真正的需要。孤兒們最需要的不是吶喊和慰籍,而是自己父母能親自來帶他們離開孤兒院。

如聖經所說的:「惟有耶穌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

推薦閱讀:

基督的身體
伊斯蘭原教旨和我們的反思,四
【信仰】越來越模糊的以及大衛明確的信仰
為什麼在西方科技發達的情況下,有信仰的人還有很多?

TAG:信仰 | 基督 | 存在 | 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