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三大流派之-【精神分析】

當我們去心理諮詢的時候,一般心理諮詢師都有一個頭銜,例如:什麼流派(或者什麼取向的),例如:心理諮詢師會介紹自己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或者行為主義流派的。

簡單一點理解就是心理諮詢師主要是學習運用哪個心理學理論流派來做心理諮詢的。

目前世界上心理學有三大流派

分別是: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行為主義、人本主義。這三個流派影響最大,被稱為心理學的三大主要勢力。

下面我們分別看看他們的流派思想和代表人物:

今天我們就先看一下:

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動力學)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

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

1882—1885年在維也納綜合醫院擔任醫師,從事腦解剖和病理學研究。然後私人開業治療精神病。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標誌著精神分析學派最終形成。

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

1936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38年奧地利被德國侵佔,赴英國避難,次年於倫敦逝世。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新基礎,為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柱。

代表作品:

要想對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清晰的認識,還可以讀幾本介紹其思想的著作。

《夢的解析》

《圖騰與禁忌》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

《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係》

《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

《自我與本我》

《自我和防禦機制》

《精神分析引論》

《性學三論》

研究催眠:

在巴黎跟隨沙可學習期間,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這一時期他從一個神經學家轉變為一名精神病理學家,從對軀體的研究轉向對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 1884 年與約瑟夫·布洛伊爾合作期間開始產生的。布洛伊爾是一位非常傑出的醫生,不但幫助弗洛伊德排憂解難,而且還使弗洛伊德學會用新方法治療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經從布洛伊爾的病人安娜·歐的案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洩療法(布洛伊爾稱為「談話療法」)的效果。從巴黎回到維也納以後,他進一步考慮同布洛伊爾一起研究安娜·歐的病例。這時候,弗洛伊德已從沙可那裡學到有關治療歇斯底里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爾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隱含的問題,終於了解了催眠療法的使用範圍及其與人內在精神狀態的關係。

為了使催眠術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到法國南錫向伯恩海姆學習。他還說服一個女病人跟他一起到南錫去接受催眠治療。就在治療這位病人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國醫生本漢的討論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果,即認為催眠療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發現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後弗洛伊德放棄了催眠術而轉向自由聯想。

創立理論:

1895年,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將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寫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在醫學史和心理學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學」這個概念。

1897 年,在父親去世後的一年,弗洛伊德開始了他的自我分析。進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夢。在進行了兩年的自我分析後,他認為心理障礙是由於性緊張累積而引起的。他把分析的結論寫成了《夢的解析》一書並於1899年出版(出版日期寫的是1900年)。該書後來被許多人推崇為弗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然而這本書也遭到大量批評。在其一生餘下的時間裡,弗洛伊德一直堅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後半小時被用於自我分析。

影響擴大:

隨著《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精神分析運動逐漸發展起來。這時在弗洛伊德周圍聚集了一批年輕的學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組」,或稱維也納精神分析小組,1902 年發展成立心理分析協會。當時參加的人後來都變成了傑出的精神分析學家,包括阿德勒、蘭克、費登、和榮格。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探討了種種生活中常見失誤的心理作用,比如遺忘、失言、筆誤、錯放東西等。弗洛伊德在書中作出的結論,如今已被人們廣泛接受。

1905年,他發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

一本篇幅較長,一般稱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書中詳盡的闡述了如何通過分析夢境以揭示並治療神經症的種種癥狀;

另一本是《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係》,他在這本書中研究了無意識動機能夠間接表現出來的許多方式。

最後一本就是最有爭議的《性學三論》,書中他表達了關於嬰兒期性慾以及其與性倒錯和神經症之間關係的觀點。這本書的觀點招來很多對弗洛伊德的嘲諷。

1909年,受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霍爾的邀請,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參加了該校20周年校慶,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並與美國心理學屆名人威廉·詹姆斯、鐵欽納、卡特爾等人會晤,這標誌了精神分析理論終於贏得國際上的承認。

學派分裂:

在精神分析影響日盛的時候,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由於學術見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組織開始出現分裂,主要原因是阿德勒、蘭克和榮格等人均因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漸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論和風格。

在1911年的精神分析小組的幾次會議上,弗洛伊德對阿德勒的理論提出尖銳批評,阿德勒離開這個小組,繼續研究自己的理論,並創立了個體心理學。

這個時候弗洛伊德和他的指定繼承人榮格的理念衝突也越來越嚴重。榮格對於弗洛伊德在關於人的發展和對神經症的分析中過度強調性感到不滿,兩人的關係也因此惡化。1914年,榮格辭掉了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的職務,正式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建立了分析心理學。

發展脈絡: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開創,其後被不斷修正與發展,發展出幾大分支:克萊茵的:客體關係學派,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等影,響力遠遠超出心理學,所以讀者群相應更為廣泛。

梅蘭妮·克萊茵 客體關係創始人

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 1882.3.30-1960.9.22)女,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兒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驅。她提出了許多具有深遠意義的創解,開拓了理解最早期的心理歷程的途徑,被譽為繼弗洛伊德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具貢獻的領導人物之一。

克萊因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是她基於弗洛伊德之思路,所發展的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 ORT)。客體關係理論是心理動力取向的人格發展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源自"客體的尋求(object seeking)",即人類關係的建立與發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強調的"快樂的尋求"。

代表作品:《嫉羨與感恩》,《兒童精神分析》

科胡特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

海因茲·科胡特在芝加哥大學擔任教授,講授精神醫學至1981年為止。他從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畢業並在那裡擔任教職與訓練分析師。他曾是美國精神分析協會的會長(1964-65),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副會長(1965-7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檔案館的副館長(1971-81),以及奧地利科學院的成員。他曾獲得奧地利政府頒發的榮譽十字勳章,與辛辛那提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

自體心理學是精神分析理論技術的一種,源自海因茲·科胡特對自戀型人格疾患的研究,關注的是自體的發展及自體客體轉移關係。自體心理學主張三極自體結構,以及正常自體是鏡映、理想化和孿生需求的平衡。

自體心理學與客體關係理論兩者同為自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來,擅長且詳細描述關於前語言現象的問題與處理的兩個精神分析理論。

代表作品:《自體的分析》與《自體的重建》

後期研究: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出版發行,這本書的重要性僅次於《夢的解析》。弗洛伊德通過對亂倫恐懼、情感矛盾等許多特徵的研究,聲稱自己發現了三大真理:夢是無意識慾望和兒時慾望的偽裝的滿足;俄狄浦斯情結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情結;兒童具有性愛意識和動機。

1919年弗洛伊德創辦了一家國際性的出版公司,專門出版發行精神分析學方面的雜誌和書籍。到1938年納粹查封前,該公司已經出版了5種雜誌、150種書籍。

1920年他26歲的女兒去世。也許最為嚴重的問題是由於兩個兒子參加戰爭所帶來的恐懼。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論,即死的願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對立面。

理論思想:精神分析理論

潛意識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和無意識現象,無意識現象又可以劃分為前意識和潛意識。前意識是指能夠進入意識中的經驗;潛意識則是指不能進入或很難進入意識中的經驗,它包括原始的本能衝動和慾望,特別是性的慾望。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關係是:意識只是前意識的一部分,二者雖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識位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扮演著「稽查者」的角色,嚴防潛意識中的本能慾望闖入意識中;潛意識則始終在積極活動著,當「稽查者」放鬆警惕時,就通過偽裝伺機進入意識中。而且他認為,潛意識的心理雖然不為人們所覺察,但卻支配著人的一生。 

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要研究潛意識現象,但是因為潛意識本身不能被直接認識,所以必須通過一些獨特的方法才能對它進行研究。這些方法包括自由聯想法、夢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自由聯想法

自由聯想是一種不給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聯想。精神分析者讓患者在全身心都處於放鬆狀態的情況下,進入一種自由聯想的狀態,即腦子裡出現什麼就說什麼,不給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識的引導,但是患者必須如實報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對患者報告的內容進行分析和解釋,直到雙方都認為找到患者發病的最初原因為止。

夢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認為,夢的本質是潛意識願望的曲折表達,是被壓抑的潛意識慾望偽裝的、象徵性的滿足。他把夢分為「顯夢」和「隱夢」兩部分。顯夢是指人們真正體驗到的夢。隱夢則指夢的真正含義,即夢象徵性表現的被壓抑的潛意識慾望。對夢進行分析就是從顯夢中破譯出隱夢來。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與意識的鬥爭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有時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過失」變現出來,比如口誤、筆誤、誤讀、錯放、遺忘和誤解等。弗洛伊德認為,導致過失產生的心理機制和做夢的心理機制類似,都是被壓抑於意識中的願望經過扭曲掩蓋後的表達。通過對這種過失行為的分析,能夠發覺深層的潛意識的內在動機。

本能理論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動性或者動機性的驅動力量,是身體內的刺激的源頭。本能的目的是通過某些行為,如進食、飲水、性行為等,來消除或減少這種刺激。弗洛伊德把本能分為兩類: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生的本能包括飢餓、渴、性。生的本能是為了個體和種族的存續,因此是維持生命的創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過被稱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現出來。死的本能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內部,表現為自虐和自殺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現為仇恨和攻擊等。

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了心理學史上第一個系統的人格理論,包括人格結構和人格發展兩個方面。

人格結構

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在晚期,他進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學說,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部分,其中蘊含著人性中最接近獸性的一些本能性的衝動。它按照快樂原則行事。自我是指意識的結構部分,處於本我和自我之間,監督自我,予以適當滿足。它按照現實原則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處於人格的最高層。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精神分析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相應地發展為研究這三部分的內容和相互關係。

人格發展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個體通過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護自己的過程中刺激個體的性感帶(erogenous zone)可以得到滿足;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性感帶有所不同。按照性感帶的階段性不同,個體的成長可以劃分為5個階段:口唇期(oral stage)、肛門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潛伏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

口唇期是從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這個階段對嬰兒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滿足的主要來源。

肛門期是從1到3歲,這一階段性敏感區轉到肛門。

性器期是從3到5歲,這個階段生殖器成為性敏感區。這一階段的性滿足涉及對異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正是在這一階段產生的。

前三個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為成人後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礎。潛伏期是5到12歲,這一階段兒童力比多受到壓抑,沒有明顯表現。生殖期是從12歲到20歲,這一階段個體的性器官開始發育成熟,力比多壓抑逐漸解除,生殖期成為主導的性敏感區,其他性敏感區成為輔助的性敏感區。

焦慮和心理防禦機制論

焦慮論

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慮的心理學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焦慮是自我在感受到威脅時提出的一種警示。他把這種焦慮論稱為「焦慮的信號理論」。他認為,焦慮可能使個體不恰當地使用防禦機制,從而導致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認為焦慮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原始焦慮階段,二是後續焦慮階段。原始焦慮主要是出生創傷,它是後續焦慮的基礎。弗洛伊德把焦慮劃分為三種類型:客觀性焦慮(objective anxiety)、神經性焦慮(neurotic anxiety)和道德焦慮(moral anxiety)。客觀性焦慮是指個人在現實世界遇到實際危險時產生的恐懼。神經性焦慮是在擔心因為表達本能慾望而擔心被懲罰時產生的。道德焦慮是在從事或者是思考違背良知的行為時產生的。弗洛伊德認為,個體的焦慮狀態往往是兩種或三種焦慮的混合狀態。他的精神分析強調了將神經症轉化為現實焦慮的重要性,從而最終解除現實焦慮。

心理防禦機制論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防禦機制是個體無意識或半意識地採取的非理性的、歪曲顯示的應對焦慮、心理衝突或者挫折的方法,是自我的機能。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整理了弗洛伊德的相關論述,發現他主要提出了8種自我防禦機制:否認、移置、投射、合理化、反向作用、倒退、壓抑和升華。否認指個體拒絕承認引起自己痛苦和焦慮的事實的存在。移置指個體的本能衝動和慾望不能在某種對象上得到滿足時,就會轉移到其他對象上。投射指把自己內心的不為社會所接受的慾望衝動和行為歸咎於他人。合理化指用一種自己能接受的理由代替原來的理由。反向作用指用相反的行為方式來替代受壓抑的慾望。倒退指當個體遇到挫折時用早期發展階段的幼稚行為來應付現實,目的是獲得他人的同情,減輕焦慮。壓抑指把引起焦慮的觀念和衝動壓到潛意識中去。升華指把本能衝動轉移到社會讚許的方面。

社會文化觀

在晚期,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理論和方法用於分析社會歷史現象,從而使精神分析超出了精神病學和心理學領域,廣泛涉及人類諸多的社會文化領域。弗洛伊德的社會文化觀的基本觀點是人性和人類文明相對立。他所理解的人性就是人的本能,特別是性本能;文明或文化就是人類社會生活本身。他認為,文明發展的動力只能來自於對個人的本能的壓抑和升華。他把人性中比較崇高的對他人和社會的無私的愛解釋為性愛的擴散,即避免對性愛對象的過分依賴而把愛的能量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結果,藉以說明人類群體相互團結和文明得以鞏固的心理原因。

弗洛伊德根據上述理論來闡述社會文化現象。例如,他主張俄狄浦斯情結是宗教和道德產生的根源。宗教中的上帝是原始人類的父親意象的替代,道德規範源於亂倫禁忌。再如,他把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動力也解釋為俄狄浦斯情結。文學家和藝術家必須把他們被壓抑的性愛衝動升華到創作領域中,才能在想像中滿足自己的本能慾望,而不被它強大的能量所壓倒。同樣,文學和藝術品的讀者和觀眾在閱讀、欣賞作品的過程中,也能使自己的性愛衝動得到釋放。

人物影響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開創潛意識心理的研究,開創了人格心理學、動力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新領域,並促進自我心理學的發展,並且在心理治療領域,影響了很多後來的治療方法體系。

在精神分析心理學以前,傳統心理學除了行為主義外,都以意識為研究對象。雖然歷史上也有學者論述過潛意識問題,但是真正以潛意識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體系只有精神分析心理學。弗洛伊德打破了理性主義的傳統,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首創了潛意識心理學體系。

傳統心理學往往從外向內探索,而精神分析心理學則從內向外、從深層向表層研究。在弗洛伊德看來,人本生就是一個能量系統、動力系統,它決定著人的心理結構和人格模式。也就是說,本能、慾望是人的心理或者人格發展變化的推動力和起因。由此,弗洛伊德建立了動力心理學。他還開創了西方的人格心理學,並使之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學派。人們對異常心理現象的觀察和記載有漫長的歷史,但是系統的探討和科學的解釋卻是自精神分析新心理學而起。他把變態心理學從簡單的描述轉變為精神動力的研究。雖然精神分析理論體系有些不合理之處,但是弗洛伊德為變態心理學的發展開拓了新道路。

傳統的精神分析屬於本我心理學的範疇,有些心理學家雖然對自我有獨到的見解但並沒有把自己的理論系統化,唯獨弗洛伊德是自我心理學的奠基者,哈特曼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自我心理學體系,艾里克森則是當代自我心理學的最大理論權威,把自我心理學發展成為畢生發展心理學。

儘管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術不是第一個把個體語言用於心理治療的人,而且這種方法作為一種獨特的治療方法已經逐漸消失,但是卻對很多20世紀的心理治療體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些後來的治療系統或許採取了不同的理論和技術,但是都在按照弗洛伊德的方法試圖通過讓病患談論自己的問題來改變其行為。


推薦閱讀:

明明一切都好,我卻體會不到幸福與意義|什麼是「假自體」
找不到合適的治療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諮詢師怎麼辦?
卡爾·榮格:潛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戀愛是一種精神疾病嗎?
為什麼一旦睡覺時把陪我多年的玩具熊拿開,我就會感到心慌焦慮?

TAG:心理學 | 心理 | 精神分析 | 精神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