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譜系障礙與胃腸道疾病研究進展

在過去的10年里,ASD的患病率逐年增高,胃腸道功能紊亂(如腹痛、腹瀉、嘔吐、慢性便秘和胃食管反流等)在ASD兒童中普遍存在。不同的研究發現ASD兒童胃腸道癥狀患病率不同,但ASD兒童與正常發育兒童相比出現胃腸道癥狀的可能性更高。這些胃腸道癥狀的高發生率可能反映ASD兒童的消化吸收功能和腸道菌群的異常。人體內菌群對機體的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腸道微生物能夠幫助多種植物多糖的消化吸收,為人體提供能量、合成必須的維生素,對維護免疫系統的功能也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可以通過複雜的傳導通路(腸-腦軸)影響大腦功能和行為。在臨床上,大多數患胃腸道疾病的ASD兒童被轉診到精神科,這是因為ASD兒童表達能力有限,而家長和醫生常常誤將胃腸道癥狀當作行為問題,這種情況會使ASD兒童的胃腸道問題得不到及時評估和診斷,從而錯失治療的機會,而長期的胃腸道問題可能會發展成為嚴重的終身狀況。

ASD兒童胃腸道疾病的臨床表現

ASD兒童普遍存在的胃腸道癥狀ASD兒童中最常見的胃腸道癥狀是慢性便秘、腹痛伴或不伴腹瀉。其他胃腸道異常包括由於便秘引起的大便失禁、胃食管反流、腹脹、雙糖酶缺乏、胃腸道炎症以及腸道神經系統異常。在ASD兒童中,這些胃腸道功能紊亂的病因還不明確,但它可能與腸道菌群的失調和過度使用抗生素有關。胃腸道功能紊亂與ASD的關係,二者可能是因果關係,或者互為因果關係,或者兩者是共病的關係,相關致病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患有胃腸道疾病的ASD兒童的非胃腸道癥狀值得重視的是,患有胃腸道疾病的ASD兒童可能典型地或非典型地表現出非胃腸道癥狀,包括行為改變和問題行為。胃腸道功能紊亂的行為表現可能包括睡眠障礙、重複行為、自我傷害、攻擊行為、易怒或情緒不穩定和發脾氣。研究發現ASD兒童的異常睡眠、對抗行為和刻板強迫行為與胃腸道問題顯著相關。研究發現部分ASD兒童腸道通透性增加(也稱為腸漏,gut leakage),使毒性物質或過敏原更易透過腸道進入血液系統, 再透過血腦屏障影響大腦發育或造成損害。因此當ASD兒童表現出一些行為癥狀時,家長需要密切觀察兒童的生理狀況,探究出現這些行為的根本原因。

ASD兒童的行為表現與可能合併的消化道疾病總結如下表ASD兒童的行為表現可能合併的消化道疾病睡眠障礙腹痛、胃食管反流自傷行為、發怒、攻擊行為和對抗行為便秘、胃食管反流、胃炎和腸炎抗拒排便、大便次數減少、大便失禁便秘大便失禁慢性腹瀉、消化不良可察覺的腹部不適:壓住腹部,抱住腹部和哭鬧便秘、胃食管反流、腸炎、消化不良脹氣、哭鬧便秘、乳糖不耐受

ASD兒童更多出現胃腸道疾病的可能原因

腸道微生物組成改變ASD兒童經常存在便秘、腹瀉和胃食管反流等胃腸道問題,研究發現這些胃腸道問題可能與腸道菌群的改變有關。已有研究表明ASD兒童的腸道菌群構成與正常發育兒童相比發生了顯著變化。腸道微生物組成的改變將會引起機體一系列的反應,其中最重要的是體內代謝物質的改變。研究發現ASD兒童的一些遊離氨基酸、短鏈脂肪酸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含量發生了變化,其中有益短鏈脂肪酸的含量降低,從而使腸道的蠕動性降低、腸粘膜屏障作用功能降低,進而影響腸道功能腸道上皮細胞通透性增加腸道上皮屏障是微生物、抗原和免疫原性蛋白質接觸的主要部位,它起著安全守護的作用,允許需要的成分進入,而阻止有害微生物和抗原的傳播。腸道上皮屏障的通透性的增加,給細菌的傳播提供了通道,同時增加了抗原、毒力因子、其他病原體和細菌代謝物在體內傳播的可能性,從而影響大腦功能和炎症過程。腸漏假說認為部分ASD兒童不能消化分子量大的阿片類物質如麩質和酪蛋白,它們能通過腸道中的縫隙進入血液,導致兒童對麩質和酪蛋白的過敏反應,進而引起多種神經精神癥狀 [20]。研究表明當ASD兒童執行無麩質/無酪蛋白飲食(gluten-free/casein-free diet, GF/CF)後,核心癥狀有所改善。腸道內消化酶活性或含量的降低研究發現,有胃腸道問題的ASD兒童雙糖酶活性降低,雙糖酶存在於小腸粘膜吸收細胞的刷狀緣內,包括乳糖酶、蔗糖酶、麥芽糖酶、異麥芽糖酶及海藻糖酶等,其功能是使雙糖分解為單糖,然後轉運單糖穿過細胞膜而吸收,當雙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時,未被吸收的雙糖隨著腸腔內容物到達結腸,在結腸內被細菌分解代謝,產生C02, H2及其他氣體和有機酸,這些物質會破壞胃腸道內環境和腸滲透性,出現腹脹、腹痛、腹瀉、腸鳴、排氣過多等胃腸道癥狀。免疫系統功能異常研究發現伴有持續性胃腸道癥狀的ASD兒童與正常發育兒童相比產生較多的促炎症因子和具有先天免疫刺激的反調節性細胞因子。Jyonouchi H等(2005)的研究揭示ASD兒童腸道中存在炎性變化,與正常發育兒童相比產生更多的白介素-12(IL-12)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免疫系統控制著各種炎症媒介物的釋放,包括白介素和腫瘤壞死因子,所有這些物質都能引起腸道內的炎症。ASD兒童常見的腸道炎症主要有食物蛋白誘發的直腸結腸炎、小腸結腸炎和腸病乳糜瀉(谷蛋白敏感性腸病)。有研究表明當部分ASD兒童飲食中去除相應的食物後可以使一些癥狀得到一定改善或消失

相關治療方法的展望

益生菌益生菌能夠降低腸道的通透性從而使腸道維持健康的環境,因此它對ASD兒童的胃腸道功能紊亂可能存在一定的改善作用。

消化酶研究表明ASD兒童可能缺乏特定的腸道消化酶,導致部分食物未被消化進入腸道,改變了腸道菌群結構,產生毒性代謝物質。研究發現給ASD兒童連續服用3個月消化酶後其情緒問題、行為問題和胃腸道癥狀有所改善,補充的消化酶可能幫助部分營養物質的消化,從而改善胃腸道環境,改善腸道菌群組成,減少有害物質的生產。

飲食療法大部分的ASD兒童都有與飲食相關的綜合問題,他們可能會對含麩質、酪蛋白的食物產生反應、對特定食物過敏、體內酵母增長過快、低血糖等。研究發現很多ASD兒童表現葡萄糖耐受不良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問題。研究中我們注意到當ASD兒童食用含蔗糖食物後會表現出更多的自我刺激行為,而停止蔗糖食物攝入後相應的自我刺激行為就會得到改善,這可能與ASD兒童的雙糖酶缺乏以及酵母菌增殖有關。Bandini L G等(2010)的研究發現與正常發育兒童相比ASD兒童表現出更多的食物選擇性,拒絕一些食物而特別鍾愛某些食物。有研究表明當ASD兒童執行無麩質/無酪蛋白飲食(gluten-free/casein-free diet, GF/CF)後行為問題和注意力得到改善。

文獻來源:張夢想,王娟,孤獨症譜系障礙與胃腸道疾病研究進展,生理科學進展2016年第47卷第4期,300-305.
推薦閱讀:

疾病問答(169-217):糖尿病部分
從手指上找疾病
天干地支預測疾病邵偉華
體癬股癬的疾病知識、用藥常識及聯合用藥
懷孕後領證,婚禮前查出得白血病,他說我本來就知道自己生病故意欺騙他結的婚,要起訴我離婚,該怎麼辦?

TAG:孤獨 | 疾病 | 胃腸 | 腸道 | 研究 | 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