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問答750題(9)

612.問:人有知前世事者,其理由若何?  答:吾人心念相續作用,本有憶念過去之功能。故往昔之事,一經追想,如在目前,知前世事,理猶是耳。但心受劇烈感觸之後,憶念功能,易致減損。前世事,以曾經一番生死痛苦,故往往不復記憶。若能靜其念慮,復其功能,謂之「宿命通」。然或幼時能知,長則遺忘,或在定能知,出定則否。或但能略知,而不能盡知。若悉知悉見者,唯佛一人而已。  613.問:仁者曾見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五種人否?並請言其理由。  答:六神通,即吾人六受用根之大用。有報得者,有修得者。然修而得則一得一切得。彼報得者但有五通,上焉者如天仙,下焉者如神鬼,通本人人具足,各各不無,若肯修持,不愁不得。吾不曾見,雖見亦不謂奇。一得生西,則六通自在。是吾本具之作用故也。  614.問:人具業通者少,鬼具業通者多,妖具業通者尤多。此何故歟?  答:通有修得者,有報得者。鬼無血肉之軀,故有報通,人有血肉之軀,故無報通。但修而得定能發神通,名修通也。彼妖怪者亦假多年修德而來,亦修通也。有漏之通,不足為奇,請勿慕。  615.問:何謂漏盡通?  答:漏猶言破綻,謂一切煩惱,因也。又雲墮落,謂生死輪轉,果也。因斷果亡,謂之漏盡。佛於漏盡事理通達無礙,故曰「漏盡通」。  616.問:「無漏」二字之義?  答:漏就因言,猶雲破綻,即一切煩惱染法是。漏就果言,猶雲漏落,即輪轉六道受生死報者是。反之無漏者,謂不染煩惱,不受生死也。  617.問:何謂四生?  答:胎、卵、濕、化四種受生之相,謂之四生。  618,問:何謂八苦?  答: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離別苦,六怨憎會苦,七所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即五蘊色受想行識也。眾生為此五者所陰覆牢籠,身不自在,心不光明,起惑造業,相續受苦,如火蔓焚,故曰熾盛。)  619.問:何謂三途?  答:六道眾生,地獄餓鬼畜生最苦,故別曰「三途」。  620.問:何謂三業?  答:造作曰業。凡人造作,不外身口意三處,謂之三業。故一切行為,身業也;一切言語,口業也;一切思想,意業也。  621.問:何謂無生忍?  答:無生,即惑已斷盡無餘,不致再受生身於三界。於此無生功夫,而能安住,謂之忍。此在小乘,須成阿羅漢;在大乘別教,須登初地也。  622.問:昔人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請示理由?  答:執屠刀以宰殺畜生,惡業也。惡業為罪報之因,無明之緣。屠刀放下,善心生矣。善心為福報之因,智慧之緣。福慧因緣,終當成佛。立地者,非言其速,言佛與地獄界限分明也。若易其語,當云:「手執屠刀,即成地獄;放下屠刀,即成佛道。」  623.問:何謂三障?  答:所受苦樂為報障,所造三業為業障,造業之心念為煩惱障。此三者能為修道之逆緣,故曰障。  624.問:何謂三有?  答:三有,即三界之異稱。欲有、色有、無色有也,蓋有以正報有情立言,界以依報器界立言耳。  625.問:何謂四緣?  答:一曰親因緣,二曰所緣緣,三曰增上緣,四曰等無間緣。  626.問:何謂三輪?;答:佛身語意三業,皆極有自在功德,並有摧破邪惡作用,故喻如輪。  627.問:何謂分段生死?  答:分即分限,段是段落。身有長短,命有壽夭。故凡夫之生死,稱分段也。  628.問:何謂變易生死?  答:變即變遷,易是移易。出凡入聖后,因遷則果移,故聖人之生死,名變易也。  629.問:何謂五果?  答:一異熟果,與因異性者也。二等流果,與因相似者也。三離系果,無漏業之所感得者也。四士用果,作具所對之成事也。五增上果,除前四類之餘果也。  630.問:何謂五性?  答:《圓覺經》明五種隨順覺性,謂凡夫、未入地、已入地、如來、及忘心是。若依相宗所明,五性眾生,則為不定性、聲聞性、緣覺性、闡提性、菩薩性。後一定成佛,次三定不成佛,前一不定也。二者不同,未知尊意何指?631.問:何謂禪悅?  答:禪定中身心悅豫光景,謂之禪悅。  632.問:何謂四安樂行?  答:《法華經》有安樂品,四行謂身口意三業不離法華,及誓願流通法華也。南嶽思大禪師有《安樂行義》一書,發揮之。  633.問:何謂緣影?  答:緣分別也。心無形相,故不在內外中間,以眾生的指胸襟之間,是心所居之處。殊不知非心也。乃是分別六塵影以為心,故稱緣影。  634.問:何謂旃陀羅?  答:印度賤族之一種,以屠宰為業者也。  635.問:何謂海會?  答:佛說法時,聽眾雲集來會,廣大如海,故曰海會。  636.問:何謂七趣?  答:於天、人、畜、鬼、地獄五趣中,開地獄為二,外加仙趣,共成七趣。見《楞嚴經》。  637.問:何謂受四不壞信?  答:凡受戒之始,須先皈依佛、法、僧、戒四者,以立其信。謂之受四不壞信。  638.問:何謂發戒體?  答:受戒之心,謂之戒體。發此心者謂之發戒體。受五戒前秉受四不壞信者,即所以發戒體也。  639.問:何謂九有?  答:亦名九地:欲界一地,名五趣雜居。色界四地,名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舍念清凈。無色界四地,名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因果不亡,故曰有。  640.問:佛雲惡口熾然燒七聖財,何謂聖財?  答:七聖財亦名七德財:謂信、進、戒、慚愧、聞、舍、定慧也。見《未曾有經》。若《凈名經》,則謂信、戒,慚、愧、聞、舍、慧之七,但詳略稍異耳。  641.問:何為陰魔、天魔、死魔?  答:陰魔亦名眾魔,陰者色受想行識之五陰也,此五陰惱害真性,令造諸惡,故曰魔。天魔者,欲界天頂有魔王天,深著世界樂,憎嫉聖賢道,常欲惱害諸修行人。死魔者,識暖氣二法相離,令人壽盡,生大苦惱也。  642.問:何謂轉輪聖王?  答:《俱舍論》云: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此王有輪寶,旋轉應導,威伏一切,故名轉輪王。輪有四種:金、銀、銅、鐵。金輪王王四大洲,銀輪王王三洲,銅輪王王二洲,鐵輪王王一洲,其威伏勝劣,亦次第殊,然不事傷害,勸修十善則一也。  643.問:何謂十地?  答:菩薩修行,有四十一位。所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也。十地之名:曰歡喜、離垢、發光、焰慧、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意、法雲。  644.問:何謂七佛?  答:由釋迦前追溯過去之佛至前第六佛止。即迦葉佛、拘那舍牟尼佛、拘留孫佛、毗舍浮佛、尸棄佛、毗婆尸佛、連釋迦佛共七佛。亦有他方七佛,如立刻名號於柱上者:曰多寶如來、寶勝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甘露王如來、阿彌陀如來。  645.問:始覺、本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為五覺,本覺、相似覺二語,不知如何解釋?  答:本覺者本來之覺,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也。如月之明。相似覺者,雖非不覺,而猶未真覺,如薄雲覆月。  646.問:受戒、授記,有無分別?  答:有別。法師說戒,信受奉行,謂之受戒。依法修行,終當得果,師為證明,謂之授記。  647.問:何為頭陀?  答:梵語頭陀,華言抖擻,謂抖擻精神,不作無利益事。  648.問:何謂學教觀?  答;教談妙理,觀修妙行,二者相資。俱宜學。  649.問:何謂毗尼?  答:戒律也。  650.問:何謂十乘?  答:一觀不思議境,二真正發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觀等,共有十種修法,乘此十種,任運能出生死,此豎出三界,反不若凈土法門橫超之妙。  651.問:佛經謂菩薩修行,動經塵劫,何以先德一生參禪,即生兜率?  答:菩薩經劫修行,方成佛果。古德一生精進,臨終即生兜率。生後正好發廣大心,歷經塵劫,修行六波羅密普度眾生,一是因中果人,一是因中因人,不可同年而語也。  652.問:《西方合論》謂一毛一塵皆具無量凈佛國土,請言其理?  答:毛塵之體即是法界,法界之中何法不具!  653.問:何謂悉檀?  答:悉遍也,檀施也。佛以說法度生,名施。令生遍得四種之益,名遍。能所合說,故名悉檀。  654.問:《安士全書》謂惟有慈心之人毒不能害,請言其理由?  答:一切苦樂諸境,皆從心生,我慈心中無毒,外毒安能害我?  655.問:何謂四事供養?  答:飲食、衣服、卧具、湯藥。  656.問:何謂龍藏?  答:以梵本藏經刻印。民間無力,歷朝以來,出自國帑。是以請者,必奏明方印,故頒賜時,旗傘皆龍,經簇亦畫龍,故稱之。  657.問:何謂博地凡夫?  答:博,大也。凡夫無神足,不能一舉萬里,故稱之。  658.問:《彌陀要解》中有「文成印壞」一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譬喻念佛求生西方,到得因成緣熟,一念即得往生。如蠟印印泥,則文成於泥,而蠟壞矣。  659.問:《憨祖年譜》載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凈。染有生死,凈無諸佛數語。不知如何解釋?  答:識與智,實一心之別名。就有分別作用言,曰識;就無分別作用言,曰智。何謂有分別作用,即吾人之情感對於事物而有愛憎等分別是也。何謂無分別作用,即不以感情用事,唯以理為歸也,凡以感情用事者,煩惱滋生,故曰依識染;以理為歸者,不生煩惱,故曰依智凈。煩惱染法,為生死根本,故曰染有生死;眾生淪於生死,故有諸佛出世,施其教化,若無煩惱,則無生死,無生死,則諸佛亦無緣出世,故曰凈無諸佛。  660.問:大乘以非榮、非枯為中道,小乘以離斷、離常為中道。二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大悲利物謂榮,獨善其身謂枯,不滯二邊為中。斷常二見,皆是外道,離是二見,方謂之中,前為大乘所修,後為小乘所修,故曰道。  661.問:《凈要》云: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即法界海,十方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下二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下二句,即指現前一念離念之心也,謂心生則種種法生,故曰流出。心滅則種種法滅,故曰還歸。離此心外,無片事可得。  662.問:何謂八正船?  答:船譬喻也。八正是道:謂正見、正語、正思惟、正業、正定、正精進、正念、正命。  663.問:《往生凈土懺願儀》云:勸請有二義,一請說法,二請久住世。然諸佛住世說法,均有定數,勸請何益?  答:諸佛隨眾生機而住世,為度眾生而說法,俱非一定之數。縱有定數,請之亦必有益。謂我等宿世為波旬眷屬時,有勸不說法、勸入涅盤之罪,今勸請即懺此罪也。  664.問: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不知何解?  答:不凈觀者,觀一切物悉皆不凈也。先從自身觀起。若眼有淚、鼻有涕、耳有末、口有唾、身有污汗、乃至膿血遍體、尿屎滿腹,縱日日澡浴,而穢不加損,其不凈也如此。己身如是,他身亦然。推而廣之,遍觀一切。此為不凈觀。慈悲觀者,以善待人,猶母視子者曰慈。矜人之苦,猶母憐子者曰悲。作此觀者,先須設想,有人於此,我愛之,我憐之。久久純熟。乃推而及於一切人物,此為慈悲觀。因緣觀者,凡事必推究其所由來,曰觀因,必旁察其所由致,曰觀緣,如緣覺聖人,推察生死之由,而觀十二因緣之類,此為因緣觀。數息觀者,緣鼻息之出入而數之,由一至十,由十之一,久久觀數,必至入定。念佛觀者,即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至一心不亂是也。凡此五觀,皆是習定,因以停心,故曰「五停心觀」。然此五觀,各有對治之病,謂多貪者宜觀不凈,多嗔者宜觀慈悲,多痴者宜觀因緣,多散者宜觀數息,多障者宜觀念佛,修行者因病用藥可也。  665.問:印光法師書中,舉大則大為法界,一切法趣大,是趣不過;舉小則小為法界,一切法趣小,是趣不過。此數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印師所舉,指圓教妙義。須知法界乃心性之都名。法界無大小故。大亦法界,小亦法界。以法界無外故。拈一微塵,即拈法界之全體,非少分也,故曰不過。  666.問:有雲供佛之寶,滿四天下,福固多也。不發菩提心,終成魔業。多寶供養,宜是世間福報,何以目為魔業?斯說出何經典?  答:七寶供佛,乃六度之一度,前五是福,後一是慧。若但有福而無慧,乃有漏因也。故福盡還墮。豈非魔業,此語《華嚴》、《維摩》、《法華玄義》、《摩訶止觀》諸部皆有之。  667.問:《西方公據》云:當知真心無心,真知無知,覺知乃魔,佛無知覺。上數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真心無心,則無法不是心。真知無知,則無處而不知。覺知立知,即無明本,故魔所攝持。佛無知覺,則無處不知,無時不覺。宜如是解釋。  668.問:功德在法身中之理?  答:功是功能,德是德用。法身是性德,功能是修德。性屬理,修屬事。全性起修,即全理成事,順理而成事,則事與理融。逆理而成事,則事與理礙。然所作功德,全事契理,即所謂在法身中之理也。  669.問:正覺與等覺,同歟否歟?  答: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一是攝用歸體,一是從體起用;一是從因趣果,一是果後施化。請詳味之。若雲正覺,乃混說耳。  670.問:何謂三車?  答:羊車、鹿車、牛車。喻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法也。  671.問:何謂修多羅?  答:此佛典三藏之一,即經藏也。  672.問:《平等閣筆記》謂佛氏所謂不生滅,不增減者,乃指心理言,非指物質言也,其說然否?  答:此有二說:一切凡聖真如法身,本無生滅,亦無增減,若據聖智而說,理事本來不二。聖人稱理而證,非特理無生滅增減,即物質亦無生滅增減也。若據凡情而言,足下所說者是也。《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曰世間相,非物質而何!  673.問:苦行佛所不取,何以又取頭陀行?  答:梵語頭陀,此雲抖擻。謂精勤克苦,抖擻塵勞,故迦葉尊者,以頭陀而登禪宗始祖,幸勿作苦行會。  674.問:向上、向下、全提、半提有何義?  答:此是禪宗無義味語。不可用心識卜度,若以義路發揮者,錯!錯!  675.問:何謂生藏、熟藏?  答:此二藏,即人身中藏府之藏也。進飲食未化時,停積在藏,名生。既化已,停止之處名熟。孩子住胎時,正在此二藏之間耳!  676.問:由《楞嚴經》情想之說言之,則人似不可有情。由孝父母救眾生言之,則人又不可無情,此理未能明白,請開示。  答:楞嚴以情想各有重輕而判六道升沉之報。須研究其情想之真面目,萬不可將孝順父母救度眾生之心而援例之。以孝是敬心,救是悲心。此二種心,是出世之凈善心數。《楞嚴》之情是愛,乃世間之染噁心數,安得同日而語哉?  677.問:何為「了生死」?  答:「了」,完了也。不復更受生死,為「了生死」。  678.問:金翅鳥如何?  答:梵語迦樓羅。翅翮金色,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頭有如意珠,以龍為食,其王為八部鬼神之一。  679,問:何為八定?  答:色界四禪、無色界四定,合稱八定。  680.問:「入流忘所」四字,不知如何解釋?  答:語出《楞嚴經觀音圓通章》。謂耳根外緣聲塵為出流,返緣自性為入流。耳根為能緣,聲塵為所緣。返緣自性,則忘卻外塵。故曰忘所耳,緣聲如此,餘五根緣餘五塵亦然。  681.問:何為種智?  答:佛智也。謂能通達一相無量相也。  682.問:凡研究一種科學,必有一種名詞。故初學之人,每為名詞所苦,而佛學為尤甚,敢問佛書中有無解釋名詞之專書?  答:解釋佛學名詞,原有大明三藏法數、教乘法數、及佛爾雅等書。若專釋梵語名詞者,有翻譯名義集。  683.問:增上慢三字何義?  答: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計少為多、計凡為聖,曰增上慢。  684.問:方便力三字何義?  答:方便梵語漚和,乃菩薩隨緣應俗之法。方便善巧,堪能度世,故曰力。  685.問:何謂三明?  答: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  686.問:何謂華藏世界?  答:佛初成道,為一切法身大士說《華嚴經》,其時所住世界,重重無盡,各在蓮華上分布安立。見《華嚴經》華藏世界品。  687.問:何謂四邪命?  答:不以正道養己生命,謂之邪命。一曰方口食,謂曲媚豪勢通使四方。二曰維口食。謂種種咒術、卜算吉凶。三曰仰口食,謂仰觀星宿。四曰下口食,謂種植田園和合湯藥。(按種植田園、宜非邪命、然所種植或系害人身心之品,即是邪命矣。)  688.問:何謂安般?  答:安那般那,謂出入息也。依於出入息而修禪定,謂之安般。  689.問:有以血書《蓮華經》者。果何意歟?  答:《蓮華經》具雲《妙法蓮華經》。即《法華經》也。此經云: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又雲。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贊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頂,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此書寫之意也。至以血書者,為表求法不惜身命之意。《普賢行願品》云: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求法故,不惜身命,則亦行佛之行也。  690.問:書寫法華功德無量,則書寫餘經亦應有功德,書寫餘經有功德,則書寫屬於佛學諸書亦應有功德。鄙見如是,未知然否?  答:然
推薦閱讀:

藏密問答錄
從師問答回憶錄
《凈土十要》問答擷錄《二》
問答 | 為很么很多離婚女人都不想再婚了?
你認為國內哪個遊戲做得最好?

TAG:佛教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