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被妖魔化的下里巴人——漫談香港電影譯名

2017-07-08 11:32 | 豆瓣:Yellow_OTL

【一】

早些時日在某香港電影網站看到一部外國電影名叫《姊妹欲蒲團》,不禁讓我鼠軀一震。《玉蒲團》的大名如雷貫耳,我輩中人豈能無所耳聞?這一次把「玉」字改成了「欲」,少了一絲含蓄文雅,多了一絲大膽奔放,前面還有「姊妹」二字,更是叫人無限遐想,頓時讓我有了去電影院貢獻票房的衝動。

但一想起香港那些為外國電影取中文名的「翻譯」工作者的魔性,我立即點進去看了看內容簡介,一看之下,頓時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個劇情簡介前七句的最後一個字在粵語里全是發拼音「o」的音節

原來這個「姊妹」是指結婚時做姊妹的女儐相,害我還以為是像IPTD7XX和MIDD9XX那種姊妹(我好像暴露了什麼);而這個「欲」字也沒有半點邪惡的意思,單純就是解作「想要」(好像還是挺邪惡的);「蒲」字其實就是去浪去玩的意思,《喜愛夜蒲》聽說過吧?所以這個名字的意思是代指女主結婚前夜的那群想要瘋狂去玩的姊妹團……喵了個咪,改這個名字的人簡直是技術到了爐火純青的標題黨!

其實這部由施嘉麗·約翰遜主演的女版《宿醉》本名叫做《Rough Night》,在豆瓣的譯名中規中矩,叫做《倉皇一夜》,但到了香港電影「翻譯」工作者的手筆之下立即魔性滿滿,連劇情簡介都像走火入魔一樣地瘋狂玩押韻。

所謂眾口難調,外國電影的港譯名到底好不好,實在不好說,但若說到標題黨、玩諧音、用典故、抖機靈,香港那些外國電影譯名工作者絕對是天下無敵的。看不懂粵語的人會覺得古靈精怪,俗里俗氣,不過若是對粵語和香港文化稍有一些了解的,就會覺得雖然難登大雅之堂,卻不乏一些讓人會心一笑的亮點。

【二】

說起外國電影港譯名中的標題黨,我首先想到的是第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這部電影在香港被翻譯成了可恥的《皇上無話兒》,已被內地觀眾吐槽過無數次了。起初我以為這是網友惡搞,直到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海報……

真實故事沒問題,妙趣動人絕對是虛假宣傳

這個可算是標題黨玩得太過的反面典型,但仔細想想,如果不是有這個奇葩下作的譯名,這種平鋪直敘的催眠文藝大片怎麼能吸引得到不認識誰是英皇喬治六世或不知道怎麼欣賞演員的影帝級演技的凡人觀眾(比如我)花錢進電影看呢?在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下,我們要時刻記住香港是個資本主義社會,金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確實萬萬不能。身為「打工仔」的翻譯者,在唯利是圖的吸血鬼老闆的強大壓力之下,為了一個月那一點點口糧,只好出賣良心,想出這種標題黨譯名來騙觀眾進電影院。其實細想一層,老闆就是在這些「打工仔」頭上作威作福的「皇上」,咒罵他們「無話兒」,感覺還有點解氣……

當然,如果標題黨玩得不太過分,個人覺得還是比較有趣的。例如2013年有部另闢蹊徑的喪屍電影《血肉之軀》(Warm Bodies),講述的是已經變成了喪屍的男主角吃了女主角男朋友的腦子後擁有了他的記憶,於是愛上了女主角,然後慢慢變回了人類的狗血故事。這部電影的香港譯名居然叫做《熱血喪男》,乍一看下好像是說一個很熱血很瘋狂的男子,但其實仔細一想,原來是說一個血還是溫熱的喪屍男子……卧槽,奇妙的中文……

一見喪爆,一咬鍾情,唔愛唔知心會跳

此外還有一部昆汀·塔倫蒂諾的名作《無恥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是一部講述二戰時一隊手法殘忍、神出鬼沒的暗殺部隊去刺殺希特勒的傳奇經歷的抗德神劇。英文片名是片中德軍對這隊特種兵的稱呼,而到了香港人手上,立即被玩壞,變成了《希魔撞正殺人狂》,意思就是惡魔希特勒正好碰上了一群殺人不眨眼的「無恥混蛋」。

打殘希魔,男子有責,八大賤兵,焗住請纓,有前冇後,劈死罷就

【三】

上面《無恥混蛋》的海報里提到昆汀的兩部作品《危險人物》和《標殺令》,其實是聞名遐邇的《低俗小說》(Pulp Fiction)和《殺死比爾》(Kill Bill)。《低俗小說》為什麼翻成《危險人物》我真是不太懂,但《殺死比爾》翻譯成《標殺令》還是挺好理解的,因為Bill在粵語里和「標」同音。

為什麼要特意提到《殺死比爾》?因為這裡想講下電影港譯名另一個充滿魔性的癖好,就是喜歡把一些名導演、名演員的作品整成一個系列,比如2012年的《被解救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翻譯成《黑殺令》,強行和《標殺令》組成一個系列。

奪我自由,要你早抖!為復仇,槍槍打爆頭!出得嚟行,就要咁強橫

說到名導,怎能沒有大衛·芬奇?於是《消失的愛人》(Gone Girl)和《七宗罪》(Se7en)牽手成功,被翻譯成《失蹤罪》。

其實用粵語讀的話,「七」和「失」真還挺像的

名導演組完系列了,名演員自然也要組。羅伯特·德尼羅2015年和安妮·海瑟薇合演了一部叫做《實習生》(The Intern)的電影,講述的是年近七十的男主角重回職場當實習生的故事。這部電影港譯叫做《見習冇限耆》,其中「冇限耆」取自諧音「無限期」,片名字面意思則是說「年長者做實習生也不會有任何限制」。這個翻譯其實還是蠻有意思的,但這麼一來「冇限耆」成了羅伯特·德尼羅的招牌,2016年他的爛片《下流祖父》(Dirty Grandpa)就順理成章被翻譯成《Party冇限耆》了。

為老不尊,教精乖孫

好萊塢的演員組完系列,寶萊塢的演員自然也需要。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爾米·汗的兩部代表作《三傻大鬧寶萊塢》(3 Idiots)和《摔跤吧!爸爸》(Dangal)就分別被翻譯成《作死不離3兄弟》和《打死不離3父女》。老實說,我覺得這兩個比內地翻譯好點啊……

唔攞A+,唔等於個腦生喺pat pat度= =

其實香港譯名這種強行組系列的做法也不難理解,反正一切還是離不開「錢」這個字,無非就是與電影導演或演員的某部知名度較高的電影認個親戚,讓一些路過電影院突然心血來潮的觀眾看到了片名後聯想到這位「親戚」,然後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買票看電影的興趣。這種手法在內地也挺常見,比如皮克斯的「總動員系列」、迪士尼的「奇緣系列」以及威爾·史密斯的「全民公敵」系列……

【四】

上文提到的「認親戚」現象,其實可以算是香港那些翻譯電影名字的「黑暗翻譯界」喜好引經據典的一個特例。港譯片名的引經據典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部分。譬如 《泰迪熊》(Ted)叫《賤熊30》,借用了《斯巴達300勇士》(300)的港譯名《戰狼300》;又譬如《死在西部的一百萬種方式》(A Million Ways to Die in the West)叫《奪命西》,借用的則是杜琪峰的港產片《奪命金》;日本喜劇電影《魔幻時刻》叫《黑幫有個荷里活》,自然就是借用陳果的那部《香港有個荷里活》了。

另有《鄰居大戰》(Neighbors)也被翻譯成《賤鄰50》

霸王別「西」

《魔幻時刻》海報上寫的《爆肚風雲》,後面仍會提到

上面舉到的例子是電影名字本身的互相借用,主要目的還是想讓觀眾有種「似曾相識」的幻覺,然後就「鬼使神差」地買票進場。有一些引經據典則真的是譯者靈感所至而得的妙筆。

第81屆奧斯卡最佳電影《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港譯叫做《一百萬零一夜》,一看便知是借用著名的古代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頗為荒誕的故事:一個印度貧民窟青年參加電視遊戲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所遇到的每一個問題,碰巧都是自己之前生活的經歷,於是他一邊回憶自己的前半生,一邊答題闖關,最終拿到了一百萬的大獎。港譯其實意譯得非常傳神,「一百萬」和「一夜」扣題甚准,電影和《一千零一夜》也有頗多相似之處:同是故事集的形式,故事又一樣都有些荒誕離奇;電影里男主角每想起一個故事就答一道題和《一千零一夜》里宰相的女兒每給國王講一個故事就多活一天;此外也有學者認為《一千零一夜》的部分故事其實是來源於古印度。

「鎖定最後答案」這句相信是廣東一帶九零後非常深刻的童年回憶

2013年的電影《驚天魔盜團》(Now You See Me)的港譯我個人認為也是借用經典的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這部電影的港譯叫做《非常盜》,也是一看便知引用了那句經典的「道可道,非常道」,指出這部電影講的是一群不尋常的大盜的故事。我一開始覺得這個翻譯美中不足的是沒有講齣電影魔術這個主題,但是後來想想,「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套用在魔術上面,好像也說得通——魔術的原理如果可以告訴你,那就不是個好魔術了。

老實說我覺得這部電影稍微過譽了

黑澤明導演的名作《七武士》,也有一個充滿魔性的港譯,叫做《七俠四義》。這個譯名借用的是中國古代章回體小說《七俠五義》,但為什麼要把其中的「五」字改成「四」呢?原來這個故事是講七個失去藩主的流浪武士,幫助貧窮村民抵抗盜賊,連番惡鬥,四人就義……呃,看來香港那些翻譯外國電影名字的高手抖機靈的魔性真是從五十年代就開始就薪火相傳至今……另外,《七武士》有一部美國翻拍版《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港譯叫做《七俠蕩寇志》,又是一個非常犀利的翻譯,模仿日本版的港譯引用章回體小說名字的做法,借用章回體小說《蕩寇志》,前面再配上「七俠」二字,氣勢非常磅礴,更勝原版譯名《七俠四義》。

《七武士》的港版海報找不到,但左圖仍能證明港譯叫《七俠四義》

【五】

除了引經據典之外,通過諧音改動一些詞語也是香港那些「暗黑翻譯家」非常喜歡的手法。譬如說2016年日本家庭喜劇《家族之苦》早前被一個夜裡泡個老壇酸菜牛肉麵就敢賣給客人的黑店老闆翻拍成了內地版,名字叫做《麻煩家族》。湊巧的是,《家族之苦》的港譯也差不多,叫做《嫲煩家族》。這個「嫲」字改得非常傳神的,因為在粵語里「嫲嫲」指的就是祖母,而這部電影恰好就是因為一個大家庭里奶奶提出要和爺爺離婚所以才鬧出一大堆麻煩事來。

內地版基本照搬日版,還插入不少廣告,深夜泡麵店老闆非常可怕

備受讚賞的科幻電影《源代碼》(Source Code),港譯叫做《危機解密》。將「維基解密」中的「維基」改成「危機」,對應電影里的火車爆炸案,也算是頗有創意,「解密」二字可能是對應英文里的「Code」吧,但未免望文生義,牽強附會。這個翻譯水平一般,不如直譯。

雖然這個翻譯一般般,但是確實可以吸引一部分不明覺厲的觀眾買票

第89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瘋狂動物城》(Zootopia)的內地譯名個人覺得比較渣渣,「瘋狂」二字不知道是不是想和《瘋狂原始人》《瘋狂外星人》組個「瘋狂」三部曲……這部電影的港譯叫做《優獸大都會》,其中「優獸」在粵語里和「優秀」同音。這個翻譯算是有點翻譯出英文里「烏托邦」那個詞根的意思來了,但也只是差強人意。

這部電影的粵語版請來黃子華為狐狸Nick配音,也非常值得一看

2016年有部叫《分裂》(Split)的電影頗受好評,講的是一個二十四重人格分裂病患者的故事。這部電影在香港的翻譯叫做《思·裂》,改自詞語「撕裂」(這個翻譯還有一個神奇的地方是「Split」這個單詞的發音和粵語「撕裂」的讀音頗為神似)。這個片名的結構在2017年的黑馬驚悚片《逃出絕命鎮》的港譯名《訪·嚇》里再被用到(在粵語里「嚇」與「客」同音,該片講述黑人小伙周末到白人女友家長居住的小鎮串門作客的恐怖經歷)。

看《分裂》之前最好先看《不死劫》,否則會覺得十分扯

關於港譯這個「嚇」和「客」的運用,還有一部電影不得不提,那就是妮可·基德曼主演的驚悚片《小島驚魂》(The Others)。這部電影的港譯叫做《不速之嚇》,意通「不速之客」,配合電影劇情來看和英文片名簡直是天作之合。相比之下內地翻譯就有點抓不住重點了,而台灣的翻譯不單是如雷貫耳的「神鬼系列」而且還間接劇透了。此外還有一部非常經典的驚悚片《萬能鑰匙》(The Skeleton Key)的港譯叫做《害匙》。乍一看下我還沒想到到底是改了哪一個詞語,後來用粵語讀了出來,才發現原來是和十二時辰里的「亥時」同音(其實普通話也同音),但這個翻譯有點不知所云,感覺是為了諧音而諧音。

這兩部和上面兩部有微妙的聯繫,看過的自然就會懂

由上可見諧音的運用在懸疑驚悚片的港譯片名里是非常受歡迎的。香港那些譯者通過把一些常用辭彙里的某個字換成一些詭異離奇的字眼,立即就表達齣電影的性質來了。譬如「兒」換成「疑」(這兩個字在粵語里同音)的例子有《孤兒怨》(Orphan)的港譯為《孤疑》(這部電影的內地翻譯完勝)以及《潛伏》(Insidious)的港譯為《兒凶》(在繁體字里,「凶」「兇」不可混用,片名里「凶」表「不祥,災禍」)。又譬如恐怖片、喪屍片最愛的「屍」系港譯名:韓國喪屍電影《釜山行》(Train to Busan)翻譯成《屍殺列車》(「屍殺」和「廝殺」在粵語里同音),美國恐怖片神作《林中小屋》(The Cabin in the Woods)翻譯成《屍營旅社 》(「屍營」和「私營」在粵語里同音,這個翻譯還是有點意思的,「屍」借代恐怖片里的怪物,怪物經營的旅社,和劇情還挺契合的)……

《潛伏》的台譯《陰兒房》個人覺得更勝一籌

「狂咬時速」其實是改自《速度與激情》的港譯《狂野時速》

最後還有兩部我個人覺得非常神奇的諧音型電影港譯和大家說說其中的梗。一部就是布拉德·皮特和安吉麗娜·朱莉這一對曾經的金(jian)童(nan)玉(xiao)女(san)假戲真做的那部《史密斯夫婦》(Mr. & Mrs. Smith)。這部可能大家都知道,港譯叫做《史密夫決戰史密妻》。乍一看下很雷,但其實譯者還是耍了些小聰明的,因為在粵語里,「Smith」是翻譯成「史密夫」(「th」的讀法和「s」確實是不同的),所以譯者就直接創造出了個「史密妻」來對應英語片名。這個不得不承認還是有點創意的,但是個人覺得還是用力過猛,效果不是特別好,雷人的感覺揮之不去。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年後,王晶拍了一部《爛賭夫斗爛賭妻》(Mr.& Mrs. Gambler),不但片名,連海報都在惡搞《史密斯夫婦》,真是因缺思廳。

《爛賭夫斗爛賭妻》另有姊妹篇《爛滾夫斗爛滾妻》

另一部則是很多人心中的神作《V字仇殺隊》,這部電影的港譯叫做《V煞》。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名字聽起來像是恐怖片,我其實也一直沒搞懂為什麼要改個這麼凶神惡煞的名字,直到多年後隨口一讀,發現聽起來有些耳熟,想起不是有個很出名的信用卡牌子叫做VISA嗎?好吧,原來這個聽起來凶神惡煞 的「V煞」,只不過是張信用卡,這麼想想,好像還有點萌……

此片港版海報找不到,但此圖仍能證明港譯為《V煞》

【五】

此外還有幾部電影的港譯名字想解釋解釋其中的意思。因為這裡面涉及到一些粵語俚語,其中甚至有些是香港地區才會用的,所以單獨放在這一部分講。

首先是一部名叫《廣播時間》的日本喜劇電影。這部電影非常好看,講的是一家電台直播一部廣播劇時,女主角耍大牌強行改角色名,然後在直播途中由於各種意外,劇本一改再改,然後又由此引起各種各樣的問題,編劇、製作人、導演為此不斷補鍋的有趣故事。電影的港譯名叫做《爆肚風雲》,聽起來實在有點莫名其妙。爆肚不是吃的嗎,到底和廣播有什麼關係呢?原來這裡的「爆肚」是粵語俚語,來源於粵劇行話,是指演員不按照劇本內容,在舞台上即興編詞曲,後來引申為主持人或演員隨機應變,即興創作的意思。如此看來,倒是蠻適合這部電影的內容的,因為整部電影就是一個「爆肚」和補鍋循環往複的過程……

港版海報找不到,但《魔幻時刻》海報可證此片港譯為《爆肚風雲》

接下來的是2011年的里約熱內盧風景宣傳動畫大片《里約大冒險》(Rio)。這部電影的港譯叫做《奇鸚嘉年華》,其中「奇鸚」二字是「耆英」的諧音。這個詞意思是「耆老中的精英」,是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敬稱,不是粵語特有的辭彙,只不過在普通話里即使是書面語感覺都非常少用。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在香港這個詞的出現率卻頗高,多數用在戲謔嘲弄別人老的語境。這個詞的殺傷力還是蠻大的,畢竟你叫別人耆英,重點不是「英」,而是「耆」。恰巧香港人最忌諱的就是別人把TA喊老,五十歲以下的男性要叫哥哥,五十到七十歲的才能叫叔叔伯伯,基本不會叫公公,女性的話更加誇張,最好八十歲以下的都叫姐姐……當然電影這樣翻譯並沒有什麼特別深意,純粹就是玩玩諧音自以為有趣罷了。

宣傳語的「啜核」是粵語俚語,意為「過癮」,來源有興趣者可自查

之後有兩部電影一起解釋。一部是俄羅斯和美國合拍的動作電影《硬核亨利》(Hardcore Henry),港譯《爆機特攻》。這是一部神奇的電影,因為整部電影都是以第一人稱視覺進行的,觀眾完全看不到主角的臉,也聽不到主角講話,因為觀眾就是那個嗓子出了問題的主角。全片就像是一個第一人稱的動作遊戲一樣不斷地槍戰、肉搏、追逐,所以港譯片名就應運而生了,因為「爆機」在粵語里就是打遊戲打通關的意思。另外一部叫做《玩命直播》(Nerve),講的是男女主角玩一款叫做Nerve的真人大冒險直播遊戲的故事。之所以和《硬核亨利》放在一起講,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港譯片名叫做《極限挑機》。「挑機」源自於香港的街機文化,意指在遊戲廳玩格鬥遊戲時有人要求單挑比武,後來引申為挑戰、找茬的意思。由於遊戲廳在內地是非法的,所以這個詞並不流行。電影譯名里就是解作「挑戰」的意思,但由於電影里是利用電話里的一款app進行真人遊戲應對他人對你提出的大冒險挑戰,和遊戲廳里的格鬥遊戲單挑有點類似,所以也叫做「挑機」。

關於香港電子遊戲術語,另有「屈機」一詞,感興趣也可以自查

最後還有兩部電影要簡單講講。一部是連姆·尼森那部非常有名的《颶風營救》(Taken),講述的連姆大叔單人匹馬反轉巴黎救回被人販子綁架的女兒的故事;另一部是本·阿弗萊克自導自演並獲得第85屆奧斯卡最佳電影的《逃離德黑蘭》(Argo),講述的是大本飾演的美國特工假借拍一部名叫《Argo》的電影進入伊朗營救由於革命軍進攻而被困在德黑蘭的6名美國大使館員工的真實故事。不難看出兩個都是要拯救人質的故事,《颶風營救》的港譯是《救參96小時》,《逃離德黑蘭》的港譯則是《Argo-救參任務》(這裡「參」讀「shen」而不是「can」)。這裡的「救參」是假借「救生」的諧音(粵語里「生」和「參」音近),而「參」的意思是肉參,也就是人質的意思。那麼為什麼人質要被稱為「肉參」呢?話說本來在內地被綁匪擄走當人質的人其實是被稱為「肉票」的,這個稱呼是把人比作鈔票,所以殺掉綁匪也叫做「撕票」。那麼為什麼「肉票」會在香港演變成「肉參」呢?相信這是中文和英文混雜交融的詞語。英語中稱綁架勒索為「ransom」,其中「參」的讀法就是來自「ransom」里「som」這個音節了。

後者的港譯有借東風之嫌,因當年前者續集比後者早一個月上映

【六】

不少人覺得香港的翻譯非常無厘頭,這一點我認為是不甚公道的。粵語和普通話讀音上有不小的差距,若用普通話去讀港譯片名,其中不少諧音、相關的妙處便體現不出來,自然就覺得無厘頭了。再者,港譯片名中所用的不少俚語甚至在廣東一帶都不甚流行,南嶺以北的觀眾就更遑論看得懂了。但這並不能歸罪於香港那些翻譯片名的工作人員,因為他們翻譯成果的受眾就只是香港市民啊!

也有很多人覺得香港的翻譯俗里俗氣標題黨。但問題是,以香港人的英文程度,要看懂大多數電影的英文名是毫無難度的,這種情況下,中文譯名其實就是針對那些英語稍差的市井平民。要盡最大可能吸引這部分人進入電影院看電影,用一些他們本身日常就會用的用語,或在標題里大玩噱頭,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說《在雲端》(Up in the air)是陽春白雪,那麼《寡佬飛行日記》就是下里巴人。前者確實信達雅兼備,不失為一個好翻譯,但後者通俗易懂,一看就大概知道電影的主題,對於香港那些真正需要看中文翻譯來決定是否進場的觀眾來說,絕對也不是一個壞翻譯。陽春白雪自然是好的,但下里巴人從來不是一個貶義詞,可以不認同,但沒必要過分妖魔化。

此片台譯《型男飛行日誌》,感覺比港譯更港譯

【七】

誠然,香港翻譯的外語片名里有《皇上無話兒》這種雷人之作,但其實也有不少經典手筆,譬如《這個殺手不太冷》和《阿甘正傳》就非常優秀。

又如第89屆奧斯卡的最佳電影《月光男孩》(Moonlight),港譯《月亮喜歡藍》。港譯之中的「喜歡藍」源於電影裡面的台詞,是說黑人在月光下就像變成了藍色,此外「藍」與「男」在粵語里同音,暗示片子的同性主題。反觀內地的翻譯《月光男孩》則十分片面,因為電影是分三段分別講述男主人公孩童、少年和青年時期的經歷,「男孩」其實只有第一段(當然如果非要說後面兩段也是男孩的話,那算在下輸了)……

海報下方「越愛越藍」改自香港歌手吳若希洗腦神曲《越難越愛》

再如曾獲第89屆奧斯卡的最佳電影幾分鐘的《愛樂之城》(La La Land),港譯《星聲夢裡人》。港譯其實是引用第84屆奧斯卡最佳電影《藝術家》(The Artist)的港譯《星光夢裡人》。雖然還是「認親戚」的做法,但這個譯名確有其高明所在,「星」指女主角希望成為成功演員,「聲」指男主角渴望純粹的爵士樂,「夢」契合兩人追逐夢想的經歷,而「夢裡人」則呼應了影片最後那一段蒙太奇。此外粵語里「星」「聲」同音,又玩了下「星星」的諧音梗。而內地翻譯《愛樂之城》中,「愛」「樂」都契合主題,「城」則指洛杉磯,暗喻「明星夢」這一主題,也算不錯。但個人覺得這個翻譯美感不如港譯,稍微有些美中不足。

「星光」二字應是與好萊塢星光大道相關

當然以上都是個人看法,孰優孰劣,殊難評判,畢竟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利波特,沒必要為了自己心中這個,就去殺死別人心中那個。

推薦閱讀:

老電影合集3(視頻800部 中外經典)
《莫斯科陷落》宇宙雖然黑暗險惡,卻有愛和人性不可摧毀
戛納第3天紅毯外最熱鬧 李冰冰開飛機舒淇baby又撞鞋|戛納電影節|舒淇
《一個勺子》為什麼會獲獎?
《戰狼2》被換女主,徐嘉雯否認加價?

TAG:電影 | 香港 | 香港電影 | 譯名 | 電影譯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