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31

編號031-a/133–十番顯見之三 顯見不滅 之四 顯見不失

第二十六頁第八行,

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在上一次,說到了世尊就波斯匿王一身之中,指出生滅身中確確實實有不生滅性。不生滅性才是自己本人,禪家所參悟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就是指這個不生滅性。所謂不生滅的真性,必須要在生滅的身相上去求。如果說離開了生滅的身啦,去找那個不生滅性啊,是找不到的。正是古人所謂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要找金,到哪裡去找?器就是金。換言之,生滅就是不生滅。

你要能夠在生滅相上看到不生滅性,這才叫真正的見性。如果說離開了生滅的相,另外去找一個不生滅的性,這是外道,那不是佛法。他能不能找到呢?給諸位說,決定找不到。性相原來是一體的。有性則有相,有相則有性。離開性不會有相,離開相也不會有性的,這是一體的兩面。所以我們要求不生不滅的真性,千萬不要忘了就在生滅相中去尋覓,才能夠找得到。

那麼這個生滅與不生滅,世尊給波斯匿王指出來之後,末後這一句話是責備他,是責備波斯匿王。說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末伽黎是印度外道之一。等,等前面所舉的的兩位。那麼這一類的外道啊,他們有一個類似的見解,就是認為啊,人死了以後就是斷滅。不承認有來世,更不承認有六道輪迴。

那麼邪見,就是見解不正確的人,確實是很多。當年在印度著名的有九十六種之多。但是這九十六種如果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常見,一類是斷見。所謂常見啦,還比較上占多數。常見是承認有來世,承認有輪迴。但是在他們觀念當中,人死了來生再投胎還是人,那個狗死了之後來生投胎還是狗。狗決不會投到人胎裡頭,人也不會去做狗,人嘛永遠是人。這種見解叫常見,這個在佛法講,是邪見。斷滅也是邪見。

佛給我們講的這個六道輪迴,捨身受身是業力在做總支配。每一個眾生都具足十法界的業因,那麼哪一個法界去受果報呢,要看他現前業力哪一個業力最強,力量最大。強者先牽,先牽你去到那一界去投胎。這個理論是非常正確的理論,這是正確的理論。這個十法界的業因是相當的複雜,佛在一切經里給我們講得很詳細。這個複雜的業因,我們應當明了,特別是要常常記住他的綱領。

佛給我們講慳貪心重,是惡鬼道的業因。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我們想想看,我們這個貪心是不是特別重?念頭不起則已,一起就是貪心,那麼與餓鬼道啊,就有緣了。貪心是餓鬼道的業因,那麼來世啊,一定就墮鬼道去了,就入了鬼道了。誰叫你去的呢?是這一個業力牽引你自己去的,不是佛判決你去的,也不是閻羅王判決你去的。閻羅王與佛都沒有這個權力,是自己去的。那麼我們要想不想做鬼,於一切法裡面沒有貪愛之心,就不會做鬼了,與鬼無緣了。嗔恨心是地獄道,與地獄道相應;愚痴心,所謂愚痴,邪正、善惡、是非不能夠辨別,這個叫愚痴。愚痴道是畜生因。佛特別指出來啊,三惡道這個業因是貪嗔痴,叫三毒煩惱,教誡我們要戒除的。為什麼要戒除呢?免除來生三惡道的果報。大慈大悲的訓誡啊,我們應當遵守。

人道的業因,是五常五戒;天道的業因是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聲聞是四諦心;緣覺是十二因緣心;菩薩是六度心;如來是平等心。我們要學佛,要學佛就要學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佛心,成佛的正因

那麼這是講的十法界業因的綱領。我們拿這個十條綱領,時時來堪驗勘驗自己,就是測驗自己。我們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自己好好地去省察省察,我們這個一切心行當中啊,哪一個力量最強。如果是平等心常常現前,那這一生決定成佛無疑。念念當中是慈悲救苦啊,救度一切眾生,決定是菩薩心。

所以這個外道的見解都是錯誤的,斷見、常見通通是錯誤。而波斯匿王,不能夠明辨是非真妄,但是佛給他開導啊,他一聽就能覺悟,這是很難得的。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這就不是斷見了,相信、知道啊,這個身體死了之後,還會受生的。要是承前面教誡來說,我們也能看得出波斯匿王悟入的深度,歡喜之所以然。

王聞是言,是言是指前面世尊對他開導之言,就是從觀河之見指出生滅,性不生滅。所以他覺悟了,他知道了。

捨生趣生,

捨生,就像我們現在所講舍報。我們現在是報身,業報之身,舍了報之後,來生還要來投生的。那麼在佛法一般講,大多數都不會超過四十九天,就又得一個身體了。如果有天眼通的人看我們世人,在六道裡頭生死輪迴、捨生受生啊,就好像我們脫衣服穿衣服一樣。那麼諸位想想,捨生受生是生死嗎?如果說捨生受生是生死,它這個衣服髒了破了,這衣服死掉啦。馬上再穿一個新的,這個衣服生啦。我們對於換衣服啊,沒有什麼感覺,換一件新衣服也沒有什麼太歡喜,舊衣服脫掉了也沒有什麼悲哀的呀。

在大宇宙裡頭,這個生死–就是捨生受生,就跟換衣服是一樣的,換個身而已呀。如果我們的心行正,我們換這個衣服越換越美,越換越好啊。今天是個人身,來生換個天身,天比人,那要莊嚴多啦。如果我們心行是無惡不做,那換這個衣服是越換越骯髒,越換是越破爛。那麼我們想一想,我們願意得一個好身,還是得一個惡身呢?全在我們自己的心行。

那麼波斯匿王在此地是,不管是受的身是好與丑,曉得有來世,曉得什麼啊?曉得不死!這一個覺悟是非常之難得。捨生不是死,極短的時期又得了一個新的身體,終而復始啊,終始不斷,沒有間斷的啊。這是把輪迴的真相啊,悟解了幾分。

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過去從來不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總以為是斷滅了,現在才覺悟了,原來自己是不生不滅的。因為過去沒有見到事實真相,今天忽然見到事實真相,這是嘆未曾有,真正是稀有啊。這一段經,正是顯示出佛法常講,隨緣不變,不變的是性,隨緣的是相。隨萬相之緣,真性從來不變過,不變隨緣啊。隨緣也正是大經裡面給我們講的隨喜。大悲觀世音菩薩,就是修的這個法門。以不變之性,隨一切緣,成就無量功德。

我們不必說那些深位的菩薩,他們覺悟得深,我們就淺近,我們凡夫位上來說,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你一定會覺悟到,世出世法是一大因果,正如同六祖為法達講法華經大意一樣。既然曉得是一大因果了,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報,我們就應當著重啊,修因致果。佛門中常講,有求必應,這一句話是有理論根據的,這一樁事可以從修因致果當中得到顯明的甄驗。學佛的人悟入這個道理,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當然可以證得。修大定、成菩提,一定有望,所以「踴躍歡喜」。

那麼這是第三段,顯見不滅,介紹完了。下面是第四段,「顯見不失」。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這一個疑問呢,你看看,是緊接著前一番開示而來的。疑問從哪裡來呢?從聖教而生的。為什麼會從聖教而生呢?阿難多聞啦,死在音聲名句之下,所以才有種種的疑問。那麼這個我們在早晨講華嚴經的時候,也特別說明了:佛法之難就是難在,不容易真正做到離相清凈,這個很難。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對治我們毛病的。好像我們有病了,佛才採取種種藥物來給我們治病。葯把病治好了,那個葯啊,是執著不肯放鬆。這就叫法執。誰執著法執呢?當然是我執著法執,所以我法二執啊,始終沒有辦法突破。佛真正是苦口婆心,極其善巧方便,奈何眾生就是不悟。看經執著文字,聽講執著名言音聲,用的全是分別心、執著心,這是不悟之所以然。

佛所教給我們的,全不是這麼一樁事情。佛不要我們執著言語,不要我們執著文字,不要我們起心動念,聽就聽,何必起心動念呢?何必去想東想西呢?唉呀,佛說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啊?那你就糟了,你在這裡就打妄想啦。所以佛在《金剛經》里教我們受持的方法: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心緣相就是妄想。離相讀誦,離相聽聞,豈不是頭頭是道嗎?!處處見性啊!與佛有什麼兩樣呢,那就是成佛的境界。

阿難尊者所示現的,是我們凡夫境界,隨著佛的言說在生解。這個生解就是金剛經里講的這個三種相,就是心緣相,緣慮之心,妄解佛義。這個事情真正是難,不解的時候要問。總而言之一句話,阿難一直到現在啊,還不會用心。諸位要曉得呀,阿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啊,跟佛一生。就是因為感情太重了,佛的言語記得牢牢的,比咱們錄音機還要靈光。佛一生所講的經,阿難聽了一遍,再也不會忘掉。

那講的是什麼意思呢?阿難並不曉得。換句話說,他會背,什麼意思他不曉得。這種情形,不要怪罪阿難。後世的大德當中,一生當中把這個經背得很熟的,多得很。你問他什麼意思?不懂!啊,我過去有一個同事,金剛經背得很熟。他金剛經從頭到尾背一遍,一個字不錯,十三分鐘。他背了三十多年,金剛經懂不懂呢?不懂!那麼阿難尊者也是這一流人物,哈,就是示現的。

佛法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佛都喊冤枉啊。如果隨言說而生解,跟依文解義是一樣的。阿難在此地啊,就是隨言生解,這個解是什麼呢?是起妄想,聽了之後他就打妄想。諸位要是能夠稍有契入,阿難的病根在什麼地方,一眼就看破了。阿難的病根,代表眾生的病根。

我們看這一段文的意思,阿難尊者因為聽了前面世尊跟波斯匿王在討論生滅與不生滅這一樁事實的真相,他聽了之後,起了一個疑問。前面這一行這是禮節: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三業恭敬,不必多說。

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那麼他問的意思是,見性裡頭還包括了聞,這個意思就是見聞覺知,六根的根性,用見聞兩個字代表就行了。必不生滅,必是必定,是一個肯定的語氣,必定是不生不滅的。

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可是想想前面,佛曾經舉拳頭叫阿難見,那麼能見的見性,就是寂常真心,與諸佛如來等無差異啊。為什麼世尊又給這些凡夫啊,取一個名字,叫它作「遺失真性」呢?「顛倒行事」呢?為什麼佛你就不顛倒、遺失呢?那我們想想看,阿難問的有沒有道理呢?聽聽很有道理。

那麼這個問的話,諸位一定要聽懂。阿難是漸漸明白了,但是又想佛以前講的話,好像前後有矛盾啦,有抵觸啊。波斯匿王是凡夫啊,明明在凡夫身上指出不生不滅的真性了,見聞覺知之性是不生不滅的呀,為什麼佛說凡夫叫遺失真性呢?真性明明起作用,它怎麼叫遺失了呢?為什麼叫凡夫顛倒行事呢?佛為什麼不遺失呢?為什麼不顛倒呢?他的問題在此地。那麼由此可知啊,他這個疑是從顯見不動那一塊來的。這一下就是又迷惑了,這個結又解不開了。

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唯願如來大慈大悲,來給我們開示。求佛指出這個事實的真相,破除大眾的疑惑。那麼在此地啊,我們應當要曉得,如來所指的本來沒有生滅啊,這是見聞之性;而阿難心裏面所想的呢,跟佛所指的不是一樁事情,阿難計度的是見聞的作用。

我記得在講習當中也給諸位說過,我講慈悲心的時候給諸位講過:見聞之性,是遍法界,遍虛空界,遍眾生界,無處而不在啊。連個生相都找不到,哪裡還會有滅呢?!生都沒有,它還有什麼滅呀!佛所指的是這個,是指的理體啊。阿難所計度的是業用。佛從體上講,阿難從用上會。用上就有限了,用怎麼樣呢?是隨心應量。隨心應量啦,不是佛隨心應量,是真如本性隨心應量。這個諸位要曉得。

阿難不了解隨心應量的事實真相,所以他依舊迷在自己這一身之中。就像前面所舉的比喻,佛將真性比喻作大海,將這個身比喻作大海里的一個水泡,眾生就誤以為這個水泡就是大海。誤以為我們現在能夠思維、想像、測度、思量的,這就是我們的真性;誤以為這個四大五蘊這就是我們的身心,這是真性裡頭一個小水泡而已啊,是真性所起業用之一。無量無邊的德用,這個裡頭是一分啦。

一分跟全體,是一不是二。可是凡夫不知道這個真相,認定了這個水泡就是大海。整個大海呢,雖在他這個業用之間,他不知不覺。這就比喻妄識,是在你面前,你不認得;你不認識,這個就是遺失真性的意思。是不是真的遺失呢?不是。你還天天在用真性,你用而不知啊。遺失是說你不知道啊,並不是真正的遺失了。天天用它,天天不知道,我們正是如此。所以,在一個大徹大悟人他眼光當中,試問問,哪一個不是佛呢?人人都是佛。哪一個不是菩薩呢?你的喜怒哀樂一切作為,全是菩薩行。

為什麼說你這個三業在造業呢?迷叫造業,悟叫菩薩行。乾的還是一樣。並不是說悟的人所做跟迷的人所做是兩樣,不是的。覺悟的人要吃飯,他吃飯叫菩薩行,吃飯叫無量智慧,無量功德。咱們迷了也吃飯,吃飯叫造罪業。咱們問一問,我們吃飯為什麼造罪業?我們吃飯起貪嗔痴啊。那個菜的味道好一點,多吃幾口啊,起貪心呢;不好吃的,今天這個菜炒的不好,飯也焦了,起嗔恨心啊。吃飯造罪業,起貪嗔痴慢。菩薩吃飯的時候啊,叫開智慧。為什麼呢?他在吃飯的時候修平等心。並不是說酸甜苦辣咸他不知道,他清清楚楚。清清楚楚是智慧增長,他修的是般若。雖然是五味清清爽爽,他自己如如不動,不起貪嗔痴,這是修楞嚴大定呀。人家吃飯是修大定,修智慧。我們吃飯是造罪業,造業障。這不同樣吃飯嗎?所以佛說我們顛倒啊,就顛倒在此地。

所以覺悟的人,六根接觸六塵,那就是六祖所說的,以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這個叫作正遍知呀。實際講,事是一樣的,決不是兩樣的。凡夫在這個境界裡面呢,他是依無明。無明是什麼事情都不清楚啊,事實真相不知呀。生八萬四千煩惱,他不生智慧,生煩惱。諸位去細細想想這個意思。這個話很難講,叫諸位想想,你怎麼會想得出來呢?想想又用分別心了,又用執著心了。不用分別執著去想,那就對了,那就跟佛菩薩的想一想味道是一樣的。一落到分別執著啊,那就錯了。那麼我們首先把阿難這個疑問講了,答在問處啊。

編號031-b/133–十番顯見之四 顯見不失

請看經文: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

阿難在楞嚴會上,被世尊罵怕了,所以答話的時候都很有技巧。不敢自己說,又怕佛罵他,說是別人認為是這樣的,我不曉得,這是答話的一種技巧。那麼世尊沒有答覆他什麼叫正、什麼叫倒。先表演一下給他看看,讓他自己去辨別,哪是正哪是倒?

「即時」是阿難問完話之後,佛沒有開口說話,先有個動作,把他這個膀臂豎起來。「垂金色臂」,先是垂下來。「輪手下指」,輪手,佛的十個指端都是輪相,所以我們稱之為輪手。往下指。「示阿難言」,先垂一個相,就問阿難。你現在見我母陀羅手,母陀羅,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印的意思,就是一個手印,是一種表示。那麼也像什麼呢?現在所謂的手語,佛的手都是代表義呀,這就叫作印手,佛法術語裡頭叫印手。說「為正為倒?」我這樣放,究竟這個叫正還是叫倒呢?這就是翻過來反問阿難,你說這個是正是倒?

阿難底下的答覆,確確實實,這個手臂下垂、上指,這是沒有一定的啊。所以佛這一問呢,他也不曉得哪個叫正、哪個叫倒。隨眾生的,眾生,「世間眾生,以此為倒」,世間人認為這個是倒,世間人這麼說的,我不曉得哪是正哪是倒。但是這裡頭,究竟哪個叫正、哪個叫倒不相關,沒有關係。關鍵在哪裡呢?關鍵在說明倒正不二,關鍵在這個地方。如果是聰明人,佛這一動作,一問,阿難就應該就恍然大悟了,他前頭那個疑問就不必再說了,就開悟了。

那麼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的教學,處處是誘導人開悟。這個法子你不開悟,接著另一個法子。沒有一個動作、一句話,不是叫人開悟的,這個才叫善巧方便啊。如果這一個動作一句話,而不是叫眾生開悟的,給諸位說,那就是佛法講的戲論。戲論叫開玩笑,無意義的。無意義的舉動,無意義的言語,佛絕不說。所以佛的一生,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是啟發眾生,都是開悟眾生的。這個在教學藝術來講,是達到登峰造極。今天有許多人想學教學法,最高明的教學法盡在佛經之中,也盡在祖師語錄當中。你要不會,你看不出名堂來,看不出苗頭啊。你要會了,那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所以在此地,佛的意思,取這個膀臂,雖然是倒,講顛倒,手臂沒有失掉,這是大眾容易明了的。可是那個心顛倒了,性並沒有失掉啊,這一點呢,眾生就很難理解了。所以在此地,以很容易了解的這個例子,比喻難知的這個事理。所以這種動作只是取作比喻而言,要我們因比喻而開悟。我們看底下經文:

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

前面的一個動作、一句話,阿難又當面錯過,沒悟入。那麼佛在這時緊跟著,再追一句,處處都是有啟示的意思,再接著跟他說。這個膀臂倒與正,實在講是沒有一定的。即使世間人以下垂為倒,那麼再問阿難了:那以什麼為正呢?阿難答覆的大意是把這個推託到世間人上,所以佛也問:那麼世間人以什麼為正呢?阿難要在這句話裡頭聽懂意思了,也就能大徹大悟。倒也好,正也好,沒有離開這一個膀臂啊。那麼佛所講的顛倒性也好,正遍知也好,沒有離開本性啊,不是一個道理嗎?

阿難疑問就在此地,你看佛這個答覆得多巧妙。所謂人有凡聖啦,凡聖都是假名,就好像自己講,一個正、一個倒,正叫作聖,倒叫作凡。可是本性呢,是一不是二啊。正倒不離開手臂呀,沒有失手臂,凡聖也不失一個本性啊。所以此地不是辯論,此地是處處誘導阿難破迷開悟。那麼在此地啊,阿難又錯過了,釋迦牟尼佛隨處指點,而阿難尊者,是頭頭錯過。

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

「兜羅綿手」,在上面已經解釋過。兜羅綿是印度一種植物,又白又細,此地是取柔軟細膩來形容佛手相之好。阿難的意思是世間人,手舉起來上指於空,這就叫正,垂下來叫倒。那麼佛也做了個動作,這個阿難也看得清清楚楚,看了還不懂,佛再給他解釋。就告訴阿難說:「若此顛倒」,這個手先指下面,再指上面,這是顛倒了一下嘛。「首尾相換」,這是上,這是下,這是首,這是尾。現在這麼一舉的時候,這邊是首,這是尾,這是上,這是下,這是上下顛倒了一下嘛。

這一顛倒的時候,「諸世間人,一倍瞻視」。上瞻下視,但加一倍的看法啦,就是兩次的看法。第一次,看到的是這個相,第二次看到的是這個相,加一倍的看法,一倍瞻視。一見分別,已經是迷了;再見分別,就叫加一倍的迷惑了。這就是眾生情見執著,下垂上舉原是一個手臂呀。諸位想想,遺失在哪裡呢?什麼地方遺失了?所謂遺失,假名而已,不是真實的啊。

諸位在此地要能夠得到消息,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所謂黃葉止啼而已呀。佛曾經說過什麼法呢?佛什麼法也沒說。佛要是說了法了,那才叫奇怪了,佛沒有法可說啊。黃葉止啼是什麼意思呀?那個小孩兩三歲無知,哭哭鬧鬧的,要糖吃。大人騙他,拿一個黃的樹葉告訴他,哎,這個很值錢,這是寶貝呀,你拿去可以換糖吃,他一拿到手上就不哭了。是真的是假的?換不到錢的,他也換不到糖的。但是目的達到了,哭總止住了,叫你不哭就行了嘛。佛說一切經啊,就是因為我們天天哭哭鬧鬧的,拿這個哄著我們,哎,我們不哭了,佛目的達到了。

哪有法可說啊,沒有法可說啊!如果有法,那個法就是邪法。迷人才有法可說;悟的人無法可說。那麼佛說法四十九年,說了沒說呢?一句法也沒說。再給諸位說,一個字也沒說。沒有說,說了一大堆。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這個我們很難懂啊。因為什麼呢?我們有說跟無說是二,不是一,有說不是無說,無說不是有說。而佛菩薩是有說就是無說,無說就是有說。他是一,我們是二,所以我們不解佛所說之義,不懂得啊。什麼時候入不二法門了,你就懂得了。到那個時候,你才恍然大悟,啊,佛沒有騙我啊。不入不二法門,你就是把這個三藏經典背得滾瓜爛熟,照樣在講台上宣說,哼,給諸位說,胡說八道,胡造謠言呀。雖說而不解義呀,全不是自己的,不是從自己心性裡面流出來的,不是從不二法門當中流出來的。大乘經典,了義經典,這一個旨趣尤其是明顯。

我們學佛,我們求道,不可以不明了這一層,所謂是願解如來真實義呀。真實義不在外,在內。所以這個佛學稱之為內學,外面沒有。會學的人借著釋迦牟尼佛的增上緣,開發自己的心性啊;借釋迦牟尼佛的般若,引發自己本性的般若智慧。這叫學佛。絕不是把釋迦牟尼佛的東西啊,拿來當作自己的。不是自己的,那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說個實在話,自己無法消受。為什麼呢?不適用。自己悟入之後,才能夠得受用。由此知道,學問之道以悟為宗啊。下面經文則說得好了: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凈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從前面那個比喻,眾生就是這樣的顛倒性,如來就是這樣的正遍知。在這一句裡頭,說實在話,也是把這個阿難的疑問答出來了,顯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我們把底下這一段再念念,味道就更足了。時間不夠下次講沒關係:

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佛這反過來問阿難。

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那麼這個文呢,我們略說說。前一段說,「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凈法身,比類發明」,這就正是從前面這個臂喻當中來說的。如果他是真正明了,這個阿難尊者真正明了,這個手臂啊,首尾相換,一倍瞻視,這個意思要是明白了,那麼如來清凈法身稱之為正遍知,眾生稱之為顛倒性,就跟這個手臂上指下垂啊,是一樣的道理。

清凈法身,即相即性,即有即空,現前三十二相就是法身。六祖說得就更妙,法報應三身呢,就是我們現前之身,三就是一,一就是三,說得更清楚更明白。所以《壇經》是大乘了義經典的綱要,應當熟讀,利益是無有窮盡的。我們圖書館重刊的曹溪原本,尤其是難得的好本子。因為一般流通本裡面,訛錯的地方太多了。曹溪原本跟一般流通本對照對照,諸位就曉得了。這個版本好,這個經義、旨趣非常的明顯。

經上說: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此之性宗,山河全露,萬象一如」。(註:此之性宗。山河全露。萬相皆如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十 –明 交光大師 述)說報身、化身與法身,不是一,說是三,這是權教小乘外道的見解。大乘菩薩曉得,一就是三,三就是一。一身具足三身,三身融合一身。法身裡面具足了報化;報身裡面具足了法化;化身裡面具足法報。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一體的。法身是理體,就是我們六根的根性;報身是般若,是智慧;應化身是受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所以三身呢,就在我們現前一身之中啊。

比類發明,

比就是比較,類是等類,叫阿難尊者依前面垂臂舉臂,你去覺悟你自己的身心,就能夠顯發明了,什麼是如來正遍知?如來之身叫正遍知。正是正確,正知,不是邪知邪見。遍知就是圓滿,無所不知,沒有欠缺。給諸位說,三身都是正遍知。法身是理具的,理體上具足的;報身是智照,般若智照示遍的;而化身是隨心應量。法報周遍,是正遍,我們都不容易有疑惑,因為理論上確實是能想得通的。應身,我現在這個身,怎麼是盡虛空遍法界呢?疑問在此地。

你要真正覺悟了,你才曉得現前這個肉身啦,還確實是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這個妙極了。這才叫正知,才叫遍知。佛經裡頭有解釋,通達、真正通達明了而沒有疑惑,心包太虛,心包萬法,心就是性,就是叫正知。真正明了萬法唯心,這叫遍知。諸位想想,心是自己,萬法唯心,十法界依正莊嚴哪一個不是自己?!他怎麼不是遍知呢?所以佛身叫正遍之身啦,就好比佛豎臂上舉。

那麼眾生身,為什麼叫作顛倒性呢?眾生執著啊,身包了心,心在哪裡呢?心在自己身裡面,你看看這不就顛倒嗎?心是包太虛的,現在你認錯了,認為什麼呢?那個心很小,在我這個肉身裡面,你不顛倒誰顛倒啊?!所謂顛倒就是顛倒在這裡。這是錯認了。這是一個迷,並不是事實,不是事實!是迷了以後錯認了。那麼這個叫作知見顛倒。又執著心外有法,這個叫見解的顛倒,就好比佛手臂下垂一樣。豎臂下垂,手沒有失掉。正見、顛倒見,真性事實並沒有失掉。

那麼今天雖然講得不多,諸位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意思,就有很大的受用。你就能真正相信,佛就是自己,自己本來就是佛。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佛是自己,自己就是佛。眾生又何嘗不是自己呢?自己又何嘗外了眾生呢?雖然沒有入不二門呢,距離不二門總算是近一步了。把這部經要是講完了,諸位都能有個入處,那我們這一會就無量功德啦,真正是處處指歸呀!希望我們不要頭頭錯過,必定有入處。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楞嚴經---精研七趣略說(125)
22.凈界法師講楞嚴經
果如法師:楞嚴經講座【一百】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綱(目次解說)第10片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17

TAG:菩薩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