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乃彰:馬克思《資本論》學習綱要(上)

馬克思《資本論》學習綱要(上)譚乃彰編者按:本文作者譚乃章同志是中央黨校資深教授。他長期從事《資本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很有造詣,曾發表過多部專著和數十篇論文。偉大領袖和導師毛澤東同志曾經號召全黨,「要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資本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和工人階級的「聖經」,對於各國工人階級的解放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需要我們學習好,運用好。譚乃章教授的這篇帶有導讀性的《<資本論>學習提綱》將有助於我們學懂弄通這部經典著作的基本原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高舉馬列毛主義旗幟,開展反對修正主義,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資本主義的革命鬥爭。此文共2.9萬字,本刊分兩期發表。目 錄前言恩格斯《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資本論》第一卷,資本的生產過程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資本積累論《資本論》第二卷,資本的流通過程資本循環論資本周轉論社會資本再生產《資本論》第三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剩餘價值和利潤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生息資本和信用制度分配關係和生產關係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後記前 言恩格斯晚年說過,「如果出一套通俗的語言解說《資本論》內容的小冊子,那倒是件很好的事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95頁)這本小冊子,是按照恩格斯的教導整理出來的,供討論研究,批評指正。恩格斯指出,馬克思「兩個偉大的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餘價值揭破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都應當歸功於馬克思。由於這些發現,社會主義已經變成了科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24頁)恩格斯還指出,馬克思的「全部理論的內容是從研究政治經濟學產生的,它一出現,科學的、獨立的、德國的經濟學也就產生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16頁)恩格斯說過,馬克思把黑格爾的辯證法改造為唯物辯證法,「並且同時在《資本論》中把這個方法應用到一種經驗科學的事實,即政治經濟學的事實上去。他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7頁)。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號召共產黨人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他指出,「或者有人說:《資本論》不是很長的么,那又怎麼辦?這是好辦的,看下去就是了」。《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34頁》。在毛澤東的號召下,當時的中央機關,比如馬列學院成立了學習《資本論》小組。毛澤東特別得重視和研究《資本論》的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事物發展的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列寧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模範地作了這樣的分析。這是研究任何事物發展過程所必須應用的方法。列寧自己也正確地應用它,貫徹於他的全部著作中。」毛澤東也是這樣學習和研究馬克思《資本論》的。他號召「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學會這個方法,才能正確地分析中國革命的歷史和現狀,並推斷革命的將來。」(《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307、308頁)在當前,認真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很有必要的。《資本論》是共產黨人批判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及其追隨者的理論武器。《資本論》是一部劃時代的科學巨著。馬克思從事《資本論》的寫作,花費了畢生的精力,整整用了四十年的時間。《資本論》是馬克思一生從事科學研究的結晶和對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經驗的總結。列寧指出,《資本論》是「現代最偉大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列寧選集》第1卷第92頁)《資本論》論的是資本;而資本,則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馬克思明確指出,「生產剩餘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9頁)《資本論》這部著作,是以剩餘價值為核心的。剩餘價值,反映了資本家和僱傭工人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階級對抗關係。恩格斯指出,「這個問題的解決是馬克思著作的劃時代的功績。它使社會主義者早先象資產階級經濟學者一樣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經濟領域,得到了明亮的陽光的照耀。科學的社會主義就是從此開始,以此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43頁)《資本論》以剩餘價值為主線,科學地分析和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關係。可以這樣說,《資本論》實際上就是一部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論」。恩格斯說過,「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依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裡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63頁)他還說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成了社會上兩個起決定作用的階級,它們之間鬥爭成了我們這一時代的主要鬥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21頁)《資本論》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的關係及其發展趨勢,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歷史規律;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消滅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其唯一道路只能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歷史表明,《資本論》象一座光芒四射的燈塔,照亮了無產階級的解放道路。所以,恩格斯曾經自豪地宣稱:「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象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69頁)他在《資本論》英文版序言中指出的,「本書所作的結論日益成為偉大的工人階級運動的基本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頁)因此,《資本論》很快就被稱為「工人階級的聖經。」恩格斯《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一 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定義恩格斯給政治經濟學下了一個科學的定義,他說:「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又說,「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並相應地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就是說,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的生產關係運動規律的科學。恩格斯指出,「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和人之間的關係,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23頁)二 生產和交換的關係1.生產和交換,「是兩種不同的職能」,是生產關係中最重要的因素。2.在生產和交換關係中,是生產決定交換,而交換對生產又有反作用。3.生產和交換,.它們兩者有相對的獨立性,「都有多半是它自己的特殊的規律」;同時,兩者之間又互相制約,互相影響。三 生產和交換與分配的關係1.生產和交換的方式,決定分配的方式。有什麼樣的生產和交換的方式,就有什麼樣的分配方式,尤其是生產資料佔有形式決定產品分配方式。2.分配對生產和交換又有反作用。3.「隨著分配上差別的出現,也出現了階級差別」。四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歷史科學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性質,決定了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歷史科學。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是生產關係,而人類社會的生產關係是歷史地變化的,是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生產關係的社會歷史條件,各個國家是不相同的;而在每一個國家裡,各個時代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切時代都是一樣的。」「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它所涉及的是歷史性的即經常變化的材料」。五 特殊規律與普遍規律恩格斯按著領域和時間把經濟規律劃分為兩大類:特殊規律和普遍規律。特殊規律,是指在某一社會形態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普遍規律,是在一切社會形態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因此,我們既要注意研究特殊規律,又要注意研究普遍規律。在研究方法上,恩格斯說,「它首先研究了生產和交換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特殊規律」,在完成了這種研究之後,「它才能確立為數不多的、適合於一切生產和交換的、最普遍的規律」。六 廣義的政治經濟學與狹義的政治經濟學恩格斯還從研究範圍的不同,把政治經濟學區分為廣義的政治經濟學和狹義的政治經濟學.廣義的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不同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生產、交換及分配規律的科學。這樣的政治經濟學在當時還有待於創立。狹義的政治經濟學是只以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為研究對象的科學。《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是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初版發行時馬克思親自寫的。在這篇序言中,馬克思主要闡明了《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也論述了《資本論}研究方法。七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馬克思說,「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這裡說的生產方式,是指在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上,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採取僱傭勞動和資本相結合的方式講的。這樣的生產方式,決定了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總之,馬克思的《資本論》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八 《資本論》的研究目的 《資本論》的研究目的,和它的研究對象是密切相關的。馬克思說,「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這裡說的現代社會,是指資本主義社會。如上所述,《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社會生產關係的發展規律,就是經濟規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規律,就是資本主之經濟規律。《資本淪》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以及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必然性。因此,《資本論》為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提供理論武器,是指導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理論基礎。九 《資本論》的研究方法馬克思說,「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經濟形態,要透過現象,揭示它的本質和規律,必須運用科學抽象方法,進行理論概括。科學抽象法的實質,是唯物辯證法在分析經濟形式方面的應用。《資本論》的研究方法,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馬克思正是運用科學抽象方法,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客觀規律。《資本論》是以資本為中心,全面分析和論述資本和勞動之間的矛盾運動的巨大著作。這部著作,共分三卷。第一卷,是論述剩餘價值生產的;第二卷,是論述剩餘價值的流通;第三卷,是論述剩餘價值的分配。1886年,恩格斯在《英文版序言》中說:。第一卷是一部相當完整的著作,並且二十年來一直被當作一部獨立的著作」。(《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 35—36頁)第一卷的中心是剩餘價值生產理論,它揭示了剩餘價值的起源、本質和秘密,構成了《資本論》的核心和基礎,沒有剩餘價值的生產,也就沒有剩餘價值的流通和分配。第二、三卷是第一卷論述剩餘價值理論在流通和分配方面的展開。而第一卷的結構也極為嚴密,全卷形成一個「藝術的整體」。《資本論》第一卷,資本的生產過程勞動價值論十 商品的使用價值1.商品使用價值,是「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2.商品使用價值的質和量。使用價值的質,是回答物有什麼用途問題。它是由商品體的自然屬性決定的。每種物的有用性,又因其本身具有的物質性能是多方面的,所以它對人們有多方面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的量是回答怎麼計量問題。使用價值的量,是由社會尺度來衡量。3. 商品使用價值的特點和作用。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它不是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而是商品學的研究對象。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但在商品生產社會中,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因此,馬克思由此轉到分析價值。十一 商品的價值(價值實體,價值量)1.交換價值,它是「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的量的關係或比例。」各種使用價值能按一定比例交換,表明其中必定有一個共同的東西,交換價值是這個共同東西的表現形式。這個共同的東西,不是使用價值,而是抽象勞動的凝結,即價值。所以,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而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2.價值實體,它是抽象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價值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又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形成價值實體的抽象人類勞動,不是個別人的私人勞動,而是共同的社會勞動。價值必須是抽象人類勞動的凝結。3.價值量,它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裡所說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是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平均勞動時間。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成正比,而與勞動生產力成反比。勞動生產力與商品使用價值量和價值量的關係,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第一,勞動生產力與商品使用價值量成正比;第二,勞動生產力變化,商品價值總量不變;第三,勞動生產力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十二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它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否則,就不是商品。比如,空氣等自然物不是勞動產品,沒有價值,不是商品;為自己消費而生產的勞動產品,不用於交換,沒有價值,也不是商品;沒有使用價值的產品,也不能成為商品。十三 具體勞動1.具體勞動,是指在一定的具體形式下的勞動。「這種生產活動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對象、手段和結果決定的。」 具體勞動形成使用價值。2.具體勞動是有質的區別的,是社會分工的基礎。正因為生產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在性質上是不同的,所以才形成社會分工。社會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3.具體勞動的作用,是生產不同質的使用價值,從而使「商品互相對立」,是商品交換的必要條件。 十四 抽象勞動 1.抽象勞動是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如果把勞動的有用性撇開,生產活動就只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都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但是,商品價值體現的人類勞動的本身,是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2.抽象勞動是每個沒有任何專長的普通人的機體平均具有的簡單勞動力的耗費,即是簡單平均勞動。比較複雜的勞動,只是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少量的複雜勞動等於多量的簡單勞動。3.抽象勞動形成價值實體。十五 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研究商品價值量,不僅要區分個別勞動時間和必要勞動時間,而且要區分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簡單勞動,是指簡單勞動力的支出,是不必經過特別訓練的勞動。而複雜勞動,是指經過專門訓練,包含一定技巧和知識運用的勞動。在同一時間內,複雜勞動創造的價值要大於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因此,商品的價值是由複雜勞動換算為簡單勞動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在確定商品價值量時,必須以簡單勞動作為統一的計算單位,把複雜勞動摺合成若干倍的簡單勞動。什麼樣的勞動是簡單勞動或複雜勞動,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文化時代是不同的。複雜勞動還原為簡單勞動,是在生產者背後由社會過程決定的。十六 生產商品的勞動是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統一1.作為形成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有意義的是從質的方面來考察的,它回答是怎樣勞動,什麼勞動的問題;作為形成價值的抽象勞動,有意義的是從量的方面來考察的,它回答的是勞動多少、勞動時間多長的問題。2.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運動,是相反方向的發展,來源於勞動二重性。生產力的變化和商品的使用價值量成正比,而和單個商品的價值量成反比。就是說,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只會引起使用價值量的變化,卻不會引起價值總量的變化,但會引起單位商品價值量的變化,於是出現了使用價值量與價值量的對立運動。3.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是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而不是兩次勞動。勞動二重性,形成商品二因素。作為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作為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十七 勞動二重性理論的重要意義勞動二重性理論,是馬克思首先發現和論證的,它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勞動二重性理論為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基礎,從而也為剩餘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解決政治經濟學中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比如關於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理論,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理論,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等等,提供了一把鑰匙。因此,馬克思說,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十八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的關係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決定的。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十九 商品二重形式及其實質這個二重形式,是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前者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後者是指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人與人的關係。二十 價值表現的兩極: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價值形式「這部分對全書來說太有決定意義了」,它「包含著萌芽狀態中的勞動產品的一切資產階級形式的全部秘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311頁)馬克思從價值形式的總體出發,分析了價值表現兩極之間的辯證關係。1.價值形式兩極的作用上述兩種商品在價值關係中,起著不同的作用。20碼麻布是通過1件上衣相對地表現自己的價值,起著主動作用,處於相對價值形式;而上衣則成為麻布價值表現的材料,起被動作用,處於等價形式。2.價值形式兩極的關係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兩極是互相依賴、互為條件;同時,又是互相排斥、互相對立。3.價值形式兩極的地位一個商品是相對價值形式還是等價形式,完全取決於它在價值關係中所處的地位。馬克思說,「取決於它是價值被表現的商品,還是表現價值的商品」。以上三點,是馬克思以經濟範疇形式簡明扼要地論述了唯物物辯證法矛盾規律的主要內容。矛盾規律,是《資本論》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馬克思的《資本論》,是以經濟範疇形式寫成的唯物法大綱。恩格斯說,馬克思把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改造成唯物辯證法,「並且同時在《資本論》中把這個方法應用到一種經驗科學的事實,即政治經濟學的事實上去。他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7頁)毛澤東說,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學習唯物辯證法「最好的模範」。「《資本論》所分析的,是那把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髮展及消滅,反映出來的各經濟範疇的發展的辯證法。這個問題之解決的唯物論性質,在於他以物質的客觀歷史做基礎,在於把概念和範疇當做這一現實歷史的反映。」(《辯證法唯物提綱》(內部發行),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10月第1版第17頁)二十一 相對價值形式的量的規定性馬克思說,「價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現價值,而且要表現一定量的價值,即價值量。比如,用一件上衣來表現20碼麻布的價值量。價值量的相對表現,隨著兩極價值的變化而變化,大致有如下四種情況:1.麻布價值變化了,上衣的價值不變。如果生產麻布的勞動生產力有變化,而生產上衣的勞動生產力保持不變,麻布的相對價值量的增減(表現在上衣上的價值)與它自身價值成正比。2.麻布的價值不變,上衣的價值變化。在這種悄況下,麻布的相對價值量的增減與上衣的價值變化成反比。3.生產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勞動,如果按同方向和同比例變化,則麻布的相對價值量保持不變。「只有把它們同價值不變的第三種商品比較,才會發現它們的價值的變化。」4.生產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勞動時間,如果按同方向,但不同比例變化,或按反方向變化,則可以根據以上三種情況推知麻布相對價值的變化。因此,價值量的實際變化不能明確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價值量的相對表現即相對價值量上。二十二 等價形式的特點 1. 使用價值成為它的對立面即價值的表現形式。 2.具體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即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3.私人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即社會勞動的表現形式。二十三 價值形式的發展和貨幣的產生價值形式,是隨著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的發展而發展。從歷史上考察,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的價值形式;貨幣形式。價值形式的發展,是商品內在矛盾運動的結果。每一種新的價值形式,一方面克服舊形式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加深和擴大商品所固有的矛盾。所以,貨幣是商品交換髮展的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貨幣的產生,使商品的內部矛盾表現為商品和貨幣的對立。二十四 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生產關係,這就是貨幣的本質。貨幣的本質,是通過貨幣的職能具體表現出來的。貨幣有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職能。其它三種職能,是在前兩種職能的基礎上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步產生的。五種職能的排列順序,不是任意的,而是與它們的發展過程是一致的,也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貨幣職能的發展,表示著一般等價物作用的發展。而貨幣的各種職能,統一地表現出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質。 二十五 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1.商品拜物教來自商品形式本身商品的神秘性不是來自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規定的內容,而來自商品形式本身。勞動產品取得了商品的形式,意味著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取得了一種特殊的社會形式,而當勞動被社會規定為抽象的或等同的性質,就以價值物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使商品產生神秘性。商品的神秘性,不過在於人們在商品形式面前,把勞動的特殊社會性質看成物的自然屬性,把人的關係看成物的關係。 2.商品拜物教存在的根本原因商品拜物教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於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在私有制的條件下,私人勞動只有通過交換才表現為社會勞動。因此,在生產者面前,人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關係,不是表現為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係,而是喪現為人們之間的物和物的關係。3.在非商品生產社會裡不存在商品拜物教。馬克思說,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有意識計劃之下的時候」,「在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係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二十六 價值尺度貨幣的第一個職能是計量商品價值量大小的尺度。這是貨幣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職能。商品的內在價值尺度,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是這個內在尺度的外在的必然表現形式。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是通過價格形式來表現的。而價格,則是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只是表現價值,因而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二十七 價值尺度和價格標準價值尺度和價格標準既相聯繫又有區別,作為價值尺度和作為價格標準,貨幣執行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職能:1. 作為人類勞動的社會化身,它是價值尺度;作為規定的金屬重量,它是價格標準。2. 作為價值尺度,它用來使商品的價值變為價格,變為想像中的金屬;作為價格標準,它計量這些金屬。但是,這兩種職能是密切聯繫的。價格標準是以價值尺度為前提而形成的,有了價格標準,貨幣價值尺度的職能才能具體地表現出來。所以,價格標準是為價值尺度服務的。二十八 價值和價格的關係 1.價格偏離價值的可能性。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覡,表現為商品與貨幣的交換比例。商品與貨幣的交換比例可以表現商品的價值量,也可以大於或小於商品的價值量。因此,「價格偏離價值量的可能性,已經包含在價格形式本身中」。2.價格與價值背離現象,並不是價格形式的缺點,相反地,卻使價格形式成為適合於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商品生產方式的適當形式。3.價格形式不僅可以引起價格與價值之間量的偏離,而且還包藏著一個質的矛盾,致使有的東西本身並不是商品,也沒有價值,但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卻可以有價格,可以被他們的所有者當作商品出賣以換取金錢,如良心、名譽等等。二十九 商品的形態變化及其公式1.商品的交換過程及其形態變化當貨幣產生後,使原來包含在商品內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對立轉化為商品與貨幣的對立。交換過程是通過商品轉化為貨幣,再由貨幣轉化為商品,即通過商品形態變化來實現的。因此,商品的交換過程是在下列形態變化中進行的;商品——貨幣——商品(W——G——W)2.商品第一個形態變化或賣W——G,是商品的第一形態變化,是商品轉化貨幣的過程。3.商品的第二個形態變化或買G——W,是商品的第二形態變化,也是商品的最終形態變化。4. 商品總形態和商品流通每一個商品總形態的變化,是由兩個相互對立、相互補充的階段所組成,即由W——G和 G,——W所組成。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由商品到商品的循環。每一種商品循環同其他商品的循環有密切的聯繫。馬克思說,「每個商品的形態變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環,同其他商品的循環不可分割地交錯在一起。這全部過程就表現為商品流通。」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帶來危機的可能性。三十 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商品的形態變化產生了商品流通,而商品流通引起了貨幣流通。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運動,實際上只是商品本身的形式的運動。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而貨幣流通,反映著商品流通。馬克思說,「商品流通直接賦予貨幣的運動形式,就是貨幣不斷地離開起點,就是貨幣從一個商品所有者手裡轉到另一個商品所有者手裡,或者說,就是貨幣流通。」三十一 貨幣流通規律商品流通過程需要多少貨幣呢?決定這個貨幣流通量有哪些因素呢?首先,決定於商品價格總額,而商品價格總額,又取決於商品數量和商品價格水平。其次,也決定於貨幣流通速度。貨幣流通量,就是以貨幣流通速度去除商品價格總額。用公式來表示:

=執行流通職能的貨幣

商品價格總額(商品數量×商品價格水平)

同名貨幣的流通速度三十二 紙幣及其流通規律紙幣是指法律規定強制流通的國家紙幣,它是直接從金屬鑄幣流通中產生的。紙幣是代表金屬鑄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紙幣流通的特殊規律只能從紙幣是金的代表這種關係中產生。這一規律簡單說來就是:紙幣的發行限於它象徵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數量」。如果紙幣發行超過了自己的限度,即超過了能夠流通的同名的金幣量,那未,就會信用掃地,價格上漲,出現通貨膨脹。三十三 貨幣貯藏手段及其作用貨幣既然具有流通手段的職能,有了貨幣就能購買到一切商品,人們就把貨幣看作社會財富的代表而貯藏起來,這樣貨幣就暫時退出流通成為貯藏貨幣,具有貯藏手段的職能。貨幣的貯藏職能,是隨著商品流通的發展而發展。貨幣作為貯藏手段具有自發調節貨幣流通量的作用。馬克思說,「貨幣貯藏的蓄水池,對於流通中的貨幣來說,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貨幣永遠不會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三十四 貨幣的支付手段及其貨幣流通1. 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的產生和特點隨著商品流通的發展,買賣開始分離,出現了先購買後付款的延期支付方式,用於延期支付的貨幣就取得了支付手段的職能。在貨幣當作支付手段的條件下,買者和賣者已不是簡單的買賣關係,而是一種債務關係。在這裡,賣者成為債權人,買者成為債務人。2.貨幣的支付手段出現後的貨幣流通量貨幣的支付手段的職能出現後,貨幣的流通量的規律,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執行流通手段的貨幣量等於出售的商品價格總額加上到期支付總額,減去彼此抵銷的支付總額,除以同名貨幣的流通速度。 三十五 世界貨幣1. 世界貨幣職能的產生和特點隨著國際貿易的產生和發展,貨幣的作用突破了一國的界限,在世界市場上發揮作用,貨幣便有了世界貨幣的職能。一般地說,只有黃金和白銀才能充當世界貨幣。2.世界貨幣的職能世界貨幣職能主要表現是:作為支付手段,支付國際貿易差額;作為購買手段,購買外國商品;作為社會財富,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剩餘價值論三十六 商品流通與資本流通的區別1.它們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作為貨幣的貨幣,是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它的流通形式是商品(W)一貨幣(G)一商品(W),是為 「買而賣」,起點和終點都是商品;而作為資本的貨幣,是作為資本流通的貨幣,它的流通形式是貨幣(G)—商品(W)—貨幣(G),是為「賣而買」,起點和終點都是貨幣。2.它們在內容上還有區別。作為貨幣的貨幣其商品流通,最終目的是為了消費;而作為資本的貨幣其資本流通,「決定目的是交換價值本身。」它要求價值增殖,「這個增殖額或超過原價值的餘額叫做剩餘價值」。三十七 資本的總公式及其矛盾(一)資本的總公式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它的流通公式的完整形式是貨幣(G)——商品(W)一更多的貨幣(G′)。這個公式不僅適用於商業資本,而且適用於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因此,它是資本的總公式。(二)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從G—W—G′本身看,交換的結果產生了剩餘價值,這與等價交換的規律矛盾。那末,剩餘價值究竟是從哪裡產生呢?1.流通過程不能產生剩餘價值等價交換「任何人從流通中取出的價值,都不會大於他投入流通的價值。」不會形成剩餘價值。不等價交換,無論是高價出賣還是低價購買,都會因買賣是相互行為而彼此抵銷,也不可能產生剩餘價值。2.離開流通過程也不會形成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過程。「商品生產者在流通領域以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觸,就不能使價值增殖」。3.總公式的矛盾的解決條件總公式的矛盾怎麼解決呢?馬克思指出,「等價物的交換應該是起點」,即要遵守等價交換原則,又要讓資本家「在過程終了時必取出比他投入的價值更大的價值」。因此,「必須在流通中,又必須不在流通中。這就是問題的條件。」三十八 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轉化為資本的貨幣的價值的變化,不能發生於貨幣本身,也不能發生在商品的出賣上。這種變化必須是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購買一種特殊商品,它在使用時能夠創造價值,並且創造大於本身具有的價值。因此,勞動力商品化,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是剩餘價值產生的源泉。三十九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勞動力要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勞動力的所有者要有人身自由,有權把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售;第二,勞動者沒有任何生產資料,「自由得一無所有」,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勞動力成為商品,是在社會發展由封建主義進入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出現的。因此,它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現象。四十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力作為商品,也有價值和使用價值。1.勞動力的價值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但是,勞動力是特殊商品,它是作為活的個體的能力而存在。而活的個體要維持生存,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資料。因此,馬克思說,「生產勞動力需要的勞動時間,可化為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或者說,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確定勞動力價值的因素;第一,勞動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第二,勞動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第三,勞動者一定的教育訓練費用。2.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力的使用,也就是勞動。它是價值的源泉,能夠創造價值,而且能夠創造比它自身的價值更大的價值。四十一 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虛偽性勞動力的買賣是在流通領域進行的,而這個領域被資產階級經濟學描寫為自由平等的樂園。然而只要我們離開流通領域,走進生產領域,人剝削人的情況就出現了。正如馬克思說的,「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於後。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象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在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背後,隱藏著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四十二 勞動過程的簡單三要素撇開各種特定的社會形態,勞動過程有三個簡單的因素:1.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2.勞動對象。3.勞動資料。這三個要素,互相結合,在勞動過程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如果從產品角度考察勞動過程的三要素,「那末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前者是物的因素,後者是人的因素。物必須與人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也才有勞動過程。在勞動過程中,人是起決定作用的。勞動過程作為一般意義來理解,它是人與自然相結合來生產滿足人們需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是人類生活的永恆的自然條件」 ,「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四十三 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1.工人在資本家監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屬於資本家。2.產品是資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產者工人的所有物。資本家和工人的關係是僱傭關係,是剝削與被剝酣的關係。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勞動是強制性的,絕不是什麼「自由」的,工人是資本家奴役和掠奪的對象。四十四 價值形成過程按照價值規律,每個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值形成過程,就是生產資料舊價值的轉移和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1.生產資料舊價值的轉移。2.工人新加的勞動形成的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這種勞動,不是具體勞動,而是抽象勞動,它形成新的價值。在價值形成過程中,一方面,生產資料舊價值的轉移;另一方面,工人活勞動創造的新價值,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產品的總價值。但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不產生剩餘價值。要揭示剩餘價值的秘密,還必須分析價值增殖過程。四十五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1.價值增殖過程價值增殖的源泉是什麼?秘密又在哪裡?馬克思是從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質來闡明的。價值增殖的秘密在於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就是說,勞動力商品不同於其它一般商品,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價值是兩個不同的量。而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正是看中了這個差額。因此,在這裡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勞動力這個商品的特殊的使用價值,它是價值的源泉,並且是大於它自身的價值的源泉。勞動力在它的使用過程即勞動過程創造的價值,大於勞動力的價值。這個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部分,就是價值的增殖部分,也就是被資本家白白佔有的剩餘價值。2.價值增殖過程的特點第一,如果把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比較一下就會看出,價值增殖過程不過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第二,商品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四十六 勞動在價值形成中的二重作用(一)勞動在價值形成中的二重作用1.同一次勞動既創造新價值又轉移舊價值。在勞動過程中,一方面,勞動者把一定量的抽象勞動加到勞動對象上;另一方面,又同時以具體勞動形式把生產資料舊價值轉移到產品上面保存下來,這是勞動者在同一時間內同一勞動的二重性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兩次勞動。2.同一次勞動的二重結果是由勞動的二重性產生的。作為具體勞動,把舊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作為抽象勞動,在產品加進了新價值。(二)勞動過程的不同因素在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1. 生產資料是轉移舊價值;2勞動力的使用創造新價值。勞動力的活動,「不僅再生產出勞動力自身的價值,而且生產出一個超額價值。」四十七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馬克思根據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價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把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不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並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因此稱為不變資本;可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量,它再生產出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剩餘價值,這部分資本從不變數不斷變為可變數,因此稱為可變資本。資本的這種劃分,是馬克思的又一偉大功績。這種劃分,科學地說明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同時也為揭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這一理論,在馬克思的全部經濟學說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四十八 剩餘價值率及其公式

mv

剩餘價值是可變資本價值變動的結果。

剩餘價值率m′= 。剩餘價值率是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程度的準確表現。四十九 工作日的界限工作日是可變的。工作日由兩部分勞動時間構成: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已定的情況下,工作日是隨著剩餘勞動時間的變化而變動。工作日是一個可變數。但是,它只能在一定界限內變動。它的最高界限取決於兩點:勞動力的身體界限;道德界限。五十 工人和資本家圍繞工作日界限的鬥爭資本家總是力求延長工作日;而工人則儘力反對延長工作日。「這是全體資本家即資本家階級和全體工人即工人階級之間的鬥爭。」五十一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相對剩餘價值是由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產生的,那末,在工作日不變的前提下,怎樣才能延長剩餘勞動時間呢?1.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可以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2.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必須降低勞動力價值。3.要降低勞動力價值,就必須提高勞動生產力。五十二 相對剩餘價值與超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資本家為了追逐剩餘價值,他採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力,從而使他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結果不僅獲得剩餘價值,而且還獲得超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的性質,是屬於相對剩餘價值。個別資本家獲得超額剩餘價值是暫時的。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普遍提高,超額剩餘價值消失了。但是,所有資本家都能獲得相對剩餘價值。五十三 資本主義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對抗性 資本的內在衝動和經常趨勢,是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商品便宜,從而使工人勞動力便宜,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通過發展勞動生產力來節省勞動,目的絕不是縮短工作日,而是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可見,資本家階級提高勞動生產力,是以達到進一步加深對工人剝削為目的的,這就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提高勞動生產力之間的對抗性質。(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宗教批判 ——《資本論》的三重拜物教批判
職場女人理財十字真經 有資本才是關鍵
《資本論》為什麼超越了《國富論》?

TAG:學習 | 資本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