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理解傳統文化,必須修道!

古代的聖人還有一個特點,叫「述而不作」。什麼意思呢?道家的聖人老子,原來什麼都不想留的,他有個徒弟叫尹喜,當時做看城門的小官,一天看見紫氣東來,就知道必定有貴人要過關。尹喜定晴一看,有個老人騎著青牛要過關,便一把拉住牛要求老人教導他,尹喜動用了自己的特權,說:你老人家想出關,可以,但得把你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留給後世,才被後世高明的人得知。後來老子述說,尹喜記錄,寫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經》,並將修大道的法門傳下來,就叫「文始派」。

釋迦佛生前也沒有自己寫過東西,那些經典是他圓寂以後,他的弟子們回憶老師所講的東西結集而成的,叫《阿含經》。《論語》實際上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夫子的言行編輯而成的;《易傳》也不是孔子一個人寫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寫過《易傳》,然後大家統一以他的名義發表。

那麼,聖人為什麼自己不寫書?因為聖人教化,講究「順天應民」,講究「緣起」;他們是順應我們這些凡人的疑問,順應我們的需要,隨機說法,這樣的隨緣說法,就是「與道合真」。他說了,弟子記錄下來,這就是「述而不作」。能力差一等的,只好「祖述文武」——三皇五帝、堯舜禹湯,一路扯古論今,套著聖人的語言「作書」。所以,「千古文章一大抄」,又抄又套又偷,不是你抄我,就是我抄你。所以清朝有個大臣,也是個才子,名字叫紀昀紀曉嵐,乾隆皇帝讓他主編過《四庫全書》,從此他不敢寫一本書,說千古文章一大偷。為什麼?他說天下的理,被古人都說透了、說盡了,我們連理解、繼承都還來不及,偏要抄古人的來為自己揚名,還有什麼可說的?所以紀大學士只寫過一本書,叫《閱微草堂筆記》,這只是他個人的人生感想。書,是功法的比喻,靠看書不能學法,而是證法參考的。

可是,沒這個覺悟的讀書人不是如此,而是左一本右一本寫書,現代人更不得了,我們拿起一看,不是抄人家的,就是偷人家的,所以聖人叫述而不作。當然,這是人文,論到科學,我們還是應該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多寫點,因為這方面我們確實太缺了。另一方面,凡不朽之經典著作,多是古代聖賢之士,修鍊後而自發自悟產生的「功態語言」,由弟子筆錄的,所以「述而不作」,他說完事後,便恢復常態,是他說的,但他全忘了。科學是靠「外證」,修道是靠「內求」。經典、不朽的文章是在無為狀態或半無為狀態下述說的,他說完就忘不能寫,所以說「述而不作」。

還有一點,要真正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一定要實修實證,不能只是依文解字地在那裡「搞學問」,結果全都似是而非,振振有詞卻離題萬里。我們要想真看懂《論語》、《孟子》、《道德經》、《南華經》,以及《黃帝內經》、《龍虎經》、《黃庭經》、《周易參同契》,甚至《大藏經》,首先要求我們自己修道,實修實練;然後再結合著去看,就能一看就懂,一通百通。因為聖人是知行合一的,理論和實踐合一,認知和生命合一,上古甚至是儒道不分的。所以,真要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就得真修道。修道也罷,學儒家養氣也罷,最低我們能夠真正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真正讀懂中國的經典著作,就要先修鍊。

現在講四書五經,大多數是就字論字、依文解字,這個樣子講繼承傳統文化都難,更談不上發揚光大。舉一個例子,儒家經典《大學》裡頭有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止善。」這話什麼意思?你可以用政治學來解釋他,但這只是認知科學;生命科學在哪裡?這話也同時表達了生命科學。明德是什麼?你修道,開上丹田竅的時候,自然會明白什麼是明德;上丹田竅真開通了,當然就「明明德」了。往政治治國方面解釋的,至少還沒有離開聖人的本義;再等而下之的,那就只能胡猜了。把明德解釋成「明白道德」,這樣講的人,根本沒有哪怕嘗試一下聖人之道啊,就一路考試考過來了,所以當年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解釋成是「學習以後時時複習,也得高興啊」,整個兒一個應試教育;在古代,「學而時習之」,是講做人之道,可不是應試啊。

什麼叫親民?親民當然要打開中丹田和夾脊二竅,這叫開心。開心以後心胸寬廣,自然有人氣、有人脈,不是親民是什麼?能親民,當然擁有影響力,能夠教化周圍的人,就能親民。什麼叫止於止善?古代儒道不分的時候,大家修道修到止息的時候,下丹田就開始「辟闔」,一起一伏內息綿綿,全身的毛孔都在呼吸,息停脈住天人合一,後天胡思亂想的妄念自然停止,當然「止於至善」了(生我之地也是至善之地)。

沒這個學養的人怎麼解釋呢?解釋成「一直偉大到最高的善,才停下來」。這個聽著就很忽悠,難以自圓其說。

通上四竅「明明德」,通中兩竅「親民」,通下三竅「在止於至善」。竅通了,能止息了,一個人才能「知止而後能有定」(定念),「定而後能靜」(靜意),「靜而後能安」(安心),「安而後能慮」(慮覺),「慮而後能得」(得真氣)。這不都說得很清楚嗎?知止而後能定,就能真正進入心定。真正入定的人才能明白虛靜的道理,這都是修道啊,所以古代的大儒都仙風道骨。(現在有些老師講《大學》,沒有實證,然後就不知所云,不知道講到哪裡去了。所以,我們只有修道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我們講究個分門別類、條分縷析,而古人的很多思想,是生命與認知合一的,所以傳統文化的經典分內解(生命內證)、外解(認知實踐)。內解講人和人的關係,外解講人和物的關係。同一句話,可以適用於人際關係,也適用於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而不是人與人的關係叫「歷史唯物論」,人與自然的關係叫「自然辯證法」,分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是這樣的。

大道研究的首先是人對自己的認識,二是人對人類的認識,三是人對自然界的認識,這三者是統一的,這才是大道。大道可以超越時空,是含三歸一的。或者這麼說,內解講「修身齊家」,外解講「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同一句話,你可以用於修身齊家,也可以用於治國平天下。可以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可以研究人與社會的關係。中國的經典,真的很了不起。(所以不修道而去解釋中國的傳統經典,根上不理解,自然是振振有詞卻離題萬里。要傳承和發揚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和經典,就要先修道修鍊。)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 Enterprise 2.0?
人教版八年級(下)古詩文理解性默寫
九個無法理解的科學之謎
對「道」的認識與理解
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卻沒有把自己活成對的樣子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理解 | 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