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選讀05《仁者愛人》註譯評

語文版《論語》選讀電子課文

《論語》選讀05《仁者愛人》註譯評

【原文】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泛(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1?6)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裡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餘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評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事實上,歷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把「德」排在「識」的前面,這是階級的需要。他們就是要培養適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

【譯文】

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評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待人忠恕,這是仁的基本要求,貫穿於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在這章中,孔子只說他的道是有一個基本思想一以貫之的,沒有具體解釋什麼是忠恕的問題,在後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對此,我們將再作剖析。

【原文】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5?12)

【譯文】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強加於我的事,我也不願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1)於民而能濟眾(2),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3)其猶病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6),可謂仁之方也已。」 (6?30)

【注釋】

(1)施:舊讀shì,動詞。

(2)眾:指眾人。

(3)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儒家認為是「聖人」。

(4)病諸:病,擔憂。諸,「之於」的合音。

(5)夫:句首發語詞。

(6)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評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後面的章節里,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於「仁」的基本主張。對此,我們到後面還會提到。總之,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原文】

顏淵、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爾志。」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3)善,無施勞(4)。」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 (5?26)

【注釋】

(1)侍:服侍,站在旁邊陪著尊貴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誇耀。

(4)施勞:施,表白。勞,功勞。

(5)少者懷之:讓少者得到關懷。

【譯文】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評析】

在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志向,主要談的還是個人道德修養及人為處世的態度。孔子重視培養「仁」的道德情操,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從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於「仁德」。

【原文】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10?17)

【譯文】

馬棚失火燒掉了。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麼樣。

【評析】

孔子家裡的馬棚失火被燒掉了。當他聽到這個消息後,首先問人有沒有受傷。有人說,儒家學說是「人學」,這一條可以作佐證材料。他只問人,不問馬,表明他重人不重財,十分關心下面的人。事實上,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人道主義思想的發端。

【原文】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7?9)

【譯文】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原文】

「師冕(1)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2)師之道也。」 (15?42)

【注釋】

(1)師冕:樂師,這位樂師的名字是冕。

(2)相:幫助。

【譯文】

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台階沿,孔子說:「這兒是台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裡,某某在這裡。」師冕走了以後,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樂師談話的道嗎?」孔子說:「這就是幫助樂師的道。」

【原文】

子見齊衰(1)者,冕衣裳者(2)與瞽(3)者,見之,雖少,必作(4);過之,必趨(5)。 (9?10)

【注釋】

(1)齊衰:音zī cuī,喪服,古時用麻布製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這裡統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貴族。

(3)瞽:音gǔ,盲。

(4)作:站起來,表示敬意。

(5)趨:快步走,表示敬意。

【譯文】

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評析】

孔子對於周禮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麼人該行什麼禮,對於尊貴者、家有喪事者和盲者,都應禮貌待之。孔子之所以這樣做,也說明他極其尊崇「禮」,並盡量身體力行,以恢復禮治的理想社會。

【原文】

子釣而不綱(1),弋(2)不射宿(3)。(7?27)

【注釋】

(1)綱:大繩。這裡作動詞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繩,在大繩上系許多魚鉤來釣魚,叫綱。

(2)弋:音yì,用帶繩子的箭來射鳥。

(3)宿:指歸巢歇宿的鳥兒。

【譯文】

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評析】

其實,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和用網捕魚,和只用箭射飛行中的鳥與射巢中之鳥從實質上並無區別。孔子的這種做法,只不過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罷了。

【原文】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1)管仲,吾其被髮左衽(2)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3)也,自經(4)於溝瀆(5)而莫之知也。」 (14?17)

【注釋】

(1)微:無,沒有。

(2)被髮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髮左衽」是當時的夷狄之俗。

(3)諒:遵守信用。這裡指小節小信。

(4)自經:上吊自殺。

(5)瀆:小溝渠。

【譯文】

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開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自殺在小山溝里,而誰也不知道呀。」

【評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評價管仲。孔子也曾在別的章節中說到管仲的不是之處,但總的來說,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於管仲「尊王攘夷」,反對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齊魯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認為,像管仲這樣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婦那樣,斤斤計較他的節操與信用。


推薦閱讀:

《論語》詳解
《論語》八佾第三
【儒】每天學一句《論語》《學而篇》(9)
論語評註
日課 | 《論語·公冶長》26

TAG:論語 | 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