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象思維」的功與過

「象思維」思維方式作為《內經》最主體的認識論方法,在豐富醫學理論、建構醫學體系、指導臨床思維、豐富藥性理論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並由此形成了中醫學鮮明的學術特徵
經意象思維所得結論應是對未知事物科學性、客觀性最強的認識。但前提是要求「意象」是科學而客觀的。而《內經》中使用的某些「意象」,如五行、干支、河圖等,更多成分上是對自然規律的象徵或模擬,故對其科學性評價學術界一直存在分歧
□ 賀娟 北京中醫藥大學

  「象思維」是中醫學重要的原創思維方法,在形成並豐富中醫藥學理論、構建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中醫學術備受關注。但正如其他任何一種科學方法一樣,也存在自身的優勢與不足。「象思維」對中醫學理論的發展亦是有功有過,正確理解並評價這一方法的科學價值對研究中醫學理論至關重要。「象思維」即取象比類思維方式,取象比類思維方式與現代科學方法論中的類比思維相似。類比與歸納、演繹、分析、綜合、假說、想像等邏輯思維方法共同構成自然科學研究的主體方法。相比而言,西方自然科學研究中更多使用了歸納、演繹的邏輯推理方式,而「象思維」的思維方法,則在中國古代自然和社會科學研究中有更廣泛的應用。

  「象思維」的涵義

  最早提出「象思維」思維方式的文獻是《周易》。《易傳·繫辭下》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天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提到觀天地之象,以及近取身之象,遠取物之象作八卦,以比擬萬物情狀之義,表達了取象比類的基本含義,是對「象思維」的最早描述。在《素問·五臟生成篇》記載的「五臟之象,可以類推」,提及「象思維」在醫學上的應用。

  「象」在《周易》中有三個層面的涵義,一指現象或徵象,《易傳·繫辭上》之「見乃謂之象」,「見象著名莫大乎日月」,以及《周易·小過·彖》曰「有飛鳥之象也」,均指現象;而《易傳·繫辭下》之「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則均指徵象。這是「象」的最表淺和最簡單的涵義;二指從自然現象中抽提出的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徵象,即事物的「共象」,亦被稱之為「意象」。《易傳·繫辭下》亦云:「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即用「象」表達、形容天下萬物神隱微妙的規律,具體是指《周易》之卦象。三是指模擬自然現象的認識或行為方法。如《易傳·繫辭上》之「天生神物,聖人執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裡的「象」,同於「效」之效法,「則」之遵循之意,均為認識或行為的方法。關於「類」,《說文解字》釋為「種類相似,惟犬為甚」,指種屬相似之意;《爾雅·釋詁》曰:「類,像也」,像,亦相似。即「類」是指種屬、性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

  基於「象」的涵義的不同,「象思維」的思維方法的具體應用也表現為幾種不同的方式,一是根據事物的現象,推演、認識、比附未知事物現象的過程,即所謂從特殊到特殊的類比推理方式;二是根據從現象中抽提出來的「共象」或「意象」來推演具體未知事物現象的過程,即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過程;三是根據事物現象、徵象、屬性的相同或類似,對事物進行歸類的認識方法。

  「象思維」之功——取象比類在醫學理論中的廣泛應用

  1.以個象到個象的推理方式

  個象到個象的推理方式,是從事物的現象,推演、類比其他未知事物現象的過程,在科學方法論中屬於類比推理從「特殊到特殊」的類推方法。《素問·示從容論》稱之為「援物比類」,《易傳·繫辭上》之「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是這種推理方式的最初描述。《內經》中存在大量以「援物比類」的方法認識人體生命規律的內容,其類比之「象」有天象、地象、氣候象、生物象、顏色象、社會象、生活經驗象等等。這一方法的應用是以天地之象為主體,即《易傳·繫辭上》所謂「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藉助於自然界中太陽的作用,推演、認識人體陽氣的作用與重要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天地雲雨之氣的轉化,提煉出人體水液代謝的規律,言「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素問·五臟別論》以天地的動與靜,比擬認識人體臟腑的不同功能狀態,認為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素問·八正神明論》以日月的盈虧,比擬、認識人體氣血的虛實,並據此決定採用的補瀉治療方法等等。

  其次是基於大量自然事物表現的徵象,類推人體生理、病理規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根據自然氣象的不同特徵,推演出人體感受外邪的病理變化規律為「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靈樞·五變》用匠人以刀斧砍削木材作比類,說明「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的發病機理;《素問·離合真邪論》以自然界河流在不同季節、氣溫下的變化,推演人體經脈氣血對氣溫的反應等等。再次是基於社會現象進行的類推,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以古代君主體制下的行政官職的組成與職責,類比推演構維持人體生命的十二臟腑的功能;《靈樞·逆順》以兵法之道,提出人體疾病的治療原則;《素問·至真要大論》以君主體制的構成,確定的治病組方的原則,「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等等,均是取象比類思維方式從一種現象到另外一種現象的推演與模擬。

  「象思維」思維方法對中藥學理論亦有巨大貢獻,古人採用這一方法認識藥性與藥效,總結出了豐富、有趣又便於記憶的藥物學理論。如核桃仁形同大腦,故有補腦之用;女貞子形同腎臟,故有補腎的作用;桑螵蛸以產卵多為其特點,即可用之治療不育不孕證;蟲類性善爬行故能活血化瘀等等。並總結出植物類葯「皮以治皮,節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脈,枝條達四肢」,動物類葯「臟以補臟」等多種理論。其推理基礎是,事物在外在徵象上的相似或相同,意味著其在性質上的相近或相同,因此,在人體某些部位發生疾病時,我們可以藉助自然界植物或動物的相應部位進行功效的加強或補充。

  2.以「意象」到個象的推理方式

  所謂「意象」又稱為「共象」,是指經過長期的實踐觀察,總結出的蘊含在很多事物現象之中的共有徵象,並以文字、圖像、符號等形式表達出來,如陰陽、五行、八卦、河圖、洛書、太極等。由於「意象」表達事物的共性或內在抽象涵義,因此,從理論上言,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其推演的結論就有更強的必然性。

  目前有學者提出的「模型思維」,即是從「共象」到個象的比類推演方式。中國古代哲學產生了很多思維模型,如陰陽二維模型、五行模型、八卦模型、干支模型以及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象數思維模型等等,這些模型在《內經》中均有廣泛的應用。「陰陽應象」,即是將陰陽作為事物的共性或模型推演人體生命及自然現象的過程,馬蒔所說:「以天地之陰陽,萬物之陰陽,合於人身之陰陽,其象相應。」陰陽理論在發展過程中,又分化出太少陰陽、三陰三陽,這些陰陽概念,均以模型的方式,被《內經》應用於時令、六氣、人體胸腹、肢體、臟腑、經脈等屬性的認識與規範。五行應用於人體,則是以五行的屬性推演五髒的功能,《素問·五臟生成篇》言「五臟之象,可以類推」,王冰註:「象,謂氣象也。言五臟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靜,肺象金而剛決,腎象水而潤下。如是皆大舉宗兆,其中隨事變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類而推之爾。」在《素問·六節藏象論》將腎稱之為「主蟄,封藏之本」,脾胃稱之為「倉廩之本」,均是以五行推演認識五臟功能的結果。

  3.以類比思維建構醫學體系

  取象比類思維方法對《黃帝內經》理論另一重要貢獻,是構建了《內經》的醫學理論體系。陰陽五行本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但其產生之後就逐步被成為古代自然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重要內容。《內經》醫學體系的建構方法,是以陰陽五行模型比擬、認識、規範與整合人體與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依照性質、功能、現象的相似或存在聯繫的法則,將各種事物整合在陰陽五行系統之中。其建構依據的基本認識論方法,即是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賴欣巴哈說「分類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分類研究同樣也是中國古代科學研究早期使用極為廣泛的方法。

  使用歸類法構建醫學體系的前提,是由於屬性相似的事物具有相通或相應性,如《周易·乾卦·文言傳》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易傳·繫辭上》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因此,把屬性相似、徵象相似的事物,按照陰陽、五行的性質分別歸入相關門類,就形成了《內經》醫學體系的整體結構系統。《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將自然界之青色、酸味,人體之肝臟、驚駭、目竅均歸入木類。依次類推,分別歸入火類、土類、金類、水類,並認為同類事物之間可以相通應、相助益、相關聯;不同類的事物,按照五行的生克關係相互促進和制約,從而構成了「四時五臟陰陽」的結構系統,成為《內經》醫學體系的基本構架。「象思維」之過——取象思維的局限與不足

  「象思維」思維方式作為《內經》所使用的最主體的認識論方法,在豐富醫學理論、建構醫學體系、指導臨床思維、豐富藥性理論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並由此形成了中醫學鮮明的學術特徵,即注重整體、關注聯繫、強調功能等,對中醫學科學體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這一思維方式亦存在一定的局限與不足,並導致了《內經》理論體系亦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處。

  1.「象思維」難以形成對事物全面、系統的認識

  取象比類與邏輯思維方法中類比方法相似,類比是從對象間已知的同一性、相似性,向對象間未知的同一性、相似性的推理過程。如果說類比推理的客觀基礎只是對象間的同一性和相似性,那麼我們知道,任何兩個對象都不可能在一切方面都相同,對象之間除了同一性還存在差別性。由於忽視差別性、不同性,導致了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在認識未知事物時就存在一定的粗簡、籠統與片面,缺乏足夠的全面、精細與準確,其推導的理論亦無法保證足夠的全面與系統。如對中藥藥性理論的總結,有「皮以治皮,子能明目」之說,但梨皮、地骨皮、桂皮等則無治療皮膚病之用,蘇子、萊菔子、白芥子也無明目的功效等。

  2.「象思維」未充分論證事物「類」的同質性

  取象比類與邏輯思維方法中的類比方法相似,但又不盡相同,類比方法使用的前提是本質、種屬相同的事物,因此,確定事物之間「類」的相同性在類比方法中的應用就極為重要。而取象比類方法在使用時並沒有充分體現類比的這一特質。

  首先,在界定事物屬性的相同性時會存在認識分歧,如人與天地是否可以看作屬性相同的同類?人與動物、植物是否可以作為性質相同的事物來推演?對此認識的差異,也導致了取象比類思維是否可以在這些事物之間使用的結論的不同。

  其次,從現象到現象的推演方式往往失於事物間的簡單比附與象徵,並沒有充分考慮事物之間是否具有同質性,從而導致有些結論牽強甚至荒誕,如《靈樞·邪客》關於天地與人體形象之間的對應聯繫,就出現了「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之類大量牽強附會的內容。

  3.某些「意象」作為本質規律定位難以取得共識

  「意象」或共象是從事物的現象中綜合、總結、抽提出來的事物的共有徵象或屬性,應是事物內在本質、規律的概括與總結,因此,經過意象思維推理得出的結論應是對未知事物科學性、客觀性最強的認識。但這一結論成立的最關鍵環節是要求「意象」是科學而客觀的。而《內經》中使用到的某些「意象」,如五行、干支、河圖等,更多成分上是對自然規律的象徵或模擬,對其科學性評價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分歧。培根言「人的理性是貪婪的」,認為人固有一種概括欲,在尚未掌握充分的材料前就想提出終極因來解釋一切。作為早期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內容,我們必須承認,五行、干支、河圖等概念尚難以代表事物最本質的內在規律,以此推演得出的結論是否為人體生理病理的科學性規律也存在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如以三陰三陽模型推演的六經的概念與辨證,以五行的屬性類比出的人體五髒的功能與病理特性,以五行生剋總結出的五臟之間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與傳變規律等。

  同時,「象思維」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應用是以陰陽五行構建醫學體系,但體系的建立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大量片段的實踐經驗資料藉此被整合為一個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零散的醫藥知識升華為一個具清晰學術脈絡的學科,使中醫學傳承與發展有了一個穩固的支撐結構。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陰陽五行思想的納入,那些零散的醫療經驗與知識,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以及現代醫學的強勢衝擊下,可能與世界其他古老的醫學,如古埃及、巴比倫、希臘、印度醫學的命運一樣,走向了沒落與消亡,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陰陽五行,也就沒有中醫學。

  但同時,體系的建立也成為束縛中醫學發展的桎梏,在五行的規範下,人體生命結構與功能被機械地、簡單地劃分為五個系統,並且拘於五行的生克關係解讀臟腑之間複雜的生理病理聯繫,不僅使中醫學對人體生命的認識失於粗簡與模糊,使中醫學失去了利用多種方法與思路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的可能,並使中醫學步入了一個難以突破與創新的困境中。正如羅素所說:「從事新發現其樂無窮,而體系乃是從事新發現的死敵。」呂乃基也說:「古希臘自然哲學在認識論上的一個特點就是綜合,確切地說是原始的綜合,根據有限的事實構建包羅萬象的體系。要解釋一切,大到天體運行,小到飛矢運動;從煙之上升,到石塊落地。中國人則憑一套陰陽五行在萬事萬物前遊刃有餘。」《內經》理論體系建立之後,中醫學在兩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一直缺少飛躍性的發展,與此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推薦閱讀:

跨功能、跨產業,田園綜合體建設中的新思維
陰陽學說是《內經》辨證思維的核心思想
4·思維|開公司做老闆,你得具備這些條件!
領袖心理學筆記-第3課:多面兼容思維(下)
【乾貨】史上最全的互聯網思維PPT

TAG: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