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現存社會問題

印度問題太多,很多是文化形成的,確實比較無奈!這些因素影響是很明顯巨大的,但具體影響卻苦於無法量化,但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肯定不能正確分析印度出現的種種問題,必須正視吧!1、宗教衝突,種姓制度引起的種姓間矛盾,經常與伊斯蘭教的衝突導致幾千幾百人死亡,給社會造成巨大破壞,種姓也影響政治,給印度生產生活效率影響巨大;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不禁感嘆,還是東亞先天儒家無神論的國家比較平靜!2、而印度勞動力數量只有約中國一半,2003年約4.5億,中國為7。7億,這對中印經濟差距有巨大影響,而種姓制度是懶惰和宿命論的溫床,勞動力的種姓、社會地位,以及從事的職業都是生來決定,代代相傳,好職業未必能輪得上有才華的人,影響著市場經濟的勞動力資源有效配置;3、勞動力少,就導致社會撫養比較高,一家養數個孩子,使財富積累很難,當然這可能在未來幾十年會彌補回來,印度將進入黃金年齡時期(就像中國80年代後撫養比低是巨大利好條件,但2010年後將老齡化,明顯影響經濟);4、印度教要供奉2.7億頭不能吃用的神牛的影響,在新德里的大街上可以隨處見到「流浪牛」,印度教視牛為「聖獸」,只准飲其奶,不準食其肉,老牛任其飄遊終死,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消耗了大量糧食和財力,卻不能轉化到農業生產上; 5、印度人基本全民食素,天氣炎熱、疾病流行,導致體質不好(一般北方人都比南方人高大威猛),熱帶四季中只有一季比較舒坦,白天工作時間也較短,都影響生產生活效率,要不奧運會老得不了金牌;6、印度人100%人信教,信教導致普通百姓不太崇尚科學,缺乏科學精神,整天花時間去寺廟拜佛,浪費時間不休息或搞生產的影響;每天清晨,大批印度教徒聚集在瓦拉納西恆河沿岸,在恆河「聖水」中沐浴,聖城瓦拉納西每天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印度教教徒前來朝拜,還要喝髒的恆河水。中國僅10%群眾信教。7、國土面積僅中國1/3,人口密度是中國3倍,能源儲量不足,尤其潛在價值(並非探明的)較少,事實上,中國經濟所耗用的能源一直是印度3倍左右,能耗也比印度高些;印度是一個貧油國家,石油主要靠進口,每年需花費外匯收入的70%左右去進口石油。印度《金融快報》1月24日報道,印度石油部估計2007-08財年(印度財年自當年4月至次年3月)石油進口費用約為738.3億美元,超過上一財年572.8億美元。該筆費用相當於印度整個運輸部門的預算,占國家GDP的6%。8、印度歷史上的長年被外族征服殖民,統治者均系外來民族,比如歷史上光輝燦爛的印度文化也是由雅利安人所創造出來的,人民較缺乏自我意識,在社會事務處理中比較缺乏經驗;9、印度地理位置不好,被連綿的群山隔絕於世界之外,只有西邊通過巴基斯坦通往中東,而中國在日俄韓台港澳新等發達地區圈內,而印度獨處南亞窮國區,無論貿易還是接受先進的資本信息影響都較難,這是影響也是很大的,中國光港澳台外資就有5000億美元,更不說社會交流和影響! 對於問題太多、影響因素太複雜的國家,不太適合分析某單一因素,比如政治制度,顯然是因為其他因素干擾實在太多!事實上,從伊斯蘭國家的共產主義運動來看,像印度,伊斯蘭國家,這些全民信教國家,絕對不會因為共產主義就改變宗教的!印度社會經濟問題暴露:趕超中國無希望

  印度中文網報道,據《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2012年倫敦奧運賽程過半,印度代表團還沒有取得一塊金牌,遠遠落後於中國。當然,印度人早已習慣了這一點,也保持著開放心態,不給奧運附帶榮恥因素,不以獎牌數論英雄。但是,印度近一年來的經濟表現的差強人意,讓很多觀察人士覺得印度已被中國甩在了後面,這才真正足以讓印度精英階層坐不住。經濟上的「掉隊」才是真正嚴峻的問題。

  印度經濟問題近期最為戲劇化的表現就是7月底發生的全國性大規模停電事件。在36小時里,印度的全國性電網崩潰了兩次,直接影響了一半國民的生產、生活用電,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迄今最大規模的停電事故。這讓印度再次成為一些別國人眼中的笑柄,也讓試圖把本國打造為「世界級大國」的印度政治家感到恥辱,現實的影響是印度的製造業活動更加不振,據統計,印度7月的採購經理指數大幅下滑。

  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類似事故一樣,印度大規模斷電既是「天災」,也是「人禍」,雖然有偶發的自然因素的影響,但更多說明了經濟體制及政府治理機制的諸多不足。電力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印度今年的季風季節(每年的6-9月)雨水缺乏,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為了滿足灌溉需求,不得不大規模打井取水,導致用電量大增,超出電力部門供應能力,局部地區的崩潰又牽一髮而動全身,造成全國性事故。

  但由此折射的深層次問題還是印度電力供應體制的低效和管理不善。印度從本世紀初才開始電力部門改革,允許私人企業介入,但目前仍以國有壟斷為主。因為印度缺乏油氣資源,電力部門大量依靠進口燃料,成本高昂,而消費者支付的電費又長期受到政府管制而保持低價,這給國有電力部門帶來巨額虧損,使它們沒有能力及時更新供電基礎設施,於是在乾旱期需求劇增的情況下出現崩潰。

  不過斷電事故雖然影響廣泛,畢竟還是印度經濟問題的具體癥狀,印度的整體病情更為嚴重。過去20年里印度經濟平均增速是7%,尤其是在本世紀初的幾年裡曾接近10%,一度和中國爭奪世界增長頭名位置,「龍象之爭」如火如荼。但最近一年裡印度已無法維持這一增速,今年第一季度更是降到了5.3%。當然,受歐美需求不足影響,中國經濟也出現三年來的首次「破八」,但印度所受的打擊似乎更加明顯,從而在一時間裡讓「印度奇蹟」的主張者大大降低了調門。

  除此之外,印度一年來還出現了通貨膨脹居高不下、政府財政赤字劇增、長期保持高利率等情況,有經濟學家認為出現了一種印度版的「滯脹」。這些情況使印度企業界希望政府能進一步放鬆管制,促進私營部門的擴張。但人們也擔心,複雜的政局和即將在2014年到來的議會選舉,將使總理辛格難以放開手腳。

  這些年,印度很多精英階層人士覺得本國雖然基礎設施不佳,科技卻足以自傲。印度近日公布了火星探測計劃,準備最早在明年把火星探測器送上天,有人調侃說,希望到時候控制室不要停電。雖然只是個玩笑,但就像北京的雨災暴露了中國大城市的缺陷一樣,斷電也暴露了印度光鮮外衣下的弊病。今後幾年裡,即使印度經濟陷入長期低迷而「掉隊」,中國人也沒有必要沾沾自喜,因為兩國的很多問題是類似的,從鄰居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才更重要。

印度底層女性的悲哀 為1美元賣身!印度妓女的艱難生活

據報道,印度強暴案非常多,印度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往年警察登記的強暴案,就有2.4萬多起,均勻天天發生66起強暴案,或者說幾乎每小時發生3起強暴案,據當地警方介紹,引發當地強姦案高發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印度是性用品研發和出口的主要國家,當地的性用品使用缺乏監管,如一種「酷愛費洛蒙」迷情香水使用過於泛濫,男性只要使用這種香水輕輕往女性身上一噴,就會讓女性失去理智併產生衝動的性幻想,據說這種迷情香水已經成為世界各地夜場中明星迷奸少女專用。女性被嫁妝制度壓迫嚴重 印度重男輕女比較嚴重

印度在對外宣傳時給自己定位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國家,從印度社會的現實狀況來看,也確實有些不可思議,到處都有巨大的反差,到處都有深刻的矛盾,而社會卻處在一種平穩的狀態,生活中充滿著和諧的氣氛,令人難以捉摸。

  富與貧

  孟買是印度最大的城市,那裡有世界最昂貴的私人住宅和亞洲最大的貧民窟。印度第一富翁穆克什·安巴尼在市中心的阿爾塔芒特路為自己建造了一座27 層塔樓,只住他一家人,造價超過10 億美元。這座私人住宅樓內設有直升機停機坪、圖書館、水療和按摩室、小劇場、宴會廳等,甚至還有一個人工雪屋以抗衡孟買酷熱的天氣,極盡豪華奢侈,猶如現代版的皇宮。然而孟買的貧民窟也是舉世聞名。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把孟買的貧民窟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據統計,孟買生活在貧民窟中的人口比例高達41.3%,在0.4 公頃的土地上就能擠住著近2 萬人口。貧民窟基本上是骯髒、貧困、缺醫少葯、缺水少電、環境惡劣的代名詞,有的地方上千人共用一個廁所,有的地方根本就沒廁所。印度政府多次信誓旦旦地說要制訂計劃消滅貧民窟,然而計劃總是停留在紙面上,多年來收效甚微。也有人說貧民窟是城市化過程中農村人進入城市的靈活入口,脫貧路上能夠負擔得起的門票,需要保留。根據預測,印度的貧民窟人口到2017 年將激增至1.04 億,占那時候印度將有12.8 億人口的9%左右。富與貧的差距如天壤之別,高樓大廈的旁邊就是簡屋陋棚,大家相安無事,各過各的日子。

  尊與卑

  印度教有種姓制。種姓制度的起源是根據印度最古老的婆羅門經典《梨俱吠陀》所述,諸神將原人作供物祭祀,切割其身體從而產生了人類。原人的身體被分成了四塊,就此產生了四個種姓的人。原人的嘴成為婆羅門,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動,是專門負責跟神打交道的,屬於最高一級的種姓;胳膊成為剎帝利,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大腿成為吠舍,從事商業貿易;雙腳成為首陀羅,從事各種手工勞動和農業,屬於最低一級的種姓。種姓是世襲的,祖祖輩輩一脈相傳,不會改變。除了這4 個種姓之外,還有一伙人,就是所謂的賤民,在印度教中被稱為「不可接觸者」,連種姓的邊都不能沾,其社會地位之低下卑賤連牲口都不如,真乃人下人。牲畜還能接觸,賤民屬於不可接觸的一類。賤民乾的是最低級下賤的活,不能到為種姓印度教徒服務的店鋪里去,不可使用道路、渡船、水井、學校等公共設施,不可進入寺院,而且動輒就遭受酷刑而無處伸冤。種姓偏見使賤民婦女一直遭受著壓在社會最低層的厄運,強姦經常被用作一種征服賤民婦女的政治和社會工具,有評論說「對賤民婦女施加性暴力是強制執行賤民地位的一種制度方式」。

  種姓制等級森嚴,卑尊明確,在日常生活中各有各的活動範圍和交際圈子,在婚姻方面更是有著清規戒律。最循規蹈矩的是在本種姓之內聯姻,相安無事。如果高種姓的男子娶了低種姓的女子,叫「順婚」,勉強可以接受;如果低種姓的男子娶了高種姓的女子,叫「逆婚」,那就是大逆不道,不能容忍的,他們生下的孩子是賤民,家族為了名譽會宣判處死當事人,並且派親兄弟去執行,這就是時至今日印度社會還偶有發生的「榮譽謀殺」。

  印度獨立以後制定的憲法中第15 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 條明文規定廢除「賤民制」。為了保證低種姓人和賤民的教育和求職權力,印度還實施了專門的「保留政策」,不僅在議會兩院為他們保留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機構和國營企業中為他們保留高達27% 的名額。雖然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記錄里不再有任何關於種姓的記載,但是種姓制在印度社會特別,是在農村仍然保留著巨大的影響力。印度現在屬於賤民階層的大約有1.6 億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種姓制已經變得模糊,尤其是在城市裡不那麼明顯了。賤民出身的科切里爾·納拉亞南1997 年出任印度總統這個最高職位,擔任邦首席部長高官的賤民也不乏少數。尊卑貴賤各行其道又混為一體。

  生與死

  印度教有轉世及靈魂不死之說,認為凡人一生中產生的業,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甚至一隻昆蟲,因此今生今世要努力好好修行,為來世打好基礎。轉世的信念加強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因為一個人的祖先或親戚也許已經再生為一匹馬或一隻蟲子。對印度教徒來說,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任何生物都是神安排在偉大生命鏈條上的一環。秉承著這樣的信念,印度人尊重生,不懼死。

  印度教有明確的孕育子女觀,認為就男人和女人單獨而言,都不能算是完整的,只有把他們放在一起,才構成一幅完整的圖像。結婚是建立新家庭的第一步,結婚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生孩子。父母要想生出理想的孩子,必須做好計劃,包括對夫妻之間身體上和感情上的和諧進行計劃。雙方都必須渴望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在印度教的一部古籍里說,夫妻經過精心準備後,可以使精液和卵子中的不良因素失去效力,保證得到一個好孩子。良好的懷孕是通情達理和相互策劃好後產生的結果。印度教的另一部古籍里說,根據男女在做愛期間的飲食、氣質和行為,由此生出的孩子也會具有類似的氣質。

  印度教徒有一個重要信念,就是人的一生要經歷四個階段,理解了這四個階段,知道如何應對生活的變化時,就會更深刻地理解生活,有更多的收穫。第一階段是從出生到結婚成家之前的獨身時期。這個階段是要把人培養成為一個好人,通過灌輸和教育養成良好的習慣。第二階段從結婚到50 歲左右,成家立業,撫養一個良好的幸福家庭,培養下一代人。第三階段從50 歲到75 歲,這時子女已經長大並成家立業,家庭責任可以移交給下一代人了,要逐漸擺脫家庭和身外之物,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奉獻給神,回歸自然,擯棄人為的奢華和慾望,專心追尋神的最高精神境界。第四階段從75 歲到生命的終結,在這個階段要拋棄世俗利益,切斷世俗關係,在精神上覺醒,實踐苦行,禁慾。如果一個人在這個階段能夠心平氣和地對待自己,他就是在重生中為最終找到自由做了最後的努力。印度人清楚地知道有生必有死,人生中的最後一道聖禮就是把屍體火化,由死者的兒子主持火化儀式,死者的家屬及親友都來向遺體和靈魂告別。按印度教的說法,創造世界的梵天只讓像火焰般的靈魂獲得生命。從這個靈魂誕生出了天空,從天空誕生出空氣,從空氣誕生出火,從火誕生出水,從水誕生出土地。由這五種元素構成了人體,當屍體在火中焚化後,這些元素又回歸到大自然中原來的地方。靈魂在人死後還繼續眷戀著曾經依附的肉體,只有當肉體被火焰化作灰燼後,靈魂才離開,去尋找新的依附。因此印度人能夠坦然對待生與死。

  男與女

  印度在歷史上就是大男子主義盛行,女性的社會和經濟地位很低。人們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印度婦女的社會地位而言這話也有道理。印度家庭的財產是由兒子繼承的,女兒沒有份。印度婦女長期以來社會地位低下,主要是因為婦女沒有財產,沒有收入,沒有經濟地位,在家裡是最受壓迫的最底層,在社會上也沒有立足之地,屬於男人的附庸和用品。印度有女兒出嫁送嫁妝的習俗,娘家盡其所能地陪送嫁妝,為的是讓女兒嫁過去後有一定的經濟地位,不受氣。由於生女兒對印度家庭意味著沉重的經濟負擔,甚至有人賭咒別人時竟然說:「讓你生個女兒。」

  經濟地位的低下帶來人格尊嚴上的屈辱,性騷擾和性暴力經常發生在印度女性的身上。根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的統計數字,每20 分鐘就有一個女人在印度的某處被強姦。儘管法律上禁止,但社會上殺死女嬰和通過產前檢查發現是女嬰而墮胎的現象還挺嚴重,婦女們在抗議這些暴行時憤怒地喊出口號:「我們在子宮裡和子宮外面都不安全!」

  不可思議的是在這樣一個男尊女卑的印度,有女性出任國家總統這一最高職務,有女性擔任總理這一最有實權的職務,有女性坐到邦首席部長這頭把交椅上。印度20 世紀90 年代初開始經濟改革,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產生出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而女性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們在經濟上能夠自立,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符合現代潮流,一改以往卑躬屈膝唯唯諾諾的形象。看來印度婦女的地位會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潮流中水漲船高。

  奢與儉

  印度人花錢有的地方出手闊綽,有的地方摳摳搜搜。在軍火採購方面印度像個暴發戶,大筆地花錢,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公布的統計數字,截至2008 年底,印度當年的軍購費用約為18.5 億美元,僅次於韓國,居世界第二位。2000 年至2008 年,印度已履約的軍購數額累計達145.7 億美元,2008 年的軍購費用是2000 年費用的2 倍以上。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說印度已成為俄羅斯第一大軍事貿易夥伴,雙方2012 年的軍備貿易額接近77 億美元。

  其實印度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腰包並沒有那麼鼓。民以食為天,印度餓肚子營養不良的大有人在。2013 年8 月印度議會通過了《糧食安全法案》。這項法案的計劃將覆蓋75% 的農村人口和50% 的城市人口,每年需要花費1.25 萬億盧比,約佔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1%。印度實際上已在執行糧食補貼計劃,2012~2013 財年糧食補貼方面的財政支出為8000 億盧比,而該法案實施後,印度每財年需要多支出4500 億盧比。印度政府是否有足夠財政能力維持這一政策引起各方激烈辯論,普遍認為耗資1 萬多億盧比的糧食安全計劃會令印度財政赤字雪上加霜。

  印度的個人生活中也充斥著奢與儉的強烈反差。前面說到的印度大富翁穆克什·安巴尼為自己建造了世界最昂貴的私人住宅,後來聽風水先生說那裡的風水不好,因此他一家人很少去那裡居住,真比一擲千金還厲害。而在孟買扎沃瑞集市附近,那裡掃大街的人會找到金匠家門前的下水道里去淘金。他們說金匠回家淋浴時,沾在他們手上和身上的金砂就順著水流衝到下水道里了。掃街人把陰溝里的淤泥收集起來,從裡面尋找黃金,有的人一個星期能淘到大約0.07 盎司的金子。這種千辛萬苦大海撈針的精神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貪與舍

  印度的貪污腐敗舉世聞名。近年來印度發生了不少腐敗大案。比如2010 年印度史上最大腐敗醜聞曝光,印度電信部長拉賈被曝用「白菜價」向部分不合格企業發放2G 手機運營牌照,有人估計說印度政府由此遭受的損失高達310 億美元。同年10 月,英聯邦運動會組委會被曝天價採購,22 盧比的衛生捲紙竟然按每卷高達3751 盧比的價格購買,80億美元的最終支出遠遠超過7500 萬美元的初期預算。同年11 月,印度國有金融部門的多名高管因涉嫌收受數億美元的賄賂,向房地產公司違規放貸被曝光。在軍購方面的腐敗案也是層出不窮,幾乎無案不貪。

  大貪觸目驚心,小貪司空見慣。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曾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印度的公安、法院、土地管理、市政服務、公立醫院、農業小額貸款等公共服務部門存在大量「小腐敗」問題。在一篇題為《印度腐敗年》的文章中說:「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在這個國家,從前行賄只是為了能做錯事,而現在即便是為了做正確的事,人們也要破財。」比如人們在向醫院申請一份合法的出生證明或死亡證明時,行賄幾乎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在婦產醫院裡母親們為了看一眼自己剛出生的孩子也要花錢打點護士。

  對於印度人來說,這樣的事並非個案,而是常識。有一個叫作賈納拉哈的自願者組織在網上開設了一個公開論壇,呼籲群眾匿名把自己遇到的受賄官員的名字放到論壇上,羞辱這些受賄者。這個網站還為不同行當的行賄程度列出了一個「排行表」,行賄者可以比照這個「市場價格」來看自己要辦成事得花多少錢。

  在印度如此腐敗盛行的社會環境中也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葩,阿姆利則錫克教金廟的免費食堂就是生動的一例。金廟根據錫克教先師制訂的規矩和原則開辦免費食堂,不分種姓、膚色或信仰,無償地向所有進來的人供應飯食。食堂里供應的食物全部是素食,所需費用全部由信眾的自願捐助負擔,慷慨的施捨保障著每天上萬人在食堂里免費用餐。志願者無償承擔著免費食堂里所有的準備、烹調和分發食物以及清潔衛生工作,包括每天用機器磨出夠做5 萬張麵餅的面;用手工擀出麵餅,在熱鐵板上烤熟;切炒洋蔥、香料、蔬菜;煮各種豆湯;給坐成一排排的食客分發食物;清洗數不清的餐具;收拾垃圾,清潔廚房和餐廳。平常來這裡當志願者的有1000 多人,他們當中許多人都有體面的工作,比如銀行的經理。看著志願者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態度讓人有一種心靈上的震撼,他們在身體力行地為人民服務。

  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印度,在矛盾的衝突與和諧共處中生存著的印度。


推薦閱讀:

拉坦·塔塔:中印友好關係到26億人口的幸福生活,它是超越一切表面利益的頭等大事
印度的雅利安人和德國的雅利安人有什麼聯繫?
為什麼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三國的主要鐵路系統都是寬軌而不是標準軌?
西班牙:中國和印度:處於兩難境地的兩個大國

TAG:社會 | 社會問題 | 印度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