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與心血管疾病 胃減容術遠期療效非常好

肥胖與心血管疾病 胃減容術遠期療效非常好

(2013-01-10)

醫生執筆--陳淮沁副教授∕文

身體發胖,體重增加,古人稱之為「發福」,本應該是可喜可賀之事。其實不然,腰圍增加往往是疾病的先兆,衰老的表現。雖然比起公認的肥胖國家如美國33.8%(2009年)和澳大利亞24.8%(2007年),我國還是「小巫見大巫」,但是最新的國人健康數據顯示:肥胖似有上升趨勢,新加坡18-69歲常住人口中,肥胖概率從1998年的6.0%增至2004年的6.9%。到2010年則達到10.8%,即每10個人中就有1人肥胖。這驚人的快速增長已經超越某些鄰國的人口肥胖率。日本和韓國概率分別為3.4%和3.8%(2008年),馬來西亞則是16.3%(2005年)。

  最令人擔憂的是肥胖以19-39歲的青年人居多,而且,兒童肥胖率也從2005年的9%增至2010年的10.9%。國大醫院所治療的心肌梗死病患者超過一半屬於超重或肥胖類型。

內臟脂肪比皮下脂肪更危險

  肥胖是由於體內過多的脂肪細胞堆積,而堆積的主要部位可以分為皮下和內臟,後者臨床上較為重要。從脂肪堆積那一刻起,人體就開始陷入一種自我強化的炎症反應鏈中,逐漸導致心血管系統損傷。循環系統的損傷是由於內分泌及代謝過程紊亂所致。肥胖者會有高血壓、高脂血症和胰島素抵抗,被稱為「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各項研究明確顯示,肥胖會一、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血管狹窄;二、使血液粘滯度升高,血流速度減緩,增加心血管事件;三、使冠心病治療效果不理想。在行冠脈支架介入手術病人中容易出現近期或遠期再狹窄;四、破壞心臟結構和功能,增加房顫和心衰的概率。此外肥胖還會造成氣道狹窄,引發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骨髖關節炎症、膽石症等。肥胖人群中腦血栓、心衰和冠心病的發病率是正常體重人群的兩倍;高血壓發病率高兩倍至六倍;合併糖尿病高四倍。肥胖者壽命明顯縮短,可能比正常人短20年。

  本地有研究顯示亞洲人和白種人身體脂肪含量有所不同,相同體重的人,亞洲人體內脂肪會高出白種人4%-5%。基於此,新加坡保健局把世界公認的肥胖體重指數(BMI)從30kg/m2減至27.5kg/m2,而超重標準則從25kg/m2降至23kg/m2。其主要目的是加強國人對個人體重加以重視。體內內臟堆積的脂肪比皮下脂肪更危險。內臟多脂是引起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的主要機制。肥胖者胰島素抵抗的概率大大增加。雖說胰島素抵抗不是疾病,是一種生理現象,但是它能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如血管內皮功能不良、高血糖、血液高凝,最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腰圍尺寸是內臟多脂的一個確定指標。它和內臟脂肪堆積緊密相關,容易測量。

  理想的腰圍尺寸應該是男性低於102公分40英寸)、女性低於88公分35英寸),理想的腰臀比率應該是男性低於0.9、女性低於0.8。

運動不足是體重增加重要因素之一

  減肥是減少肥胖所引發疾病的最好方法。目前,市面有各式各樣的減肥中心,採用不同「療法」以達到速成效果。其方式可謂五花八門,百花齊放。很多中心還展示出令人羨慕的減肥前後對比的照片,使大家覺得減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其實,體重增加就是卡路里攝取和消耗不平衡所致。運動偏少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一項關於新加坡兒童運動情況的調查表明:介於9歲至15歲的兒童在周一至周五平均運動時間為31分鐘,而周末為54分鐘。2004年全國健康調查顯示:只有48%的成年人定期運動,但每天平均花在使用電子設備上的時間則達到100分鐘。

肥胖的治療需要多方面的注意和配合,多管齊下,方能奏效。減重治療包括:

一﹑飲食調整,肥胖者必須限制高糖及油脂食物的攝入,根據自身活動量的大小,調整卡路里的攝入。一般小學生每日所需熱量為1200卡路里,中學生1600-1800卡路里,成年男性一般為1900卡路里。一份標準的西式快餐所含熱量約為1000卡路里。近年來,以蔬菜、水果、乾果、深海魚和橄欖油為主的地中海飲食已被證實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魚油和多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對預防心血管疾病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二﹑體力勞動:鼓勵肥胖國人運動也是重要環節之一。在節食同時,配合中度運動如每天步行20-30分鐘,每周3天至5天,能有效控制體重。新加坡倡導健康飲食和運動的「運動是良藥工作組(Exercise is MedicineSingapore EMS Task Force)」建議培養運動習慣從小開始,小學生學校課程每周需要1.5小時進行體育運動,中學生則每周一小時。除減輕體重以外,學生運動還能培養團隊精神,緩解精神壓力,增強注意力,幫助學業進步。

  以行為矯正如節食和運動來減重是極其艱難的,需要極強的自律性和意志力,很多研究顯示,行為矯正的有效性短暫和效率較低。經過六個月減肥後,能繼續保持減輕體重達到5%到10%者寥寥無幾。因此減肥的輔助手段如藥物和手術減肥應運而生。

  三﹑藥物治療,許多減肥藥物在初期研究階段因為副作用發生率高並且嚴重而被終止。目前市場上減肥藥物主要有兩類:①腸道脂肪吸收抑製劑,如奧利司他(orlistat),此葯能抑制腸道吸收脂肪卡路里25%-35%。藥性溫和,療效一般,其減輕體重不超過5%。②中樞神經系統食慾抑製劑,如芬特明(phentamine),此類藥物一般比奧利司他藥效強,但是具有一定的心血管副作用。目前推薦體重指數大於30kg/m2或27kg/m2合併一項肥胖疾病者開始藥物治療。

  四﹑胃減容術,此手術已經在美國普遍採用,其原理是通過手術改變胃的解剖結構,從而影響其生理功能,使術後患者在進食後迅速產生飽脹感,抑制食慾,減少進食量。如今胃減容術已經發展成為非常安全的術式,其30日死亡率僅為0.3%,早期併發症為4.1%。還有一個最大特點是這個手術的遠期療效非常好。

  根據瑞典一項報道顯示,肥胖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病人經胃減容術治療,術後10年隨訪發現竟然痊癒,效果神奇,出人意料。上述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消除,可以有效減低心臟病發病率,延長壽命。目前推薦體重指數大於35kg/m2或30kg/m2合併嚴重肥胖併發症的患者。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發福」不是一件好事,它是引起心血管損傷的絕對途徑,因此預防肥胖對於國人身體健康狀況至關重要。預防肥胖不但是個人的事,也是政府和社會都需要不遺餘力積极參与的行動。應從兒童時期開始,通過教育,提倡健康飲食和積極運動,從而減少因為脂肪堆積和肥胖所引起的併發症。

預防肥胖不但是個人的事,也是政府和社會都須要不遺餘力積极參与的行動。應從兒童時期開始,通過教育,提倡健康飲食和積極運動,從而減少因為脂肪堆積和肥胖所引起的併發症。

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心臟中心總主任,也是報業控股華文報諮詢團成員。

《聯合早報》


推薦閱讀:

腹瀉是哪些疾病的典型癥狀
女人遠離衰老疾病 就看這些部位怎保養
身在紅塵(一)~學了營養學,我學到了些什麼?
有哪些奇葩的病,對健康危害不大,卻讓人非常煩惱?
孩子經常生病?這幾個好辦法讓孩子健康生長

TAG:疾病 | 肥胖 | 心血管 | 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