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界的五大混亂

高舉護哲大旗!(1)高舉起「護哲」大旗走「哲學體系創新」之路!——「北京民哲對話」體會之五俞 明 三北京民哲對話會給予我們的啟示是不少的,最關鍵的啟示就是許多民哲與一些專業哲人們的哲學追求是大相徑庭的!這一啟示明白地告訴我們,我們民哲要麼就要跟在一些專業哲人的後面亦步亦趨,走自娛自樂的文字遊戲之路。要麼則必須堅持探索社會人生,走「哲學體系創新」之路。看看許多民哲兄弟如瘋子一般,為了研究哲學,寂寞清苦、獨守電腦,有的甚至拋妻棄子,高築債台。難道靠自娛自樂的文字遊戲就能平衡滿足我們的心態嗎?!我想絕對不能!因為沒有精神支柱和物質保證的自娛自樂,必然無異於陷入慢性自殺般的煎熬。我在對話會上說過:我們民哲「身體誠可貴,哲學價更高!為了長久計,不可任意拋!」,痴心的民哲們,怎樣在哲學研究的不歸路上走好,是身家姓命密切悠關的大事,我們自然要慎之又慎。民間哲人環顧四周的現況,一方面是家人、好友不理解的好笑,另一方面是身陷無現實利益的娛樂,我們該怎麼辦呢?難道這是我們民哲必走的「兩難」之路!不!正式官方的哲學刊物一直呼喚「哲學要關注社會人生」,特別是去年12月在海南「中國哲學論壇」中,國家社科院王偉光副院長發出的「建設創新體系」 的哲學呼喚(見2012年《哲學動態》第一期),與我們民哲的自覺奮鬥目標是殊途同歸,完全一致的。他並且指出要促進哲學工作者的理論自信和哲學自覺,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之路。可是一些知名哲人的哲學觀為什麼與真正官方哲學所提倡的哲學觀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呢?由此我們不難想到,在所謂的「民哲」與「官哲」之間還有其他的「自由哲人」。這些哲人的思想受「語言哲學」及「後現代主義」等哲學思潮的影響,既不同於官方主流哲學,又不同於純粹的民間哲學。他們的活動一般局限在「課堂和論壇」。真正的官方主流哲學一般主要見諸於「會堂、紙媒」;真正意義上的民間哲學則主要以「書齋、網媒」為活動場所。民間哲學以探索民哲的社會人生,由點到面、到體地去形成「體系創新哲學」,官方主流哲學則以「引領社會人生的體系創新」來發展哲學,用之為變革時代的政治思想服務。在關注社會人生的「哲學體系創新」這一總目標上民哲與官哲是一致的。因而就有了共同的發展方向。民間哲人可通過書齋、網媒向論壇、課堂發展,只要能為「文化強國」推波助瀾,或與當下的政治思想要求相吻合,至少不衝突,就也有可能進入紙媒、會堂,從而融入官方哲學,堂而皇之地充分發揮引領社會人生的作用。這次民哲對話,正是從民哲經由論壇走向官哲的重要一步。然而我們也應看到,一些受語言哲學、後現代主義哲學等影響的自由哲人崇拜的哲學觀,明顯與官哲、民哲相背。這種哲學觀盛行於中國哲學界,官方哲學想管之也難。當前中國哲學界的混亂現象深刻地反映了這一現實。當下哲學界的混亂,尤其是名稱定義混亂、分類方法混亂、研究對象混亂、辯證思維混亂這四個根本方面,「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混亂思維,甚囂塵上。一、名稱定義混亂關於哲學的定義,哲人們都是依據先哲所說的話而追尋,也不問當時先哲所說的是嚴肅陳述還是一時興語。這個問題關係到人們對哲學的第一印象,關係到將後來的哲人們將引向何方,所以至關重要。目前哲界普遍認為:「哲學」一詞非中文原有,而是日本哲人西周翻譯轉入的。而哲學的正式名稱(Philosophy)卻源於希臘文中由「愛」和「智慧」兩詞構成的φíλοσοφíα,即「愛智慧」,據說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說過他是「愛智慧」的人(見華中科大出版社2010年2月版《哲學與人生智慧》——新編哲學基礎教程第2—3頁)。於是依據這一點,就把一門追求世界終極本質的學問說成是一個人的具體愛好,並且下結論說:「哲學就是『熱愛並追求智慧』的態度及行動,而不是什麼既定的知識、理論或學說。」(新編哲學基礎教程第3頁)。這種不倫不類的解釋,本應讓人啼笑皆非,但哲人們一代一代的沿傳下來,也就見怪不怪,竟不感到什麼異常,而且深信不疑地照傳不誤!毛澤東說過:「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辦法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我們推崇毛澤東的這段高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的「世界是過程集合」的這一哲學名論出發,指出:對於哲學定義和名稱的意義必須從哲學發展的事實「過程」中去尋找,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關於哲學名稱的來歷,且不說這可能是來自先哲的謙語或戲談,最簡單的事實就可證明,這種從抽象名詞本身的組成去定義,本身就是不負責任之說。如中文的「幾何」,幾是多少,何是什麼,如果依此來定義幾何學,豈不是說,「幾何」就是研究「多少什麼」的一門學科了,這跟「幾何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及其數量間關係的一門學科」的定義,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再說,牛頓曾說過,他一生的研究只是在海邊拾了些好玩的貝殼,難道我們就能據此就說「牛頓力學就是貝殼學」嗎?!又如中文中有「赤腳趴天」一詞,意指不穿鞋地走路,讓我們這些哲人們如此分析時,豈不是人不穿鞋趴在天上嗎?真是荒謬之極!就拿英文單詞來說,同樣有無數這樣的事例,如:PIGPEN本意指豬圈,但 PIG後面的 PEN卻可以指筆。按哲人的如此分析,PIGPEN就是「豬鉛筆」了。這不又是天大的笑話!所以哲學界以「哲學」一詞的原單片語成來追尋哲學的定義為「愛智慧」是不可靠而且荒唐的!由於哲學歷史的豐富,發展過程又往往主次不定,因而使哲人們迷失了哲學研究的主攻方向,在「愛智慧說」形式的哲學意義下,以至於弄得哲人們只知道在研究一個個哲學問題,卻不知哲學研究是在做什麼。於是當追究起哲學定義時,就出現了「迷宮進口式」的各說各話。(見陳嘉映:「哲學是什麼」一文的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李德順先生曾指出,哲人們對哲學的定義除了「愛智說」的形式外還有諸多說法,如:(1)「形而上學說」認為,人類的最高智慧在於把握一切可感覺事物背後的終極原因和原則,哲學就是關於「作為是的是」的科學;(2)「世界觀方法論說」認為,哲學的智慧在於獲得關於世界人生的普遍性知識和規律性認識,構建或表達關於世界或宇宙整體的完整而系統的觀點、觀念和一般方法;(3)「認識論說」認為,上述說法難以避免獨斷論的結果,哲學事實上只能提供人類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方式、過程及其成果的理論前提和根據,所以哲學就是認識論;(4)「思維方式說」更進一步把智慧歸結為人的思維能力、方式和方法,把哲學看作是關於人的思維方式的學說;(5)「價值觀念說」則基本否定了智慧中的知識化取向,而是強調:哲學不同於具體科學的使命和意義,不在於提供知識,而在於提供並說明人類應有的價值觀念系統;(6)「文化批判說」與價值觀念說相近,但它更注重強調:哲學的智慧在於對社會歷史和文化的綜合考察、批判、超越和重新建構;(7)「人生境界說」則把重點放在哲學與人生的直接聯繫上,認為哲學是思考著、追求著的人生所具有的一種自覺的高尚的精神境界;(8)「語言分析說」主張擯棄抽象玄遠的解釋方式,抓住人類思想和智慧的載體——語言進行實證的分析和操作,認為這才是哲學的本質面貌。總結一下這些對哲學的不同定義和說法,其所謂的「作為是的是、世界人生的普遍性、理論前提和根據、思維方式的本質、綜合超越、自覺高尚的精神境界、人類思想和智慧的載體」等等的根本之點,不都是對世界或世界事物終極本質的追究嗎?前面提到的哲學發展過程,即「自然哲學階段、認識論轉向階段、語言學轉向階段」的客觀史實,也以鐵的事實過程證明,人們探討的哲學問題都是世界或世界事物的終極本質問題,也就是追根究底的問題。所以我們函學認為,關於哲學的定義,不應從名詞來源中去追尋,而應從哲學本身發展歷史的客觀事實過程中去追尋。從泰勒斯、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從培根、笛卡爾到康德、黑格爾;從自然哲學到認識論哲學再到語言分析哲學,有哪一種哲學不是在研究世界或世界中事物的終極本質呢?!對世界整體或世界事物的終極本質進行追究的學問不是哲學又是什麼。這樣去定義,內涵確定,外延明確,簡明而扼要,有什麼類型的哲學還不能囊括於其中呢?!高舉護哲大旗!(2)二、分類方法混亂哲學分類方法的混亂,比比皆是。上海復旦大學知名哲學教授俞吾金在「哲學的困域和魅力」一文中指出「因為哲學觀點可以是複數,然而哲學卻是惟一的。事實上,只要仔細思考下去,就會發現,目前整個哲學學科的分類也存在著嚴重問題。比如說,人們通常把哲學劃分為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趣的是,這裡的「中國哲學」以國家作為分類原則,而「西方哲學」則以區域作為分類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則以學派作為分類原則。而在這些不統一的分類原則中,韓國哲學、印度哲學、拉美哲學、非洲哲學等又將放在什麼地方呢?所以這個分類亟需改革」我們認為,上面所說的分類方法混亂,主要就是學科與學說的混亂,分類標準的混亂兩方面。分類標準的混亂,上海復旦大學俞吾金教授已明確指出,其根子還是對學科與哲學觀點的混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李德順指出:「一個學科,是由針對某一方面對象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以及人們長期積累的共同知識、方法、規範等所構成。學科的根本特點,在於體現人類認識和知識的公共性。就是說,學科是人類的共同財產,是人類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學科並不能歸於哪一人哪一派所有,包括這一學科事實上的開創者在內。一個學科就是人們表演自己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成果的一個舞台。所謂「學說」,是指人們在「學科」這個舞台上的「表演」,即思想的過程和成果,它表現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思想理論體系。」現在的哲學界,對學說與學科的關係混為一談。混淆了學科與學說之間,存在著「一」與「多」的形態差別。哲人們無論在著作中還是討論中,總是說各人有各人的哲學。什麼康德哲學、黑格爾哲學等等,因此給人的誤導就是,哲學就是各說各話,連黑格爾也說,哲學就是哲學史,不好統一。忘記了學科本質上只是人類智慧共同打造的一個公共舞台,研究對象的客觀事實總是統一的。而學說則總是由具體的人在一定條件下創建的理論體系,它在回答公共問題時,不可避免地會帶有自己的個性特徵和價值取向,這在自然科學中也存在,如光的波動說和微粒說及波粒二象說;幾何中的歐氏幾何、羅氏幾何等等。人文社會學科中因為其理想狀態的不確定性,這樣的現象就更多,各種各樣的學派理論、冠以姓名地域或其他特徵的一套套「主義」此起彼伏。任何嚴肅的、負責任的學說,都負有學科建設的使命,要為人類認識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樣的結果,表現為同一學科領域內,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學說同時存在,也表現為一套完整學說的內容,可以不限於某一個學科的範圍,而是同時涉及若干個學科的領域。例如馬克思主義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學科,而是涉及了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文化學甚至自然科學等許多學科的一個宏大的、綜合的學說體系。所以,我們形成的共識應該是,「學科是由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和人類長期積累的共同知識、方法、規範等構成,其根本特點在於體現人類認識的公共性,「學說」則是人們對學科問題的一定解答或反應體系,它總是因人的立場、條件而具有一定的個性;學科只有一個面貌,學說卻有多種形態;學科之間沒有優劣高下之分,而學說之間的優劣高下之爭不可避免;學科通過學說之間的不斷競爭和融匯而發展演化,學說則通過對學科的貢獻來獲得自己的歷史地位。」(見李德順:「什麼是哲學」)函家哲學面對哲學界對哲學分類的混亂,十分痛心疾首,在揭示混亂迷霧的同時也思考了哲學體系的方方面面。函家哲學認為:哲學只是人類精神文明之一域。人類文明是人類與世界的互動成果,這種成果的目的在於,有利於人類與環境相處,有利於人類認識環境和自我。這種成果應越來越系統化,越來越明朗化,越來越便於人類的認識和使用。絕不會越來越昏暗,越來越混沌。是「文明」,而決不是「文暗」。哲學是人類文明之舉,決不能象某些哲人所倡導的向「簡單變複雜」的方向發展。這也正是「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哲理。人類文明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類。精神文明又分為科學、哲學、神學三大領域。科學以實證為主要認識手段,神學以信仰為主要特徵,哲學則主要以思辯為研究方法。三大領域都是人類思維活動的重要平台。科學可研究現實客觀的具體問題,神學可暫安心靈依託及解決實際應用問題,而哲學則銜接二者,尋求終極本質問題。哲學又可從世界整體與世界事物兩個方面,分為「基礎哲學與應用哲學」兩大類。基礎哲學主要研究世界整體,分三個方面研究,這就是: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這三論是個框架,它可以裝進各種學說,各種理論,但又都以這三論為主要內容,研究的都是世界的整體問題。應用哲學的研究,主要是以基礎哲學為指導,對各具體領域,各具體事物進行研究它們的具體的一般本質、具體的一般認識和具體的一般方法。函學提出基礎哲學,從研究形式上分,又可分為:空觀哲學、點觀哲學、線觀哲學、面觀哲學、體觀哲學、實觀哲學幾類。這幾類基礎哲學,自前向後越來越具體,到實觀哲學就變成具體科學。自後向前則越來越抽象,到空觀哲學再抽象也就滑入神學領域了。點觀哲學有「無點論、一點論、兩點論、三點論及多點論」。無點論是詭辯論,是滑向神學的出口。多點論是進入科學實證的進口。線哲學,以事物發展為研究對象,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的過程論。面哲學,以事物平衡為研究對象,如胡錦濤主席研究的「大平衡論」,北大李繼興先生研究的「平衡論」。體哲學,以事物體系為研究對象,如北京大學黃小寒教授提出的系統哲學,中山大學張華夏教授提出的系統辯證法。等等。以上有關哲學的分類,函學「哲系一覽圖」有具體明確的圖解。函學認為,這樣的哲學界定和分類,使哲學有了安定的「摩天大廈」,大廈中有安放現有各種哲學和將來各種新哲學的框架。有了這樣的哲學之「家」,我們就再也不會為尋找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對象而發愁了,願哲人共聚此「摩天大廈」,認定門戶,定神地安然奮鬥!高舉護哲大旗!(3)三、研究對象混亂董同彬、胡蓉二教授在新編哲學基礎教程第一節中說:「哲學似乎什麼都是,而又什麼都不是;哲學無處可尋,可又無處不在。」在這裡,哲學基礎教程向學子們導引的哲學認識就是不知道哲學研究什麼。二教授的這種說法反映了當今哲學界的一種普遍現象,這就是哲學研究對象的混亂。從公認的哲學始祖泰勒斯開始,哲人們就是從追求世界的本源開始研究的,這就是哲學史上所說的自然哲學階段。而後又從人們認識自然的方法上發問,追求認識的本質,這是哲學史上的認識論轉向,到了現代,哲人們在追求世界的終極本質,追求認識的終極本質的基礎上又開始對表達認識的語言工具上進行了終極本質的追究。哲學進入了所謂語言學轉向階段。這些轉向,實質上都是圍繞追求世界的終極本質一路下來的,本不奇怪。其主旨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為了研究世界的終極本質。但大智若愚的哲人們,象研究刨紅薯中,研究一下刨紅薯的人和工具的效能、原理等,本是無可厚非的事。但誰知竟丟棄對刨紅薯的主旨研究,專門研究起人和工具來了。哲人們遺忘了哲學研究主旨,滑入了「非主幹道的羊腸小道」而無法自拔。於是哲學陷入了昏昏然打混仗的混亂局面,在各說相持不下的混亂中,竟然認為「哲學似乎什麼都是,而又什麼都不是;哲學無處可尋,可又無處不在。」「怎麼說都行」。這些似是而非的所謂「多元化」的起鬨聲,竟然彼落此起!正如有些被疲於奔命害苦了的哲人所說,哲人們在追尋回家的路上,竟然忘記了自己的根本家鄉是什麼,東跑西闖,不知在何方!函學明確提出,哲學研究的對象就是間於科學與神學之間的人類文明之域。科學研究的對象就是人與世界的各種具體客觀問題,它進行定域研究,以實證為證明手段。是人類一切文明的可靠基礎。如自然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思維科學研究等。這些科學研究,只研究確定的有限領域的具體規律,不研究這些規律的深層的終極原因。象物理學就不研究自然界為什麼會存在牛頓三定律,不研究電、磁為什麼會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不研究為什麼存在基本粒子。化學不研究為什麼會存在「五大平衡」(溶解平衡、電離平衡、酸鹼平衡、化學平衡及氧化還原平衡),不研究核中質子電荷、核外電子電荷的來原是什麼等等。社會科學不深入研究世界的來源;思維科學也不深入研究思維與存在的關係等等。這些實證性科學方式的認識,函學(函家哲學)稱之為「科識」。科識研究立足於現實的客觀世界,所以是以實證為主要認識手段。神學研究的對象是非物質性的規律和來源,但它進行的是無域研究,是以信仰為證明手段。它將一切疑問歸之於信仰,它是民俗學、宗教學及一切崇拜包括科學崇拜的思想基礎。神學是精神規律不可捉摸的研究,不研究也不容許研究一切終極疑問,因為對一切終極疑問,神學認為只有承認與信仰。所以神學進行的是無域的研究,以信仰為主要證明手段。神學方式的認識,函學定之為「俗識」。因為俗識研究立足於虛無飄渺的精神世界,在現實的生活習俗、民俗風情、民間社團中表現最為普遍。具有自然的生活信度和精神凝聚力。所以它以信仰為主要認識手段。哲學則不同於二者,哲學是追究世界及世界事物終極本質的學科。它是局域性的動態研究。以思辯為主要認識手段。哲學是科學的發源地,科學是哲學的堅實基礎。哲學對世界終極本質的追究,孕育具體科學的誕生。科學的具體結論歸納推理是哲學結論的萌芽。哲學的結論統攝、通行於科學,科學的結論證實哲學結論的正確。哲學結論不能與科學結論相悖,科學結論不能在哲學結論的終攝之外。科學結論是哲學結論具體化,哲學結論是科學結論的終極本質。哲學不僅是科學之母,也是科學之舵!科學不僅是哲學之子,也是哲學之船!神學與科學是哲學的雙生子。哲學走向「可局域」之外即成神學。神學是哲學不及之補充,是人類所及之外哲學生命之延續。人類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之大,世界之變,人類所及,科學若不濟,尚可哲思。人類不及,有效哲思從何談起!不可證偽之域外,唯有自然信仰尚可充補。這是順理成章之事。神學是哲學之延續,哲學是神學之根基。神學信仰之基礎,即哲學領域之思辯。沒有一點思辯基礎的信仰是無根之花,沒有信仰的思辯也是不結果實的無果之花。所以哲學研究的對象就是思辯一切的終極本質。它雖然什麼中都有,但不是什麼的一切;它雖然不具體顯現,但它是一切的靈魂。基礎哲學(如唯物論或唯心論本體觀)研究的是世界整體觀(如世界的本體是物質的或精神的)、世界一般認識論(如辯證唯物論或辯證唯心論的認識論)和一般方法論(如唯物辯證法或唯心辯證法的方法論)。應用哲學(如自然哲學、心理哲學等)研究的則是具體領域(自然領域)或事物(心理這種事物)的本體觀、一般認識論和一般方法論。這樣,哲學研究的對象,明確而井然,統攝而神聖。聰明的哲人們有的已這樣做了,如復旦大學「哲學交叉學科系列叢書」的編輯,2004年就已出版。但為何秩序井然的泱泱大國,對控制森嚴的號稱「理論母機」的哲學界,到今天就無人猛醒,無人組織,無人統一這樣做呢?實在令人遺憾!四、辯證思維混亂2005年3月1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發起,全國幾十所大學和科研單位學者參加的「青年哲學論壇」,在哲學所所長李景源研究員的主持下,吉林大學孫利天教授主講。提出:唯物辯證法一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一個相對薄弱的領域。(辯證法淪落為「變戲法」),也是目前相對沉寂的一個領域。如何切實有效地推進辯證法理論研究,已成為目前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新華文摘》2004年第三期載姚大志文章指出:一段時間以來,關於辯證法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陷入了困境。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所劉立群研究員在「辯證法的局限與誤區」一文中指出:「……各式各樣的辯證法,其中所討論的內容雖然並非無道理,一無可取,但是總的說來道理相當勉強、簡單、似是而非,甚至有人說,辯證法就是變戲法,……」,又說,「有關辯證法的那些論述實際上也都相當空洞、機械、簡單化,……在實踐中陷入極大的誤區和混亂。」,「講空話,套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真正的共同標準和依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辯證法確實離詭辯相差不遠,甚至大體相同。……」還說「辯證法問題之所以討論不清楚,主要是因為它本身就有嚴重缺陷。」黑龍江大學張奎良教授撰文指出:「和諧辯證法正在形成。」,中山大學張華夏教授提出了系統辯證法的研究。中國社科院龐朴研究員在「中國哲學的貢獻」一文中指出:「中國哲學不主張用綜合法取代分析,而是綜合其綜合與分析,此之謂整體性辯證思維。」南京市社科聯2007年評出的三等獎著作《三點論綱要》,也肯定了辯證法創新的思路。我們花費了幾十年心血寫成的函學《三點論》,在辯證法方面,也大膽地對辯證思維的混亂進行了時空參變法的澄清。我們的函學《三點論》提出:「時空參變是辯證法拒斥詭辯的精緻要求」。辯證思維的混亂是哲學界研究思辯時最為令人玄糊的藉口!哲人們常說的「無用即大用,無也是有,有也是無」等等的口頭禪,就是最典型不過的例子。某事物本來在某方面無用,但在另一方面卻是有大用;人們在無法直接看見的情況下說空氣是空無,但在實驗中發現空氣是由氮氣、氧氣等多種氣體組成的實有。這些本來是很明白的事理,不問時空場合,把它們糊亂地堆在一起,以超越時空的所謂「全面」,將不同時空的事態重疊在一起說,似是而非,玄而又玄,弄得人們如入五里霧中,不知所以。追究這些極端現象的根源,就在於對「時空參變」上的把握不同而造成。在命題形式上,以關聯詞「既------又------」的所謂辯證說法最為突出。如既動又靜,既是無也是有,既無用又大用,既陰又陽,既大又小,既好又壞,既前又後,既先進又落後,既白又黑,既好又壞,既福也禍,既前進又後退等等。本來「既-----又-----」關聯詞的用法常指在同一體上同時發生兩個不相對立的現象。如臉既胖又紅,腳既大又丑,做事情既好又快,月亮既大又圓,山既高又陡,既轟轟烈烈又扎紮實實等等,這是正確的。但是當我們將不對立的現象換成對立的兩種現象時,就不同了。如他既來了又不曾來,既吃飯了又不曾吃,作業既做了又不曾做,他的衣服既是白的又是黑的,他的臉既是長的又是短的,他倆既是朋友又不是朋友等等。分析這些話,不是玩笑,不是恢諧,就是神經有毛病,語意錯亂,使人無法理解。但在傳統訛傳浸透的哲人們的不自覺誤導下,往往將這樣的語意看做是哲理語言的特色。因為這樣的說法隱含著沒有說出的原因,使語句增加了思索性。如「哲學無用又大用」,實質上是說,「哲學在具體問題的解決上看起來沒有用,但它在指導人們運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有大用。」這麼長一段話,用哲學語言形式說既簡短又恢諧。可是人們卻沒有想到,正是這種恢諧,卻成了哲人們在說不清道不明某些對立現象時的遁詞。世界上的事物是既靜又動的,是既清楚又糊塗的,是既對又錯的,是既好又壞的,運動是既是靜又是動的,還有光是既是波又是粒子的等等。很多情況下,當人們再三追根究底,要求用可理解事實解釋時,哲人們則往往虛晃一槍,說這就象一玫硬幣兩面不同,這就是辯證法,要高智商的人才能悟出,等等。真是這樣的嗎?我們就拿硬幣兩面不同來說,我們只能說硬幣的正面與反面圖不同。但總不能說看硬幣就是圖不同。硬幣就是一物,我們通常所說的圖也是指同時看到的圖,用沒有同時看到的另一面圖來比較,放在同時看到的現象中說是不同,這是無法以事實讓人理解的!這樣的所謂辯證思維方法,即使在日常應用中也會使人的認識似是而非,如用到較複雜的哲學問題的思辯上就更使人傷透腦筋。如說「飛鳥既動又不動」,說「地球既動又不動」,說「一切都在既動又不動之中」等等,無論怎樣,這些在人們頭腦中都建立不起現實的圖象來。函學巧妙而切實地引入「瞬間時空參變數」,從而可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同時也順理成章地、自然地產生了「瞬時時空」參變的「函變法」,這一思維法,產生於形式邏輯、辯證邏輯的融和,使一切思維現象在不同時空的表現層次上現實地明確地區別開來。如將「飛鳥既動又不動」改說成「飛鳥在動,但在瞬間因為動的距離小,看上去似乎不在動,這是一種運動速度很慢時的錯覺。」將「地球既動又不動」,改說成「地球在動,但在瞬間,人們不感覺到它與其它參照物距離的變化,因而又誤認為它不動。」將「一切都在既動又不動之中」改說成「一切都在動,但在瞬間,因為變動距離小,不覺察到它在動,所以好象又不在動。」這三者,就象給運動著的物體拍瞬時的快照,照片顯示的形象就是瞬時的近似不動的形象。這裡增加了「瞬間」、「距離」這兩個不同的時空狀況,也就是「時空參變」了,因而說起來就能讓人現實地理解,不再需要讓人莫明其妙地「悟」了。高舉護哲大旗!(4)五、中國哲界的另一混亂中國哲界在以上指出的混亂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混亂。可能外國也有這一現象。我們看到有話語權的名哲俞吾金提出的大學哲學科系設置的混亂,李德順提出的學科與學說認識的混亂等等,就是如此。再如在學術界有話語權,但在哲界還沒位置的名家,如中國社科院的龐朴先生,社會廣知其人對哲學界「一分為三」思想的獨到見解,有著十分重要的哲學意義,但連中國哲學大會,他也沒有能參加,更談不到有發言交流的機會。江西社科院的資深研究員雷正良先生,二百多篇有關「一分為三」方面的突出論文,被權威哲學刊物一概封殺,竟然只能游擊式地在全國各非重點哲學刊物上發表。其本人,一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哲學傑出人才,只能抱病在基層各院校帶研究生,做講座,不幸早逝,遺恨九泉!這些有話語權的名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全國許許多多的民間哲人的獨到見解有出頭之日!哲學史上有出身草根的三斯(斯賓諾沙、斯賓塞、斯賓格勒),他們都在哲學史上留下了無數科班出身的哲人所無法企及的地位。如果他們知道這種情況,應當慶幸自己沒有出生在現代中國的哲學界!多少社會賢達(如錢學森等),多少英明的領導人,都為泱泱大國不出大師而深憂,如深追這些學閥孽源,只有嚴重腐敗的學閥霸權難辭其咎!哲界的兒女們,多少年來許多人自甘矇混於以上指出的哲界混亂之中,對什麼是哲學,哲學是什麼的哲學基本常識無法言語,許多明明是不同時空下的事物特徵,竟如呀呀學語之稚童,語無輪次地堆在一起說,以至於將哲學界變成了盛行信口開河,亂說胡話的「精神病區」。許多哲人在眾多無法解答的哲學問題前,甚至不明其因地跟著起鬨,說什麼哲學就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不可言說的學問。哲學刊物的欄目設計,大學裡的哲學系科設置也都是一片混亂。中國學術名人的獨到哲見,竟然也無處發表、無處施展、無處傾訴!這些自壞教門的說法和做法,不僅喪失了哲界本來應有的神聖,而且成了人們不屑一顧的愚腐之域。難怪有哲人們猛然驚呼:哲學邊緣化了!哲學終結了!哲學死了!出現了諸如「怎麼說都行」的所謂「多元化」的信口開河的種種奇談怪論。真是一派啼笑皆非之語!哲學為什麼會從神聖無比的聖域跌入了現今難以收拾的窘境?為什麼著名哲人面臨殘局只能發出無可奈何之驚嘆?為什麼連高等學府殿堂里的哲學科系設置也混亂不堪?函學從「時間函數」的過程論思想出發,提出了「時空參變」原理,揭示出這一表面怪實質而不怪的現象原因:這是哲人們所謂大智若愚的的書生氣之果。正如毛澤東指出的,哲人們讀書真是讀愚了,一切以書為上,一切以先哲為上,就必然會忘記追尋事實過程,就必然會愚腐而不通世事。這需要哲人們自覺猛醒,勇敢地撥開愚腐蒙昧。這次北京民哲對話,進一步啟示我們民間哲人,必須高舉「護哲」大旗,讓我哲界從混亂中解放出來,走哲學體系創新之路,還原其原本與現實世界相同一的井然神聖!
推薦閱讀:

沒有小嗑小碰,怎麼算得上是生活
上帝創造了人,那誰創造了上帝?
牛津通識讀本 | 法哲學:價值與事實
善惡主體
貓教給我的事 | 我是誰

TAG:中國 | 哲學 | 中國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