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常常閉著眼睛,走向眼前的失敗?|湖畔大學


內容來源:湖畔大學出品,喜馬拉雅FM播出的《湖畔三板斧》音頻節目。筆記俠經授權整理筆記版。

今日筆記俠客| 瀟妮湘 責編 | Even

第1395篇深度好文:2809字 | 4分鐘閱讀

—每周三,在筆記俠遇見湖畔大學—

筆記君說——

俠客們,晚上好!新商業路上,筆記俠與你守望相助。

心理學和經濟管理或者生活會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有些創業者會失敗呢?

帶著以下的問題,一起來學習:

  • 什麼是無意視盲?

  • 我們引以為傲的東西到底有多少價值?

  • 自我賦予價值對一個領導者的影響會有哪些?

  • 一、你會「無意視盲」?

    我們很多的時間關注的是自己的責任、自己的任務、自己的目標、自己的工作,所以家裡的事情就有點忽視。有一次,我太太因此就批評我:

    她:「你怎麼不幫忙做點家務事?」

    我:「我不是拿著衣筐,一直跟著你到處洗衣服嗎?」

    她:「你拿著這個衣筐,你想的是自己的事情。」

    我:「那又怎麼了?」

    她:「剛才地上有兩雙襪子,你怎麼不撿起來?」

    我:「我沒看見。」

    她:「你怎麼會沒看見?你都跨過去了,怎麼會沒看見?」

    我一下就愣了:對呀,我要是沒看見,我怎麼知道跨過去?我肯定是看見了,但是我要真的看見了,我拿著衣筐又怎麼不撿起來呢?所以肯定是沒看見。

    這就叫做「視而不見」,用心理學的術語叫作「無意視盲」。在心理學研究里將近有50%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無意視盲」現象出現。

    「無意視盲」是什麼意思?不是我們不想知道它,不是我們不想關注它,而是因為當我們關注別的事情的時候,這個事情就不經意地被我們忽視掉了,這就叫作「無意視盲」。

    主要是因為當你把所有的注意力、所有的心理能量關注在你認為特別重要事情的時候,你一定會做出了很多的犧牲,心理學叫做「無意視盲」。

    從統計學的概率來講,任何事情是50%,其實就是隨機的,一半人看得見,一半人看不見,就是一個隨機現象。

    隨機現象,說明它不反映我們的人品,不反映我們的智力,不反映我們的情商。這就是為什麼大家一定要有一種謹慎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其實不是比別人如何的不同,我們也是普通人。

    這就是心理學的一個基本的概念,也是我們成功者必須超越的一個陷阱。

    【筆記俠註:心理學家丹尼爾·J·西蒙斯(Daniel J. Simons)設計了一個無意盲視現象的經典例子:

    他和同在哈佛大學的另一位心理學家克里斯多弗·F·沙布里艾(Christopher F. Chabris),要求受試者只為某個三人籃球隊隊員間的傳球計數,而忽略其他球隊隊員間的傳球。當這些受試者專心數數的時候,半數受試者都沒有注意到一個打扮成大猩猩的人走過球場(這個「大猩猩」甚至在場中央停了一會兒拍他的胸脯)。造成這種「盲視」,不需要突然中斷視線,也不需要分散觀察者的注意力。有意思的是,許多受試者雖然直接看著「大猩猩」,卻並沒有意識到他的存在。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無意視盲」的問題不是真的看不見;問題的核心是我們要在猩猩和籃球之間做取捨,在何者更重要、何者可以被無視之間做出決定。我們怎樣才能保持自己集中精力的能力,而又不犯這麼多「視而不見」錯誤呢?

    我花了很多時間來研究那些出錯的事情,就是說那些人們做得蠢透了的事情。我讀到的這些失敗的故事,從個人犯的到集體或者公司犯的,從墜機到背包客失聯,從企業破產到政府計劃落敗,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但是,雖然各種錯誤的具體情況非常不同,但是在這些慘遭失敗的故事中,有一件事是相同的:主人公們不但犯了錯誤,還堅持錯誤,死不回頭。

    這有點像在電影鏡頭中看著一列火車正駛向懸崖,從遠處看,你能清楚地看到峽谷正張著大嘴,但火車正引擎全開,徑直衝向萬劫不復之地。你想,司機總會在某個時間踩下剎車吧,但不管這段視頻你看上多少遍,他都不可能這麼做。每一次,司機都和他的乘客們一起毫不猶豫地奔向深淵。

    很多失敗都始於一些小錯誤——選擇了一條通向懸崖深淵的死路。但是如果人們早點認識到前進方向出現了錯誤,那麼絕大多數失敗都很容易避免。悲劇在於,如果犯錯的人能勇於承認錯誤,那麼他們的錯誤就可以就此止損;可是這對他們來說,不是一個容易接受的好主意。恰恰相反,更常見的情況是,他們閉著眼走向眼前的深淵。或者更糟的是,他們還想加大油門,飛躍峽谷。

    ——梅根·麥克阿德《逆轉:接受失敗,做一個上行的人》】

    二、警惕過多「自我賦予價值」

    領導、聰明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你是大家關注的對象,你是人們崇拜的一個目標。所以眾目睽睽之下,萬眾矚目之中,你就會產生了一個心理學的效應,叫作「聚光燈效應」。

    其實心理學發現:人們關注的不是你,關注的是你對他的意義。

    康乃爾大學的一個著名心理學的教授做了一個很有趣的研究:

    他請很多人去參加一個晚會,其中有成功的人士,也有一般的人士,他請每個人穿上特別稀奇古怪的衣服。最後問這些人,你覺得今天這個晚會上有多少人注意到你穿的奇裝異服,結果這些有社會地位的人就說:90%的人都在關注我。最後結果調查是只有不到30%的人觀察到:有一個成功人士穿得特別奇怪。

    這就是巨大的落差,你認為誰都在關注你,其實並不是。設身處地,換位思維,你是領導,群眾關注的也不是你,是你對他的意義,大家一定要意識到這叫作自我參照效應。

    很多時候人關注的是你對他的意義,尤其是當領導,一定要有這種平常之心才能夠想清楚,如果太把自己當回事,就容易出判斷性的問題。

    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領導會出現的一個「自我中心效應」,就是喜歡給自己熟悉的事情、關注的事情、了解的事情賦予過多的價值。

    在這裡給大家一個提醒,不是說這種事情不現實,不是說這種事情不發生,大家一定要警覺,這種東西會讓我們產生過度的偏愛。

    三、警惕「經驗定勢」的心理

    最優秀的人也會產生另外一種心理的資本,叫做「經驗定勢」,經濟學上叫作「路徑依賴」。

    什麼是路徑依賴?就是我們特別熟悉的道路,我們自己走過的路,它既是我們的資本,也是我們成功的證據,但是也可能對我們帶來一些傷害,讓我們看不到其它的可能性。

    【筆記俠註: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

    最大的經驗定勢,心理學發現其實就是我們的文化。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受到了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想一想,你在媽媽的懷裡,聽得最多的是母親的語言,而這個語言就是一個文化的載體,所以我們所有人首先是文化的人,然後才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那麼如何了解文化的影響?

    你一定要超越自己文化的局限,睜開眼睛看世界,有一種國際化的視野,一種跨文化比較的習慣,才能夠真正的了解自己。不然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

    四、要講邏輯、證據,不能光聽故事

    你打開微信、微博,就會發現我們中國的公司,我們中國的大V有一個特別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編段子、講故事、講歷史,從來不講證據、從來不講分析、從來不講科學的反駁、不論辨論。反證、證偽都不做,就是講一個故事,很多人居然相信這樣的事情。

    大家一定要有一種習慣:要講邏輯,要講證據,要想證明,要講證偽,而不能光聽故事,聽故事是一個低級的認識。著名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內曼教授(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做了大量的研究,思考:為什麼智商超群的人、情商卓越的人、事業成功的人,居然有的時候也會有這些不經意的錯誤?

    這個錯誤他提出來叫做「有限理性」,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全知全覺,沒有一個人是先知先覺,我們都是有限理性。

    【筆記俠註:人的理性是在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一種有限理性,這是由於人的知識、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其價值取向和多元目標並非始終如一,而是經常相互抵觸,而現實決策環境則是不確定和極其複雜的。

    由於決策時間和可利用資源的限制,決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了有關決策環境的信息,也只能盡量了解各種備擇方案的情況,不能做到全部了解,因而決策方案選擇的合理性是相對的。】

    換句話說,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其實需要提升,需要學習,需要反省,需要修行,這種「有限理性」理論讓他獲得了諾貝爾的經濟學獎。

    五、不要成為直覺的俘虜

    我們人天生下來就有一種智慧和能力,叫做直覺。還有一套思維叫做科學思維,而這個科學思維,它需要學習,它需要反省,它需要努力。

    一般情況下,人是有直覺的,但是修行的人,學習的人,他才有理性,光有直覺,你就永遠是直覺的俘虜。一系列的實驗驗證了人類的直覺思維,有的時候真的容易讓我們上當。

    為什麼科學思維很難,因為它是反證,它是證偽,它是不確認,但是我們人習慣上其實是想確認。別人告訴我一個東西,我們第一個衝動就是要認識它是對的,要理解它,相信它,這是人的善良的本性,但你們一定要用科學的這種態度。

    大家可能覺得我說的這些只是心理學的遊戲或者技巧,和經濟管理或者生活沒什麼關係。但是,它不光是心理學基本的實驗室,它和我們的經濟決策,經濟判斷,股市投資等都有關係。

    推薦閱讀:

    職場提醒:面試失敗n次以後
    人生感悟:人生是一場充滿了挫折和失敗的旅行
    138·城市病系列之南京治澇:失敗的模仿秀
    【以案說法】如何認定製造毒品失敗及毒品的數量

    TAG:大學 | 眼睛 | 失敗 | 湖畔大學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