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儒】每天學一句《論語》《為政篇》(17)

每天學一句《論語》《為政篇》(17)
原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1)由,孔子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2)誨,《說文》「誨,說教也。」教誨、教授的意思。(3)女,同汝,相當於你。(4)知,明白。
【譯文】孔子說:仲由,我教授你的為政之道真的明白了嗎?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樣才是明白了。

【解讀】後人一致認為,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只可惜顏回早死。那麼,與孔子最親密的弟子是誰呢?當然是子路。據統計,孔子弟子在《論語》出現次數最多的有12人,20次以上的有顏回21次、子貢28次、卜商21次,子路竟然高達42次。常在孔子身邊,無論出行還是周遊列國,打前站或探路問津,大多是子路。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門十哲之一,比孔子小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時間最長的。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後因救其主孔悝,被叛臣殺死,砍成肉泥。孔子聞其死,傷心流淚,死前不吃肉醬。《論語》中大多是他人或弟子發問,孔子然後做出回答。而對於子路,孔子主動教誨有多次。本章並沒有言明孔子到底教授子路具體的內容,而是直接回答「是知也。」《為政篇》以「為政」內容為主,子路又以政事見稱,再結合前章與後章的內容,可以斷言孔子所談的內容一定與政事有關。關於《子路第十三》,南懷瑾認為,以連貫的觀念來看,是對《為政》所作的發揮。就是說一個人學問的內在修養與外用,當然包括了過去所謂做官的學養,乃至做人與做事的道理。《子路第十三》第一章,「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孔子回答說為政要以身作則,還要勞苦事自己先做。子路請求再多講一點。孔子說你要勤政,要不知疲倦。孔子告訴子路為政要有三大原則:先、勞、無倦。為政者,首先一切要為人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就是從這裡來的。為政者,其次在個人修養中,寧可有困難時自己先來,有勞苦的事自己先做;絕不能坐著享受,有困難都讓別人去。為政者,再次要不知疲倦,也就是勤政。這三點都是孔子對子路再三叮嚀的。明白了這些,我們就不難理解本章了。孔子喊著子路的名字說,「誨女知之乎?」我給你講的這些為政之道你明白了嗎?在子路向孔子問政之後,孔子應是講了很多。看來,子路回答自己都明白了。子路是個什麼人物?《史記》記載,子路在進入孔門之前,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佩戴著公豬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曾經瞧不起的孔子,屢次冒犯。為此孔子設計出少許禮樂儀式慢慢加以引導,後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拜孔子為師。在做學問方面,孔於說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是說子路儘管經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乾淨,因此孔子說他只是「升堂」,而始終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在孔子眼裡,子路對孔子所教授的為政之道,理解上還是有差距的。我們在後面學習《子路第十三》時,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所以,孔子強調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路你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樣才算明白。對於本章的註解,後人有把「是知也」的「知」解釋為智慧。現把幾種註解摘錄下來,供大家分享。楊伯峻譯為,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錢穆譯為,先生說:「由呀!我教你怎麼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時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李澤厚譯為,孔子說:「子路,我告訴你什麼叫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道。」南懷瑾從本章的斷句上有區別,為「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認為「誨」是說教育、教誨。一個人要平實,尤其是當主管領導人要注意,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這就是最高的智慧。換句話說,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否則就真是愚蠢。

推薦閱讀:

《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
自得其樂讀《論語》(簡體字修改版,連載,每日更新) / 何況我輩孤且直 / 第1頁
《<論語>六則》
朱熹《論語集注》顏淵第十二
《論語》中的90個成語和俗語,經典學起來!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