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100~10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100)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5.2

學生不同意我求往生,那也只好發菩提心度眾生了

提要:

 學生不同意我求往生,那也只好發菩提心度眾生了 居士進佛門,腳踏兩條船,一隻腳在佛門,一隻腳在家裡,二頭求快樂,船一動,快樂也下海了 執著於法的人不想擴大,樂於禪定的人不想求智慧,只憑自己的愛好來修行,都是凡夫心態 持咒得感應,就一輩子持咒;唸佛求往生就一輩子唸佛;說他人閑話,還說自己氣量大,這些人一執著就放不下了

學生不同意我求往生,那也只好發菩提心度眾生了

我當年這麼樣迷茫,現在想想真是難過。說來慚愧,我是天天想出家,天天沒出家,能海上師圓寂了,清定上師也圓寂了,要出家得找一個善知識,必須先要跟善知識共住六個月互相觀察,可是如果今天我離開六個月,你們大為苦惱,而且還把我拖得緊緊的。有一年我在蘇州接到一個深圳打來的長途電話,打了一個小時,我手都酸了。(眾笑)從前長途電話很貴的啦,可是即使長途電話貴,說話還很羅嗦。她問我一個問題,「信佛的人都跟我說,要我求往生,老師你看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想了個善巧方便,我說「我問你,我往生好不好啊?」她回答不出來,過了好一會才說:「老師啊,你別走。」連我求往生都不同意,(眾笑)那麼發了菩提心,只好繼續度眾生了嘍。

居士進佛門,腳踏兩條船,一隻腳在佛門,一隻腳在家裡,二頭求快樂,船一動,快樂也下海了

進佛門有進佛門的快樂,家裡有家裡的快樂。居士進佛門,腳踏兩條船,一隻腳在佛門一隻腳在家裡,也是為了快樂。可只要船一動,仍然掉下海。有的人身在這兒心在家裡,「說起來夫妻是冤家,可是一夜夫妻百夜恩,也有待我好的時候。」有的身在家裡,心在這裡,「說到底還是跟同學們在一起快樂,結婚了就受家庭管制。」這些都是沒有定力的表現,所以在修行場所定不下去啊。

執著於法的人不想擴大,樂於禪定的人不想求智慧,只憑自己的愛好來修行,都是凡夫心態

還有的人聽了法歡喜了,執著於法,不想擴大:老師講禪定我喜歡的,我去聽;講涅槃,我還不到死呢,去聽幹什麼?你只喜歡聽一種法,智慧能圓滿嗎?法確實能使我們快樂,但不要執著。不要執著不等於說放棄這個快樂,是不要執著這個快樂。

還有的喜歡唸《金剛經》,一輩子只唸《金剛經》,那麼別的經里講什麼,你就不知道了,這都是凡夫的心態,專門憑自己的愛好來修行。

持咒得感應,就一輩子持咒;唸佛求往生就一輩子唸佛;說他人閑話,還說自己氣量大,這些人一執著就放不下了

還有人持這個咒得到感應了,就發願,一輩子專門持這個咒,釋迦佛有叫你這麼修嗎?還有人唸唸佛,心比較靜下去了,很自在啊,從此就執著於唸佛,起了煩惱了也不想斷煩惱,這怎麼能修行呢?有許多人手不離念珠,「哎呀,黃居士啊」,那麼你說話就別唸佛別撥念珠了吧,可他執著不放,「阿彌陀佛,黃居士你知道我氣量很大的,昨天星期天我媳婦回娘家,又把家裡的東西拿回去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當時沒說話喔,你看我氣量多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眾笑)一執著就放不下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101)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5.2

生死來自愛,有愛必有取,有取必有有,有有必有生死

提要:

 學禪不修誦,修誦不學禪,執著又縮小,怎能進入佛之知見 漢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 忙接送的佛弟子,哪有時間修行 修行人的快樂要來自覺悟,不要來自世俗感情和名利的貪執 生死來自愛,有愛必有取,有取必有有,有有必有生死 由貪五欲而產生的種種矛盾苦惱,也是變化無常,放下了,就能由喜樂而入定 離了五欲再起欲,就破壞了定中產生的喜樂 

學禪不修誦,修誦不學禪,執著又縮小,怎能進入佛之知見

精進不等於叫你執著,也不是叫你修了這個法門就執著這個法。有人是修禪宗的,他喜歡聽禪宗的人講法;修凈土宗的只聽凈土宗的人講法,這樣智慧還能擴大嗎?現在更加是執著執著,縮小縮小,「聽法只能聽一個人講」,只聽一個人說,講錯了,你也聽不出來了。結果不聽佛的話,只聽人的話,又怎能進入佛之知見呢?

漢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

班禪大師很多年就說過:漢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昨天我還聽到有一個人,住在居士的家裡,帶了兩部手機。忽然這部手機響了,某某老闆來電話,那部手機響了,某某老闆來電話。床上全是鈔票,他把鈔票露在外面幹什麼呀?意思叫大家看看:人家供養了,你不供養不像話喔。

忙接送的佛弟子,哪有時間修行

深圳人喜歡修密,今天什麼活佛到了要去接,明天什麼上師走了要去送,忙得不得了,哪有時間修行?有人問我,「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多活佛?」一個咒子要修滿十萬。假如這個咒子很長,念滿十萬也不容易啊,下一次又忙著去接送。

修行人的快樂要來自覺悟,不要來自世俗感情和名利的貪執

還有的人有了一點歡喜心也放不下了,「這位師父真慈悲啊,我去幫一點忙,他就給我紅包包,五百元。」說這個人看樣子有點邪,「管他的呢,人總要講感情啊。」也不管這個歡喜心的來源是正還是邪,是清凈還是不清凈,是世俗法還是出離法,只要有快樂就貪、就執著。修行人的快樂要有覺悟才好。

生死來自愛,有愛必有取,有取必有有,有有必有生死

剛才提到十二因緣關鍵在一個愛上,你要想覺悟,你必須從為斷愛上下手。當然這個愛是指世俗的愛,而不是指菩薩愛眾生的慈悲心,也不是菩薩為了度眾生的菩提心。有愛,必會去取,比如你在商店裡看到一個商品,你喜歡你就會去買,取了必然會有,因為這個東西是你的啦。一有樣樣都有,也必有生死,因為你在有中你必然會產生貪瞋痴,必然要流轉生死。修行就是從斷愛下手,尤其是出家同學,非但對人不能愛,對一切花草樹木,種種東西,都不能愛。

由貪五欲而產生的種種矛盾苦惱,也是變化無常,放下了,就能由喜樂而入定

講到禪定,禪定得到快樂,這是好,你要擴大,就不能執著。初禪是離生喜樂定,要離開對人世間五欲的種種貪愛。五欲本身並沒有過錯,人總要吃飯,總要睡覺,錯在哪裡?錯在貪愛上,貪心放不下,你就不像修行人。修行就是叫你逐漸斷掉貪愛。眾生就是從貪五欲中產生煩惱。產生種種矛盾、苦惱、變化無常,放下了就跟你沒關係了。由此而產生喜樂,由喜樂而進入定,這叫離生喜樂定。

離了五欲再起欲,就破壞了定中產生的喜樂

二禪定生喜樂定,這個喜樂是在初禪離生喜樂的基礎上擴大發展的,是得定以後產生的喜樂。對二禪的喜樂你也不能執著,一執著你就不想出定,不出定犯菩薩戒,因為你貪禪味,遠離菩提心,這是從大乘法來講的。如果你進入二禪了,五欲的歡樂又在你心裡泛起來了,那你二禪定的喜樂就沒有了,因為你已經把定破壞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102)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5.2

沒有廣,不可能專,沒有基礎的圓滿,都是海市蜃樓

提要:

 修行是為了度眾生,如果貪戀定中的喜樂,定的境界就無法上升 不執著二禪的喜樂,能得到更殊勝的樂,所以三禪稱妙樂 由不執著而往前進,這是智慧的表現,沒有智慧的入定,入的是外道定 不執著才能舍,四禪修舍,該舍的全要舍,心裡只有智慧和覺悟 沒有廣,不可能專,沒有基礎的圓滿,都是海市蜃樓 只要一句,戒定慧都不學,法就滅了

修行是為了度眾生,如果貪戀定中的喜樂,定的境界就無法上升

有人得到禪樂了,歡喜啊執著啊,說:「修定真好,他們喜歡度眾生由他們去度吧,我專門修定吧。」這就是貪愛、執著。所以哪怕你修定修得再好,還得要出定,為的是要度眾生。你能拿到圓滿功德不是更好,叫你出定也是為了不讓你要貪戀定中的喜樂,使你定的境界能夠上升。

還有的人一修數息觀,舒服啊,再修修密息觀更舒服了,從此之後只修這兩個觀,那就進步不了啦。你不修空觀光明觀,你能成就嗎?這都是由貪愛導致的執著。

不執著二禪的喜樂,能得到更殊勝的樂,所以三禪稱妙樂

修行的快樂要不執著,只有離開、放下,你才能進入三禪。你是在二禪的基礎上進入三禪的,這是在同一條道路上,你不執著二禪定的喜樂,你的喜樂能更往前進,能夠得到更殊勝的樂,所以叫妙樂。妙就是殊勝。文殊菩薩稱為妙吉祥,也有一個妙,因為文殊菩薩的智慧極其美好、極其廣大、極其殊勝、極其圓滿,妙就是這個意思。

由不執著而往前進,這是智慧的表現,沒有智慧的入定,入的是外道定

妙樂究竟是什麼樂?是智慧的樂,是覺悟的樂。所以智慧不夠、覺悟不高,光是打坐是得不到妙樂的。沒有佛陀的智慧,沒有佛陀的覺悟,就等於是在修外道。外道也有修四禪八定的,不過與佛教的禪定路同果不同,因為內容不同指導思想不同。外道定是世間定,我們修的禪定是出世間定。所以你沒有智慧咋行呢?我們由不執著而往前進,這就是智慧的表現。一執著,哪怕你有智慧,你執著自己的智慧,你的智慧就大不了了,那你怎麼進入佛之知見?同樣,執著二禪的喜樂,就得不到三禪的喜樂。

不執著才能舍,四禪修舍,該舍的全要舍,心裡只有智慧和覺悟

所以從三禪開始,我們就進入了舍的階段。只有不執著,你才能舍,你一執著,你就不肯舍。比方你喜歡燒香拜佛,因為其中有快樂,可你不聽法,天天燒香,到老也不可能變成有智慧的人。這不是叫你不要燒香,是叫不能別的都不要,只是燒香。

成佛就成大樂,你修舍,進入三禪的妙樂,就在往大樂上走,這個樂是智慧的樂、覺悟的樂、清凈的樂,不包含一點點的世俗雜質。進入三禪了,就必然會得到三禪的自在。四禪叫舍念清凈,非但要沒有妄想的念、沒有世俗愛好的念、連沒有煩惱的念也要舍掉,該舍掉的全部舍光,心裡只有智慧和覺悟。

沒有廣,不可能專,沒有基礎的圓滿,都是海市蜃樓

要圓滿才能成佛,要廣大才能圓滿。經常聽到一個名詞,叫「專修」,還有一個名詞「一門深入」,聽起來都不錯,可具體怎麼做呢?如果得到了一個法就專門修這個法,別的法都不學,那這個法圓滿不圓滿呢?說這個法非常精要,可以廣開成很多的法。那麼修的人對法的廣大含義明白了沒有?會不會廣開啊?如果修一個法就夠了,如來何必提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要知道沒有廣就不可能專,你必須要有廣的基礎,你基礎打好了,為了要成就,然後你再專一專。否則都是海市蜃樓。

只有一句,戒定慧都不學,法就滅了

還有有人說:只要一句,就叫專修。佛沒有這麼說過,佛說的是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你不廣學,就不會解如來真實義,哪來的專?九十年代初期我主持一個僧伽培訓班,剛發了課本《戒定慧基本三學》,年輕的出家人高興地捧著下樓。有個沒參加培訓班的,年紀比較大,問:「是什麼經書呀?」一看是《戒定慧基本三學》,丟了一句話:「只要把佛號念好,戒定慧都在裡邊嘍。」那麼他唸佛唸了幾十年,肯定得到戒定慧了。假如請他來講講《律海十門》,請他來教教禪定,請他來講講《金剛經》,他講得出來嗎?有位法師講法的時候就講過,「你們只要一句,戒定慧都不學,三藏十二部都不要了,你們這是在參加滅法的工作,要把法滅掉。」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103)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5.2

放不下,就因為念無常沒修好,說肯定要來的人不見來,一打聽,死了

提要:

 「什麼都沒有」是大般若成就的境界,在空里成就才是真成就  在家居士想成就,該怎麼修?第一要念無常 時刻念無常,哪有時間說閑話起煩惱?不念人生無常,遇境就去關心其他事情了 放不下,就因為念無常沒修好,說肯定要來的人不見來,一打聽,死了 在家怎麼修行:第二要止妄念

「什麼都沒有」是大般若成就的境界,在空里成就才是真成就

慧,要成就必須在大般若的智慧里成就,《大般若經》又稱佛母經。大般若到底修些什麼?就是修不要執著,修放下。廣般若是利用語言文字給你闡明深般若,深般若就是叫你證空性,你只有修空才能成佛。佛法里有二十空,二十空修好了,你就是佛了。要空就得放下一切有,一執著你是放不下的。

能海上師圓寂的時候,最後一句話,「什麼都沒有。」侍者師特別提醒我,「這是大般若的成就」,他怕我弄錯了,以為十年動亂,經書都燒掉了,什麼都沒了。大般若就是成就什麼也沒有,成佛就是這個境界。可是今天我們的生活不能離開有啊,那麼記住一句話,有是假有,空是真空。在有里求成就,是假成就,在空里成就才是真成就。

在家居士想成就,該怎麼修?第一要念無常

前幾個月有位學生的父親來看我,他很有智慧,也經常跟居士們講法,他特地來問我:「我們居士也想成就,可是到老師這兒來學,有困難。在家居士到底應該怎麼修啊?」我給他說了三點,居士修行想成就,第一點,應該念無常。隨時隨刻都要想到有情決定死,誰能打保證你明天不死啊?我二十二歲進佛門,聽法聽得多了,人生無常懂是懂,想是想修,可這樣事情那樣事情一來,又把精力拖過去了,結果一轉身,自己要修的東西就忘記了。一直到今年七十七歲了,才切實感到生命短促。

時刻念無常,哪有時間說閑話起煩惱?不念人生無常,遇境就去關心其他事情了

人生無常你們修了沒有啊?如果你們真的愛惜生命的時光,想修行的話,你還說什麼閑話?修行只要吃飽穿暖就可以了,還要賺什麼大錢?還起什麼煩惱呢?真正念起無常,哪還有時間起煩惱呢?所以我們今天並沒有真正在修,一碰到事情注意力就轉移了,就去關心這些事情了。

放不下,就因為念無常沒修好,說肯定要來的人不見來,一打聽,死了

你們什麼都放不下,就是念無常沒有念好。有人常說:「我來這兒非常歡喜,我今天要告別了,過一個時期肯定來的。」結果怎麼不來呢?一打聽,死了。(眾笑)我經常在想,今天我躺下去是不是半夜裡會死掉?很多人都是半夜裡死掉的。從前祖師說過:今天脫下的鞋,明天輪不輪到你穿還是個問題。說一句風趣話,奉勸你們鞋不要買得太多,誰知道這雙鞋輪不輪得到你穿?

在家怎麼修行:第二要止妄念

居士在家修行,第二個要點:要在止妄念上用功。我這個人有個毛病,喜歡想,當然也有好處的一面,想得多了,可以講得很全面透徹。可是在修止上就很欠缺,遇到問題我會一直想下去,止不住啊。從前我年輕時常去居士家,他們有的話我實在聽不進去,我有的話他們也不同意,總有觀點不同,講了很長時間我就回家了。一面走一面心裡還在想,我話還沒說完呢,要不是硬是忍住,我會跑回去再跟他們說去。

前幾年我得了高血壓和失眠之後,我才翻然醒悟,這樣不行。一想問題就失眠,一失眠,血壓升高,血壓升高更加睡不著。後來發現我修止沒有修好。所以從這個覺悟開始,我天天修止,每天上午經行一次,下午經行一次,要走兩個小時,幹什麼?你別看我在散步,其實我在修止。

你們同學愛護我,怕老師一摔跤會中風,因為我又有腦動脈硬化,所以跟在我後面保護我。你們要保護我,也要離開遠一點。因為你離得我近,我發現後面有個人,我修止修不好了。我是一面走,一面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要求自己做到每念兩個字,這兩個字就不打妄想。這是給你們介紹介紹供你們參考。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104)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5.2

空不了,有個方便,不是由有入空,也不是由空入空,應由幻入空

提要:

 不止住妄念,修定很困難,佛說比丘不得定,應修安般 有個想富的人愛打妄想,沒變富就死了 在家怎麼修行:第三點要修如幻,人世間變化無常,修行人吃口苦飯就可以了 人生相聚也如幻,人去樓空,實在不是滋味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能這麼觀就是般若智慧 空不了,有個方便,不是由有入空,也不是由空入空,應由幻入空 

不止住妄念,修定很困難,佛說比丘不得定,應修安般

你們也得止止妄想,否則你修禪定是很困難的。妄想打習慣了,會喜歡打妄想,聽了這麼多法,知道打妄想不好,等你警覺了,你已經打了二十分鐘妄想。那麼後來乾脆先打半個小時妄想,再修定。

在平常生活中,怎麼止住妄念?走路你就想我在走路,不要想別的念頭;或者你觀自己的息,吸氣的時候明白我在吸氣;吐氣的時候明白我在吐氣。羅睺羅問佛,「比丘不得定怎麼辦?」佛回答「修安般。」安般就是觀息。你吃飯,心就只想吃飯,想吃菜就去夾菜。別想:昨天這個菜,怎麼今天還是這個菜?(眾笑)燒火,你就一心一意燒火,不要打妄想:這麼熱的天叫我燒火,不燒又不好意思。一不小心,火燒著手了。所以禪宗說,吃飯睡覺都是用功,就是這麼用功的。

有個想富的人愛打妄想,沒變富就死了

千萬別像故事裡的人,躺在床上想:一隻母雞,一天生一個蛋,一百天生一百個蛋,孵出一百隻小雞。小雞長大又生蛋,蛋又變小雞,多少年我就變了富翁了。可能你還沒有變富翁,你就死掉了。

一個人不可能沒有念,也不可能沒感覺,這麼多的居士,你看見了,微笑一下,合合掌就可以了,別再打妄想,「黃居士你前一個時期沒來嘛,是不是你的媳婦生孫子了?你的女兒結婚啊?」

在家怎麼修行:第三點要修如幻,人世間變化無常,修行人吃口苦飯就可以了

人要過群居生活,家庭有家庭的事,公司有公司的事,你必須去辦啊。所以第三點要修如幻。世間上一切的一切,變化無常,猶如天上的白雲,不要太認真了。富人會變窮,窮人會變富,富人也會要跳樓自殺。修行人吃口苦飯就可以了。有人說,「我窮了,老師你能保證我吃飯嗎?」你到這兒來,這兒吃飯不要錢,十年以後你是老師了,你的學生一大片,你會餓肚子嗎?你不幹,這也不能勉強,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啊。(眾笑)

人生相聚也如幻,人去樓空,實在不是滋味

一切如幻,人生相聚也是如幻,不要太執著了。相聚時快樂,離開了就痛苦了,比如我1956年開始辦學講心理療法,到1957、1958年全國各地來的年輕人很多,聽我講課高興啊。可是一期完了,總要分散,都來向我告別,「老師我要走了,非常感謝你啊,祝你快樂。」來一個說一個,人走光,人去樓空,我一個人呆在裡邊,不是滋味啊。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能這麼觀就是般若智慧

一切如幻,人生相聚猶如天上的白雲,分散了什麼時候再相聚,誰也不知道。要珍惜相聚的時光,今天我們的相聚是修行的相聚,是覺悟的相聚,是智慧的相聚。我們修行,將來決定能成佛。所以觀人生如幻,這是修行最好的辦法。

那一次我跟學生爸爸談話歸納起來就是這麼三點:念無常,止妄念,觀如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能這麼觀,就是般若智慧。

空不了,有個方便,不是由有入空,也不是由空入空,應由幻入空

有人說,「大般若講空,我就是空不了咋辦?給我一個方便吧。」有方便,就是觀如幻,我年輕時候到一個居士家去,他們夫妻倆都是信佛的,也念佛,也學禪宗。有一天夫妻倆在爭一個問題:怎麼入空?一個說:由空入空。一個說:由有入空。見我來了就問我,我告訴他們:由幻入空。所以你們今天假如放不下、空不了,你先把幻修修好。今天講到這裡。(眾鼓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105)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5.3

涅槃是滅掉生的因,就沒有死的果

提要:

 此岸是無窮無盡的苦,彼岸是無窮無盡的樂 涅槃是滅掉生的因,就沒有死的果 佛教講斷煩惱,不是宗教的精神安慰 人天樂、禪樂、涅槃樂是連貫的,修行人要以禪定為樂 禪定是佛法修行的總路線,初修就要離開五欲的貪心 不要去注意外界的幡動、風動,要注意你心動不動 

此岸是無窮無盡的苦,彼岸是無窮無盡的樂

這一次是從釋迦佛涅槃紀念日開始講涅槃,其實涅槃就是成佛的境界,也就是彼岸,我們修行就是要從此岸修到彼岸。此岸是無窮無盡的苦,彼岸是無窮無盡的樂。涅槃有小乘涅槃大乘涅槃,小乘以了脫生死為涅槃,大乘以成佛為涅槃。

涅槃是滅掉生的因,就沒有死的果

世間人不懂佛法,或者一知半解,隨心所欲地亂說,常會發生錯誤,例如說涅槃就是死亡。恰恰相反,涅槃是不死。你要達到不死,首先要消滅死的原因。死的因就是生,有生必有死,滅掉這個因,沒有生的因就沒有死的果。為什麼證到阿羅漢果能夠不死?因為阿羅漢沒有煩惱,不再投生,有煩惱死了就要投生,我們修行就是修斷煩惱。

佛教講斷煩惱,不是宗教的精神安慰

我常說不斷煩惱不叫修行,禮佛、誦經、念佛,都是一種方式。如果你只進行這些方式,卻離開了斷煩惱,那是精神安慰。宗教就是精神安慰,佛教講究斷煩惱,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得到精神安慰,雖也能得其樂,實質上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利益,這跟阿Q精神也差不多。這不是諷刺,而是實際,佛講實話,佛弟子也要講實話。心有諂曲,修行不得成就。

人天樂、禪樂、涅槃樂是連貫的,修行人要以禪定為樂

我們已經講了三種樂:人天樂、禪樂、涅槃樂。這三種樂實際上是一個整體,是連貫的。你人天道都沒有修好,怎麼修出離道、菩薩道?人天道也有快樂,修行就是在快樂中不要貪,更不要求。對初進佛門的人我們要讓他得到快樂,這是為了把他引進來,引進來了就要給他講佛法,叫他不要有貪心。所以得到了人天樂,下一步就必須要進入禪定樂。

修行人不應以世間的樂為樂,而要以禪定的樂為樂,因為一切修行的成就都在禪定里。其實禪定的路線,就是修行的路線。戒定慧關鍵還是在定里,戒是為定打基礎的,只有定中出生的智慧,才真正是你將來成就的智慧。

禪定是佛法修行的總路線,初修就要離開五欲的貪心

我們聽了法就明白,所謂禪定,不是光碟起腿來打坐一動不動,而是包括所有佛法修行的總路線。禪定就是叫我們怎麼修行,怎麼斷煩惱,初修禪定就要離開五欲的貪心。修禪定要先靜中修,你們每天早上盤起腿子排除雜念修觀,這是靜中修。同時還要配合動中修,生活里待人接物都是在動,你在生活里,要按照禪定的路線去修。

不要去注意外界的幡動、風動,要注意你心裡動不動

從前禪宗有個公案,講堂外面豎立的幡在動,一個說:幡動。另外一個說:不是幡動,是風動。慧能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這個公案很多人這麼理解,「不是幡動」,就否定了幡動;「也不是風動」,就否定了風動,結果幡不動風不動,只有心在動,這是依文解義。照圓滿的辯證的佛法來看,這樣理解有點偏。你執著於某一點,不能全面看問題就會偏。這句話真正的用意是叫你不要去注意外界的幡動,也不要去注意外界的風動,你該怎麼用功?應該注意你心裡動不動。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106)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5.3

「空」不是否定有,「有」不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

提要:

 「空」不是否定有,「有」不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 戒定慧不能分家,眾生執著片面來自眾生自身的習氣 矛盾多,還在於你煩惱多,大家庭合不來,說明眾生煩惱在發展 住小廟遠離大眾,得不到大眾的加持,想保持清凈,往往成為空中樓閣 佛法是圓滿的,不要搞分裂,只修人天福報,仍在生死輪迴中,沒有出離心,那叫哄熱鬧菩薩

「空」不是否定有,「有」不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

當年大學請我去講「空跟有的辯證關係」,其實我兩句話就講完了,其他的時間我都是在廣開。哪兩句?「空不是否定有」,我們講的空是性空,緣起的有仍然是存在的,要不然你就入了斷滅空。從前有人總是喜歡講空,別人拿根棍子朝他頭上一敲,這個人叫起來「哎喲哇」,別人就說「你並沒有空嘛。」(眾笑)把空講錯了,比執著有更糟糕。第二句,「有不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因為事物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

所以幡動不能否認,因為幡明明在動。風動也不能否認,應該要注意你自己的心。因為你心在動,所以會感覺到風動幡動,如果你心不動,風也在動,幡也在動,這是事實,可是跟你沒關係。這是我個人的見解,僅供參考。佛也曾經說過:「眾生無心,由境生心」。

戒定慧不能分家,眾生執著片面來自眾生自身的習氣

人天樂、禪定樂、涅槃樂,是不可分割的,好比戒定慧不可分割一樣。可惜的是佛教傳到中國,成立了宗派,後世的人逐漸離開了圓滿,形成了分裂,連戒定慧都分開來了,例如律宗講律,往往不修禪定。禪宗坐禪,可是不聽法。你必須對法懂了,才可以不聽。你不懂法,祖師給你一個話頭,你怎麼往法上去想啊?「念佛是誰?」你肯定會想:念佛是我。「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只會朝民間聽到的去想:未生下來是鬼啊。要知道離開了法什麼也沒有,先要「有」然後才無,先要有分別慧,然後再進入無分別慧。法相宗全講理論法相,或許也不重視戒與定。

矛盾多,還在於你煩惱多,大家庭合不來,說明眾生煩惱在發展

連戒定慧都分家了,為什麼會分家?因為眾生執著、片面,這來自於眾生自身的習氣。

好比古時候是大家庭,怎麼現在都變成了小家庭?因為眾生認為小家庭矛盾比較少,大家庭矛盾多,對小家庭喜愛,對大家庭厭惡。其實矛盾多少,還在於你煩惱的多少。大家庭變成小家庭,因為大家庭合不來,就說明眾生的煩惱在發展。

住小廟遠離大眾,得不到大眾的加持想保持清凈,往往成為空中樓閣

佛門裡也是這樣,如今的修行人不喜歡住叢林,不想進入僧團,自己搞一個小廟,說是在修行。其實是煩惱太重了,在逃避,因為他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夠忍受別人的批評,所以才遠離大眾。如果你善於覺悟,對批評抱歡迎態度,反而在大眾里感到歡喜。能海上師說:修行要在大眾里修,離開大眾就得不到大眾的加持。因為沒人幫助你,即使你有師父,假如師父也片面呢?只有在大眾里各種觀點大家辯,才能在摩擦中辯明是非。一個人不在大眾中把煩惱摩擦掉,想保持清凈,往往會成為空中樓閣。能與敵人打仗勝利,哪怕身受重傷,這才是真正將軍。能海上師說住小廟是變相的還俗。

佛法是圓滿的,不要搞分裂,只修人天福報,在生死輪迴中,沒有出離心,那叫哄熱鬧菩薩

搞片面,抓一點一滴,把圓滿的佛法分裂開來,這樣做損害的不僅是你自己,也損害了佛教,也損害了一切眾生的利益。比如三士道修法是不可分割的。它們是在一條線上,下士道第一步,中士道第二步,上士道第三步,下士是中士上士的下士,上士是下士中士基礎上的上士。你不能光修下士道,求人天福報,而不修出離法,也不修菩薩法,那麼你只會永遠在生死輪迴中。也不能光修上士法而不修中下士法,哪有修上士法的人不止惡修善、心裡沒有出離心的?那真是叫哄熱鬧菩薩。即使他在做好事,沒有出離乘的基礎,修菩薩法,布施要布施到三輪體空,你空了沒有?

另一面,有人看見人家在攝持眾生,見了眾生就歡喜,為度眾忙忙碌碌很辛苦,卻說:他是喜歡哄熱鬧。你怎麼知道他喜歡哄熱鬧?你了解他的發心嗎?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107)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5.3

圓寂是功德圓滿,煩惱寂靜,滅度是煩惱滅盡,度到彼岸

提要:

 鈍根還有上中下之分,如果眾生的根機不會變,末法時期根本度不了眾生 人不可貌相,只要不退菩提心,相也會慢慢轉的 一執著,就會破壞全面,就會停止進步,眾生憑愛好去抓,抓了就不肯放下 禪樂成就,就能得涅槃樂 圓寂是功德圓滿,煩惱寂靜,滅度是煩惱滅盡,度到彼岸

鈍根還有上中下之分,如果眾生的根機不會變,末法時期根本度不了眾生

還有些人,只看表面現象,執著佛法里的一句半語,就說末法時期眾生全是鈍根。即使是鈍根,還有上中下品之分。鈍根還可以轉成利根,一把刀,天天磨,難道不會鋒利?事物不會變,這是佛法嗎?況且你怎麼知道他是鈍根?你有他心通嗎?你有宿命通嗎?難道眾生的根機都一樣?如果眾生的根機不會變,末法時期根本度不了眾生了。

人不可貌相,只要不退菩提心,相也會慢慢轉的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我二十二歲進的佛門,有一次跟幾個同學到某個地方去聽經,這位法師看見一個同學很開朗靈活,也很會說話,看見我坐在旁邊,很文靜,臉上沒笑容,不說話,就說:他是大乘根機,你是小乘根機。(眾笑)其實這是看表面。後來的事實,那個同學也沒有什麼修行,而我卻辦了一番佛教的事業,為什麼我臉上沒笑容?因為我六歲死了父親,生活非常艱苦,從小就失去了歡樂。為什麼我不大講話?因為我年輕時是嚴重的磕巴子。修行就修顆心,你只要能不退失菩提心,你的相慢慢就會轉的。

一執著,就會破壞全面,就會停止進步,眾生憑愛好去抓,抓了就不肯放下

所以執著一句半語的人,不懂得法無定法,也不懂得根可以轉。你一執著,就成了片面,所以開經偈中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一切佛法都要從圓滿的原則上去理解,釋迦佛在人間的時候,從苦集滅道四諦法一直講到大乘菩薩法,乃至講到最高的佛乘,這些我們全都要明白。他們是一個整體,哪可以分裂,哪可以停止不前?當年釋迦佛講菩薩法的時候,五千個弟子菩提心發不出來,對釋迦佛的話聽不進去,當場退席,釋迦佛就呵斥他們是焦芽敗種。因為他們不可能成佛了。一執著,就會破壞全面;一執著,就會使你停止進步。你為什麼會執著?因為你愛好自己的一套啊,一喜歡就抓,抓了就不肯放,那麼其他的法你也沒辦法拿了。

禪樂成就,就能得涅槃樂

所以這三種樂,是整體中的三個階段,要進入禪樂,那就必須要離開世間上五欲之樂,你對五欲還有貪心,你心是定不下去的。你要得,必然會有犧牲,你要拿更高的快樂,必須放棄底層的快樂。禪樂修成就了,將來就得到涅槃的樂。如果你連禪樂都沒有圓滿,哪裡來的涅槃啊?

圓寂是功德圓滿,煩惱寂靜,滅度是煩惱滅盡,度到彼岸

涅槃翻譯成漢文,叫圓寂,又叫滅度。圓,功德圓滿,寂,煩惱寂靜;滅度,煩惱滅盡,度到彼岸。要達到這個境界,才叫涅槃。如今把出家人死了就稱圓寂,也許他有這個功德,可是假和尚活著的時候喝酒吃肉,外面有女人,他死了也叫圓寂嗎?讚歎功德是好,讚歎得不符實際,也是打妄語。現在佛門弟子打妄語非常普遍,說這是「方便妄語」。方便妄語也是妄語,妄語一方便更容易打,因為方便。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108)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5.3

修行要結合生活,要得到圓滿的果,就要修禪定

提要:

 如果人死了就稱往生,既然往生了,又何必超度 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是大妄語,亂說一通,都是由於智慧不夠形成的愚痴 修行要結合生活,要得到圓滿的果,就要修禪定 細細的觀察、分析、體會,這就是修,執著於一點的成就,那就麻煩了 有說「一句佛號,戒定慧全在裡面了」,可是你沒有照佛的功德去修,你還是個學生呢

如果人死了就稱往生,既然往生了,又何必超度

再比如現在人死了就叫往生,如果他沒往生,你就打妄語了。還有更奇怪的,有人到廟裡去做佛事,「師父,我媽昨天往生了,求師父給我媽超度超度。」既然往生了還要超度什麼?要超度就沒有往生。這麼明顯的矛盾,竟然沒被人發現,因為末法時期眾生進佛門,不懂法,盲目跟從,造成錯誤到處傳布,最後就導致佛法滅盡。

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是大妄語,亂說一通,都是由於智慧不夠形成的愚痴

我年輕時有人給我來信,「王居士往生了,希望你給他念經迴向,超度超度。」我真想打一個電話問問他,「既然往生了何用我超度?他到底往生了沒有了?」他可能會回答我,「我也不知道,你就給他超度超度好啦。」亂說一通,未得言得,如果沒有往生你說他往生了,未證言證,如果沒有到極樂世界,你說他到極樂世界了,都是大妄語,犯根本戒。

我這是鼓勵大家,要學佛法。進了佛門不學佛法,兩分功德八分罪過。有許多人只學一點一滴,學片面,以小為足,這也離不開他本人的執著和傲慢,這種人也叫愚人,這叫「智不及愚」,就是智慧不夠形成的愚蠢。我們修行人就要修圓滿,最圓滿的境界就是涅槃。

修行要結合生活,要得到圓滿的果,就要修禪定

昨天三禪講完了,今天講四禪。四禪八定,什麼叫八定?就是四禪定加四空定。這次給你們講初禪乃至四禪,這是在名相上給大家解說一下。從這個解說,我們也可以知道,禪定離不開生活的,因為五欲都在生活里,所以我講法經常要結合生活,假如你能夠在生活里照禪定的精神去修,你就確實走上了這條路,這是指你方向不錯,不等於進入禪定了,僅僅是在這條路上走了第一步。比如這個人修得很好,不貪五欲,可是不能因此就說他得到初禪了,因為他不修禪定。他走的路是正確的路、圓滿的路,可他沒有得到圓滿的果,要得圓滿的果,就要修禪定。

修禪定還有另外的要求,初禪是尋伺喜樂定。尋是粗相,伺是細相。以後有機會跟你們講禪定的時候,那就要講得廣,講得深。能海上師編的《戒定慧基本三學》里有一篇舍利弗講的《禪定品》,很想叫你們看看,或許你們也看不懂,還得我來講。

細細的觀察、分析、體會,這就是修,執著於一點的成就,那就麻煩了

能細細的觀察、細細的分析、細細的體會,這就是修,能海上師說:再再思惟曰修。你能夠做到這樣,你將來就會成就佛的妙觀察智。今天佛門裡每個宗派,都在說自己宗派是圓滿的,可是他們怎麼不走圓滿的路,不學圓滿的法呢?我們既不能否定,一切佛法都是圓滿的,只要你路線不錯,走的是正道。可是你所表現的、所引導的,只是圓滿路上的第一步。佛法能使人歡喜,你一執著,你就停留在這裡,不會再向前走了,你將來就不會有圓滿的成就,最多是你執著的這一點法的成就,那是不可能成佛的。同時由於你的執著,你將來的執著心也越來越堅固,你的執著也成就了,那就麻煩了。

有說「一句佛號,戒定慧全在裡面了」,可是你沒有照佛的功德去修,你還是個學生呢

比如佛門裡常聽得到這句話,「只要一句佛號,戒定慧全在裡面了」,佛的功德確實戒定慧都全了,可是你有照佛的功德去修嗎?你明白戒定慧嗎?佛的戒定慧功德都歸納在佛的名號里,可是你學都不學,那來戒定慧圓滿呢?佛是圓滿,你可不圓滿,你還是一個學生呢!眾生煩惱習氣就是這樣,搞簡單、搞片面、執著,自以為是,傲慢,現在末法時期眾生的煩惱越來越重,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難轉變,正如釋迦佛說的,南瞻部州眾生脾氣剛強,難調難伏,即使你跟他說佛法,他也不認你的賬,因為他有他的一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109)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5.3

恭敬人是美德,可並不叫你自卑,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提要:

 有人對我們講正法很尊重讚歎,可仍是你說你的,他學他的 反對講正法的人,他自身就是個釋迦佛的反對派,他被自己的傲慢蒙蔽 恭敬人是美德,可並不叫你自卑,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要以法治教,佛弟子都要接受佛陀的教導,走上清凈道 由世間上的樂而產生的喜,離不開你的貪慾,禪定中產生的喜也不要貪著,放不下喜就出生不了妙樂

有人對我們講正法很尊重讚歎,可仍是你說你的,他學他的

比如這幾年我們碰到各種各樣佛門裡的人,說是來學習的,態度也很友好,對我們講正法很尊重、很讚歎,可僅僅是尊重讚歎,你說你的,他學他的。

反對講正法的人,他自身就是個釋迦佛的反對派,他被自己的傲慢蒙蔽

常有這句話,「老師,久仰大名,特來請教」,我今天可能也出了名,我出的是兩種名,一種是讚歎,一種是反對。我講正法,為什麼有人反對?因為他本身就是釋迦佛的反對派,可是他不承認,因為他被自己的傲慢蒙蔽了。為什麼他不肯轉變?執著。

恭敬人是美德,可並不叫你自卑,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今天佛門裡充滿了傲慢,做供養也傲慢,聽法也傲慢,修修禪定也傲慢,這都不叫修行,因為沒有斷煩惱。出家人也有傲慢,因為身份關係。釋迦佛是推翻階級的,如今的佛門形成了新的階級,佛弟子應修恭敬,而不應該執著於身份形成階級,法上是平等的,在人的中間也是平等的,當然有初學有老修行,恭敬別人是美德,也是修行,可是不叫你自卑,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要以法治教,佛弟子都要接受佛陀的教導,走上清凈道

從前有個佛協秘書長,是個居士,向我訴苦:「現在工作真難做啊,佛門有句話,有頭髮的管起沒頭髮來了。」我跟他說:「這不叫有頭髮管沒頭髮,這是依法治教。根據佛法來管理,無論什麼身份,都要接受佛陀的教導。」嗬!他聽了高興啊,馬上打電話給領導,第二天就請我講課。

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釋迦佛的正法,都走正法的路,那就走上了清凈道,正法就是斷煩惱的。如果大家都能學圓滿的法,將來就有圓滿的果。這樣就走上了正道,可是不要滿足,不要執著,否則你就是原地踏步。天天原地踏步,有沒有成就啊?也有成就,兩隻腳會越踏越輕鬆,可是你憑這個去參加爬山比賽,你是爬不過人家的。成佛的境界是一切圓滿,所以要把自己培養成多面手。今天跟大家講的法,也是為了幫助大家能夠在生活里運用上去。

由世間上的樂而產生的喜,離不開你的貪慾,

禪定中產生的喜也不要貪著,放不下喜就出生不了妙樂

初禪是離欲惡不善法,世間上所有的樂,也會使我們產生喜,當然歡喜對我們有好處,可是不要執著,因為這種歡喜離不開你的貪慾。由離開世間的欲而生喜樂,由喜樂而得定,這是初禪。由初禪定進一步生喜樂,這是二禪。你從定中得到的喜樂也不要執著,這個喜樂僅僅是初步的。因為你剛剛嘗到禪樂滋味,並不深,也穩不住,即使你能得定幾秒鐘,幾秒鐘以後就沒了。必須要舍掉二禪的喜樂,然後才能進入三禪。三禪叫離喜妙樂定,你不肯離開二禪的喜樂,這個妙樂是出生不了的。所以對二禪的喜樂不要執著,不能有貪心,一起貪心你就不容易放下。


推薦閱讀:

當看盡潮起潮落……
中國的「死亡禁地」都有哪些?
八字斷死亡abc
何新: 清明節·生命與死亡合體的節日

TAG:死亡 | 涅槃 | 永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