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聯六要素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楹聯,俗稱對聯,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獨立文體之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創作楹聯的規則就是《聯律通則》,其中規定了六條基本原則,也就是六要素。這是創作楹聯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東西,它們分別是: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律對拍、平仄對立,形對意聯。一副楹聯作品只要同時符合這六要素的要求,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楹聯。

第一要素:字句對等

首先,對於單句聯,如三字句稱為三言聯,五字句稱為五言聯,七字句稱為七言聯,等等,只要字數相等就行了。例如,馮廣鑒先生的五言聯:逸情揮夢筆;潑墨寫凌雲。上聯五字,下聯五字,上下聯字數相等。再如,付本信先生的七言聯:篙逐一江巴蜀月;神馳五彩鳳凰橋。上聯七字,下聯七字,上下聯字數相等。

但對於雙句聯和多句聯,如果只滿足字數相等是不行的,必須同時滿足句數也相等。例如,姜一白先生寫泰山的一副楹聯:問岳何奇,未到頂峰能攬月;沿途盡秀,才登半道便穿雲。上下聯都是兩分句。再如趙志先生題毛主席畫像的楹聯:大浪滔天,中流擊水,豈止魏王輸氣概;詩篇耀世,翰墨傳神,更憑文字點江山。上下聯都是三分句。

當然,還有超過一定字數的長聯,比如清代孫髯翁為昆明滇池大觀樓所題長聯,長達180字,稱為180字聯。一般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居多。一副對聯,字數不限,短可僅二三字,長可至百千字,但上下聯的字數、句數必須相等。

第二要素:詞性對品

所謂品,就是類。就是要求在上下聯中處於相同位置的詞,要求詞類屬性相同。詞性相同是對聯「對偶藝術」的精髓所在。在現代漢語中,漢字總體上分為實詞、虛詞兩大類。實詞包括:名、動、形、數、量、代詞虛詞包括:副、介、連、助、嘆、擬聲詞。詞性對品是指上下聯相同位置的文字詞性必須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數量詞對數量詞等等。

例如:和風吹柳綠,細雨潤花紅。詩句中「和」對「細」、「綠」對「紅」兩個形容詞相對,「吹"對「潤」是兩個動詞相對,「柳」對「花」是名詞相對,兩句詩構成了一副對聯,描寫了美麗的春景。

再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和一行是數量詞對數量詞,黃鸝和白鷺是名詞對名詞,鳴和上是動詞對動詞,翠和青是形容詞對形容詞,柳和天是名詞對名詞。此聯在詞性對品上是非常工穩的。

在這裡還有必要說明一點,由於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間的差異,詞性對品這一要求可以適當放寬。按現代漢語語法來表述,異類詞相對的範圍大致包含:形容詞對動詞(特別是不及物動詞);方位詞對數目詞;數目詞對顏色詞;同義詞對反義詞;副詞對連詞、介詞;連詞、介詞對助詞;某些成序列(系列)的名目,兩種序(系)列之間相對。如自然數列、天干地支、五行、十二屬相等。

第三要素:結構對應

結構對應是指上下聯詞語的構成、詞義的配合、詞序的排列、虛詞的使用、修辭的運用,彼此對應平衡。從語法結構角度講,就是句型要一致。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如果是上聯是主謂賓結構,而下聯是主謂補結構,就沒有對好。楹聯在大的語法結構對稱的同時,小的片語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賓語對賓語,定語對定語,補語對補語,狀語對狀語。

例如,鄭板橋題月觀亭聯: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上下聯都是主謂補賓結構相對。

再如:清代劉鳳誥題小滄浪亭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聯巧用了數字,修辭煉麗。我們從結構上分析,上聯的「四面」、「荷花」、「三面」與下聯的「一城」、「山色」、「半城」都是偏正結構。上聯的「三面柳」與下聯的「半城湖」也是偏正結構。同時上下兩聯又都構成並列結構,實屬精品佳作。

對於初學楹聯的愛好者,宜撰單句短聯。因為楹聯的字、句數越多,句子結構就越複雜,結構變化就越大,對技巧要求就越高。在楹聯的創作中,詞性一致與結構對應必須結合起來運用。

第四要素:節律對拍

節律對拍是指上下聯句中語流節奏要一致。節律也就是節奏。即有規律的重複。世界上事物都具有節奏性的,如大海的潮漲潮落、人的脈搏跳動等等,都是有節奏的。節律可以產生快感和美感。楹聯和詩詞一樣可以吟詠,具有音樂性,就是因為它有節律。所謂節律對拍,是指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

例如,明代左光斗先生的楹聯:風雲/三/尺劍,花鳥/一/床書。上下聯均為二、一、二節奏而對拍。

再如,王建先生的楹聯:吼海一聲,喝退波濤千里;閃眸六合,鋪開古郡三春。上下聯均為一、一、二,二、二、二的節奏而對拍。

第五要素:平仄對立

具體來說,這一基本規則有三個層面上的含義。

一是,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字平仄相反,句中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通過相反和交替構成和諧。這樣讀起來節奏分明,陰陽頓挫,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悅耳動聽,有著一種音樂美。我們常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裡所說的節奏點就是指每句的第二四六個字,句中按節奏要平仄交替,而上下聯相對應的字要平仄相反。

例如:丹心托月;赤手擎天。此聯上聯中「心」和「月」是節奏點,下聯中「手」和「天」是節奏點。單邊節奏點要平仄交替「心」為平聲,「月」為仄聲,實現了交替。上下聯第一個節奏點是「心」和「手」,「心」為平聲,「手」為仄聲。第二個節奏點是「月」和「天」,「月」為仄聲,「天」為平聲。兩個節奏點的字都符和平仄對立。它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二是,多句聯的各分句句腳要平仄交替。句腳是指對聯中每一個分句的最後一個字。一般情況下,多句聯的句腳,其聲調按順序形成兩平兩仄的交替,例如:三分句聯,上聯句腳是平平仄,下聯是仄仄平。四分句聯,上聯句腳是仄平平仄,下聯是平仄仄平。五分句聯,上聯句腳是仄仄平平仄,下聯是平平仄仄平。

當然還有交替式,比如王旭先生題上九山的楹聯:經傳本無名,自石頭追夢,綠色鋪春,頓使九山揚突兀;人文呈異彩,藉上酒催詩,鴻圖勖志,欲張雙翼待騰飛。上聯句腳為平仄平仄,下聯句腳為仄平仄平。

三是,上聯聯尾收於仄聲,下聯聯尾收於平聲。這是寫楹聯必須遵守的規則。

無論是單句聯還是多句聯,它的上聯最後一個字都必須是仄聲字,下聯最後一個字都必須是平聲字。這個好理解,就不在舉例說明了。

第六要素:形對意聯

對聯不僅要求形式對舉,而且要求意義關聯。首先,在形式上表現為上下聯的「對舉」,也稱為為對偶,相對舉出,互相襯托。這種對舉包括對應字詞的類別一致以及平仄的對立。所謂關聯,就是上下聯猶如一篇文章的兩個段落,都要為文章主題服務,所以上下聯在意義上一定要相關聯。

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上聯寫草堂周圍翠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下聯寫藍天上,一行白鷺在自由飛翔,上下聯織成一幅絢麗的圖畫,好一派愉悅的景象!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副聯:新年台上演戲;暑假水邊釣魚。此聯在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沒有問題,但是上下聯之間語意、內容卻互不關聯,風馬牛不相及,形對而意不聯。所以說它不是一副對聯,只能說它是個對偶句而已。

還如:三星白蘭地;五月黃梅天。這副聯的上下聯之間沒有任何聯繫,沒有一個主題。所以人們不把它稱為對聯,只稱其為無情對。

總之,《聯律通則》中的六要素,是楹聯知識最基本的東西。對於初學楹聯的聯友來說,只要把基本的東西掌握了,就能動手寫楹聯了。至於要寫出好的楹聯作品,寫出精品,那還是要深入學習,認真修鍊的。


推薦閱讀:

與書法愛好者談對聯
燈下對聯臨屏對句【二〇二】
母親節對聯
漫天雪論壇對聯酬唱版出對句(六)
寫景的對聯集錦

TAG:對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