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十個人看完,九個人開悟!

原文地址:十個人看完,九個人開悟!作者:心平氣和是生命本能

文章來自:我們的幸福家園素材:網路編輯:心平氣和是生命本能十個人看完,九個人開悟!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個荒僻的村落中,在羊腸小徑,村民們默默的來來往往著。遠處有一點微弱的燈亮移動過來。這時身旁的一個人說:「瞎子過來了。」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他沒有一絲白天與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莊嚴的神像,看不到花開花落,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綠桃紅的世界萬物,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子的,他挑一盞燈豈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燈籠漸漸近了。暈黃的燈光漸漸移到了我的雲鞋上。問:「敢問老人家真的是一位盲者嗎?」那盲人告訴:「是的,從踏進這個世界,我就一直雙目混沌。」問:「既然你什麼也看不見,那你為何挑一盞燈籠?」盲者說:「現在是黑夜吧?我聽說在黑夜裡如果沒有燈光的映照,那麼世界上的人將都和我一樣是盲人,所以我就點燃一盞燈籠。」若有所悟說:「原來您是為別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卻說:「不,我是為自己」。為你自己?又愣了。盲者緩緩問說:「你是否因為夜色漆黑而被他人碰撞過?」說:「是的,就在剛才,還被兩個人不留心碰撞過。」盲人聽了,就說:「但我就從來沒有。雖說我是盲人,我什麼也看不見,但我挑了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也更讓別人看到了我自己,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了。」茅塞頓開,仰天長嘆:求道人云游四方奔波去求道,沒有想到道就在我們自己身邊,人的道心就像一盞燈,只要我點亮了,即使我看不見道,感覺不到道的存在,但道卻看到我自己的,道隨時隨地都伴隨於我們。是的,點亮屬於自己的那盞生命之燈,既照亮了別人,更照亮了我們自己。悟一、悟示弱一個人太強勢,不管出發點是不是好的,定會受到傷害,這種傷害幾乎無法挽回,所以很多人遍體鱗傷,因為不懂得示弱。示弱其實很簡單,在關鍵時聽從別人意見,關注感受,情商管理得體,讓人合作有安全感。示弱不是妥協,是更快達到目標,是偉大的。學會示弱,做熟透稻穀!二、悟放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不斷放棄的過程。有所放棄,才能讓有限的生命釋放出最大的能量。沒有果敢的放棄,就不會有頑強的堅持。放棄是一種靈性的覺醒,一種慧根的顯現,一如放鳥返林、放魚入水。當一切塵埃落定,往日的喧囂歸於平靜,我們才會真正懂得:放棄也是一種選擇,失去也是一種收穫。三、悟心境人活的就是心境。人生的許多變數,取決於天、地、人三才的運轉變化,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佳,則凡事自順。人的一生,小事無數,你能計較多少?人生的大事也只能盡人事以聽天命,常人豈能奈何?為小事而常介懷,不值;為大事而常悲戚,不該。所以,對於小事要開心;對於大事要寬心。四、悟獨處學會和自己獨處,心靈才能得到凈化。獨處,也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只有靜下心來,才能回歸自我。心靈有家,生命才有路。只有學會和自己獨處,心靈才會潔凈,心智才會成熟,心胸才會寬廣。獨處,是一種靜美,也是一種修鍊。能夠在獨處時安然自得,才會在喧囂時淡然自若。1、一憂一喜皆心火,一榮一枯皆眼塵,靜心看透炎涼事,千古不做夢裡人。聰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後看;聰明之人,是戰勝別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戰勝自己的人。修心當以凈心為要,修道當以無我為基。過去事,過去心,不可記得;現在事,現在心,隨緣即可;未來事,未來心,休必勞心。2、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你怎麼待人,並不代表別人怎麼待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只會徒增煩惱;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好好珍惜,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3、世上沒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沒有一處人事不複雜。即使你再排斥現在的不愉快,光陰也不會過得慢點。所以,長點心吧!不要隨意發脾氣,誰都不欠你的。要學會低調,取捨間必有得失,不用太計較。要學著踏實而務實,越簡單越快樂。當一個人有了足夠的內涵和物質做後盾,人生就會變得底氣十足。4、一切因緣而起,因念而生。執著於某一事或某一物,就會患得患失,煩惱也接踵而至;如能看開一切,心無掛礙,就會無所畏懼。人生往往是怕什麼來什麼,當你看淡得失、無謂成敗的時候,反倒順風順水、遇難成祥。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有一顆平常心,遠離混濁平靜如水,不為世間五色所惑。5、人生在世,總有一些事情,我們只能欣賞,遠遠地,終也無法走近,最後,選擇走開。總有一些感情,我們只能體會,默默地,終也無法接受,最後,選擇離開。輪迴的路上,選擇與命運相連,放棄與生活相關。人生,就是於選擇中,走向新的生活,於放棄間,得到解脫自在,然後,繼續前行。6、許多人常喜歡研究「說話之道」,以便在為人處世中遊刃有餘。其實,最好的說話之道,不是學習怎麼說話,而是怎麼做人。人做得比較善良、誠懇,就算語言拙劣一點,大家也會喜歡你;如果心腸不好,就算嘴巴再會說,別人被矇騙了一時,也不會被矇騙一世。所以,言為心聲,學說話不要捨本逐末。
推薦閱讀:

開悟的兩種情況
一年內修成阿羅漢的孫倫禪師(緬甸 上座部)
[轉載]論開悟
福分靠守戒 智慧靠開悟
法義辨正──如何判斷真假開悟---聖嚴師父部分

TAG:轉載 | 開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