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述:發「菩提心」與修行

這裡講「發心」,發就是動機,發什麼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這四個字是梵文,中文勉強譯為「無上」,至高無上。「三」這個音就是正,「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覺悟,連起來就是說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但是文中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義;如果就其意義翻譯成禪宗的大徹大悟,還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門,明心見性,由世俗超越而達到成佛的境界;在行為上是大慈大悲菩薩心,是菩提心,入世救一切眾生;在理上是大徹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義很多,只能保持這個原文的音,讓後世人自己去解釋了。

換句話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個普通人發心學佛。佛法與其它的宗教不同,認為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認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認為,只有「他」可以,我們只有等到「他」來幫忙,然後還都是聽「他」的,除「他」之外,都是不對的。

佛法既認為一切眾生個個是佛,平等平等,但是,為什麼眾生不能成佛呢?因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覺悟了,不再迷失,個個自性成佛。

*****

假使有一個「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所以我們可以說,滿座都是有福人。但是,佛說的有個先決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

這可是很嚴重的了,什麼叫菩提心?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現在再不厭其詳的說說,加深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覺悟,不是我們中文講的覺悟,是大徹大悟,般若波羅密多這個覺悟;是能超脫三界的這個覺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相與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發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勸他發大慈大悲心,他已經自然發出大慈悲心了。

有許多朋友說:我啊,什麼都信,就是有一點,發不起菩提心。我說:你觀念不要搞錯了,以為看見花掉下來,眼淚直流,看到一點點可憐事而心軟,那個叫發菩提心嗎?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婦人之仁,是你神經不健全,肝氣不充足,或者腎虧,所以容易悲觀,容易掉眼淚,就是如此而已。

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菩薩低眉,金剛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來說,菩提心是內聖外王。體是內聖之學,用是外王之學。以佛家的道理來講,菩提心的體,大徹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密多,形而上道,證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不是躲在冷廟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隱士。所以說,發菩提心的人,重點是在這個地方受持金剛經的。

有人說念金剛經幾十年了,自己也不曉得發的什麼心!只想念經求福報,或求其他的什麼,而且也有感應呀!不錯,那有另外的解釋,但是如果沒有感應的話,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沒有發心立志了。金剛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實實的去體會,去修持。在行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金剛經說什麼》

------------------------------------------

我們經常聽到佛教的朋友們說發心,一般所說的發心,不外乎出點錢出點力,這是發小的心。經典上說發菩提心,什麼是發菩提心?大徹大悟而成佛,這是真發心。發菩提心又叫發大悲心,真開悟了,才可以無我,才可以犧牲自我度一切眾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體,那麼,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圓覺經》此處所講的清凈心。諸大菩薩雖然在大慈大悲中,自性卻是清清凈凈。菩提者覺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凈心,才進入大慈大悲菩薩道。

發了清凈心又什麼好處?可以遠離諸病。什麼病?頭疼、牙痛、胃痛、心臟病、肝臟病、腎臟病,這些是肉體地水火風四大不調所引起有形的病,還有屬於心理無形的病,諸如一切煩惱,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貪、瞋、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要修行大乘菩薩道,要發清凈心,要懂得自性本來清凈的道理,妄想念頭用不著去空它,自去自來,自由自在,無掛無礙。發清凈心是屬於因位,果位則是發菩提心。如何能清凈呢?自性本來清凈,不用你來清凈。懂了這個道理,才是學佛的第一步。

*****

「云何發心?」發心並不是出錢,發心是發菩提心、道心,菩提心的用是大悲行,菩提心的體是覺悟。發心非常重要,學佛修道沒有起大悲心,想要成就,那是不可能的。就我所知,一般學佛的人都是自私的,都沒有真發心。

佛說善男子,末世的眾生「將發大心」。什麼是大心呢?菩提心,菩薩心又名大心,換句話說,發大心的人就是菩薩,唯有菩薩才有資格稱得上大心眾生,大心就是抱大希望,打大妄想,在這裡的大希望、大妄想是什麼呢?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

佛說末世的眾生要想成就圓覺境界,「應當發心」,發什麼心呢?「盡一切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圓覺經》的文字很美,文字後面的意義則很不簡單,不僅要度一切眾生,沒有時間性,永遠永遠入世救人,最苦難的時代,在最苦難的地方,都要來。這是菩薩發心,這一段可參考普賢行願品。

每一個學佛的人都應該先讀普賢行願品,至少我當年學佛是這樣。普賢行願品里有一句:「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虛空很大,沒有邊際,假如這麼大的虛空有邊際有窮盡的話,我救眾生的願力比虛空還要大。地藏王菩薩就是走普賢行願品的路線,「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注意!學佛的目的不只是自己要成佛,所有一切眾生都要讓他成佛。大乘佛法是先利他,再利己。其實,利人就是利己,天道好還。記住,佛法的精神只問施出去,絕不求收回。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不能存有我在度眾生之心,若有度眾生之心,我今年度了幾個人,我又救了幾個人,就不是菩薩道。「除彼我相一切諸相」,沒有你我之相,也沒有一切諸相,不被外界的現象所困,也不被自己內心的思想境界所困。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這樣發心才不致於落入邪見之中。我們經常聽到發心,你學佛要發心啊!發心並不是你捐了幾百元幾千元,或是到廟裡做了什麼事,而是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呢?發菩提心就是我要大徹大悟成佛之心,不僅自己要覺悟成佛,而且也要所有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發大慈大悲之心,救一切眾生之心,這樣才是真正的發心。

《圓覺經略說》

-----------------------------------------

【勤修清凈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剛才要大家好好修學,為什麼呢?因為你們沒有「勤修清凈波羅蜜」,你們外表確是規規矩矩坐在禪堂里持咒,而內心離精誠專一尚有一段距離。你們心不清凈,所以影響到聲音不夠清越空靈,精神的透發力不足,根本的問題出在菩提心的發起不是很真切。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的說就是求道這一念心,普度一切眾生這一念心。只要有這麼一念心,精神就來了。

菩提心包括很多,大悲心也是,求證宇宙生命本源的心也是,此心要懇切真誠,恆不忘失,隨時隨地「善護念」,有一點不如法,自己就要起慚愧心、懺悔心,因為即使暫時或忘,些許懈怠,都是很嚴重的。假如真能晝夜二六時中道心不忘,則是「勤修清凈波羅蜜」。清凈波羅蜜是括盡一切到彼岸的法門,只要是能使大家達到清凈境界的就是。這種向道濟世的大菩提心一起,念茲在茲,即是清凈波羅蜜,所謂「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自度度他,何患不迅速成辦。

我觀察你們,七七四十九天的專修,剛開始那兩天真是好精進,大家問問自己,那時候一堂修畢下座,鐘鼓咒聲是不是都還在?(同學答:是),現在還有沒有呢?(同學們答:沒有)。為何沒有再這樣的感應呢?這要慚愧啊!然而你們更不知道另外的感應還是有的,只是非你們的境界所能懂得罷了。「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只要保持剛開始那種心境來修,一路下來,絕不白搞的,自然能夠「滅除障垢無有餘」。無有餘是一切業障都沒了,罪業一切消除凈盡,不再有任何的阻礙,如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夫復何難?!

*****

學佛修行第一步要從普賢行願開始,三世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就佛果,全在圓滿了普賢行願。學佛者應該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上求佛道,不要只為自己的重重煩惱而求解脫,不然表面宣稱學佛修道,堂皇得很,其實也還只是一種可憐的自大自利的心理而已。

然而,如果真能大大地自私、大大地自利,那也好,因為大自私大自利的人,只有一個大我,我就是眾生,眾生就是我,表面上為自己修,實際上等於與一切眾生同修,不分彼此,這是普賢行願的修行境界,自己一人禮佛,心中同時呈現一切眾生在禮敬讚歎十方諸佛,此種心包太虛的胸襟,即是普賢。但是一般人大都只為自己的小私小利,或者只為與我較接近的親友而已,凡是對與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人,就很懇切、很在意,如果是不相干的別人,便不大關心,不大用心,甚至隨隨便便地應付過去。如果學佛免不了這種世俗勢利的心態,雖然猛的用功打坐、拜佛,精進得不得了,只要無法檢點出這層細微的心理障礙,痛切改過,那麼很對不起,這個菩提道果鐵定是無法圓滿成熟的。

比如諸位在這裡好稱學佛,真正是為了利他而學嗎?仔細反省自己遇事的第一念、第一個反應看看,是不是保護自己的貪瞋痴慢疑等偏頗心理在作祟?退一萬步說,即便為了自利而修,那也不錯啊!真正做到自利,那也值得令人刮目相看了,像你們修行了這麼些年,能夠將自己照管得穩穩噹噹,自得其所嗎?還是生活上一下那裡出了問題,一下這裡有了毛病,並且連如何處理善後的做法都捏拿不準,懵懵懂懂地,什麼事都要別人來護著,自己招呼自己都招呼不好,這不是很可憐嗎?

這裡再重複一次,學佛想證得「最勝菩提」,要看你的行願如何?這一點除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外,還可參照同經的凈行品來學,凈行品是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二者互為輔弼,圓融無礙,所以此一念心的大願之發起,必須合乎「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原則,以清凈無著之心、大公無私之心力行種種濟世利生事業,這就對了。否則只想念佛念咒、打坐修定,以此希求大徹大悟,門都沒有,唯有自誤而已。所以學佛要廣度眾生,自己家人,也是眾生,首先得做到不去苦惱他們,進而能悅樂他們再說,千萬不要逃避現實,貪圖安逸,以學佛修道之名來自欺欺人,切實記住「以普賢行悟菩提」這句教示,好好將整個身心活活潑潑、生生不息地振作起來,勇猛精進、歷久不衰地踏上這條成佛唯一的坦蕩大道。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

菩提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菩提心的行為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正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菩提心,真正禪宗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不發慈悲喜舍心的。如果慈悲喜舍發不出來,般若智慧發不出來,願力發不出來,敢說自己已經明心見性,是絕無是處的。這個話我可以負責,講錯了下地獄,永不翻身。你以為坐起來得一點點清凈,了解了某一點道理就是禪,規矩戒律都守不住,狂妄無知,那不是開悟,那是地獄種子。

菩提心是徹悟之心,發了菩提心的人,必然是慈悲的。開悟的人還是那個人,但是他的起心動念,作人做事同以前是完全不同了,平常心量狹小的人變寬大了,窩囊的人變頂天立地了,習氣結使全改了。

有些年輕人找上我,姓名也不先說,要跟我談禪,還要我給他印證,狂妄之極。唉!我只好說我不懂禪。要學禪,先讀好《維摩詰經》《般若經》《法華經》《楞伽經》《楞嚴經》再來吧!先從行下手啊!菩提心是菩薩凈土,所以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大乘眾生沒有不發慈悲行願的,真大乘必有菩提心,所以大乘眾生才來生佛國凈土。

*****

發心是佛教的名詞,悟道了才真叫發心,是發明心地,不是叫你出兩個錢,那個是發的出錢心。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發明自己的心地,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學佛發心是發菩提心,菩提就是覺悟,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菩提心也是大悲心,愛一切人。所以菩提心以大悲為根本,以見道為菩提,是悲智雙運,是大悲心與大智慧的成就。真正發了菩提心才沒有錯誤的觀念。

*****

【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

注意!要樂勤集善根以後才真正得到禪定。你們有的經文本子把這兩句圈點成上下句,等於一正一反。所以我們修道打坐為什麼不能到達禪定的境界呢?因為善根的根基不深。根基不深不能成長的,所以你們打坐做功夫有時候好、有時候壞,進一步退三步。有時好個幾天就不得了,窮人得寶,「抖」起來了,結果窮人抖起來進了精神病院,因為善根不深啊!必須要勤集善根以後,才能真正得到禪定之樂,永遠不散亂了。

實際上什麼是禪定呢?行善就是禪定。禪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所以看你真有沒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沒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盤腿多久。但是盤腿也是要的,這是習定,練習定的基本功夫。真得定了,盤腿、放腿、走路、睡覺,無一不在定中,這要善根成就才做得到的。

有了禪定以後,「樂離垢明慧」,才能發起智慧。智慧是什麼?是離一切心理上的染污,唯識學心所上的染污都離開了,心中明凈。這明凈不是理論,是功夫,內外光明清凈。這個時候,真正的智慧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發動了。

得了智慧幹什麼?大徹大悟而證得菩提,所以「樂廣菩提心」,菩提是翻譯名稱,意思是覺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大徹大悟。這裡為什麼要加一個「廣」字?表示不是我們一般小智慧小聰明境界。所以我這一次跟著去年講的《瑜伽師地論》連貫下來,要你們研究《成唯識論》,就是要開發開廣你們的智慧。真了解了菩提心,就知道它的體是性空緣起,而以大悲心為用。真得了菩提心,一定發大慈悲心。

*****

中國學佛的人,都標榜是大乘菩薩道,但是發心了沒有?都沒有。發心很難,大乘講發心不是你們去化緣發心修個廟子,造個塔,捐十塊錢。發心是動意,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心得解脫,一念之間頓悟,是發心菩薩,在教理上講是初發意菩薩。初發意菩薩脈解心開,但還要修!言下頓悟了就不用修嗎?不是的。真發心是明心見性,一定會同時發起大慈大悲心的,作人做事乃至任何一個很小的動作,處處都是舍己利人的。我們普通學佛哪裡有發大慈悲心?都只是嘴裡講的口頭髮心而已。學佛的人要自我反省,有時比不學佛的人還要自私,與慈悲心是背道而馳。所以真正發慈悲心是不容易的,除非見到空性,否則發不起來。

我有個老朋友,學佛幾十年,現在已經過世了,他就跟我說過,我怎麼樣都發不起心,怎麼才發得起來呢?我對他說,你講得對,也問得好,不過你不要問我,就看你自己了。這人講起道理來比任何人都高,做好事也比任何人多,但是他能問這個話,證明是真修行人,他並不認為做好事是發心。所以發心之難,不可言喻。不要以為自己學佛了,偶爾行點小善就是發心了,那是發饅頭還差不多。

*****

大小乘就是佛法的兩隻手臂。沒有小乘,顯不出佛法的清高。但是光清高也沒有用,那是放在山頂上欣賞用的。大乘菩薩道不是標榜清高的,它能藏污納垢,包容一切,好的壞的,善的惡的,無所不容納。菩薩心以大慈大悲為主,這是菩提心的基礎。菩提是梵文覺悟的譯音,因為中文的覺悟不能全面表達菩提的意義,所以保留譯音,不翻譯。

學佛的人不能悟道,就是因為沒有深切地發菩提心的緣故。大乘菩薩悟道成就之後,更是以大慈大悲為行門,來愛護一切眾生,這就是菩薩心。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推薦閱讀:

南懷瑾談生死:死沒有什麼可怕
南懷瑾老師說「風水」
無常才是人生:讀《人生不過一念間 : 南懷瑾的15堂人生智慧課》
南懷瑾:易經最後一卦 人生永遠是有缺憾的

TAG:修行 | 南懷瑾 | 菩提心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