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士傑 簡歷

張士傑 - 簡介

姓名:張士傑 出生年月:1931年5月

職稱:主任醫師 工作單位:北京鼓樓中醫醫院 學醫時間:1951年 從醫時間:50年 最擅長治療的疾病:疑難雜證。 最喜歡的中醫藥學家:著述《黃帝內經》之各家。 最喜讀的中醫藥著作:《易經》、《老子》、《黃帝內經》等。 印象最深的中醫格言:勤求古訓,搏采眾方。 最常用的處方:援物比類應用太溪。 最常用的中藥:黃芪。 主要學術成就及獲獎情況:於國家及市級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並著《古法針刺舉隅》一書,其中《援物比類應用太溪》、《中風淺淡》、《淺談腕骨和崑崙》被選為世界針聯學術大會論文。

對發展中醫藥事業有何意見和建議:全面繼承爾後去粗取精。

擅  長: 失眠、神經性耳聾、膈肌痙攣、原發性多動症、神經性厭食、非特異性結腸炎,便秘,美尼爾綜合症、局部抽搐症,假性球麻痹、小兒腦癱、半側顏面痙攣,無脈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硬皮病、尋常性痤瘡、支氣管炎、重症肌無力、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頸椎病、坐骨神經痛、多發性神經炎、濕疹等甲狀腺疾病,消化道腫瘤等疾病的診治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垂體瘤等各種垂體疾病,以及其它內分泌疾病。

張士傑 - 概況

張士傑———國家級名老中醫、中國針灸學會榮譽理事、鼓樓中醫醫院京城名醫館主任醫師,因善用太溪穴治療多種疑難雜症,故得名「張太溪」。

張士傑教授1931年出生於一個較為殷實的工商業者之家,其父兼通文史和方技,設同春堂國藥店,延攬諸多名醫應診,並與之切磋醫道。張老自幼耳濡目染,對中國的文、史、哲、醫也由知而好,在其父親的指引下,潛心攻讀了《老子》、《易經》、《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典籍。

繼而於1958年通過國家鑒定考核取得醫師資格。經過數十年臨證實踐,張老已成為一名享譽京城的老中醫。

張老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鼓樓中醫院京城名醫館主任醫師,兼任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針灸學會腧穴研究會理事,北京針灸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傳統醫藥研究促進會理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國針灸》雜誌編委,日本大阪傳統醫學中心客座教授。

張士傑 - 著作

張老臨證之餘,精心研究理論,著書立說,著有《古法針刺舉隅》一書。

並曾經先後發表論文20餘篇,如《援物比類應用太溪》、《淺談腕骨和崑崙》、《淺談腎原太溪》、《體表經穴定位淺識》、《淺談針刺補瀉及手法》、《針灸取穴貴在精少》、《淺談針刺得氣》、《淺談針刺手法燒山火與透天涼》、《淺談五門十變針法》等。 他曾先後赴印尼、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進行訪問、工作和講學,曾獲得韓國針灸學會主席頒發的獎章,增進了國際間的文化交流。 張老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市衛生局指定的500名老中醫之一,是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他的徒弟遍布國內外,通過言傳身教,促進了學生們針灸水平的提高。

張老醫德高尚,他在數十年的臨床工作中精益求精,幾十年如一日,治癒了無數的患者,在百忙當中,除完成教學任務外,還多次參加義診活動,充分體現了他的無私奉獻精神。

張士傑 - 獨特的學術思想

張老擅長針灸兼通方脈,在近50年的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遵循《易經》、《老子》、《黃帝內經》等著述,運用陰陽離合、開閹樞等理論,結合臨床提出了許多獨特的學術思想。

他認為針刺得氣因人而異,氣血狀況為針刺氣至與否之重要條件。如陰陽平和之人,其氣血淖澤滑利,故針人而氣出疾(快)而相逢;多陰少陽之人,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此外,四時不正之氣的變化,也影響氣至之遲速、強弱,甚至有無,故針刺時尚須法天則地。 對針刺補瀉效應的標誌他認為,以氣至為度,氣調而止。應用補法術式時,結合左旋而略插之;應用瀉法術式時,結合右轉而稍伸之,則可既易於旋轉又易使氣至。從而達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瀉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之效應。而氣至與氣調亦並非一定要通過針下寒熱,因為針下之寒熱不只因於手法,尚需結合其他條件,而且寒熱也非氣調與效之信的惟一標誌。

因此張老強調,在臨床治療時應注意避免為了追求針下寒熱而無問其數的一味施行手法,以致造成「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精泄則病益甚而恇」之弊。

張老認為針刺大法不同於方葯之法,他根據《素問·疏五過論篇》「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等理論認為,針灸臨床治療所遵循的根本法則是難以單憑方脈辨證概括或取代的,應寓援物比類於其中,審視色脈予以分析,再加以綜合,使類者比之,以盡格物致知之道。如是則可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做到補瀉勿失,用針稀疏,避免「不知比類,足以自亂」。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並結合「人的腎臟中藏有元陰元陽,是生長發育的根本,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根於腎,腎之既病,百病皆生」 的中醫理論和自己的臨床經驗,大膽選取腎經之原穴「太溪」為突破點,僅用腎原太溪穴或佐以少數氣穴,治療多種疑難雜證,經過多年反覆實踐,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因有「張太溪」的美譽。

張士傑 - 善用太溪療百疾

張老擅長治療多種疾病,如失眠、發作性睡病、神經性厭食、三叉神經痛、穢語多動綜合征、面肌痙攣、面癱、膈肌痙攣、假性球麻痹、偏頭痛、多發性大動脈炎、多發性硬化、神經性耳聾、支氣管哮喘、泌尿繫結石、頸椎病、骨性關節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硬皮病、重症肌無力、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腦癱、甲狀腺機能亢進及機能減退、尋常性痤瘡、脂溢性皮炎、濕疹、蕁麻疹、白塞氏綜合征等近百種疾病。

患者顏某患腦血栓右側偏癱伴假性球麻痹,住院治療兩個月,偏癱好轉,假性球麻痹不愈,會診時患者表情缺失,雙目獃滯,語言蹇澀,且呈重鼻音,右口角尚時時流涎,飲食皆嗆,伴強迫性苦笑。根據四診取物比類,當屬經氣虛腎不足,故偏虛為主。腎脈貫中土,上濟心肺,夾舌本,絡於橫骨,終於會厭,絡任脈。舌為音聲之機,咽喉者水谷之道,為之刺腎原太溪穴,吞咽機能及構音立獲改善。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取手足少陽之會的翳風及主偏枯臂腕發痛、肘屈不得伸、手五指不可屈伸之太陽經腕骨穴,未及10次,語言、吞咽及肢體運動基本恢復。

患者張某,患白塞氏綜合征10餘年,屢治無效,其間兩次懷孕皆流產。來診時,頰部、舌緣、齒齦、唇內、陰道、陰唇等處皆有不規則之潰瘍伴劇痛和虹膜睫狀體炎。根據四診,取物比類,屬衛氣失調,為之針腎原太溪穴,3次後,針刺反應消失,繼續調治20次,諸症皆愈,且於翌年喜獲一子。

患者馬某,患偏頭痛多年,來診前曾精神不振,嗜睡,一側視野有閃光性暗點之視幻覺及聽覺異常,就診時頭痛發作,痛自患側顳、眶、前額迅速擴散至半側頭部,呈搏動性鑽痛,伴噁心欲吐,痛側面部潮紅,顳動脈搏動增強。根據四診,病在少陽,少陽為一陽初生之氣,源出於腎,用巨刺法,為之針病患對側之太溪,痛立止,續針3次,多年後仍未複發。

北京針灸學會常務理事,特別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四十餘年。 

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附屬鼓樓中醫醫院醫生,擅長治療失眠、神經性耳聾、頭痛、非特異性結腸炎、便秘、美尼爾氏綜合症、中風後遺症、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支氣管哮喘、頸椎病。

張士傑 - 經歷

很多人都知道「乒乓外交」,但卻很少知道,針灸也曾在我國的外交領域立下過「赫赫戰功」。上世紀1978年,尼克松總統訪華看到針灸麻醉的神奇功效後將銀針帶回國,繼而轟動了全美。

說起三十多年前的這段歷史,八十高齡的張士傑仍能回憶起許多細節。

張老介紹,針灸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講究。醫者必須手持針柄,無論針多長都不允許持針體,以避免感染,這就需要苦練基本功。基本功好,才能做到針刺得氣,「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

張老自幼攻讀《皇帝內經》、《傷寒論》等典籍。他說:「援物比類是內經大法,強調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進一步綜合。援物,即根據患者的癥狀和體征所辨之證;比類,即將證予以歸納綜合以求病本。中醫雖講究個案,因人而異,辨證而治,但一定要在分析的基礎上加以綜合,以『治病必求於本,治之極於一』。」應用太溪穴正是張老多年「援物比類」的體現。

「針灸取穴貴在精少」。張老針刺雖非僅取太溪穴,但絕不多取穴。

張老善用單穴治療各種疑難雜症。患者稱他為專家,張老則更願意稱自己為雜家。他說:「針灸是不挑病人的,病人來了我都治。」隨著中醫的興起,張老不僅學生越來越多,而且經常接到採訪邀請。張老一再澄清,某些媒體寫他從事的是「新式針灸」,採用的「不是傳統穴位而是人體敏感點」。

張老認為,這一說法很不準確,也使自己反感。

張老說,自己從來沒有提過「敏感點」這個說法,所從事的一直是傳統醫學。張老表示,他只是不贊同一些著作中將某些穴位精確到幾寸這種「刻舟求劍」的說法。因為在臨床實踐中他發現,穴位的位置會因人而異,但這並不代表他使用的穴位就是「敏感點」。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外對中醫針灸的研究取得了明顯成果,針灸治療慢性疼痛已被患者普遍接受。臨床證明,針灸可有效治療纖維肌痛、慢性頭痛和原發性痛經;可預防和減弱術後、化療或妊娠引起的噁心和嘔吐。針灸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促進脊髓可塑性形成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突破。

對於國外的研究成果,張老認為,這些成果和現代先進的研究方法、檢測技術密不可分。但如能在研究中應用中醫的思維方式將取得更多成果。


推薦閱讀:

投簡歷有迴音的四大法則
雙選會上那些讓人哭笑不得的簡歷
求職,絕不能輸在簡歷結構上!
HR須知篩選求職者簡歷的叢林法則
簡歷石沉大海和找到工作的區別:內推既然如此重要

TAG:簡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