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漢語文字辭彙的影響(三)

三、促使凝聚成許多新成語

新辭彙新片語大量湧現是佛教對漢語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可以說佛教極大地豐富了漢語的辭彙。前面論及的許多字其中一些也可看成單字詞、單音節詞,如梵、塔、僧、偈等。

漢語有大量的成語。成語中就有許多常用者是直接表現佛中以佛教作比喻的(以《漢語成語詞典》為限)。例如長齋綉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口蛇心,佛頭著糞,佛眼相看,急來抱佛腳,借花獻佛,水漲船高、泥多佛大,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不看僧面看佛面。這些成語中的「佛」都發fó音,一看就知與佛教有關。此外還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半路出家,窮廟富方丈,粥少僧多,泥菩薩過江(河),自身難保,等等。這些成語也一看就知來自佛教或以佛教作比喻。

有些成語乍一看似乎隱約與佛教有點關係,但不查已難知其來源和典故,也難以用好了。如不二法門,佛教意為直接入道,不可宣傳的法。《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品」。現在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門徑。大吹法螺,法螺為僧尼祭祀時吹的梭尾螺殼。《金光明經·讚歎品》:「吹大法螺,擊大法鼓,燃大法炬,雨勝法雨」。後來轉用於比喻說大話。大慈大悲,形容人的心腸慈善。《法華經·譬喻品》:「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恆求善事,利益一切」。現多用於諷刺口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佛家修行達到的一定階段,魔指破壞善行的惡鬼,有時也指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即「迷障」。語出《西遊記》第五十回。原是佛家警告修行之人警惕外界誘惑的一種說法。恆河沙數,比喻數量多到像恆河裡的沙那樣無法估算。語出《金剛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口頭禪,佛教指不能領會禪理,只是襲用禪宗和尚的常用語作為談話的點綴。今指經常掛在口頭的詞句。聚沙成塔,比喻積少成多。語出《法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四大皆空。佛教的說法,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四大,佛教指堅、濕、暖、動四種性能,有時又指人身。醍醐灌頂。醍醐指酥酪上凝聚的油。灌頂為佛教的一種儀式,有點類似基督教的洗禮。此成語佛教用以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得到啟發。後來廣泛用以比喻清涼舒適。邪魔(門)外(歪)道。本佛教名詞,指妨害所謂正道的邪說和行為。《藥師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後來引伸指妖魔鬼怪,現多指不正當的門路、途徑和不正經的事情,並通常演化成邪門歪道。沿門托缽。缽指僧尼的食器,托缽指吃飯時以手托體到施主家乞食。比喻挨家討飯,也比喻到處乞求。衣缽相傳。衣指袈裟,缽同前。禪宗師父將道法傳授給徒弟常常舉行授予衣缽的儀式。後來比喻一般師徒之間技術、學問的傳授,現多用於貶義。晨鐘暮鼓。佛教規矩,寺廟早晨敲鐘,晚上打鼓。語出唐代李咸用《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後用來形容僧尼的孤寂生活,也用以比喻令人警悟的語言。清規戒律。清規本指僧人應守的規則。唐代僧人懷海曾撰《禪門規式》,為禪宗寺院的僧職、制度、儀式等做出規定,稱為《古清規》。戒律指佛教教徒所遵守的法規。佛教有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合起來後指佛教寺院訂立的規則戒律,今泛指限制束縛人的成規慣例或禁忌。無事不登三寶殿。三寶指佛、法、僧,三寶殿泛指佛殿。比喻沒事不上門。

不少源於佛教的成語現已看不出什麼佛教的痕迹了。例如辯才無礙,本佛教用語,形容菩薩說法義理圓通、語言流暢,毫無滯礙。語出《華嚴經》。後泛指能言善辯。當頭棒喝,禪宗和尚接待初學之人,常不問情由,即給予一棒,或大喝一聲。要對方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問題,以考驗其對佛理領會的程度。後來泛指使人覺悟的猛烈手段,也比喻給人以嚴重警告或打擊。頂禮膜拜,頂禮是佛教徒教徒拜佛時的最敬禮,行禮時以自己的頭叩拜在佛的腳下;膜拜是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行冖時兩手放在額上,跪下叩頭。現多用於形容對人崇拜得五體投地。解鈴還需系鈴人。本是佛教的一個比喻故事。現世報。佛教稱做善惡之事得報於今生者,即現世報。《法苑珠林》:「所言雖實,人多不信,眾皆憎惡,不喜見之,是名現世惡業之報」。哼哈二將,佛教所稱的金剛力士,是執金剛杵護衛佛法的大神。在佛寺中立於寺門的兩側,作為護門神。《封神演義》把他們描寫成有法術的監督押運糧草的官,一個鼻子里哼出白氣,一個口中哈出黃氣。後多用來比喻有權勢者手下得力而盛氣凌人的人(如果碰巧是兩個);也比喻狼狽為奸的兩個人。三頭六臂,原指佛的法相,後轉用以比喻特別大的本領。語出《景德傳燈錄》。五體投地。佛教徒行最高禮時,兩肘,雙膝和頭部都著地,叫作五體投地。這種大禮在今藏傳佛教中最為常見。比喻敬佩到極點。語出《楞嚴經》。現身說法,佛教認為佛能夠隨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現出種種身形來說佛法。後來比喻用來親身經歷作例證來說明道理或勸導人。語出《楞嚴經》。一絲不掛,原是指佛教徒用以比喻人沒有一點牽掛,後來也形容人赤身裸體。語出《楞嚴經》。萬劫不復,佛家說世界一成一毀叫一劫;萬劫指時間極長。全語指永遠不能恢復。語出《景德傳燈錄》。一念之差,一念,佛教指心念活動的最短時刻;差指差錯。全語常指因此引起的嚴重後果。語出《景德傳燈錄》和《類說》。開山祖師。原是佛教用語,指最初在某座名山建立寺院的人,後來比喻首創學術技藝的某一派別、或首創某一事業的人。無遮大會,佛教名詞,指布施僧俗的大會。無遮是沒有遮攔的意思。成語指不分貴踐、僧俗、智愚、善惡,皆平等看待。語出《梁書》。回頭是岸。回頭指徹悟。佛家語「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意思是只要覺悟,就能達到彼岸。後借用來比喻犯了錯誤的人只要悔改,就有生路。大千世界,佛教用語。世界,謂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孫女部,是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合起來就是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起來就是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就是大千世界。語出《智度論》。今亦、廣闊無邊的世界。不可思議,佛教指言說思維所不能及的境界。《維摩詰所說經》載:「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後用來指事物的不可想像或難以理解。在劫難逃。佛家說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叫作四劫。到了壞劫時期,有火、風、水三災出現,世界歸於毀滅。因此舊時把天災人禍等厄運稱為劫或劫數。全語原指命中注定要遭受災禍,現在有時借指不可避免的災害。一塵不染。佛家把色、聲、香、味、觸、法叫作「六塵」,把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並以為六塵產生於六根。因此把所謂六根清靜叫作一塵不染。後來多用於形容清潔,現在有時比喻人的思想沒有沾染上一點壞的影響。還有一些成語,則是佛教僧人(不包括在家的世俗佛教徒)在佛教經典文獻中首創提出的。例如電光石火、超凡越聖、老嫗能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滿城風雨、泥牛入海、拋磚引玉、森羅萬象、神色不驚、萬古千秋、五湖四海、自由自在、降龍伏虎等等。可見,佛教的傳入發展和中國化促使形成了許多(約200多條)新成語。

編輯:岳林
推薦閱讀:

贓款去向不應影響受賄罪的認定
家庭暴力對婚姻的影響有多大?海菱的博
太極臨境大片: 雷鳴中原, 正氣浩行, 看一套拳和一個人如何影響世界
腰粗和久坐對患糖尿病的影響
風水中「兩門相對為何必有一門退」門對門到底會對家人有什麼影響

TAG:漢語 | 辭彙 | 佛教 | 語文 | 文字 |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