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為什麼會成為貓奴? 

2016-06-16 04:01 | 豆瓣:城市裡的候鳥

作者:施業中

編輯:馬喬

關於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主多麗絲·萊辛這樣寫道:「我相信,每隻貓都有魔法,我始終弄不明白的是:到底是我們收養了貓,還是貓恩准了我們進入她的生活。」

Facebook上有一個叫做「黃阿瑪的後宮生活」的賬號,發布內容圍繞七隻被主頁君收養的流浪貓的日常生活,頭一隻被撿回來的貓名叫「阿瑪」,之後撿回來的貓咪紛紛編入「阿瑪的後宮」,「阿瑪」的收養人和粉絲們則自稱為「奴才」與「子民」。這個2013才創辦的FB主頁現在已經擁有七十多萬粉絲,出版了眾多書籍與周邊,還上過《康熙來了》,去年因為自製視頻《後宮剪指甲難易度大公開》在內地微博上紅極一時。

圖片來自「黃阿瑪的後宮生活」Facebook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身邊突然出現了一大批自稱「貓奴」的貓咪飼主,而阿瑪的「奴才」和「子民」們就是現今「貓奴文化」的一例典型。貓咪這種可愛又神秘的小動物一直是人類最喜歡的寵物之一,全世界最為骨灰級的貓奴大概要算古埃及人了,他們甚至創造出了巴斯特這位埃及神話中「貓女神」,她常出現在埃及墓室的壁畫中,同時也是性愛的象徵。

到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人類對貓咪頂禮膜拜、甚至自甘為奴的現象似乎在沉寂了三十多個世紀之後又一次抬頭。2014年豆瓣上曾經流傳著這樣一條廣播:「現在的豆瓣,就好像埃及和羅馬一樣,首飾、濫交、八卦,還有崇拜貓。」 而Twitter上也流傳著一句類似的話:「互聯網就像古埃及,人們用象形文字交流,並且崇拜貓咪。」

爺爺奶奶輩的大人們或許很難理解現在的人們與寵物之間的關係。在過去,安家護院除蟲害是普通人家飼養貓狗的主要作用,而現在,養尊處優的寵物們已經變成了純粹的觀賞玩物,有的民間領養協會甚至要求領養人達到一定的收入水平,並且立下「不允許當店貓」之類的規定。「奴才」、「鏟屎官」、「愚蠢的人類」逐漸取代了「主人」在飼養關係中對人類位置的描述。那麼,這種富有時代特色的貓咪崇拜文化,以及貓咪與主人之間看似本末倒置的關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貓咪是都市的動物

養寵物不僅是出於個人喜好,還考驗著飼主的生活環境。

如果你正在北京上海香港紐約這樣高樓林立的大城市中生活,又沒有一套產權屬於自己的住房,想要養一隻狗就會比較吃力了。許多城市不允許在市區內飼養大型犬,在品種的選擇上首先遭遇了障礙;其次,狗狗的生活習性要求有開放空曠的空間任其嬉戲,合租公寓顯然無法滿足這樣的要求;不算加班,光是通勤就要花去至少兩個小時,很多上班族在每天至少一次的遛狗要求面前望而卻步;而辦狗證又將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房東、室友、工作都成為了橫插在夢想中那條漂亮大金毛之前的層層阻礙。於是,體型更加袖珍的泰迪和吉娃娃成為近些年來城市中頗為流行的寵物狗品種。

與狗狗相反,貓咪似乎天生就是適合生活在城市中的動物。寵物貓體型較小,又是室內動物,獨立的性格讓它們在主人上班時也能自己玩得開心;幼貓不需太多教導就會自覺地使用貓砂排便,自我清潔的習慣足夠幫助它們保持乾淨;除非遇到發情期,多數貓咪平日里大多不吵不鬧。許多宅居室內的自由工作者們都會選擇養貓而非養狗,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貓咪更適合宅眾的特質。

貓咪是如何統治互聯網的

如果你是長期浸淫社交網路的網癮少年/女,一定有過刷貓咪視頻和動圖打發無聊時光的經歷。2015年,Youtube上光是貓咪視頻就有超過兩百萬個,而「CATS」一詞也成為年度被搜索次數最多的關鍵詞之一。來自CNN的數據,2015年整個互聯網上的貓咪圖片多達六百五十萬張。「喵星人統治互聯網」、「互聯網的一半流量都被貓咪視頻搶走了」之類的玩笑話並不是空穴來風。

插畫師白茶筆下「吾皇」與「巴扎黑」的趣味小故事一度紅爆微博微信

福布斯撰稿人Jordan Shapiro在《互聯網的貓咪文化:一種心理學解釋》中指出,貓咪段子圖(Cat Memes)是貓咪崇拜文化的一種現代反饋。

2015年,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 in New York)舉辦了一起名為「貓咪如何統治了互聯網(How Cats Took Over The Internet)」的展覽,工作人員將貓咪動圖和段子圖用投影打在白牆上,用影像展示了一段貓咪攻佔互聯網的歷史。

圖片來自untappedcities

在這段影像史中,2006年的「LOLcat」是第一個席捲互聯網的病毒傳播事件,緊接著2007年,第一幅名為"I CAN HAZ CHEEZBURGER?"的貓咪段子圖出現,從2007到2011年,貓咪段子圖開始在互聯網上大規模地攻城略地,直到演變成了今天更為流行的貓咪Gif和貓咪YouTube。

圖片來自Iknowyourmeme

在貓咪段子圖風靡互聯網的同一時期,被譽為新型毒品的「社交網路」也悄然誕生:2003年3月1日,」暴走漫畫」發源地4chan誕生;同年8月1日,Myspace上線;2004 年 2 月 4 日,還未畢業的馬扎在哈佛宿舍創建了Facebook;2006年3月21日,Twitter上線;同年,靠阿貓阿狗圖發家的Buzzfeed誕生;2009年8月新浪微博開放內測,這一年的2月31日,後來的新浪微博營銷號的段子來源地Imgur上線......

2003年至2011年之間,貓咪段子圖乘著社交網路的東風起飛,諸如「不爽貓」之類帶有強烈互聯網色彩的貓咪明星層出不窮,可以說從社交網路成為我們社交生活的重要角色的那一刻起,貓咪崇拜文化就出現了。

貓咪天生是互聯網的寵兒

為什麼貓咪崇拜文化會在互聯網上大行其道?為什麼互聯網選擇了貓咪而非同樣可愛的狗狗作為崇拜和玩笑的對象?Buzzfeed撰稿人Jack Shepherd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社交網路其實可以被看做是一個虛擬的遛貓公園。

我們都知道,狗狗的習性要求主人們一天多次帶它們到戶外活動,草坪成為主人們遛狗時的交流場所,不僅滿足了狗狗的生理需求,還為主人們創造了與鄰居進行面對面社交的機會。在這種實地的人際交流中,主人們展示了自家狗狗的美貌,也表達了情感,虛榮心,與人交流的慾望也被滿足。

而對養貓的人的來說,由於貓咪喜好室內活動的習性,貓主人們並不用在戶外「遛貓」。The Daily Beast編輯JUSTIN JONES指出,相比狗主人「外向、開朗、喜好社交」的形象,貓主人通常會被刻畫為「孤獨、神秘、反社會」的怪咖,守著一屋子貓咪直到死亡都無人發覺。

而社交網路的出現,賦予了貓主人們發聲的渠道,給予了他們可以盡情討論貓咪和個人生活的空間。在這個虛擬遛貓公園裡,貓咪就是一切。

Jack Shepherd進一步指出,貓咪天生高冷的形象更適合時下的流媒體視頻形式,符合時下互聯網「酷文化」的要求。而狗狗們精力充沛、時不時吐著舌頭的表情則總會給人一種「trying too hard」(用力過猛)的感覺。

貓和狗代表兩種不同的夥伴關係

如果問你為什麼喜歡貓,而你只是回答「可愛」的話,這個話題就可以到此終結了。可愛是一種文化構建(culture construction),每個時代對可愛的定義都不一樣。在當代,除了可愛這一共同點,貓與狗之間的差距似乎更值得矚目。

西方有句俗語:Dogs have owners, Cats have staff(你可以成為狗狗的主人,卻只能成為貓咪的夥伴)。作為一種未被徹底馴化的家養動物,你無法預料你家貓的下一步反應會是什麼,有時你會從它們的行為中照見自己,而下一秒它們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外星生物,干出一些你根本無法理解的事。貓的獨立性讓它們顯得更像人類,飼養貓咪也更像是在與人類相處。榮格心理學家Marie-Louise von Franz指出,相比於脆弱的依賴合作的「狗狗眼」(puppy eye),貓咪似乎是有意在炫耀自己的獨立性,它們會帶著一種高傲的神情告訴人類:它們渴望友誼,但沒有也無妨。

科學研究也支持了這種觀點。日本科學家實驗顯示,貓咪能認出主人的聲音,也能分辨自己的名字,但它們壓根不在乎。倫敦大學研究員Daniel Mills指出,同樣將貓和狗放在一個陌生之處,被馴化的狗狗往往會跑向主人,而貓咪則更傾向於自己探索未知。在與主人互動的時候,狗狗的腦中會分泌催產素(oxytocin),這種化學物質能夠喚起知足的心情,減少焦慮,增加平靜感和圍繞配偶的安全感。

換句話說,狗真的很在乎人類,而貓真的不在乎。

貓和狗代表兩種不同的性格取向

英文中有Cat Person和Dog Person的說法,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

狗狗給我們的印象通常是忠誠的、真誠的、開朗的、富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在好萊塢電影中,一個標準的中產階級家庭除了父母兒女房與車,通常還要有一隻在草地上撒歡兒的金毛尋回犬。而在互聯網上,常見的哈士奇、秋田等狗狗段子圖,主打的也都是「蠢萌傻」的笑點。無論是「單身狗」還是「產品汪」,都帶著自嘲和自黑的意味。狗狗的刻板印象始終是「too young, sometimes navie」。

而貓咪留給人們的印象則截然相反,它們通常是高冷的、優雅的、敏感的、獨立的、神秘的、神經質的、有潔癖的、注重隱私的。愛倫坡小說中被砌進牆而不死的黑貓、《蝙蝠俠》中的貓女、《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柴郡貓,都印證了這種對於貓咪的刻板印象。

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將這種貓狗性格演化到了一種極致。貓系和犬系是一種劃分性格的萌屬性設定,萌娘百科將「貓系萌娘」的性格描述為「冰山傲嬌」,而犬系萌娘的性格則是「陽光元氣」。你一定見過「貓系男/女友」和「犬系男/女友」這樣的說法。而在腐文化中,狗貓更與攻受設定密切相關,與「忠犬」標籤相對的,是貓耳貓尾等一系列貓咪擬人。幾乎所有動漫角色都可以被套進貓和狗的大框架里。

圖片來自blog.nejimaki-act.com

貓咪化的互聯網人格

面對貓與狗所代表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取向,「陽光元氣」的狗狗並不如「冰山傲嬌」的貓咪更受歡迎。

Von Franz認為,貓咪崇拜文化與女性主義和LGBT平權運動密切相關。中世紀對「女巫」的迫害其實也是對女性心理獨立性的打壓,而「女巫」們身邊那象徵著獨立與神秘的黑貓也因此受到牽連。在貓咪崇拜文化中,貓咪身上所體現出的心理獨立性成為了非常重要關鍵因素。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們迎來了一個更加開放、獨立、多元的社會。互聯網打破了人際互動中的地緣限制,「友鄰們」因為共同興趣而非地理位置而結識。「真誠、外向、開朗、充滿團隊合作精神」的集體主義不再是人類生存下去的必需之物。偉大的商業文明給了我們保持個性的物質基礎,而互聯網則給了我們退縮的餘地和心理庇護所,就算身為一個社交恐懼重症的宅人,也能依靠互聯網生存下去。

人們總是在強調貓咪有多麼的像人類,但更值得玩味的潛藏含義則是,現代人有多麼的像貓咪。也許我們在崇拜貓咪的時候,也是在慶祝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獨立與自由,慶祝互聯網的出現終於允許我們能表現出貓一樣(而非狗一般)的性格而不被社會所指責。Perry Stein認為,貓咪崇拜文化的流行不僅是娛樂和可愛,它值得進化生物學與與社會學領域的專家們進一步探討。

我們到底是在崇拜貓,還是在崇拜一個更真實的自己。

查看原文?版權屬於作者商業轉載聯繫作者
推薦閱讀:

貓咪會如何與你告別?
鏟屎官們注意了!中暑也可能給我們狗狗帶來致命的傷害
鏟屎官必知狗狗身上五大臭解決辦法
吸貓大會:暹羅貓國慶

TAG:貓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