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講記4??作者:傅味琴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講記4作者:傅味琴(2009-04-07 09:59:15)

轉載

標籤: 雜談 分類: 講壇

念誦有定的作用

提要:

   文殊菩薩聖誕要發歡喜心,求加持開智慧   念誦有定的作用,修定也有念誦的作用   戒定慧三學以定為主,佛全在定中   有願力還要有定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就是要修觀   十方如來說法一個樣,何必等待留學東西方再學法   有定就有決定性   有定力就不會迷

文殊菩薩聖誕要發歡喜心,求加持開智慧

今天四月初四,文殊菩薩的聖誕,你們從各地遠道而來聽法,咱們都要發歡喜心,這兒學習修行比較緊張,可能有照顧不到的地方。

文殊菩薩生日,要祈求文殊菩薩給我們加持,早開智慧,能夠在這一生中有所成就。上午仍然給大家講文殊法。

念誦有定的作用,修定也有念誦的作用

能海上師說:「修定從念誦入手,是為上法。」不修定,就沒有成就。念誦是修定的前方便,在念誦上得到一點定的前相是可能的。比如修禪定的人,在沒有出神通前,他會出現一些神通的前相,但是神通的前相不等於神通。修行人要止住妄念,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真正得定還要修好觀想。念誦里有定的作用,修定里也有念誦的作用,兩者不可分。

戒定慧三學以定為主,佛全在定中

戒定慧三學以定為主,戒是給定鋪平道路,打好基礎,慧是入定後開的智慧。修行關鍵就在定上。到了成佛的境界,無所謂出定入定,全在定里。所以離開了定,一輩子空忙,當然也不會完全空忙,你可以種善根,可以培福報,可以多聽法得智慧,但那是後得智,並沒有開發根本智。

有願力還要有定力

入定有善巧方便,這個方便就是念誦。例如唸佛的同學願生極樂世界,一個是願力,還有一個就是定力,一定要達到一心不亂,否則不可能成就。如果有人說得那麼輕巧,「只要唸就能往生」,這就離開了佛經講話,佛說「離經一字,就是魔說」。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就是要修觀

念了幾十年佛,從不修禪定,僅僅停留在門口,不肯入門,為什麼不進門呢?這種觀念就不是佛的主張,佛叫發願往生極樂凈土的人應當修觀,就是修《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十方如來說法一個樣,何必等待留學東西方再學法

今天我們能修止修觀,發願了生死到彼岸,也就用不著繞圈子。比如,如果國內的大學水平跟國外一樣,那又何必去外國繞圈子?釋迦佛在娑婆世界講的佛法,跟十方如來講的法一模一樣,無有高下,又何必等待留學東方、西方再學法?

有定就有決定性

發願往生凈土,釋迦佛讚歎。你發願了生死,證阿羅漢果到彼岸,釋迦佛說更好,這是根本法。如果你發願圓滿菩提大悲,生生世世留在娑婆世界,當然更好。無論你怎麼發願,都需要定,沒有定,你把握不住。有定就是有決定性,沒有決定性,你發了願還會退心。班禪大師生前說:「漢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要整頓。」可惜這個工作還沒有做,他就圓寂了。有的活佛今世把握不住,受環境污染影響,還會墮落的。

有定力就不會迷

佛弟子要培福,我們不能說有福氣不好,有人說福氣大就會迷,這不過是片面的道理。有人迷,有人不迷,譬如你們從遠方來聽法,有福氣,可沒有迷嘛。那些打牌搓麻將的是迷掉了,炒股票想發財是迷掉了,就看你善根深不深。善根深就不會動搖,不會受環境迷惑,不動搖的力量就是定的力量。所以能夠學好,修好,戒定慧能夠生根的話,下一輩子也不會動搖,不會迷。這一輩子搖搖擺擺,看見境界就動心,下一輩子可能也會動心。

不要利用佛教搞世俗文化

提要:

   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   「慮」是濾掉貪瞋痴的念頭   法義不懂去念咒,怎麼成佛   不要利用佛教搞世俗文化   在弘法事業上有染污就有罪過   偽經不能印不能誦

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

要修好定,必須配合念誦。「當其澄神靜慮,諷持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念誦久了出現靜慮境界時,就逐漸沒有妄想了。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沒有妄念,人總要有個念,念分正念、妄念,去除妄念就對了,去除正念成無想定了。腦子裡空空洞洞,是外道修法。如果不要正念,佛為什麼說法49年?在沒有證阿羅漢果前,你還是有學位,不是無學位。有學學什麼?學正法起正念。怎麼可以把正念否定掉呢?現在有很多把外道知見、世俗知見摻雜到佛教里來,既迷惑人,又害人。

「慮」是濾掉貪瞋痴的念頭

「慮」是慮什麼?就是叫你起正念,濾掉妄念,濾掉貪嗔痴的念頭。念誦出功夫了,你自然會產生這種作用。

法義不懂去念咒,怎麼成佛

「諷持經咒」,誦經持咒都是好的。我個人看法,經咒最好不要分開,你可以一心持咒,但也要懂得經文的意義,才叫圓滿。有人不唸經光持咒,後來也出一種境界,得一種力量,不過如此而已。有修成就的為人唸咒消病障,我說現在醫院多得很,又何必勞你大駕?你趕快自己好好修行成佛。光靠咒怎麼成佛?法義不懂,煩惱斷不盡,連阿羅漢果都證不到。

佛教傳到中國形成了宗派,也就逐漸出現了不圓滿,同時也出現了經跟咒分開。尤其是現在喜歡唸咒,不大喜歡唸經,聽說咒的力量大,唸咒只要學一句,方便,那佛何必說法?有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咒齊全,開始是經文,最後「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是咒,要知道這個咒啥個意思?就是前面經文的意思,唸咒的人在另外時間也要唸經,唸經不能求好聽,要平和一點,不能使修行走樣變質。

不要利用佛教搞世俗文化

佛教文化,佛教為主,首先是佛教,然後是文化,也可以講佛教本身就是文化。離開了佛教的文化,是世俗文化。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文化來發揚佛教,可不能利用佛教去搞世俗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很多,所謂道教文化,儒教文化,尤其是世俗文化,這些跟我們佛教文化有何相干呢?

在弘法事業上有染污就有罪過

我們每次搞文藝演出都很辛苦,要排演,同學們看見我來了,高興啊!老師來關心我們了。其實我是去觀察,就怕偏到世俗文化里去,要絕對清凈。我跟他們說,戲要演得認真,可不能愛好演戲,那僅僅是一個度眾生的方便,表現一下原始佛教當年釋迦佛跟他的弟子怎麼樣生活。演戲化妝可以,可不能愛好化妝,一演完戲馬上洗掉。修行路上尚且要清凈,免受污染,何況在弘法事業上?對眾生污染了,就有罪過。佛法的道路,只能給眾生清凈。

偽經不能印不能誦

佛教本身就是文化。能海上師說過,沒有文字般若,什麼也沒有。可是我們要把握住,經就是經,不能修改一個字。昨天有人給我看了一本名稱有點奇怪的經,尤其是現在,有些不像經的經到處寄。這個人巧妙地按照佛經的格式,佛經的語言,可是整個經里沒有法義,只是講你唸了這本經有什麼好處,看不出這本經到底在講些什麼,所以我提醒你們不要亂七八糟的偽經都誦。有本偽經,叫《三世因果經》,唸了有罪過,佛法搞亂了,有亂法罪!所以不要輕易聽信別人的話,幫助他去傳播。誦一本偽經有功德嗎?

是非兩面都要說

提要:

   心在生滅,世法也如此   離開生滅,即到彼岸   人世間一切都在生滅   生死如瀑流,要切斷也不容易   妄念雜亂,染是不清凈   般若凈智自然出生   佛是非都說,說法也要兩面說   無分別要從有分別進入

心在生滅,世法也如此

誦經會使心安定下去,能夠趨向定。念到成熟了,「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人世間的一切都在生滅,我們的念頭也在生滅,這個念頭起來了,就是生,當第二個念頭生起時,前一個念頭就滅了。如果你前念已滅,後念不起來,也就離開了生滅。可是從小長到大,無論什麼時候心全在生滅。心法如此,色法也如此。人的身體天天在生滅,科學家說人身上有的細胞七天換一次。

離開生滅,即到彼岸

人所以能夠活著,是因為他生滅連得緊。如果脫離了生滅,只有兩種結果:一種凡夫——死亡,一種修行成就——超脫了,超脫以後再也沒有生滅了,就是到彼岸了。

人世間一切都在生滅

世間上的一切全在生滅,時間沒有生滅,可是我們為了知道時間去搞了個鐘錶,這個鐘錶也是生滅,滴答滴答。新房子可以變老房子,老房子可以變破房子,拆掉就沒有了,原來的土地上又蓋起來了,有生必有死,死了以後不等於完了,還會繼續投胎,也是生滅,這種生滅就是世間相,世間上就是這個相,一切都在生滅法里。

生死如瀑流,要切斷也不容易

佛法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出世間,要切斷這個生滅。可是這個生滅的力量很大,習慣勢力很強,要切斷也不容易。無始以來,說不出從哪兒開始,即使從釋迦佛降生開始說起,咱們兩千多年來仍然在做眾生。如果不修行的話,生死如瀑流,就像高山上衝下來的瀑布,誰有力量把它切斷?修行人就要有力量切斷生死瀑流。所以這兒講截斷生滅雜染之念。

妄念雜亂,染是不清凈

雜,什麼亂七八糟的雜念我們都會想出來。我老了,還會想起童年在鄉下時見到農家孩子不穿衣服,在河邊磨刀,問他幹什麼?他說要殺死猴子。幾十年的今天,還會冒出來,這跟我生活、修行,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叫雜。所有的妄想全是雜亂無章。

染呢,染就是不清凈,心裡充滿貪瞋痴的念頭,你即使沒有什麼行動,但也造了心業。

般若凈智自然出生

能海上師說:「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般若凈智自然出生。」清凈的智慧稱凈智。由於佛法是辯證的,說法教育人是非兩面都講就全面。按照佛說的話,既要告訴大家這樣叫清凈,也要告訴大家那樣叫不清凈。為什麼現在佛法如此衰落,如此錯見、紊亂?就因為很多人自己頭腦里的世俗觀念、迷信觀念,再加上錯誤的話聽得太多了,尤其是說錯的是他的師父,他就以為百分之百的正確,所以形成了今天知見上的紊亂。

佛是非都說,說法也要兩面說

當有人指出錯誤時,別人就會說:「不要講,講了背罪過。」那麼不講兩面,只能講一面,就成了片面。有人關心我,說:「老師,你多講講正確的一面,錯誤的一面少講,講了他們要生氣。」這是為我好,可沒有為佛法好,沒有為眾生好。有時候我說:「我這個脾氣改不了,一說話就會那麼說。」其實我也不想改,因為代佛宣化,佛兩面都說,我能不兩面說嗎?我不能把佛的話改變,也不能跳過去不講,我居士沒有資格去說這個說那個。我今天說的是法,以法治教,佛弟子必須接受法的教育。我講的這種觀念,解說的種種言論,全是按照法上的要求講的。所以我說:「寧願得罪人,不要得罪佛。」

無分別要從有分別進入

法講得不全面不圓滿,不能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無分別,無分別必須要從有分別進入。你是非好壞都分不清楚,想進入無分別,結果整個都成了顛倒,顛倒了你也分別不出來。

加入了非佛教思想就有亂法罪

提要:

   為了能悟,所以要闡明   加入了非佛教思想,就有亂法罪   為正法掃除障礙,凈智才會出生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空不了,怎麼出般若凈智   到了真空,就不可說了   修行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能海上師是大般若宗

為了能悟,所以要闡明

講般若智慧,講就是語言,照經文講,經文是文字,語言文字僅僅是闡明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雖不可說,只有你心裡去悟,可是你沒有一個材料給他悟,他怎麼悟啊?所以要闡明。

加入了非佛教思想,就有亂法罪

闡明的時候可以舉例子打比方,乃至可以用世俗的一種道理來闡明佛法的道理,那僅僅是利用,可不能加入。如果你加入進去了,就不能叫凈智了,因為不清凈了。所以講佛法的時候,舉例打比方可以,說幾句世俗的話乃至提一提儒教的某兩句話也可以。我也常提「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句話任何方面都講得通的。可是你不能把非佛教的思想灌輸參加到佛教里去,例如把《了凡四訓》、《太上老君感應篇》當佛法講,這樣就有亂法罪。

為正法掃除障礙,凈智才會出生

有的法師講經,也常批判錯誤的知見。只要善知識都起來說話,邪的就不敢說話,為什麼邪的東西這麼猖獗?就因為人們不敢說話。為了正法的弘揚而得罪人,我看沒有罪過只有功德。佛法要清凈,要純粹。為正法掃除障礙,凈智才會出生。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學佛學了這麼多年了,心應該穩得住了,不要像鄉下人初到縣城,東去看,西去摸,很容易使自己染著了不清凈的東西。一顆追求神秘的心,一顆想追求某種境界的心,或者想得到些什麼的心,抓到不清凈的東西,也不明白這是不清凈,抓了還不肯放。《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法是清凈,等到證果成就了,還要放下。一執著,連執著正法都叫不清凈,何況執著邪法?

空不了,怎麼出般若凈智

什麼最清凈?虛空最清凈,始終是蔚藍色。到上海看天空,天空也兩樣,呼進去的空氣也覺得挺不舒服。其實天空沒有不清凈,不清凈是飄上去的煙灰,跟天空沒有關係。貪功德,抓高層,心裡得意、傲慢、陶醉,什麼都空不掉,你怎麼出生般若智慧?

到了真空,就不可說了

什麼都能講得出來,唯有「空」講不出來。比如吃饅頭,這個饅頭是甜的是鹹的?裡邊的餡是什麼?可以講得出來。「空」怎麼講?「空」里沒有「有」,你怎麼講出一個「有」來呢?所以語言文字是解說「空」,可不是真「空」。到了真「空」了,就不可說了。

修行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修行人有講不出,有講得出。講不出的人回答你一句話,「我說不出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感受可講不出來。你要知道,自己去修唄。有人講得出來:「我是從小吃素」,他講得出來,因為他抓一個「有」;「我進佛門40年了」,講得出來,「有」40年了;「我唸經的時候有什麼境界了」,講得出來,「有」境界;「我現在是什麼水平,我講給你聽」,講得出來,「有」水平。抓住講得出來的東西,就出生不了般若智慧。

能海上師是大般若宗

能海上師說:「我們不是密宗。如果要問什麼宗,只能說大般若宗。」因為大般若顯密圓滿,圓滿了還有什麼宗?能海上師說是大般若宗,當然我也是大般若宗。有時我也喜歡講笑話,如果一定要問我是什麼宗,告訴你:「我是釋迦宗。」有法師講經時說:「不好好修行,整天什麼宗、什麼派,你懂什麼宗,懂什麼派?」能海上師圓寂前,說了一句話:「什麼也沒有」,這就是大般若成就。

般若智慧是從禪定中證得的

提要:

   念誦、修定是出生般若智慧的橋樑   佛性圓滿,去煩惱等於擦灰塵   般若智慧是從禪定中證得的   要圓滿禪定波羅蜜,必須修精進   修精進必要修忍辱   修禪定能通氣   對人對己沒好處,忍它幹什麼   你們將來要法布施   這麼好的地方,還想回家嗎   念誦、修定是出生般若智慧的

念誦、修定是出生般若智慧的橋樑

念誦也好,修定也好,都是一個橋樑,一個工具,把我們從這兒度到那兒。當切斷了生滅念頭的時候,你還有什麼?那隻能說是常樂我凈。其實常樂我凈也是為了使人好理解,就這麼說了。截斷了雜染生滅的念頭的時候,般若凈智就自然出生了。

佛性圓滿,去煩惱等於擦灰塵

般若智慧是自然出生,你怎麼修也修不出來,因為不需要修。好比我們眾生的佛性,個個圓滿,圓滿了你還要修什麼呀?我們今天修,只是在圓滿的佛性上擦掉灰塵,去掉煩惱就等於在擦灰塵。

般若智慧是從禪定中證得的

六波羅蜜中,第六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自然出生的基礎,就是第五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智慧是從禪定中出生,禪定中證得的。

要圓滿禪定波羅蜜,必須修精進

你要圓滿禪定波羅蜜,你必須修精進波羅蜜。你不精進,出不了般若智慧呀,為什麼?修定打瞌睡、打妄想,豈不成了瞌睡精進,妄想精進。

修精進必要修忍辱

精進是第四波羅蜜,精進以前的第三波羅蜜是忍辱。我前兩天還說,有些學生為了一點小事都要氣惱,我就朝他笑笑:「如果我老師像你,早就氣死了。」你們氣來氣去只氣一個人,我這個老師要氣多少人?包括不聽話,使我失望,偏要走的人留不住,只留給我一個長期的懷念,心裡難過不難過?還包括受人誹謗、誣衊,四十多年來,豈不早就氣死了?

修禪定能通氣

說生氣女眾第一。常在我面前告狀、說氣話,差不多都是女學生。說句笑話,你氣得難受,你去修禪定,修禪定能通氣(眾笑),真的,放幾個屁就舒服了(眾笑)。所以我也給自己說句好話,我修忍辱是修得不錯的,不是我要標榜自己,是為了供你們學習。

對人對己沒好處,忍它幹什麼

第二波羅蜜——持戒,忍辱必須以戒律為準則,否則盲目忍等於阿Q。忍辱是修慈悲,慈悲必須要有智慧,對人對己有好處你就忍,沒好處忍它幹什麼?例如兒女跟媽說:「媽,你打牌已經四個小時了,可以停了,休息休息吧。」「我是很累,忍一忍吧。」這個忍有什麼好處?

你們將來要法布施

第一波羅蜜,布施波羅蜜。你們今天來聽法,誰在修布施波羅蜜啊?「老師。」(眾答)說老師,沒錯,不過不全面,你們也在修布施波羅蜜嘛。好比商店要滿足人民的需要,總要進貨啊,進貨是為了出貨。你們將來出家人要當法師,在家人要當老師。所以你們也在修布施,僅僅是布施的前階段。好比吃飯和大便(眾笑),不過是前後兩個過程。

這麼好的地方,還想回家嗎

今天你們的學習生活我看六波羅蜜全了。天天聽法,準備將來法布施;遵守規章制度,也是持戒清凈;同學之間不要議人長短,背後不說人閑話,修忍波羅蜜;兩三點鐘就起床,精進波羅蜜;天天修禪定,禪定波羅蜜;聽傅老師講法離不開一個空,般若波羅蜜。這麼好的地方還想回家嗎?(「不回家了。」——眾答)下課。

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為上法

提要:

   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為上法   度眾生的種種法,還得從聞思修中得來   念誦能排除世間的妄想雜念   修行人念誦種子一起,會自動轉下去   經唸熟,心輪轉動,即能攝持法義   平靜的水面能反映出本來面目

能海上師說:「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為上法,當其澄神靜慮,諷持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般若凈智自然出生。」

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為上法

「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為上法」。修定跟念誦兩個都要,念誦久了,心細了,修起定來就容易入定,這是一個很善巧的方便。如果不通過念誦,光修定,開發了根本智,可是不懂得世間上的種種相貌,沒有世俗諦的智慧,也很難度眾生。念誦、聽法、修定,能使我們智慧圓滿。戒定慧,你只抓一種,都是不圓滿。有人光抓念誦,開發不了根本智,有人光抓修定,其實他佛法的智慧並不廣大。

度眾生的種種法,還得從聞思修中得來

在禪定中用功,拿禪宗來說,能夠開悟,可是開悟了以後,你度起眾生來,也只能說些開悟的話。一般凡夫眾生誰懂啊?禪師某幾句畫龍點睛的話,只有修行有水平的才能理解,六祖是開悟的人,可是六祖對世俗上的學問也不大清楚,尤其不懂英語。所以開悟只是開悟一條了生死的通道,開悟並不能緣起種種度眾生的法。度眾生的法,你還得通過聞思修去得來,如果我們有廣大的佛法的基礎,再從修禪定上開發根本智,那才叫圓滿。

念誦能排除世間的妄想雜念

我們念的經雖然全是文字語言,可是世俗諦不能否定啊。從用功來說,念誦能排除你世間的妄想雜念,因為一打妄想,這經就唸不下去了,或者唸錯了,你為了不唸錯,心也就在念誦上了,妄想雜念也就自然少了,所以念誦是很重要的。

修行人念誦種子一起,會自動轉下去

「當其澄神靜慮,諷持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這是用功的方法,心在念誦上,慢慢成為習慣了,世間雜亂的念頭就不大容易起來。修行人應該跟世俗人兩樣,世俗人走在路上,眼睛東看西看,耳朵東聽西聽,心裡在打買東西的主意,或者把聽到的、看到的,作為話題,講個不完。而一個修行人念誦念熟了,只要心裡的種子一起來,這些經書上的話,自己會一直轉下去。

經唸熟,心輪轉動,即能攝持法義

唸經唸佛同樣能止住妄念,同樣能夠切斷生死的念頭,當然唸經比唸佛更殊勝。世俗人空下來盡打妄想,唸經唸熟的人,拿《心經》來說,只要引個頭,種子一發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心輪轉動一直會轉下去,轉一遍就把《心經》的法義重新攝受一遍。唸佛呢?只有佛的名號,可沒法義啊。我鼓勵你們要有偉大的理想,將來個個當法師。假如只唸佛不學法怎麼當法師上座說法呢?用你們的事實來證明,你們今天不是來聽法嗎?因為聽法殊勝,所以你來聽法,聽法的人懂得唸佛,唸佛的人不懂得佛法,哪個殊勝啊?

平靜的水面能反映出本來面目

念誦能夠「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般若凈智自然出生」,熟能生巧嘛。經書上的法義,首先要求懂,再念熟它,種子下去,越來越深,成熟以後,雜念、妄念、不清凈的念就自然會下去,般若智慧就體現出來。怎麼體現啊?很簡單,一盆水或一缸水裡邊混雜的泥沙和水的波動慢慢靜下去了,平靜水面的反映中就有你一個本來面目,它是自然體現的,製造不出來的。水裡的骯髒下去了,你自然就看見。要見本來面目,要靠生滅雜染之念切斷了,才能見得到,功到自然成。

恰到好處就是般若智慧

提要:

   體現不出般若智慧來,就因為昏沉和妄想   信佛人中有人才,卻不肯辦佛的事業   要培養成人才,你就要主動   修行被動就出不了智慧   當法師可不能照筆記讀   恰到好處就是般若智慧   越簡單越唸熟,越易打妄想

體現不出般若智慧來,就因為昏沉和妄想

般若智慧沒有形相,抓也抓不著,它既不是方,又不是圓,沒有一個相,可是能在事上表現出來。看你水平,你能夠有始有終,從第一步能看到最後一步,並會出現種種善巧方便,而且恰到好處,這就體現了般若智慧。體現不出般若智慧來,是兩個原因:一個遲鈍,腦子昏昏沉沉,懶得不想動腦筋,想到哪裡算哪裡;還有一個腦子打妄想,剛想到這一步,打妄想了,想不下去了。

信佛人中有人才,卻不肯辦佛的事業

說句實在話,信佛的人不是沒有人才,現在有許多大老闆,事業辦得很大,他們也信佛的。這些人才都在當老闆、董事長。那麼在佛教里辦事業的是誰啦?老闆也當不成,董事長也當不成,跑到佛門來了,所以佛教的人才就空掉了。

要培養成人才,你就要主動

要培養出人才,被動跟主動就兩樣,被動的人培養起來很困難,主動的人他自己會動腦筋的。說句世俗話,你要娶老婆還要主動一點。吃飯被動,怎麼吃得飽?吃一口,不動了,要旁人說:「你吃了一口還得再吃第二口。」再吃一口,又不動了,可是你們每個人都會主動吃飯,懂得第一口完了,再吃第二口,第三口。有的人做工作就不這樣,做了第一步,不知道做第二步,不知道做第三步,成了吃飯主動,工作被動。尤其下圍棋,圍棋分幾段幾段,憑誰算得遠,你算到對方下一步怎麼下,我該怎麼下,你算到九步算不下去了,他算到十步,結果他勝利了。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句話是不錯的。

修行被動就出不了智慧

有人奇怪,傅老師修《文殊法》,我也修《文殊法》,傅老師怎麼想得出來這麼多?我怎麼想來想去想不出來?告訴你:一個主動,一個被動,修行被動就出不了智慧。

當法師可不能照筆記讀

說件好笑的事,以前應邀去外地講法,有個學生臨時照顧我生活,有人告訴他,老師每天早晨要坐在床上修定、唸經,你給他床上的位置鋪好,沖杯牛奶。可是他鋪位子不管距離,坐墊放在這頭,經書就放在那頭疊起來的被子上,可是我手沒有這麼長啊!在我修定時,牛奶就給我沖好了,等我修定完了,牛奶冷了。杯子里的袋裝中藥,很早就給我沖了開水燙熱,等要吃的時候,已經冷了。本來只要把杯子里冷水換開水就可以再燙一次,他卻把塑料袋裡冷的葯倒在碗里,再往葯里沖開水,這葯就不濃了。不動腦子怎麼開得出智慧呢?還有一種,做了第一步就打妄想,一想別的事情,腦子拐彎了,反正你一撥我一動。再過10年,你們仍然這個樣子,培養人才就落空了。你們筆記記得很多,將來當法師,「傅老師說……」(眾笑)照筆記唸一遍,這叫讀筆記了。所以前面一種叫遲鈍,懶得動腦筋;後面一種,半途打妄想了,話就連貫不下去了。

恰到好處就是般若智慧

你們都想幫傅老師做點事情,你培福再帶修行不更好嗎?要在法義上運轉呀,昏沉妄想去掉,靈敏度高一點,做起事情來,自然而然就會恰到好處,恰到好處就是般若智慧。

 能海上師說:「讀生書,尤能攝心入定。」

越簡單越唸熟,越易打妄想

「讀生書,尤能攝心入定。」這一句很重要,讀生書心容易定得下去。唸佛的居士常向我訴苦:「老師啊,我唸佛唸了這麼多年,妄想特別多,但是我唸起經來妄想就少,這是什麼道理?」豈不證明唸經比唸佛容易止住妄想?唸經不容易打妄想,因為逼著你一個字一個字看著唸,心就不容易飄出去,但等這本經唸得很熟了,也會邊唸邊打妄想,經唸完,妄想打完。老話說「小和尚唸經,口唸心不念。」沒有用。所以經念熟了,要再換一本。

法義深印於心容易出智慧

提要:

   法義深印於心容易出智慧   唸經要記誦經文,無有脫漏   「心復明照」,不打妄想的習慣就能養成   如今修行沒人管,形成聽其自然   年輕人求知慾消失了,無知會成無想,下世會成白痴   佛弟子愚圓滿,也不可能成「愚如來」

法義深印於心容易出智慧

這是說修行人的偏向,眾生的老習氣喜歡打妄想。如果唸佛能做到一心一意唸,那當然是好。你有這本事,那唸經更可以一心一意啊,而且種種法義深印於心容易出智慧。

能海上師說:「若能記誦《金剛經》,於其文句無有脫漏,心復明照,無有散亂,功夫則到純一之境。」

唸經要記誦經文,無有脫漏

「若能記誦《金剛經》」,假如你能夠把《金剛經》記住,天天念誦。「於其文句無有脫漏」,能夠認真到文字、句子上沒有漏掉,這是要認真才能完成。

「心復明照」,不打妄想的習慣就能養成

更要「心復明照」,開始很認真,文字也沒有脫漏。如能一直保持用功狀態,不打妄想的習慣就會形成,但是很少人會這樣子一絲不苟。

 如今修行沒人管,形成聽其自然

你在學校,考試合格就可以發你畢業證書。你要在佛門修行上拿到畢業證書,可不容易了,為什麼?佛門裡沒人管你,要你自願,自己用功,基本上是聽其自然。所以現在的社會,科學越來越發達,有許多的工藝很細緻,照樣能完成。

年輕人求知慾消失了,無知會成無想, 下世會成白痴

不肯學佛法,腦子會越來越遲鈍。年輕人都有個特點,喜歡問個為什麼,求知慾很強,慢慢只要愚不要智的話聽久了,神經也麻痹了,無知就變了無想。無想的人入定了,叫無想定,有福氣就升無想天,天福享完掉下來成白痴,因為他早就種下了白痴的種子,種下了白痴的根。一個佛弟子能無知嗎?一個佛弟子能一問三不知嗎?

佛弟子愚圓滿,也不可能成「愚如來」

釋迦太子成如來是由於智慧圓滿,佛從來沒有講過:「到了末法時期,佛弟子只要愚圓滿,就會成就愚如來。」說愚既然不好,為什麼有人這麼喜歡愚?愚有好處啊,人一愚,不求多懂,就可以自由散漫了,有說:「你計較他什麼,他本來就笨得要命。」全世界最快活的一天,就是「愚人節」,都做愚事,引得人家哈哈笑,可是只有一天。現在有些人在佛門裡365天過愚生活,不要聽法,不要深入經藏,唸經不求懂,完全跟釋迦佛的教導背道而馳。

「觀」了才自在,「照」了才能空

提要:

   佛弟子不要干滅法的工作   學愚怎能開智慧   「觀」了才自在,「照」了才能空 眾生樣子不脫,永遠是眾生 《金剛經》不明白,很難進入般若智慧的境界 眾生是假相,佛性才是真 人會變虎咬死人,因瞋心愿力故 佛教的觀念變成邪見,佛教就不存在了

佛弟子不要干滅法的工作

所以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大為操心,這樣發展下去可不得了!在《佛說法滅盡經》里講,法到最後要滅了,是怎麼滅的?有位法師說:「你們只要一句,連法都不要,三藏十二部都要成廢紙了,你們在幹什麼,你們知道嗎?你們在干滅法的工作,在消滅法。」

學愚怎能開智慧

你們到這兒來聽法,是來求智慧,有人一聽到我反對愚,他就聽不進去了,說:「我是來求愚法的,傅老師儘是講智慧。」這種知見歪曲的人會導致心靈歪曲,還想開什麼智慧,修什麼行?

「觀」了才自在,「照」了才能空

用功的人能一直用功下去,現在這種人很少了,唸經熟了,心就放鬆了,這些妄想、習氣就會鑽出來,那時候怎麼辦?「心復明照」,心裡要明明朗朗來觀照經文的法義。600卷《大般若經》總攝在《金剛經》里,《金剛經》再總攝在《心經》里。《心經》頭一句,「觀自在菩薩」,頭一個字「觀」,觀了才能自在,你不觀哪來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了才能空。前面一個觀,後面一個照,叫你修觀照般若。

眾生樣子不脫,永遠是眾生

五蘊不空,眾生相空不掉,怎麼能超凡入聖?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能成就。現在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可厲害啦!例如問:「你是誰?」你會說:「我是眾生。」有我相,有眾生相,還不夠哩,「我有業障,是業障眾生。」眾生這頂帽子不脫,永遠是眾生。

《金剛經》不明白,很難進入般若智慧的境界

《金剛經》不明白,很難進入般若智慧的境界,不要說修不成法身報身,連個化身都修不成。打個比喻,今天照鏡子,是個老頭子,明天照,是個老頭子,一化身,仍是老頭子,再化,還是老頭子。不把老頭子的觀念觀空,你怎麼會出現小夥子的形象?

眾生是假相,佛性才是真

一切唯心造啊,你沒有成佛的念頭,看不到自己的佛性,整天「我是眾生,我是眾生」,三大阿僧祇劫都輪不到你成佛。整個佛法就是一個轉變,觀念能不轉變嗎?外貌是眾生,裡面是佛性,眾生是假相,佛性是真的,別看了假的忘了真的。多少年來,耳朵里聽到的就是苦啊苦啊,業障啊業障啊,可憐啊可憐啊,小獅子也會變偎灶貓。

人會變虎咬死人,因瞋心愿力故

人還會變老虎。我以前從報紙上看到新聞記者的報道,人怎麼會變老虎?科學家有沒有在研究,就不知道了。講這個例子,最多是一個啟發,管它怎麼會變。有個人忽然不見了,也沒死,據說前天有人看到從他家裡出來一隻老虎,把隔壁一個鄰居咬死了逃上山去。據調查後說,這個人對鄰居非常恨,經常罵他:「我變老虎就把你咬死!」

佛教的觀念變成邪見,佛教就不存在了

還有一個人,眼睛突然看不見了,瞎了,檢查一點沒病,就是看不見,做心理學研究的人從另一個角度去調查,原來他經常說這句話:「我最討厭看見你,我寧願看不見你。」結果滿願了,看不見他了。好比現在有句話,叫觀念轉變,厲害得很!佛教的觀念轉變成邪知邪見的觀念,佛教就不存在了,哪怕掛著佛門的牌子,也不存在了。

「隨文入觀」、「心復明照」是用功的要點

提要:

   「隨文入觀」、「心復明照」是用功的要點   真能觀不凈,修不凈觀就起作用了   念誦觀空就是禪,修定作觀就是誦   要遵守三皈戒,不學道教、氣功 封建意識不能在佛門內復活 法義觀熟,以此返照內心 思維法義,心才會清凈,無有散亂 觀境純一,就是心一境性

「隨文入觀」、「心復明照」是用功的要點

前面講過唸經要隨文入觀,現在又講心復明照,這兩句是用功的要點。如果你想畫龍點睛,少不了這兩句:一個觀,一個照。觀怎麼觀?隨文入觀。比如唸律海十門,唸到一句「糞器死豬腸」,你就要隨文入觀,觀自己的身體是一個裝糞的器具,是皮包的馬桶。現在年輕人沒見過馬桶,老年人都知道,是個油漆的木桶,專供你小便大便,還有一隻蓋子,還油漆得很漂亮。以前上海居民一般都用馬桶。清早四點鐘,推來糞車,一聲叫:「倒」,大家知道糞車來了,都去倒馬桶。人皮包的馬桶是什麼?肚皮呀。唸經唸到「糞器」,馬桶臭啊!「死豬腸」,死豬的腸,市場里有掛出來,觀肚皮里都裝的腸子和大糞,猶如死豬腸那麼臟。

真能觀不凈,修不凈觀就起作用了

有人愛清潔,一天洗三次澡,臉上粉擦得特別厚,自然的皮色也看不見,化妝的技術也不高,只覺得白慘慘的,再塗一點紅的,可沒有血色。我80年代去內蒙古,火車上看女的全是這麼化妝。還有的人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稍微髒了,馬上撣一撣(做拂拭動作),可是她最喜歡吃大腸鮮菇湯。這麼乾淨的人,怎麼喜歡吃大便的通道呢?你真能隨文入觀,修不凈觀就起作用了。

念誦觀空就是禪,修定作觀就是誦

當你唸到觀空咒的時候,「應觀自蘊及聖福田,……一切皆是緣起安立……嗡,薩瓦達馬……行」,自己空掉了,對面佛菩薩空掉了,一切世界上的緣起全部空光了,「行」一下全部空光,這叫隨文入觀。所以念誦中有禪定,禪定中思維的法義,就是念誦。

要遵守三皈戒,不學道教、氣功

你在唸「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的時候,馬上要起覺心,我永遠不學氣功,不學道教、耶穌教、儒教,我只學佛教。「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氣功書不看,《聖經》不看,老子《道德經》也不聽,「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我不聽!(眾笑)受了三皈依就要做到三皈戒,佛法都來不及學,還有時間去學外道典籍?

封建意識不能在佛門內復活

有一年南京居士請我去講法,他們印了很多書,拿一本給我看,我一翻,裡邊有「百忍堂」,要忍到什麼樣?自己的媳婦被壞人拖走也要忍。那麼誰倒霉?他媳婦倒霉。這種封建思想竟然貼上佛教的標籤,像《了凡四訓》這種書能看嗎?封建意識早就被社會推倒了,竟然在佛門裡被佛弟子復活了,這樣做釋迦佛會同意嗎?

法義觀熟,以此返照內心

心復明照,是什麼照?迴光返照。世俗上人在臨死前幾天精神特別好,也叫迴光返照,那肯定要死了,這是世俗人借用佛教用語。真正迴光返照是修行的話,返照什麼?你所聽聞的法義,觀成熟後,用這個觀點來返照自己的起心動念。

思維法義,心才會清凈,無有散亂

《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返照自己有我相嗎?有人相嗎?有眾生相嗎?有壽者相嗎?這樣一返照,自然就起妄想寂滅的覺照作用,所返照的形形色色,我們的思維全是法義,法上的智慧,這時候心才會清凈,無有散亂。

觀境純一,就是心一境性

問你:「鏡子里看見的是什麼?」你回答:「我看見什麼什麼。」這時的心就無有散亂,這是比方。鏡子照出來什麼,你能明白,你心沒有離開鏡子。功夫達到純一之境,就是心一境性。

專註一境,日久即易於入定

提要:

   專註一境,日久即易於入定   道教能在佛門講,那一切外道都能在佛門講了,何必再受三皈依   佛法的頭腦多一點,少鑽牛角尖  

專註一境,日久即易於入定

整部《金剛經》,你的心只有一個境,什麼境?就是《金剛經》的境。那樣子就達到心一境性了,由於你專註一個境,日子長了,就養成一種容易入定的心,在一個境上能夠不移動,不移動就是不起妄念,一般的眾生亂七八糟的妄念可多啦。

道教能在佛門講,那一切外道都能在佛門講了,何必再受三皈依

我對女生挺客氣,因為你們一批評要哭鼻子。可是對男眾,尤其是跟我這麼多年的學生,我可經常訓話。以前男眾班有一個新來的,聽課後就問我:「儒教道理也很好,道教道理也很好,你老師為什麼不主張?」我說道理好能夠在佛門裡講,那麼《聖經》也能講了,氣功也能講了,因為他們也講「做好事,做好人」。他又要跟我辯,我實在想回去休息,就嚴肅地跟他說:「我是佛教,你別跟我講道教!」這就是佛弟子的本色,佛教就是佛教。

佛法的頭腦多一點,少鑽牛角尖

我昨天累壞了,回到寮房後又想找個人,下來時碰到一個新來的男眾學生,說:「老師,我提一個問題可以嗎?」當然可以嘍。「為什麼阿彌陀佛的佛像都畫紅色的?」(眾笑),我說:「因為阿彌陀佛是紅光啊。」「可以不可以金光?」(眾笑)他還要跟我講,我就說:「你這種問題就等於在問,為什麼如來是三十二相不是三十三相?」(眾笑)

剛學佛法的人,有個老習慣,思想盡開小差彎到別的地方去。佛法還沒有學通,已經在研究三十二相跟三十三相有什麼區別。有的是好奇心問,有的是故意刁難。我有這種經驗,讀小學時,開學第一天發了那麼厚的一本書,老師還沒有講課,我翻到最後,找個筆劃最多的字問老師:「這個什麼字啊?」(眾笑)這種心態是胡鬧呀。看我問題提得多高,看你這個老師能回答出來嗎?所以我建議你們佛法的頭腦多一點,鑽牛角尖的頭腦少一點。下課。(2001.5.3 第十講完)


推薦閱讀:

《道 德 經 釋 義》 [ 作者:任法融道長]
詩朗誦 作者: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面對友人直言 貝夫人直言不諱 (上) 作者趙傑
【詩詞欣賞】(作者:醉江南)
有關三鹿不得不說的故事 作者:Metoo

TAG: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