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朝體制,你們洋人是不懂的

一個中國人,必須跟一個外國人解釋些跨國跨文化問題時,最萬能的句子是什麼呢?

嗯,那自然是:

「我們中國的國情和體制,跟你們外國不一樣。」

這句萬能解釋,用文言怎麼說呢?

我找到了一個標準說法:

「爾國王或未能深悉天朝體制,並非有意妄干。」——這話翻譯過來,意思是:

「你們國王也許沒深刻了解我天朝的體制(可以原諒),也不是有意胡作非為。」

您覺得不夠權威嗎?嗯,這是1793年,乾隆爺跟英國人傳旨的原話。

所以了,您看:

將中外分歧歸咎於體制,是乾隆爺時候就乾的事兒了。

這話的前因後果,是什麼呢?

話說1792年,55歲的英國人馬戛爾尼勛爵,前俄羅斯大使、國會議員、愛爾蘭首席、西印度格瑞那達島總督與馬德拉斯總督,真所謂「西方哪個國家我沒有去過」的大外交家,被英王委任做「大不列顛國王特命全權派駐中國皇帝大使」,9月帶著價值一萬五千英鎊的禮物出發。

其意圖說穿了:企圖來建交做生意的。

1793年秋天,馬戛爾尼帶了六百箱禮物到了熱河,趕上乾隆83歲大壽。後世著名的爭端,是清朝一方要求馬戛爾尼雙膝下跪,而馬勛爵覺得不合適。乾隆爺當時就不爽了。

後來的解決方式是:馬勛爵見乾隆時,單膝下跪就行——乾隆爺覺得,這就算是給英國人面子了。

但清朝畢竟是天朝,哪能輕易放過洋鬼子呢?所以了:

——中國有記錄說:馬戛爾尼一看乾隆,誠惶誠恐,「身不由己雙膝跪地」,雖然英國方面記錄並非如此。顯然,清朝覺得這麼寫很爽:

「雖然實際上你小子只跪了單膝,但我們宣傳出去說你小子自覺嚇跪了,也就行了。」

——乾隆爺發了份上諭,原話是:

「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禮,即國王親至,亦同此禮;今爾國王遣爾前來祝賀,自應遵天朝法度,免失爾國王祝禮納貢之誠。」

意思:不僅你個臣子應該三跪九叩,就是大英國王來了,也該對朕磕頭!如今你家國王派你來,就該遵守我天朝法度,免得失了你們國王的誠意。

實際上,馬戛爾尼基本是被清朝「來人送客」,半請半趕哄回家的。東印度公司秘書彼得-奧貝爾先生說:

「特使得到了極其禮貌的接待,極其殷勤的款待,極其警覺的注視,極其文雅的遣回。」

在被遣返前,馬戛爾尼跟和珅和中堂交涉,提了六個要求,大致是:除了廣州,也讓舟山、寧波和天津開放,跟英國人做生意;允許英國商人在北京開個貨棧(當時俄羅斯人已經這樣了);在舟山和廣州附近,劃個地方讓英國人住;降點兒稅;給英國商人開份稅單,交稅也得交得明明白白啊,甭讓英國商人繳其他苛捐雜稅了。

當然啦,這些要求全部被駁回了。理由如下:

——英國人想在北京住?不行:外國太多了,一個個都要留北京,那怎麼行?乾隆爺詔書說了:

「西洋諸國甚多……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這不不符合天朝體制嘛!

——英國人想學中國文化?沒用,體制不同。

「爾國自有風俗制度,亦斷不能效法中國,即學會亦屬無用。」

意思是:天朝的體制,你們學不會!

——擴展商務?我們什麼都有,不稀罕你們。

「天朝無所不有……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

回到開頭。

馬戛爾尼提出的外交請求,乾隆爺認為都很無禮。但天國上邦,不會計較蠻夷,所以嘛,「以上所諭各條,原因爾使臣之妄說,爾國王或未能深悉天朝體制,並非有意妄干。」——上面說的這些,都是你們使臣胡說的。你們國王也許沒深刻了解我天朝的體制(可以原諒),也不是有意胡作非為。

言下之意,你們不懂中國的體制,算了算了;朕不怪罪你們,你們該懂了吧?

實際上,英國人確實學不會中國體制。乾隆爺歸天后,嘉慶爺上台,英國人也沒弄明白怎麼跟天朝打交道。妙在19世紀初,英國人依然只被允許在廣州跟清朝貿易,但有大堆限制,其中包括:

——英國人不得與中國官吏直接交涉,必須通過公行。

——英國人不準坐轎子。

——英國人不準購買中國書籍,不許學習中國語言文學。

——英國商館裡不許有女人,中國外國女人都不許。

聰明如您,一定已經發現了,這裡有個邏輯上的死結:

乾隆爺拒絕英國人的各色要求時,一句「天朝體制」就概括了。

英國人提出各類要求,在中國人看來不能接受,那都是因為沒有「深悉天朝體制」——不學天朝體制,是無法交流的。

可是與此同時,中國人並不給英國人學習「天朝體制」的機會,無論是直接跟官吏交流溝通,還是購買書籍學習中文,都不歡迎——天朝並不允許爾等蠻夷學習天朝體制。

所以天朝的邏輯,是這樣的:

「你們英國人想讓我們答應你的要求,是不能違背天朝體制的,你們需要學習深悉天朝體制;但天朝體制里又有規定:不允許你們英國人學習天朝體制。」

您看,這就是「天朝體制」版的第二十二條軍規。

一個邏輯上的死循環題。

——英國殖民者解決不了貿易逆差,又解不開這道死循環題,惱羞成怒,耍起了流氓,就施展開鴉片與大炮了。

——鴉片戰爭後,中國戰敗了。欽差大臣耆英老爺,決定籠絡洋人,好為中華謀福利。於是:

他擁抱了英國那邊的璞鼎查先生,誇獎璞先生的公子,還表示要收璞公子做乾兒子,好跟璞先生結親家,還用自己老婆的畫像跟璞先生交換,最後,璞先生被耆英老爺要求,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

弗雷德里克-耆英-璞鼎查(FrederickKeyingPottinger)。

璞先生和他的後一任,都覺得這真有點難理解。搞外交還要牽涉到兒子的名字哪?

喏,所以英國人永遠搞不懂天朝體制。


推薦閱讀:

政治體制改革之路初探
體制情懷遠比體制更堅不可摧
從拉美經驗看韓國政治體制民主化
TFBOYS爆紅,互聯網改造中國造星體制能否複製?

TAG: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