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師說人生苦的根源是貪慾,但如果沒有財,色,名,利的追求,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

今天我參加無錫第四屆佛教論壇志願者培訓會,聽法師給我們培訓。


狗看人生,他們都不吃屎,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

對於凡夫,不追求財色名利,他根本不知道還剩下什麼。

對於菩薩,不追求財色名利,才是真正快樂的開始。

凡夫熱衷財色名利,菩薩樂於慈悲喜舍。


一個高三學生問:「老師整天說要努力讀書,不要上網不要戀愛,那麼不上網不戀愛不貪玩,高三還有什麼意思呢?」

如果你在這個例子里,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還有大學這個東西。

人與人的差別在於眼光的長遠,有人只能看到今天,有人只能看到這月,有人只能看到這一生,有人能看到下一生,有人能看到前生今世,有人能超脫時間和空間。我個人認為大多數人看了問題是不想回答的。沒意義


不喜歡神神叨叨的答案,又不講清楚來。

回答:

追求這些事物,和消除痛苦,可以說並不矛盾

想必題主也了解過:

苦集滅道」四諦是佛教解釋苦的基本理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8%B0%9B

苦諦,解釋了世間有情悉皆是苦。苦的種類:

  1. 生苦
  2. 老苦
  3. 病苦
  4. 死苦
  5. 愛別離苦
  6. 怨憎會苦
  7. 求不得苦
  8. 五陰熾盛苦(前七苦皆由五陰領受、聚集,故稱五陰熾盛苦。)

苦來源於貪慾,這樣解釋沒錯:

貪圖子宮的安全,就有生苦。

貪圖青春的氣息,就有老苦。

貪圖健康的活力,就有病苦。

貪圖人生的壽命,就有死苦。

貪圖愛情的纏綿,就有愛別離苦。

貪圖清靜的心情,就有怨憎會苦。

貪圖更多財物,就有求不得苦。

這些都是貪圖五蘊的感受,所以統稱五陰熾盛苦。

對財色等的貪慾最常會引起求不得苦

我想說的是:

假如我們不去追求財色名利,最多只是避開了求不得苦,其它的苦還是避免不了啊。

(苦-集-滅-道的方向,也是教人從內心去消除貪嗔痴,並不是教人去否定追求。)

所以,不追求是不可取的。

但是能怎麼辦呢?

現代的信息太開放了,我們知道的越來越多,我們想要的就無限膨脹,而更要命的是:我們有了可能性

要是在以前,想想就算了,可是現在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所以越想越貪。

比如,現在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異國風光。但是看紀錄片和身臨其境畢竟不同,看得愈多,我們卻愈發嚮往出國旅遊了

可是我們今生就不能出國旅遊了嗎?不是,有可能!這才是最糾結的地方。這就是信息開放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這麼前所未有複雜多樣的苦,還要不要追求?

有幾個選擇:

  1. 承擔起苦的後果,不達目的誓不休。這也是很多人現在選擇的,所以壓力很大。
  2. 為了減少苦,而減少自己的貪慾。這樣又會沒有意思。

  3. 不放棄追求,但要管理自己的情緒。這其實就是幸福心理學的內容,也可以說努力消除貪嗔痴。
  4. 消除貪嗔痴,以更大的願力去追求。這是更正面的方式,為了弘揚佛教,必須追求物質經濟基礎。

現代社會運轉不停,我們都已經捲入這場浪潮之中了。所有痛苦,遲早要面對

所以首先,千萬不能為了逃避痛苦而放棄追求。因為前期所逃避的痛苦,後期會加倍奉還!

然後,要調整好心態,學會積極樂觀去面對自己的追求,面對痛苦也可以安然接受。

這方面可以藉助佛教,比如修禪、正念

也可以藉助現代心理學,比如做心理諮詢、實踐幸福心理學的方法。

我們都是入世的凡人,不是出世的和尚。佛教也有入世的說法,從日常的事件中修行,才是更有收穫的修行。

我們要過的是精彩開闊的一生,不是單調局限的一生。就算追求過才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不是至少追求過了嗎?這時的心境不也更適合修道了嗎?


熊孩子喜歡打鬧不為財,明知道媽媽會罵

小學生喜歡遊戲不為色,明知道影響學習

中學生喜歡聚會不為名,明知道會後空虛

成年人喜歡喝酒不為利,明知道那會傷身

除卻了功名利祿,仍不免內心騷動

追求完功名利祿,逃不脫精神空虛

人不是為了功利,功利是人心人性

修鍊就是超脫人性,看透人心

沒有苦悲,就沒有喜樂,

不追求喜樂,就不會有苦悲

這是常人

以樂為苦,化喜為悲,

以苦為樂,化悲為喜,

就是修行

-----------------以上非佛學專業回答,僅供參考


我們在講究一個很中間的生活態度。

普通人,想在酒色財氣裡面過得好一點么有錯。但是你「貪」就會很痛苦。因為你若因為「貪慾」強求就會,求到還則罷了,求不到就會因為「求不得」而導致痛苦。

你覺得腰纏萬貫自在,自在就是自在。你安貧樂道自在,自在就是自在。

有「貪慾」的活在你說的名利里,是苦;沒有「貪慾」活在名利里,會自在。

不會求不得,不會愛離別,不會憎恨會,那就自在一點。就相對沒那麼苦。

大概簡單來說是這樣。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反正最後都是死,追求到了又有什麼意義呢?

慾壑難填。對外在的過分追求表明你內心的過分空虛。莫向外求,心向內緣。千金終會散盡,人會老珠會黃,外在的這一切都是成住壞空,所以才要去沿著佛陀走過的路去達到究竟的解脫,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這五濁惡世,誰稀罕?


財、色、名、利的追求,得到每一點的同時,慾望總是增長得更快。這麼活著,又有什麼意思呢?


人生的苦不是貪慾,而是追求的東西超越你所能達到的界限,這就是為什麼老子提倡「不爭「 」無為「,讓一切順其自然


反正你都要死了,那活著又有什麼意思呢?


越經過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越會讓人覺得人生應該是快樂的。然而這將會成為人生是「苦」的一個重要原因。《佛陀》電視劇里的提婆達多不正是說明了這個問題嗎?他越有希望獲得王位,他就越「順風浪」,結果「順風浪」讓他的心最終承受不住,墜入無間地獄。


可能慾望和所得相符人就能滿足,但是慾望可以無限膨脹,所以與其擴大所得,不如降低慾望


人的精神一直在追求一種圓滿,精神的圓滿,這是一種本能。

在這種本能的驅使下,人們追求「更大,更多,更強」,以為達到了,精神就圓滿了。

實際上,達到了,會有一種短暫的圓滿的感覺。這種感覺淡去後,人會發現,還有「更更大,更更多,更更強」。於是又激發本能的追求。

周而復始,循環往複。

是否追求圓滿的方向有誤?

究竟圓滿是什麼樣子?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慧能

原諒我無法描述,只能引用《壇經》里的這段話。我也一直在追求精神的圓滿,並且求之未得。但是,每當我看到這句話,心有戚戚,覺得這就是答案。

我把可能的答案分享出來,有緣者悟之,如有所得,歡迎交流。


貪慾和好奇是人類發展前進的動力


人不可能沒有慾望,所以人生本來就是苦的


快感源於缺乏的滿足,沒有缺乏就不需要滿足,凡夫所謂的樂必然伴隨了苦,對有的人來說吸煙是樂,但前提是建立吸煙的習慣,並且不吸煙就渾身不自在,這時吸煙帶來快感,那麼對於不吸煙的人來說他不會有不自在,更不需要那吸煙滿足的快感,同理,很多所謂的快感都是如此,沒有慾望就不需要滿足,就是自在的快樂!


財色名利的追求本身沒有什麼對錯,它們不過是心靈對圓滿本性的追求的扭曲局限的表達而已。佛學說人生苦的根源是貪慾,是由於發現了人的慾望根本是這世界無法真正滿足得了的,這種阻礙形成了「苦」,那麼消除慾望,就會更少地感受局限阻礙,苦就更少。然而這麼做就好比鳥困籠中,鳥總是想飛,卻總是碰壁,很苦,它發現不飛了就不碰壁,不必受此苦,但鳥的本性終究是屬於藍天的,它想飛的願望沒有實現,如何能喜悅?這種做法壓抑了本性,頂多做到無喜無悲,不是本來的真實境界。我們無需刻意強求自己放下人間的名聞利養,而要問問自己「鳥籠」是什麼?究竟是什麼在阻礙你體驗到你真實本性的圓滿?

推薦一本神書《奇蹟課程》


推薦閱讀:

比丘記事:變形金剛到底是機器人還是汽車
真的有投胎轉世嗎,如果有,怎麼能記起前世的事?
有人對佛道雙修的看法是:也許兩條路都能到達終點,但你不能同時走兩條路啊。請問大家的看法。?
六道為什麼有天道?
末法時期如何給眾生種善根?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