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五個最基本的倫理道德

「仁義禮智信」五個最基本的倫理道德「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古代儒家歸納的五個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範疇,具體內涵中已積澱了中華民族許多優良道德傳統,具有普遍意義,早已被公認為人類普遍的道德準則。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繫起來,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仁」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仁最基本的內涵就是孔子所說的「愛人」,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對於同類生命的基本同情和關懷。儒家認為,「仁」是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園。「義」這個字的本來含義就是適宜。「義者,所以合宜也。」「義」就是是指一個社會裡公認為適宜的、應該的道德行為準則。「義」的原則往往也會以法律的形式體現出來,所以也是一定社會的法律前提。人類社會不能沒有「義」,人不能不講「義」。完全不講「義」的社會是難以想像的,也是無法維繫的。儘管不同社會、不同時代「義」的具體內容會有所不同,但不同社會、不同時代的「義」也有其共性和延續性。隨著人類交往日益密切頻繁,人類在道德原則上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共識,那些被人類普遍認為是「適宜」的道德原則,就是「天下之公義」。我們常說見義勇為,就是道德對我們的召喚。古代所謂「禮」是一系列程式化、儀文化規則,內容十分龐雜,既包括國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儀式、社會習俗、禮儀規範。禮一是表達「恭敬」、「辭讓」之心,讓人們有一種適當的形式,互相謙讓,互相表達恭敬與尊重。二是「禮之用,和為貴」,通過在政治、宗教、社交、家庭、娛樂等不同場合人們必須遵循的各種禮節、儀式,並配以音樂,來融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使之和諧相處,促進社會和睦安定。一定形式的禮,無論對於社會還是對於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對社會而言,禮是這個社會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觀表徵;對個人而言,禮則是其道德素質和教養程度的外在標誌。我們今天仍然可以藉助「禮」的形式,賦予新的內容,來對公民進行道德素質教育,特別是恭敬、尊重品質的教育。例如對國家的恭敬,對職業的恭敬,對顧客的尊重,處於不同社會關係之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等等,都可以在一定形式的「禮」中得到體現。儒家把「智」列為「五常」之一,認為追求知識,增長聰明智慧,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於知識和智慧的尊重。儒家相信,人有認識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認識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類所認識的事物,而沒有不可以被人所認識的事物。人類不斷通過實踐,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探究萬物,掌握規律,創造文明,積累起越來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這些知識代代相傳,不斷發展,猶如漫漫長夜裡永不熄滅的明燈,茫茫大海上永不沉沒的航標,照耀著社會人生之正途,指引著通往真理的方向。所謂「信」,即誠信。儒家把誠信作為人的基本道德。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國家要「敬事而信」。君子應當言行一致,誠實篤信。「言忠信,行篤敬」才能行於天下。孔子說:「信則人任焉。」只有當你被證明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時,別人才會覺得你可靠,才會把大事託附給你。「信」的道德要求,內涵很豐富,包括說話算數,言行如一;尊重事實,反映真相;信守承諾,忠於職守;勇於承擔責任,認真履行義務,等等。
推薦閱讀:

孝是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倫理精神基礎
13 道德實施的困境
道德的起源
親情歸道德管,猥褻歸法律管——從南京猥褻案淺談我國兒童猥褻問題
古代瓷器上的倫理道德

TAG:道德 | 倫理 | 倫理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