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痤瘡匯總貼

高手過招」系列之九《痤瘡的治療》為了便於學習,特整理歸納。「一方面,希望這些患者看了此文,對痤瘡的了解更加深刻一些,不要再盲目的服用一些不該用的藥物,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也希望同行間相互交流經驗。」1 定義1.1 中醫外科書:痤瘡也就咱中醫說的粉刺。1.2 痤瘡是較為常見的面部損容性皮膚病之一,其發病率極高。痤瘡在古醫籍中稱為「痤疿」、「面皰」、「皰瘡」、「粉刺」、「酒刺」、「風刺」或「肺風粉刺」等,現代仍稱「粉刺」,俗稱「青春痘」。2 病因病機2.1 「任之堂主人」論述病因病機:內經雲「汗出見濕,乃生痤痱。 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經文論述了「痤」的形成誘因:「勞汗當風」,「汗出見濕」、「寒薄」加「郁」。經文論述了形成「痤」的外因乃「風」、「濕」、「寒」,最後經文論述了「痤」的形成機理「郁」!(過食肥甘厚味就會使痰熱鬱結,腐於肉里,就會產生「大丁」。陽氣本應該宣洩的時候,卻受到了風寒濕氣的阻遏,汗孔排泄不暢,淤於體表,所以產生的「皶、痤」。)鬼門開,風、寒、濕自外而入,未能及時發散,鬱積而久,形成痤。痤沒能及時治療,鬱積化熱化毒,再加上心臟氣血不足,不能及時疏通面部氣血,郁毒外發,而成瘡!在診察「痤」的發病一定要重視「汗出」,汗出意味著毛孔開,中醫稱為鬼門開,外邪才能入,入之後如不能出,鬱塞日久便形成「痤」!但「痤」與「痤瘡」還是有差異的!為何「痤瘡」患者會有便秘?便秘是因為肺氣的斂降功能較差所致,便秘不是痤瘡的形成原因!但鬼門開,風、寒、濕自外而入,未能及時發散,與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出現異常是有關係的。為什麼吃辛辣之物會加重病情?五行之五味,酸、苦、甘、辛、咸,其辛為歸肺經,辛味具有發散的作用,食辛辣之物後病情加重,是辛味入肺,肺之宣發的作用被加強,將鬱積在皮膚下的外邪向外發散的結果。2.2 素體陽熱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機旺盛,營血日漸偏熱,血熱外壅,氣血郁滯,蘊阻肌膚而發;或者過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積熱,循經上薰,血隨熱行,上壅於胸面。若病情日久不愈,氣血郁滯,經脈失暢;或肺胃積熱,久蘊不解,化濕生痰,痰瘀互結,致使粟疹日漸擴大,或局部出現結節,累累相連。2.3 cjfzhongyi :面屬陽明,廣東這邊,可能跟自小就經常喝涼茶,廣東人脾胃多虛寒,陰火上攻,導致座瘡的也不少。3 發病特點3.1 默默打鐵認為3.1.1 發病部位多為顏面、上胸和肩、背等皮脂發達的部位。換句話說就是多出現在上焦,心肺的部位。肺主皮毛。3.1.2 患者多為青年男女發病。3.1.3 粉刺基本皮損屬於丘疹,年輕人氣血旺盛,而且是丘疹屬陽(表,如瘡瘍分陰陽,這個應該屬陽)。紅色的丘疹,有熱,此刻咱們說肺有熱,如果是食物來的,那就肺胃有熱,不喜歡吃辛辣肥甘還有丘疹的,肺熱。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大腸津液也受到影響了,便秘了。3.1.4 致病因素中實際上還應該有情志致病的因素,七情的話我記得好像是心來感受,五臟應之,所以任堂主說解決心的問題,是對的。4 與現在醫學結合:4.1 「accn」認為:①是內分泌原因,雄激素過多,年輕人常見。 ②是皮膚水油不平衡,要先補水。 ③是細菌侵入,要消炎4.2 「花心老農」認為:主要是體內雄性激素過多;女性雌性激素匱乏。在臨床上男性很少治之,而女性在調經促排卵的基礎上佐以白芷、批把葉和白芷效果甚佳。4.3 默默打鐵:西醫上說痤瘡和痤瘡桿菌感染也有一定關係,要不外用怎麼多數用紅霉素呢,在西醫院常常給患者用美滿黴素或者是維宏(阿奇黴素片)治療痤瘡,效果也不錯。回過來說丹參,大家查查丹參酮的藥理作用也有抑制菌。4.4 「wq7659」還要考慮有蟎蟲感染(我曾擠壓患者毛孔,取分泌物在顯微鏡下見蟎蟲)。 有個外用的膏劑「好臉面」主要成分:蘆薈粉 珍珠粉 海藻等。5 轉歸「任之堂主人」:初期之「痤」,其外邪鬱積時間不久,用針挑破,當為白色米粒狀物質,如果此階段治療不當,病程反覆遷延,而形成「痤瘡」。「痤瘡」者,「痤」加上「瘡」也。(「瘡」說明「痤」的病症已經加深加重.)6 辯證論治6.1 治則:養血祛風,溫通陽氣,活血散結。6.2 「任之堂主人」論述:6.2.1 「肺風粉刺」----「痤」6.2.1.1 內服方葯:《外科大成》枇杷清肺飲(組成:枇杷葉、黃柏、黃連、人蔘、甘草、桑白皮、連翹、白芷、當歸),只針對「痤」。此病風、寒、濕鬱結化火,但寒邪、濕邪仍在。6.2.1.2 外用散劑:《醫宗金鑒》顛倒散(組成:大黃、硫黃各等份,共為細末,涼水調敷。一味寒葯加一味溫葯,寒熱搭配,鬱熱得泄,沉寒得散),主治肺風粉刺及酒渣鼻的經典方劑之一,在臨床中較為常用。使用注意只塗抹在「痤」的表面,不適宜在臉上大面積的塗抹,因方用大苦大寒的大黃與大辛大熱的硫黃,藥力激蕩。 6.2.2 「痤瘡」----「痤」沒有及時治療,發展而成,臉上現很多包塊,有的顏色紫暗,淤血明顯,有的甚至感染化膿。6.2.3 本病發展到「瘡」,已經是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用藥須要寒熱搭配、攻補兼施。用藥切忌一派寒涼,否則病邪暫時壓制,日久爆發更加厲害,如此用藥,則永無可愈之日。6.2.4內經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痤瘡」從「心」論治!何也?「心主血脈,其華在面」。6.3 「wnwxh」加用祛濕排膿之白芷、生薏仁、象貝母(似)更好!6.4 「08030100240」 6.4.1 對痤瘡的治療要體現治病求本。6.4.2 要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6.4.3 要注重調理: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和生活習慣(如果你長期熬夜而且長時間面對電腦,加上不愛洗臉,哈哈,即使什麼好葯也不能讓你的豆豆消失的)。6.5 巍子的論述:6.5.1 肺熱型 加味枇杷清肺飲 自編了歌訣:枇杷清肺飲黃柏連 桑皮參草翹芷歸。 這個方子是醫宗金鑒中的枇杷清肺飲加連翹、白芷、當歸而成。6.5.2 氣鬱絡瘀型 血府逐瘀湯 其中川牛膝常用30克,尤其適合兼有口乾、失眠、大便秘結者。6.5.3 熱毒壅盛型 我老師常用的清下焦熱毒經驗方,上中焦亦可通用。「歸芍解毒黃 苦參槐銀防」 當歸 赤芍 梔子、黃芩、黃連、黃柏(黃連解毒湯)苦參 槐花 銀花 防風。 可再加遠志、明礬。散結消瘡癰。 6.5.4 還可在此基礎上根據陽經在頭面部的分布區域酌加引經報使葯。(其歌訣附於最後)6.6 「wyhongfe2010 」6.6.1 從寒熱來看,痤瘡的根本病機是內熱,而火郁是內熱產生的主要原因,治療上應「火郁而發之」,這是治療痤瘡的總則,我治痤瘡不離升麻、柴胡、薄荷、荊芥穗等發散之品。6.6.2 從氣血分析,痤瘡之病屬於血分,常加元參、茜草、茅根、生地、赤芍等涼血之品。6.6.3 從臟腑辯證來講具體治則①肺胃鬱熱型—當清肅肺胃,發散火郁—入石膏、知母、黃芩、黃連、枇杷葉等苦寒或甘寒之品。依據:胸面屬陽明胃,而肺主皮毛。②心火偏亢型—清心瀉火—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之類。依據:心病機十九條講:「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因心主血脈,火毒壅滯脈絡,上蘊於面,則見顏面痤瘡,紅腫熱痛。③肝膽鬱熱型—清肝利膽—入青蒿、黃芩、梔子、鬱金等。6.6.4 加減優為重要:①熱毒熱毒壅盛者,則加清熱解毒之五味消毒飲;②陰虛者,加增液湯、玉竹,石斛等滋陰養血之葯;③膿包性痤瘡:加黃芪,當歸,制乳沒,鱉甲,皂刺;④囊腫性痤瘡:加三棱,莪術,浙貝,夏枯草;⑤濕毒血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當歸,丹參;⑥內分泌嚴重失調者:加山慈姑,黃葯子;⑦痤瘡之疤痕、色素沉著:加黃芪,白蒺藜,二至丸等;⑧對於高脂血症患者,要配合降脂治療。6.7 小馬歪歪 :6.7.1 痤瘡還是先辨證分型,寒熱虛實表裡陰陽,永遠是大綱。6.7.2 從臟腑辨證看,痤瘡主要是心火和肺的鬱熱,脾的痰結。 急性期清心火很重要,諸痛瘡癢,皆屬於心嘛。清心火,用黃連竹葉 生地 苦參 玄參。解熱毒,還是五味消毒飲的架子,蒲公英 地丁 銀花 野菊花等。更嚴重的熱毒則需要使用半支蓮 蛇舌草等。清肺鬱熱,選擇黃芩 桑白皮 桑葉 枇杷葉 魚腥草 苦杏仁等。桑樹一家都是寶,治療痤瘡,桑葉 桑白皮 僵蠶都很有用。久病必寒必淤必痰結,痤瘡一般都會逐步發展成為慢性的。活血川芎 赤勺 丹皮 當歸 桃仁 紅花 丹參 薑黃等,可以擇而用之。肺主皮毛,痤瘡主要表現在面部。在皮表,應遵循其在表者,散而發之的原則。散發藥物升麻 麻黃 桔梗 羌活 荊芥 薄荷等,無論寒熱,均可配伍。一些辛溫發散的藥物,可以配伍黃芩 知母等,不至於燥。小劑量麻黃無疑有助於皮毛開竅。脾的痰結問題,則應考慮化痰散結。化痰藥品陳皮 半夏 膽南星天竺黃 浙貝母 川貝母 桔梗 杏仁等,比較頑固的則需要適當使用白芥子 葶藶子等。散結的藥品夏枯草 浙貝 白芷 連翹 牡蠣 花粉 海藻 昆布 三棱 乳香等,都可以選擇。另外淡滲的一些藥品茯苓 澤瀉薏苡仁 冬瓜仁 赤小豆等,非常的平和好用,可以長期大劑量使用,消痤瘡於平淡無形中,堪稱王道。6.8 「xinjun」:我治療痤瘡,分三型辨治6.8.1 熱郁肺衛,多見青年患者,以瀉白散加減6.8.2 胃腑鬱熱,以成年人多見,以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減6.8.3 肝經濕熱,婦性患者,經期加重,以丹梔逍遙散加蟬衣,清熱解毒藥如大青葉,連翹、地丁、夏枯草必用,必要時可加丹參、赤芍、桃仁等活血之品。化痰散結之品如生苡仁,浙貝、半夏或為常用之品。6.8.4分享一點經驗:①唇周痤瘡為難治之證,病程多長,可加生芪30g以托毒外出。 ②已用激素類外用藥膏者亦難治。6.9 平凡一人:痤瘡有兩個共同的病因:一是濕,並郁而化熱。第二是陰陽不調。西醫所謂的內分泌紊亂,這個其實是陽脈不通與脊椎方面的問題。看痤瘡發生的部位定濕氣所在位置。面部橫斷(面)分上中下三庭,上庭額頭應於上焦肺;中庭從眉到鼻應中焦;鼻以下應下焦,但是口周更重脾。一般兩腮為肝腎,下巴為腎。這個濕氣定位,單從脈象上也可以得到,和面部劃分也是相對應的。陰陽不調,當然用和解劑,首選葛根桂枝湯;濕氣內存,必須化濕,首選健脾利濕,熱為鬱熱,乃虛熱,非實熱,一般不可用清熱解毒,稍輕清氣分熱就夠了,上焦一般用少量黃芩;中焦肝脈柴胡配赤芍即可,脾么,竹葉、蘇葉很不錯;下焦很有意思,可走近路,就不要把熱往上蒸了,澤瀉淡滲即可讓熱從小便解。有白頭乃濕成痰,必須要化痰,桔梗杏仁或半夏;紅斑為熱動血分,可活血加當歸,透營轉氣,稍用清熱解毒,竹葉、連翹考慮;口周提示不僅脾,穀道也有濕,可以用生大黃為使,注意一定要量小且前一兩副用,其後除去,但我一般不用。苔白舌尖紅,為水火不濟,多伴失眠,於基礎方中加黃連1克,肉桂6克,丹參6克伺候。綜上所述,基本方:葛根 桂枝 赤芍 白朮(或蒼朮) 茯苓 竹葉 桔梗 杏仁 半夏 (連翹,當歸,丹參,黃連 ,肉桂,柴胡)(澤瀉) 甘草 生薑 大棗。我的一般經驗定量: 葛根6~9 桂枝9 赤芍6 白朮(或蒼朮)5 茯苓15~30,竹葉5 桔梗杏仁各6 半夏9,連翹當歸各3,丹參6,黃連1,肉桂6,柴胡5或6,澤瀉9,甘草3或5,姜一小塊,大棗3個切片附:中醫辯證為陰陽不合,脾肺濕阻,生痰鬱熱。可擬方:葛根12 桂枝9 赤芍9 當歸6 蒼朮6 茯苓12 黃芩3 桔梗6 旋復花(單包)6 浙貝9 生地6 澤瀉9 生甘草3 (克),水煎服。注意第一遍沸後不要超過10分鐘,第二遍可以久煎。分次服用或合併兩次煎液一起服用。先抓六副;愈後鞏固三副。6.10 「ymg2000」:6.10.1 一見瘡便清熱 中醫外科有陰陽之分,不辯寒熱,一見瘡便清熱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曾碰到這樣一患者,座瘡很厲害,去一中醫治療,用了大量清熱涼血的藥物(患者自訴有水牛角,服後胃脘不舒服)吃了三天葯,座瘡隱了不少,後來突然爆發,比沒有服藥時更嚴重。說明了什麼問題,可以思考一下。 未見明顯熱象別用清熱葯。6.10.2 通大便之法運用不當 座瘡好發的人很多伴隨大便不通暢。大便一定要通,研究表明便秘和座瘡有一定的聯繫,但通法並非只有瀉下藥一種。也當分清寒熱虛實,該用溫陽的藥物還是要用,有是證用是葯。不要畏懼加重座瘡。潤下的方法是我最常用的,有時候甚至不用潤下,在滋陰的前提下用點枳殼,同樣能達到通大便的效果。6.10.3 滋陰潛陽與活血散血 內安則外閉。內有瘀熱發於外,為什麼不是熱邪,而要提到瘀熱,要考慮一下。個人倡辛涼之法,少用苦寒之劑(除非熱象重,可佐)。我個人是這麼看的,座瘡之所以常發而不愈,並非只有熱邪。熱邪炎上,重者可引起全身發熱,一般汗出則解。但座瘡不是這麼回事,你出一身汗對座瘡可能作用不大,熱象也不會很明顯引起全身發熱。所以我推斷,此熱是由於肝經郁滯引起。用清熱之法之能暫平郁滯引起的化熱,而不能清除瘀滯。所以這個治療方法有一定弊端。一般座瘡久發之人平時都會忌辛辣,但都不能讓臉上的座瘡消失,因為他們只了解到陽氣動座瘡好發,卻不了解鬱熱也需要疏肝氣散淤血。這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為什麼要滋陰?肝,體陰用陽。沒有體陰談不上用陽。疏肝之法亦是如此。確切地說應該是養陰,我不推薦用滋膩的方法,柔肝養肝用沙參、麥冬、白芍等足以。6.10.4 疏肝理氣葯的應用 (理由我上面說過)7 中成藥的使用7.1 默默打鐵: 丹參酮,有些患者用後效果不錯。丹參入心肝經,能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涼血消腫,清熱除煩。7.2 「liu19710214」:其間的寒薄 郁 的具體成因應引人而異,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 患者自身的因素為主〖皮脂分泌旺盛〗外邪我以為 有 辛〖飲食勞〗〖熬夜〗潔〖局部洗 搽〗所以其治療應在患者注意上三方面的基礎上 內調 以消〖脂〗清〖肺熱〗通〖大腸 及營衛〗則其病必愈。8 針灸8.1 lgz666 和 y_bing41 8.1.1 針灸治療 辯證針刺取穴 取耳尖放血,耳穴取內分泌、肝、腎、皮質下、肺等 以及辯證貼敷。 8.1.2 嚴重痤瘡的,就是運用中醫走罐的方法,走背部膀胱經,效果很明顯,想來肺主皮毛,此種方法是通過促進太陽經氣中毒氣排出來達到調皮毛的目的,但能否治本尚很難說,以後也曾見患者有反覆。8.2 崑崙太溪:治療痤瘡用刺血、火針和化濕治療。8.3 「hts6636」用中藥穴位注射治療多例,有一定療效。方法:取雙側足三里和三陰交,用生脈注射液,每次取對側各一穴注入2ml,每周一次(交替取穴),連用一月。8.4 「ibou119 」針灸治療,面部痤瘡圍刺,配合背部放血9 外用9.1 「wjdwmn」認為:爐甘石洗劑+冰片粉末5g+甲硝唑10片(研粉),搖勻後塗,夜用。另外有一付中藥面膜的配方,是學校附院皮膚科用的,教授拒絕透露配方,我拿了點藥粉回來,根據氣味及可能的辯證思路,推測組成有:大黃、黃連、黃柏、石膏、硫磺、冰片。在皮膚科的時候,見過,效果不錯的。9.2 日立中天 :9.2.1 顛倒散〖來源〗《醫宗金鑒》卷六十五。〖異名〗二黃散(《醫宗金鑒》卷七十二)。〖組成〗大黃 硫黃各等分〖用法〗上藥研為細末,共合一處,再研勻,以涼開水或茶葉水調敷,或以葯末直接撒布患處;也可以適量葯末加水沖洗患處。〖主治〗肺風粉刺,面鼻疙瘩,赤腫疼痛。9.2.2 消痤散[藥物組成] 硫磺 連翹丹參 穿心蓮 浙貝母 (各葯20g) 冰片(3g)[治療方法]上藥研細,密封外用。清潔面部後,將面膜粉30g用開水調成糊狀敷於面部(留出嘴 眼 鼻 ),半小時後揭去,潔凈皮膚。 隔日1次,7次為1 療程,2個療程後觀察療效。 此方子主要是 針對炎症活躍期的痤瘡最有效。9.3 「luoqiang1550」:在本文中所述內服藥的藥渣中加芒硝6克,睡前濕敷效果也不錯。10 調理:10.1 「wyhongfe2010 」認為10.1.1 注意衛生,常用溫熱水及中性肥皂洗滌面部以保持毛囊皮脂腺導管的通暢;10.1.2 切忌用手指擠捏患部,因經常擠壓患處可將毛囊的內容物擠入周圍真皮中,刺激組織增生,產生炎症反應及色素沉著,甚至發展成毀壞性的瘢痕損害;10.1.3 調理飲食:平時飲食應少吃脂肪(尤其是肥肉)、糖類、辛辣、煎、炒食品、巧克力、濃酒、可可或咖啡等刺激性飲料,多吃蔬菜、瓜果,保持大便暢通;10.1.4 避免服碘化物、溴化物及皮質激素等藥物;10.1.5 盡量少用化妝品,尤其是油脂類化妝品,需要化妝時宜淡妝,採用水包油的霜劑或蜜類;10.1.6 注意休息和保持情緒穩定等。10.1.7 對治療要有信心和耐心。痤瘡是可以治好或基本治好的,但不是一下子就能治好,要有一個過程,治好後還要避免各種誘發因素,以免複發;10.1.8 對已形成瘢痕的應作磨削術等處理以減輕或消除瘢痕。11 現在研究:11.1 王左 :通過對古現代醫家的文獻整理,試分析治療痤瘡的古今方劑之配伍規律。11.1.1 古代醫家的治療痤瘡用方規律 古代醫家對痤瘡的描述頗多,《內經》、《諸病源候論》、《千金方》、《醫宗金鑒》等均有論述。總結其規律,可見古醫家對痤瘡的認識較統一,認為其主要病因為感受風、寒、熱、濕等外邪,鬱積生熱而成,其病位在肺經,病性多屬實。治療上可見其有所發展,其中以內服枇杷清肺飲、外用顛倒散為經典治法,沿用至今。11.1.1.1 側重外治之法 《肘後備急方》中用治痤瘡的方劑共8首,其中7首為外用方;《千金方》中共有25首,17首為外治方;《醫心方》13首中11首為外治方。可見古人注重外治之法,但敷藥時間較長,「夜卧塗面上,旦洗之」。賦形劑雞子白、酒、醋、豬脂、井水等。11.1.1.2 解毒殺蟲力強 從古代醫家的用藥看,胡粉、水銀、礬石、密陀僧、斑蝥、巴豆、硫磺、苦參等均是解毒殺蟲之強葯,用於痤瘡皮損嚴重者之外用藥。如《肘後方》治本病用胡粉、水銀、臘月豬脂和熟研;《外科正宗》治宜真君妙貼散(硫磺為主) 加白附子敷之。《醫宗金鑒》之顛倒散:大黃、硫磺等分。11.1.1.3 注意祛風退瘢 眾醫家稟「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之論,無論內服、外用,多顧及祛除風邪,葯如:防風、細辛、川芎、白附子、杏仁、木蘭皮、豉等。如《劉涓子鬼遺方》記載的「木蘭膏方」(木蘭、防風、白芷、獨活、藁本、杜仲、辛夷、川芎、細辛等) ,「傅皰上」治「面皶皰」。《千金方》中「治面皶方:木蘭皮一斤,以三年醋漬」,溫酒服之。木蘭、白附子、白芷即有祛風退瘢之功。張子和「治面風」用「益母草灰,麵湯和,燒七遍,洗面用之」[1] 。11.1.1.4 發展活血之法 唐宋以前用活血之法治療痤瘡較為少見,至明代,人們對痤瘡的病機認識不斷深入,治法隨之發展。如張子和「治黑干黑曾風刺方」:苦參、赤芍、冬瓜仁、玄參,清熱涼血、活血潤膚。《外科啟玄》治本病「宜清肺消風活血葯治之,外上擦藥消之。」11.2 現代醫家治療痤瘡的用方規律11.2.1 內治法11.2.1.1 初起予疏風清熱 現代醫家將痤瘡首辨為肺經風熱者眾多。此型較輕,面、背部丘疹色紅,或痛或癢,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療予疏風宣肺散熱為主,多數醫家用枇杷清肺飲加減,以枇杷葉、桑白皮為君葯,宣降肺氣,疏散肺熱。而梁蘋茂[2]用辛涼輕劑桑菊飲宣肺達邪,清營透疹。亦有醫家自擬新方,或喜用他葯者,如陳洪緒[3]基本方: 枇杷葉、荊芥、防風、僵蠶、桔梗、連翹等,或加薄荷 蟬蛻增強疏風清熱之力。李賽美[4]善用祛風葯,常加防風、白芷、白蒺藜、白僵蠶等輕清上揚,善走頭部,既引營衛氣血暢行於頭部經脈,又引葯上行。11.2.1.2 注意清熱除濕 現代醫家認為,陽明經上行於頭面,若素體胃腸有熱,或暑熱侵犯胃腸,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使胃腸積熱或脾失健運而濕熱內蘊,積熱循陽明經上行,郁聚毛孔則發本病。主要表現為皮膚油膩不適,皮損為丘疹,或膿皰囊腫,色紅腫痛,口乾,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眾醫家治療多注重清熱利濕之法,但用方各異,其中茵陳蒿湯應用比例較高,多用茵陳、茯苓、澤瀉、生苡仁等。而劉升堂[5]以葦莖湯和五味消毒飲加減。張秀美[6]認為南方地區濕熱蘊結為其主要證型,用薏苡竹葉散合仙方活命飲加減。劉瓦利[7]擅用黃芩、黃連、黃柏、苦參清熱燥濕。梁貽俊[8]主張健脾化濕清熱,方選四君子湯加黃芩、黃連、銀花、連翹。11.2.1.3 重在解毒消癰 痤瘡的病機關鍵從風、熱、濕、毒、痰、瘀考慮,但不論何種因素為主,都可視為「毒」,熱毒之邪貫穿其始終,故解毒消癰之法用於各型之中。藥效分析,銀花、連翹既有疏風散熱之功亦有解毒消癰之效;生苡仁、黃連、大黃、生山楂等品都具清熱解毒消癰之能。或有表現以膿皰、炎性丘疹為主,皮疹鮮紅密集,伴面紅、口渴、煩躁、便干,舌紅苔黃,脈數,此為熱毒甚者。故有醫家主張熱毒型、熱毒壅盛或熱毒蘊結之分型,多用五味消毒飲為主方,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蛇舌草為主葯,清熱解毒,消癰散結。11.2.1.4 兼以活血化瘀 「毒」與「瘀」是痤瘡治療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從各醫家的治療經驗中可看出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治法。經統計,使用頻率較高的藥物即為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葯。治療中根據不同原因,有所側重。肝氣鬱滯明顯者,以疏肝解郁為主,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加減。熱毒煎熬津液,凝聚為痰之痰瘀證,痤瘡經久不愈,以化痰逐瘀散結。痤瘡的發生與月經周期有明顯關係,經前皮疹增多,經後緩解者,即為沖任失調,氣血失和,治宜調理沖任,多用益母草、女貞子、當歸、丹參。11.2.1.5 不忘補虛健體 多數醫家認為痤瘡為正盛邪實之症,然亦有學者從虛證出發,提出補虛之法。其中多主張素體陰虛火旺為根本原因,選知柏地黃丸加減。另余曉琳等[9]認為腎陰虧虛、肝氣鬱結是女性患者纏綿不愈的原因,治以疏肝理氣,滋腎養。而陳漢章[10]主張肝經虛熱,治以滋養肝血,調攝沖任,方以四物湯加減。梁蘋茂[2]將其分為虛實兩端,又根據患者兼症分:脾虛濕困證、腎虛不榮證、氣血兩虧和肺腎陰虛證,分別予參苓白朮散、萆薢分清飲、八珍湯和參麥冬湯加減治療,並注意瘡口不易癒合者,重用黃芪托瘡生肌。李燕等[11]分期治療,認為後期患者多脾腎虛弱,治以健脾補腎,兼清余邪,二至丸合參苓白朮散加減。11.2.2 外治法 隨著技術手段的提高,中醫外用藥物治療痤瘡的方法早已多樣化,洗劑、膏劑、面膜、熏蒸、噴霧、凝膠等。筆者發現外治亦遵循辨證原則,但多用清熱解毒、活血散結之法。11.2.2.1 清熱解毒力強 對皮損較多,病變較嚴重者,多配合外用之法,故清熱解毒之力較強。常用藥如:硫磺、大黃、苦參、黃連、連翹、野菊花、銀花、蘆薈、滑石等,甚用輕粉、爐甘石、冰片。風熱犯肺,丘疹較密集者用薄荷、牛蒡子、蟬蛻等疏散風熱,透疹解毒。11.2.2.2  兼顧活血散結 痤瘡的發展從丘疹、結節、囊腫、瘢痕到色素沉著,均需活血行瘀。常用藥有丹參、赤芍、當歸、丹皮等,生大黃亦有活血行瘀之效。亦常用蒲公英、天葵子、白芷、皂刺活血排膿,夏枯草、浙貝母消腫散結。11.2.2.3 注意美白祛瘢 患者多擔心愈後留有疤痕或色素沉著,故需注意美白祛瘢,白芷、茯苓、僵蠶、白附子等葯具有此功效。梁貽俊[8]外治痤瘡之經驗喜用僵蠶、冬瓜仁、桃仁、白芷以減輕色素沉著。12 案例12.1 「wq7659」:某某,被痘痘困擾3年之久、黔驢技窮、幾近絕望之時。 處方(淡附子25g 甘草25g 生地黃100g 炒白芍75g 桂枝50g 當歸50g 牡丹皮50g 丹參50g 僵蠶50g 荊芥25g 紅花25g 炮姜25g 桔梗25g 川芎25g 炙麻黃25g)。 用法:5劑,煎服,每天一劑。 效果:原本經常泛油的皮膚不油了,長出來的痘痘也很快消退了,之後也幾乎不長新的了,只是在熬夜後偶爾散發一兩顆。我服藥前的癥狀主要是長比較大的包,炎症的表現比較明顯,而且有較大的硬結,痘痘成熟後會出膿。服此葯後很明顯的不再長類似的大包了,但是如果一值班、熬夜,偶爾還是會有散發的幾顆,但比起之前確實好多了,痘痘數量少了,也比以前的小,痊癒也快,也基本沒有硬結。(附「註定是庸醫」的方解:主要是《成方便讀》的陽和湯:以熟地大補陰血之葯為君;恐草木無情,力難充足,又以鹿角膠有形精血之屬以贊助之;但既虛且寒,又非平補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溫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領熟地、鹿膠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營,麻黃達衛,共成解散之勛,以宣熟地、鹿角膠之滯;甘草不特協和諸葯,且賴其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上則化耳。附子引火歸元,牛膝也可以引火下行,前提是有火。所謂子可養而不可害,賊可驅不可留。)12.2 「suannai78」:我用「杏林一壺春」戰友的桃核承氣湯合升降散方治痤瘡配防風通聖丸有一定效果:桃仁,桂枝,白芍,甘草、芒硝,大黃、 薑黃、蟬蛻、僵蠶、枳實、茯苓、地膚子、白芷、皂角刺、枇杷葉、桑白皮等。此方外透內達,使邪有出路,風痰濕瘀通治,且不涼遏,如果虛多可加黃芪;濕多可加虎杖、公英;久用可加党參護胃以助力;生薑、大棗根據情況取捨,大棗一般我不放,嫌其滋膩。12.3 小馬歪歪:我最近做了個藥丸.治療痤瘡.方子如下:桑葉 僵蠶 白芷 花粉浙貝母 夏枯草 川芎 升麻 茯苓 薏苡仁 桔梗 蒲公英 地丁 皂角刺丹皮 赤勺 澤瀉 川牛膝 苦參 甘草 牡蠣.按照一定比例做了藥丸。一般痤瘡都是慢性的.先吃上1~2月再說。12.4 「pangyongyeh」:用荊防敗毒散合三拗湯補中益氣湯陽和湯治療痤瘡:荊芥15g 防風15g 川芎8g 茯苓8g 羌活8g 獨活8g 柴胡8g 前胡8g 枳殼8g 桔梗8g 甘草5g 麻黃8g 杏仁5g 葛根15g 熟地8g 鹿角霜8g 乾薑8g 肉桂8g 白芥子8g 党參15g 黃芪15g 當歸8g 炒白朮8g 陳皮8g 升麻8g 水煎服或散劑分服,療程1~3個月為宜。如此這般都可根治不複發。脾腎陽虛、風寒挾濕毒為其病機。12.5 「978679519」:治痤瘡的方法一般都是用祛風解毒、兼以祛瘀活血的方子,效果也不錯,也許是我的病人與地域和飲食習慣有關吧,總之一般不會用附子之類的大熱葯。辛味葯有散瘀作用,所以也是要用的,我常用的方子是自已擬定的加味消毒飲,組成藥物為;七葉一枝花、白芷、桑葉、赤芍、銀花、菊花、連翹、蒲公英、紫背天葵、香茶萊、決明子,一般服藥一到兩個星期即有明顯療效或治癒,對於伴有嚴重感染的,就用仙人活命飲。 近來治療的三例嚴重痤瘡患者。二例是青年女性是發病幾年不愈,滿臉痤瘡,嚴重影響容貌,多方治療不愈的病例;其中一例為女警,服藥一周後,因工作原因過了十多天複診,複診時己判若二人,如果她不是穿著警服來診,我已經看不出她是來治療座瘡的。還有一例是嚴重感染化膿伴硬結疔瘡樣的男性,己用西藥月余,用過藥物包括高新抗生素以及抗厭氧菌藥物外用,一診用上面介紹的方子,但療效不明顯,二診改用仙人活命飲,七天後減輕,再七劑基本治癒。12.6 是微 :痤瘡的病機在濕、寒、瘀、熱。有個老師的酒藥方:虎杖25g,地龍數條,配50度以上的酒,泡三天即可,每日二次,每次5ml,服三個月即可。中間有個爆發期,然後又慢慢消退。地龍的量視痤瘡的顏色深淺而加,色紫暗者,量多。12.7 愛秋:關於「汗出見濕,乃生痤痱」。我曾經治過一個非常典型的病人。女性,20多歲,白領,盛夏時勞後大汗出,回家洗澡後立即吹空調,當風而卧。次日即發現背部遍生紅疹,瘙癢,破後有白色脂狀物,遂來我處求醫。問過病史馬上想到的就是這句條文,再觀舌脈,舌略紅,苔薄白微黃,脈弦細。汗出則腠理虛,濕氣得以入,復遇寒邪,濕氣鬱而不出為病。故當實血絡,開腠理,則濕氣自出。予四物湯養血,薄荷、白芷、防風疏表,羌活引經並能發散表邪,甘草調和諸葯。葯後病人未複診。數月後,因月經病來求醫,訴上方服後不到一周,後背即平滑如初。因為平時從來不看皮膚,其實對這個病是沒經驗的,但是問過病史後,感覺這個病人完全是按書上得的病,也就依內經之意處方,果然獲效。12.8 「dxb880206」:用經方柴胡家龍骨牡蠣湯效神最後附巍子記述基層老中醫視為獨到隱秘的「根據陽經在頭面部的分布區域酌加引經報使葯」歌訣:
推薦閱讀:

米諾環素(美滿)治療痤瘡
粉刺和青春痘痤瘡怎麼出現的
治療激素臉的小技巧你知道多少?
痤瘡
痤瘡與性格有關係嗎?

TAG:痤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