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江力:「思想者」林非

江力:「思想者」林非

(2010-11-04)

真是不敢想,我們敬愛的充滿青春活力的林非先生,也有八十歲了。先生的博士弟子們給先生出了一本精美經典的讓人驚嘆的《思想者的心聲》,還有一本《生命的意義》獻給先生八十華誕,真是一份很用心的心意。說到林非先生,真是慚愧,與先生相遇多年,卻沒有一篇像樣的文字寫過先生。從內心來講,我對於先生不會沒有一點感受,但是真正坐下來,卻如千頭萬緒,如見高山流水,「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真讓我有無從下手的感覺。 仔細想來,我也只有兩篇文章中順便寫過幾筆,一篇是五年前的《中華讀書報》「家園副刊」上,「這使我無比感激第一個近距離講王瑤故事的人,林非先生,對,就是1981年與蕭軍、戈寶權、吳組緗一同應邀參加美國『魯迅及其遺產』會議的學者、散文家林非,是他使我懂得什麼是王瑤意義,什麼是民族精神資源」。 另外一篇是六年前的《美文》,「林非先生的《話說知音》無疑是一篇美文,為青年人所喜愛,文中的伯牙、鍾子期是音樂上的知音。這也使我不由得感到,林先生是青年人的知音,而以他終身從事的中國散文研究與創作,魯迅和現當代文學研究這項事業而言,他又是散文的知音,魯迅跨時空的知音」。 「對於我們青年人來說,林先生也是我們的知音。他無私地幫助我們,引導我們,啟發我們學習、研究、創作與思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時間,用自己的智慧、知識和人生的經驗,點燃照亮別人。在當今物慾橫流的時代,這又是多麼的難能可貴而寶貴」。這段文字的源起,是我閱讀了林非先生的文化隨筆《話說知音》後,又恰逢此文作為閱讀理解題的範文,入選《2002年高考語文試卷(全國卷)》,當時我手頭正在寫關於魯迅的一篇文章,由「知音」話題和魯迅研究家林非入手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往事,或者歷史,不得不讓我翻閱人生這本厚厚的大書,關於林非,還有自己…… 林非先生,出生在風雲變幻的三十年代的現代中國,他是一個經歷過由富裕人家走向家庭困頓的人,少年時代,閱讀魯迅的《吶喊》,刻骨銘心,感同身受。知書達理、深明大義的母親,用她慈愛、善良的愛和驚人的毅力,全力支持林非在家鄉修完私塾,念完小學、初中課業,即奔赴上海,在吳淞中學高中求學。少年林非,歷經人生的困苦和家庭的變故,他已逐漸走向成熟,並已受到盧梭平等思想的啟蒙,同時,他熟讀儒家經典《孟子》而獲得不盲從迷信和獨立思考這一影響一生的重要信念。1949年2月,他進入解放區的華中大學,旋而參加渡江戰役,別人都在忙於提干,建設小家庭,一心想求學的他,在強烈的求學願望中,放棄馬上可以見到的美好的前程,於1952年作為「調干生」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作為南中國的文化重鎮,復旦大學雲集了可以和北大媲美的如方令孺、劉大傑、郭紹虞、周谷城、蔡尚思、賈植芳等名師,把年青好學、最愛讀書的林非帶入廣闊的天地;經過大學勤奮的讀書、認真嚴謹地修習課業,1955年冬,他圓滿完成學業順利畢業,並進入在美麗的京西燕園辦公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文學研究所,從研究魯迅入手,精讀《魯迅全集》,並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把《全集》里提到的所有典籍都找來閱讀,包括我國古代的經史子集,以及外國的文學、哲學、歷史等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與文獻。每天他出入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文學研究所,漫步於湖光塔影的北大校園,渡過了最為幸福的求知研究的時光。「文革」結束後,他主持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魯迅研究室和《魯迅研究》的工作,開始了他一生最為輝煌的魯迅和中國文化研究。 1962年,林非先生髮表的《論〈狂人日記〉》,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成為了李何林、王瑤、唐弢這一代之後魯迅研究的學術新銳之一,非常遺憾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中斷了這位年輕有為的學者的研究,但他並沒有因此停止對中國文化與人類未來命運的思考,文革一結束他馬上就投入學術研究與工作,並且迅速拿出了讓學界和文學界吃驚的科研成果,1986年,五十五歲的他才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導師。他先後出版了《魯迅前期思想發展史略》、《魯迅小說論稿》、《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魯迅》等多部專著,1981年,由中央主辦的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林非被選作紀念委員會委員,並由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點名,與劉再複合著《魯迅傳》,作為紀念魯迅誕辰百年的獻禮之作。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他為博士生教學而撰寫的《魯迅和中國文化》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重大成果,成為他魯迅研究的收山之作,被學術界譽為當代魯迅研究的一座高峰,1981年他應邀參加美國「魯迅及其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1993年應邀去韓國漢城、日本等多國參加「魯迅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究會等重要會議,九十年代後期,眾望所歸當選為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茅盾、周揚等為創會人),成為了當今魯迅研究的權威。 1977年,新時期伊始,他受命與研究所的同事一起,編輯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散文選(1-7)卷》,因此閱讀了幾千萬字的作品,做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從而走入中國散文研究之路。1978年、1980年他先後出版了《現代散文六十家札記》、《中國現代散文簡史》兩部專著。作為新時期較早的散文專著,《札記》一書的發行量竟高達二十萬冊,而《史稿》作為第一部中國現代文體史,具有中國現代散文研究開山之功。此後,他先後出版了《散文論》、《散文的使命》、《林非論散文》多部散文專著,都成為了中國散文研究與創作界最為重要的著作,他還主持編撰了《中國散文大辭典》、《中國當代散文大系》、《中國現當代散文三百篇》,為中國當代散文作為中國文化主流進入社會公共視野和文化構建做出了傑出的貢獻。1986年、1991年他先後赴日本東京大學「現代文學研究對話會議」、韓國漢城「國際散文研討會」,並分別發表主題演講。1986年,他在《文學評論》發表並迅速被《人民日報》轉載的《散文創作的昨日與明日》,對中國散文「十七年」的研究有破冰之舉,文學史家認為,此舉推動了全國對於散文的討論,是當代散文史重要的一筆,是「里程碑式的篇章」,使中國散文走向健康成長與全面繁榮發展之路,奠定了他作為中國重要的散文理論家的地位,被文學理論界稱之為「林非現象」。 他不僅在散文理論、散文史研究上有卓越建樹,而且身體力行,創作了大量的散文、遊記,先後結集出版了《訪美歸來》、《絕對不是描寫愛情的隨筆及其它》、《林非散文選》、《西遊記和東遊記》、《林非遊記選》、《雲遊隨筆》、《令人神往》、《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記》、《離別》、《人海沉思錄》、《春的祝願》、《話說知音》、《火似的激情》等二十餘部。他的作品《離別》被稱為「當代《背影》」,作為「大家文叢」重頭作品《生命的意義》,成為2010年中國最受關注的散文力作之一,因創作歷史文化散文《詢問司馬遷》、《浩氣長存》,而被資深文學評論家譽為中國知識界最清醒的「思想者」。 近年來,林非先生專註「五四」、「現代觀念」,關注中國文化的從傳統到現代化,他在西方方文化方面的思考以及「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給散文界、文化界、學術界帶來嶄新的視角。回憶錄《半個世紀的思索》、《讀書心態錄》展示了他完美而智慧的人生。而先生自謙「只做了一點微小的事」(《愧為學者》),真令我輩汗顏。 寫到這裡,我有些茫然,這樣泛泛的文字,哪裡寫得出先生的魅力與風彩來呢?此時,我不由想起關於先生的幾個細節。 1999年,我參予組織編輯了《二十世紀中國著名作家散文經典》,負責作家資料、選題和編輯,有百位在中國現當代有重大影響的海內外作家入選,由於出版人與主事人法律意識淡薄,諸多作家版權未能取得授權,被包括巴金先生在內的二十九位作家提出訴訟,《羊城晚報》一文登出,《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中國青年報》紛紛以整版作深度報道,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其省新聞出版局和出版社的負責人請我們幫忙與協調,我們輾轉找到了林非先生。他匆忙送走了幾位來訪的作家,接待了我們幾個不速之客。我們說明了來意,林非先生安慰我們,不要著急。他首先肯定了此書編選的質量,認為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二是出版社錯了。改正就好,不必對簿公堂,該付稿酬或是送樣書應馬上辦好;三是作家與出版社本著相互諒解,尊重知識產權和國家法律的基礎上儘早達成共識。他爽朗的話語與不時的哈哈大笑,使大家一下子放鬆了許多。他雪白如絲的銀髮,紅潤豐滿的臉龐,透出一絲高貴的英氣,可以看得出,先生青年時一定十分英俊、瀟洒。他言談之中,寬容、大度、儒雅,透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帥氣。出版社王副總編十分感動。我暗想這大概是人格的魅力吧!這樣的教育要比上十次空洞的政治說教和道德修養課好得多。我們走出他簡樸的小廳時,已是晚霞滿天時。後來,經過與訴訟作家調解之後,並經過中國作家協會權益保障部協調,每位作家獲得了賠償,而林非先生拿到後,立即捐助給希望工程。他說,現在國家法制健全了,作家權益得到保障,對新聞出版部門也算是一個教訓,這樣可以促進工作。先生的高風亮節一時為朋友們所傳誦。 2002年4月至5月間,由北大中文系等單位主辦,溫儒敏、曹文軒老師指導,我和瓊虎具體組織實施的北京大學首屆「中國散文論壇」,先生作為中國散文學會會長,給予了不少無私的幫助。不久後,他和他的夫人約見,這位以《冰心傳》、《廬隱傳》、《蕭紅傳》「三傳」知名的,和蕭紅童年有著同樣經歷的作家肖鳳,本名趙鳳翔,是中國傳媒大學的著名文學教授,有很多「故事」,如北師大中文系畢業,和趙忠祥二人選入中央台,不喜歡這份工作又「拒絕當播音員」;某央企超大媒體領導問這位「傳媒師太」節目意見,她認真的說「貴台天氣預報最好看」;她告訴我們潛心文化研究與讀書,別迷信電視媒體,誰都可以三個月露臉准成名;會議散會後同班同學的國家領導人,剛要躲沒想到她躲的更快;別人當政協委員都很高興,自己卻「求領導免自己區政協副主席」,我們開玩笑如堅持到今天全國政協副主席都幹上了。這位單純善良乾淨的近乎幼稚的肖鳳老師,故事之多一時成為好友們善意的笑談。

那天,先生和肖老師在酒樓作東請我吃飯。我久聞先生的好客熱情,對學生更是如此。我記得那天有「鱖魚」、「松仁玉米」、「牛柳」,更有一道十分有名的酥軟香濡的「東坡肉」,先生與肖鳳老師共叫了一份,為我叫了一份,看到兩位老人相敬如賓、相濡以沫的情景,我內心十分感動,幾十年來老人相依為命,他們和湯一介樂黛雲老師是我見過世界上最和美的夫妻之一。我與肖鳳老師談的較多,先生說話很少,他總是讓我多吃,說年青人太累,多吃點補充營養。後來我從師兄學姐那裡知道,先生在為學生上課之餘,還經常親自下廚,讓學生去他們家裡打牙祭「解解饞」。學生們思謀請先生一頓而不易得,一次先生過生日,博士們有備而來,秦弓(張中良)、倪邦文、李曉虹、王兆勝、肖力幾位的「小動作」還是被先生髮現了,而帳單最後還是被早有警覺的肖鳳老師搶下來了。先生的錢並不多,房子也不夠大,他的重視養生觀來自母親的言傳身教,他的慷慨是覺得學生們經濟都不寬裕,還要成家要小孩,而他有固定的工資,對生活也要求很少,除了讀書、寫作、研究,沒有更多需求。他認為人這一生得到的已經夠多,吃掉了這麼多糧食與菜肴,而對人類的貢獻這麼小,覺得有「悲愴之感」。他一生讀了這麼多書,也寫了這麼多書,作了這麼多研究,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德才兼備的人才,他的博士都開始做博導帶博士了,弟子們在教授、研究員、編審、館長、院長的崗位上都成為了各個領域的權威和學術帶頭人,先生卻還真誠地自謙「愧為學者」。 2003年,我編撰了兩本書,一本是《中國散文之講演、作品及評析》,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的,一本是《魯迅報告》,新世界出版社出的,不僅受到了先生的啟發,而且獲得了直接支持和指導。兩本書完成後,我先後求先生寫序,他都愉快地答應了,並且非常認真地通讀了書稿,寫下「充滿歷史感」厚重的序言,獎掖後學之心躍然紙上。他在序文中客觀地評論了中國散文和魯迅研究的過去、現在,並且滿懷信心與希望的直面「21世紀」。 我自幼好讀書不求甚解,十分注意閱讀的快樂而不肯動腦,更疏於多動手,先生髮現這個問題,鼓勵我勤寫、多練筆,多思考。他經常主動打電話,問我在做什麼,藉機催我多寫,我每寫一篇他必親自閱改,然後改定後推薦給一些報刊發表。非典期間,在先生的感召和壓力下,我一股作氣寫了五篇散文,質量也說得過去,一來緣於我在「非典」期間逃離工作的「心凈」,二來是林非先生的影響與催生。當我面臨挫折時,他又能安慰我,給我勇氣和力量。我沒跟先生科班地讀過書,他像對待一個學生、子女、朋友一樣對待我這樣一個喜歡以讀書研究為業的人微言輕的年輕人。我一生竟然幸運的遇到林非先生,他和我最為敬愛的中國文化大家湯一介先生、中西文化大家樂黛雲老師、語文教育權威溫儒敏老師一樣,是我的最為重要的親人之一。 我對許多比自己更年輕的朋友講,認識林非先生的貢獻與價值,不僅僅是他對中國散文理論批評與創作、魯迅研究與中國文化研究上的成就,更重要還在於他是一個有思想的學者和作家,可以說他是一個思想家,是真正的人民「知識分子」。他畢生追求的人的平等、自由、民主與科學精神、他極其推崇「現代觀念」,他關注民生與勞動大眾,他對封建帝王專制統治和中國文化與社會中的封建專制的批判,堅決徹底且持之以恆,對於盧梭的《忤悔錄》,對於貝多芬、托爾斯泰等西方文明中的傑出代表,他是十分肯定與推崇的,他研習文史哲經而不盲從盲信,他深通西方文化而不拘泥希臘羅馬,他既追念古人又關注今人,既關心國內又放眼世界,他對人民大眾始終保持著一種「人文情懷」,是一種徹頭徹尾的「人間情懷」。

今年是先生從事魯迅與中國文化研究五十五周年,也是先生走過人生的八十年風風雨雨的難忘歲月,秦弓、曉紅、兆勝、亞平師兄師姐編的《思想者的心聲》和我主編的「大家文叢」《生命的意義》是獻給先生的一瓣心香。唯有一點我們還值得欣慰,我們「腳踏大地,仰望星空」,努力讀書、學習與工作,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有意義、有建設性的小事,為人類和我們偉大的祖國在中華文化復興前夜盡自己的一份責任與力量。

在林非先生的深邃而赤誠、堅定、自信而有神的目光里,我們看到人類與中國文化的未來和希望。我們都在先生的慈愛、溫暖、善良、憐憫的視線里······

江力

推薦閱讀:

王家衛需要對「風格」越獄 | 葉匡政的共識網·思想者博客
蕭功秦:思想碰撞在台灣
我總是會認為別人做事情別有用心,不由自主的往壞的方面想。這是什麼心理?如何調整?
思想也會生病可能你想不到
高瑞泉:儒家社會主義,還是儒家自由主義?———愛思想: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TAG: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