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城慶2500周年·歷代名人(甲篇)②】——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

劉濞 即山鑄錢 煮海為鹽

  吳王劉濞(前215- 前154),是漢高帝劉邦的二哥劉仲的兒子,曾經被封為沛侯。在英布反叛時,劉邦親自領兵前去鎮壓,當時劉濞才二十歲,就作為騎兵將領跟著去平叛。其後,劉邦將劉濞封為吳王,統轄東南地區的三郡五十三城。

1他的功績即山鑄錢 煮海為鹽締造揚州首次鼎盛  當時國家允許地方鑄造錢幣,吳國有銅山,劉濞就招徠各地的流亡人口到這裡來鑄錢,吳國的錢幣在全國各地都可以流通;吳國又鄰近東面的大海,可以煮海水為鹽,並可以運輸到內地去賣錢,因此財政收入很豐裕,老百姓也沒有過重的徭役負擔。  劉濞注意籠絡人心,由於有銅、有鹽,吳國的老百姓不用無償服役,凡是承擔徭役的人,都能夠領取一定的報酬,也很樂意。  逢年過節吳王都去慰問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賞賜一些民間的窮人。遇到其他郡國官吏來追捕逃亡人口,吳國一概加以拒絕。劉濞這樣經營了三十多年,所以在當地有很大的號召力。同時身邊也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有像枚乘、鄒陽、庄忌等文人學士,也有一些軍事人才。  南朝時期的鮑照在《蕪城賦》中形容揚州「當昔全盛之時,歌吹沸天。孽貨鹽田,鏟利銅山。才力雄富,士馬精妍」,正是漢初吳國鼎盛時期的繁華景象。

2七國之亂諸侯日漸驕橫漢景帝削郡釀禍  西漢官員晁錯本來就是太子劉啟的手下人,曾經多次向漢文帝建議削減吳國的地盤。文帝都不忍心,因此吳國的態度越來越驕橫。文帝死後,漢景帝劉啟即位,晁錯擔任御史大夫,他又提出削弱諸侯王的建議,他說:「當初高帝初定天下,弟兄少,諸子弱,只好大封同姓王,封給齊王七十二城、楚王四十城、吳王五十餘城,幾乎分掉天下的一半。如今吳王因為有太子的過節,假裝生病不朝,按照古法就應當嚴厲懲罰。文帝不忍心,賜給几杖,夠寬大了。但吳王不改過自新,反而更加驕恣,公然即山鑄錢,煮海為鹽,引誘天下逃亡人口,企圖謀反。如今削弱他,會造反;不削弱他,也會造反。削弱他,造反快,禍害小;不削弱他,造反遲,禍害更大。」  漢景帝聽取他的建議,開始削減諸侯王的封地,先削奪楚王的東海郡,然後削奪趙王的常山郡,又削奪膠西王的六個縣。  就在西漢朝廷討論削奪吳國封地時,劉濞也在擔心削地不停,馬上就要輪到自己,準備組織反抗。他想與其他諸侯王結成聯盟,聽說膠西王勇猛,喜歡軍事,一些諸侯王都怕他,於是就派出大臣應高去遊說膠西王。膠西王同意之後,吳王又親自到膠西去當面結盟。於是膠西王派出使者邀請齊國、菑川國、膠東國、濟南國參與聯盟,他們都同意參加。  各個諸侯王因為最近都先後被削奪封地,受到很大震動,他們都怨恨晁錯。等到朝廷削奪吳國會稽郡與豫章郡的文書到達時,吳王首先起兵,殺死朝廷派來的官吏。膠西、膠東、菑川、濟南、楚、趙等六國也都一起造反。這就是「七國之亂」。七國之亂

3劉濞兵敗吳軍糧餉斷絕吳王劉濞命喪東越  當七國造反的消息傳到京城,漢景帝一時也慌了手腳,他先下令殺掉晁錯,同意恢復諸侯王原先的地盤,並派出使者去宣布詔令。可這時劉濞卻不肯向使者下拜、接受詔書,他說:「我已經做了東帝,還要向誰下拜?」  漢景帝看到無法妥協,只好採取強硬措施,他看到吳國的軍隊攻勢猛烈,難與爭鋒,就採納部下的建議,深溝高壘,堅守城池,閉門不戰,同時又派出輕兵去斷絕淮河與泗河的水上交通,切斷吳軍的糧食運輸線。  吳軍渡淮以來,兵鋒銳利,曾取得過一些勝利,就想乘勝而前。但是由於漢軍固守城池,多方牽制,吳軍既攻不進漢軍的營壘,又不敢直接西進,與漢朝的軍隊處於僵持狀態。最後吳軍糧餉斷絕,士卒多餓死叛散。劉濞看到形勢不好,只好與其部下的壯士千人趁夜逃走,全軍因此潰散。他渡過淮河,經過丹徒,投靠東越。東越軍隊也有一萬餘人,他就在這裡派人收聚逃亡的士卒。西漢朝廷派人用利益引誘東越王,東越王就欺騙劉濞,當劉濞出來慰問士兵的時候,被東越人殺死。

4後人感恩開通運鹽河他成揚州「財神爺」  儘管吳王劉濞在與西漢朝廷對抗的戰爭中失敗,但是那畢竟只是當時上層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衝突,揚州的老百姓並不注意他的政治成敗,卻記住了他對於揚州地區經濟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萬曆揚州府志》記載,吳王濞也曾經開邗溝,自揚州茱萸灣,通海陵倉,到達如皋蟠溪。他煮海為利,鑿河通道,目的是運銷海鹽。劉濞開挖的"邗溝",就是運鹽河,它經過泰州,到達如皋,就是後來通揚運河的前身,對揚州的經濟與交通,發揮過重要作用。  清朝乾隆時期,揚州人在邗溝大王廟裡面供奉了兩個神像,一個是吳王夫差,另一個就是吳王劉濞。揚州人還將邗溝廟稱為"財神廟",將劉濞視為財神之一。邗溝大王廟揚州人還稱其為「財神廟」作者 張連生《揚州歷代名人傳》(廣陵書社出版)資料鏈接 揚州曾有兩邗溝  緣水而興盛的揚州,歷史上曾經開過兩條邗溝。除了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為人們所熟知外,300多年後的公元前179年,吳王劉濞也曾開鑿過一條「邗溝」。相關記載首見於《宋史·巻九十六》:「吳王濞開邗溝通運海陵」。  在清康熙修撰的《江南通志》中,同樣有引用《惟揚志》記載:「吳王濞開邗溝自揚州茱萸灣通海陵倉及如皋蟠溪,此運鹽河之始」。   在《中國國家地理》中,對「通揚運河」這樣解釋:貫通江蘇省南通、揚州2市的人工河道。古稱邗溝。始建於西漢文景年間(公元前179—前141),由吳王劉濞主持開鑿。  「第二條邗溝」的水道走向是東西向,而「第一條邗溝」則是南北向。也就是說,吳王劉濞開的邗溝與吳王夫差開的邗溝,兩條水道的聚江會點是茱萸灣,並由此分岔——一道向北至樊良湖(即今高郵湖),一道向東入運鹽河(即今通揚運河)。  「第二條邗溝」是劉濞時代的名稱,因為這條水道的作用主要是運鹽,所以後來乾脆就叫古運鹽河、運鹽河等。到了清宣統元年(1909),官方改稱該水道為「通揚運河」,並一直沿用至今。

城慶2500周年曆代名人城慶辦 、《揚州日報》全媒體部聯合製作


推薦閱讀:

【古兵】《三國》九大名人冷兵器
名人八字.[甲日干]
歷代名人鑒藏印
理想名人名言名句

TAG: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