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孔子與獅子

【老子、孔子與獅子】  關於政治,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他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在上位的人應該少管事、清心寡欲,而讓人民去自我發揮、自我實現。  孔子也談「無為而治」,他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但他的「恭己」――在道德上做人民的表率,顯然要比老子的「清心寡欲」要積極一些,而且他舉舜為例,而舜就像《新序》所說:「舜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這又表示身為一個領導者應該授權給能臣,切忌凡事躬親,什麽都想一把抓。  「無為而治」其實是一種高明的領導藝術,可惜的是放眼中國或全世界,在過去漫長的帝制時代裏,能做到「無為而治」的皇帝可說是鳳毛麟角。反而是在自然界,有不少動物是老子和孔子的 「信徒」(應該說是「先行者」較恰當),萬獸之王的獅子就是一個例子:  獅子是唯一群居的貓科動物,通常有一頭獅王、幾只母獅和更多的幼獅組成一個群體,偶而也有幾頭得到獅王默許的雄獅。獅王雖然長有一頭誇張的鬃毛,而且力大無比,但它很少參與狩獵,不過由母獅辛苦獵得的獵物卻歸它率先享用。對幼獅的「教養」,也幾乎都是母獅的責任,它大部份時間只是懶洋洋地躺在族群的外圍,幼獅爬到它身上玩耍,甚至搶它口中的肉,它也沒有什麽反應。從某個角度來看,獅王可以說是一個不負責的丈夫和父親,甚至還是個「大男人主義」者。  但獅王並非什麽事都不做,它會以尿液去標記宣示族群的領域,驅趕入侵的外敵,但通常只需甩一甩鬃毛,發出吼聲,敵人就會知難而退。它在族群裏「不管事」,其實是一種「無為而治」。動物園的觀察顯示,在母獅待產時,將易怒的獅王帶離,那麽生產後的母獅不僅無心照顧幼獅,幼獅的夭折率也較高;但若讓獅王回來,雖然它什麽也沒做,母獅卻能安心育兒,而幼獅也都長得很好。單單因為它的存在,就為族群提供安定的力量,這不正是「無為而治」的理想境界嗎?
推薦閱讀:

中華智慧經典《孔子家語》·(第13~26)
「破四舊」挖墳狂潮:孔子墳被炸 岳飛墓遭刨
論孔子詮《易》的向度(楊慶中)
仁愛是孔子思想的精髓
84、信近於義,恭近於禮

TAG:孔子 | 老子 | 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