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最離奇的3個心理學實驗——第3個折射人性

心理學頭條號神奇小小歡迎關注哦,將持續更新認知心理學、《夢心理》系列文章,歡迎留言參與討論。

心理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實驗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組成,人類歷史上不乏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包括電擊服從、大西洋心理實驗,今天來介紹3個最為離奇的心理學實驗。

遲延滿足

遲延滿足這個概念最早由認知心理學家BurrhusFredericSkinner提出,他認為自控能力強的人甘於接受遲延的滿足,這類人群的綜合能力具有明顯優勢。為了證明這個觀點,他進行了一項實驗。實驗的對象是20名4-5歲的小孩,研究人員首先會給每個人發一顆軟糖,隨後會告知所有小孩,馬上吃掉軟糖將不會再給,等待30分鐘再吃將會獎勵兩顆。結果是大部分孩子選擇立刻吃掉,表現出了沒有任何顧慮,沒有任何壓力,無需過多思考的決定。但是仍有少數孩子選擇了等待,並且確確實實堅持了30分鐘,他們一般是四處走動、閉上眼睛假裝睡覺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這一點出乎了研究人員的預料,在心理學家們看來,幾歲的孩子應該很難有毅力剋制自己的慾望,並且他們應該沒有充分的理由抑制慾望,瞬間的滿足是屈服壓力的表現,也是正常表現。心理學家隨後追蹤調查孩子未來幾十年的發展,發現有耐心為了兩顆軟糖而堅持30分鐘的孩子在事業上有明顯的成功,其中不乏管理類人才,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出更強的調節、控制能力,心理學家用事實證明了抵制誘惑、遲延滿足的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

感覺剝奪

上個世紀60年代,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在研究人與外界的接觸聯繫時,進行了一項特殊實驗——感覺剝奪。實驗對象是從普通社交平台徵集的志願者,研究人員給每一個志願者戴上特殊透明處理的護目鏡,目的是干擾其視覺體驗,隨後用特殊的發聲裝置釋放單調的聲音,目的是干擾志願者們的聽覺體驗,並在手和腳上套上長紙筒和很厚的手套,目的是干擾、限制他們的觸覺體驗。最後志願者會分別被帶入什麼都沒有的實驗室,沒有任何東西,沒有任何聲音。研究人員負責記錄志願者的情緒表現,結果是大約幾個小時以後,大部分的志願者開始恐慌,甚至出現了幻覺,有人出現了呼吸急促,實驗也被迫中止,後續的觀察發現,參與實驗的人幾天後意識才完全恢復。心理學家們得出結論,人類需要同外界建立持續穩定的接觸,否則人會如同失去水和空氣一般,逐漸死去,人類的意識建立依託於同外界建立的有效連接。

情緒實驗

一位阿拉伯心理學者試圖解釋適應能力與壓力轉換的關係,反覆進行了多組殘忍的動物實驗,引起了巨大的社會爭議。最初他用兩隻剛剛出生的小白鼠進行實驗,其中A小白鼠單獨關在安全籠中,B小白鼠則和一條蛇關在一起,當然蛇的行動受限,無法傷害B小白鼠,結果是B小白鼠一度異常兇狠,但很快莫名其妙的死去,在他看來小白鼠實驗或許說服力不足,他又將兩隻剛剛出生的小羊羔分開放置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下,A小羊羔跟隨羊群生活在河流邊,安全且自由,B小羊羔獨自生活在小河邊,小河邊還拴著一隻狼,並且小羊羔時刻可以看到這隻狼,結果可以想像,B小羊羔根本無法正常進食,很快在恐懼中死去。隨後這位心理學研究者又用小狗進行重複試驗。他把一隻小狗獨自關在籠中,讓另一隻小狗當著它的面進食,籠中的小狗十分的焦慮、嫉妒,負面情緒的積累演變為了某種精神病症,顯然,對小狗而言負面情緒可以摧毀他的情感,甚至產生了精神困擾。這位學者認為,大多數情況下,壓力不會轉變為動力,生物的適應能力也不能由壓力激發而增強,但是他缺乏足夠的論證,人類在這種情況下會如何表現,當然也沒有人願意進行這些實驗。你們的盆友神奇小小,下期再見哦。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生物實驗室的翡翠鑒定入門
歸納法,演繹法,科學。
【警鐘】這樣的碗讓1歲女童患上白血病?有人做了個實驗,嚇傻所有家長
最有野心的科學實驗
母親的笑容對孩子影響有多大?韓國做了個實驗,無比震撼!

TAG:心理學 | 人性 | 歷史 | 實驗 | 人類 | 心理 | 折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