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推手中幾個關鍵問題

推手中幾個關鍵問題

關於捨己從人的問題,關於接勁和借勁的問題,關於蓄勁和發勁的問題,以及關於如何解決「雙重」的問題,都是太極拳推手訓練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也是必須正確對待和認真解決的關鍵問題。現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怎樣進一步理解和實踐。一、關於捨己從人由捨己從人到知己知彼,由知己知彼到引進落空、借力打人,是太級拳區別於其它拳術的主要特點之一。前輩太極拳家反覆強調,要以心使身,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這既是經驗之談,又是入門之經。1、捨己從人,首先在意,其次在身。在意,則是把自己主觀主義的思想成份捨去,使之符合客觀實際。在身,則是以具體的用意為支配,使自身的動勢與彼之心意、彼之來勢來力相順相應。彼之來勢多種多樣,變化萬千,來力也大小不等,長短不一,總要能順能應方為合度。不能,則說明方法不對或功夫不到。打手時,我意須在人先。無論彼勁如何變化,我意只讓其挨我之皮毛,不讓彼力貫穿到我勁之根。其方法,就是順隨。是周身內外的順隨,而不只是局部的順隨。能順隨,才能借力。能借力,才能斷彼之根、引進落空。反覆揣摩,認真實踐,經驗才能愈積愈多,周身才能愈來愈聽話,漸至得心應手。身能從心後,由己仍是從人。2、得機得勢是捨己從人的前提。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其實現的途徑,就是將太極拳的各項身法要領都做正確,如含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吊襠、松肩、沉肘、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腰脊斂氣、虛實分清等法則,都必須在長期的行工實踐中求得準確、自然而有機配合。初學者最好有明白老師具體指導,以求少走彎路。因為,太極拳的身法術語,與醫學解剖學的術語,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是不同的,而且因流派不同,要求也不盡相同。有些身法術語,只要求有其意有其勢,細微之處在外形上表現並不明顯。實踐中,每一動勢,先問一問自己上下內外合不合身法規矩。不合,就會氣勢散亂,就會有不能從人之時之處。因此,必須先將自己安排好,步動而身法不亂,手動而氣勢不散,這樣才能對彼勁隨轉隨接。3、揣摩捨己從人之術,須悟陰陽相濟之義。王宗岳拳論指出:「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又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粘」是我順人背,「走」也要求我順人背。其實質是講,捨己從人即是走又是粘。舍己的過程,可以是借力的過程,蓄勁的過程,引進落空的過程,也可以是發勁放人的過程。實踐中,須細心體認,彼之力從何處來,便以從何處借。久之則能借得徹底,蓄得充足,發得乾脆。二、關於接勁和借勁一些拳友在推手時,不懂得接勁和借勁的關係,掌握不好接勁的要領,不是接不住,就是借不到。乍一看,是單純的不會借勁的問題,實際上,從一搭手,錯誤就已經形成了。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在具體行工上,須注意以下幾點:1、要明確接勁和借勁的關係。接定彼勁是借得彼力的前提,若接不定彼勁,則借不到彼力。只有先將對方的勁力接住(當然有快慢問題),然後通過自身隨意機能的運化,才能實現引進落空、借力打人的目的。2、要掌握好接勁和借勁的時機。這個問題的解決,可以分這樣幾個階段:一是非大力不走,非大力不借。初學時,由於聽勁不靈,當自己形成了背勢,才知道去變化。故對彼之來力既接不住,又借不著,不是丟,就是頂。二是心不靜,氣不斂。對方剛一出勁,便急忙去橫撥或硬頂,或雖能撥開但仍借不到彼力。三是懂勁後,能有意識地在彼勁將出未發之際,一粘即定,既而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四是高手接勁,從容安逸。一舉一動意在人先,且全身處處都能接勁借勁,所謂「周身無一寸非太極」。3、要掌握好接勁和借勁的火候。首先是對方挨我何處,我心要用在何處,在何處聽清對方的虛實,在接觸點分清陰陽。其次是要以意接力(不要以力頂力)。對彼所出之力,不管是直的還是斜的,都要用意去接,用意即是不丟不頂、沾粘連隨,意與力合即是接定彼勁。在氣勢上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斷續處。一氣呵成,連而不斷,圓轉自動。這樣,才能使彼在不各不覺中落空。三是要周身能相順相應。接勁、借勁不僅是接觸點在動,周身內外都要與彼相順相隨。所謂「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尤其要動得均勻,動得與對方一致,一舉手沾連粘隨之意俱全。

三、關於曲中求直與蓄而後發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指出:「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李亦畬將其視為「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的前提條件之一,在《五字決》中作了進一步闡述,指出:「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而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由此可見,「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作為太極拳懂勁階段的要求,有其特定的含義和竅要。1、曲中求直,要求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在效果上,強調用張弓所蓄得的彈性力與對方出所之力合為一起而施於對方,實現借力打人的目的。有人簡單地稱之為「形曲勁直」。這樣講不夠完整,也不夠準確。「曲」為蓄,其特定的含義是指借人之力蓄好已勁時的一種得力狀態,而不是漫無目的的「曲」。如果未接定彼勁,未蓄好已勁,自己未得機得勢,則無論外形上是怎樣的曲,都不符合「曲中求直」之「曲」的含義。「直」,是「曲中之直」。自己的曲與對方的曲聯繫起來,有無數之曲,也有無數之直。「曲中求直」須隨彼勁的變化而變化,須通過「求」才能掌握。2、蓄而後發,講的是蓄髮勁的先後次序,強調的是蓄勁。只有蓄勁如張弓,才能發勁如放箭。實踐中應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要明白「蓄為合,為收」。合,即是周身內勁的聚合;收,即是周身氣勢的收小。太極拳講究一身備五弓,尤其強調五弓合一,內中須有彈性(五張弓在意不在形)。練習時,須將周身之氣斂入腰脊,注於腰間,使腰成為主宰。二是要注意「合中寓開」。蓄勁時,前意不可丟。蓄,不能成為丟、塌、散,不能使自己成為背勢。三是要「合之還能再合」。就是要做到收之還能再收,吸之還能再吸,蓄之還能再蓄。四是要「知已知彼」。蓄勁時,須將自己安排好,使自己得機得勢,須掌握住對方的勁力,蓄勁才能進行。五是要掌握好蓄勁的時機。在隨曲就伸的借力之中,吸進彼力,斷彼之根,使彼覺得進之不能,退之不敢。六是要「接定彼勁」。若接不定彼勁,則無從做到「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也就無從借得彼勁而為我所用。「曲中求直」與「蓄而後發」密切相聯,相輔相成。不論是揣摩「曲中求直」,還是練習「蓄而後發」,都要貫徹不丟不頂的原則,用意不用力的原則和由內到外的原則。四、關於解決雙重問題關於雙重問題,百餘年來,爭論不休,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指出:「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由此可見,「雙重」是由於虛實不清,陰陽不能相濟而形成的自身不得力的遲滯、占煞狀態。解決雙重問題,首先須明白陰陽之理。什麼是陰陽呢?陰陽是一個哲學概念,它代表事物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在太極拳術里,陰陽關係的實質體現在「粘」與「走」上。粘與走都須做到我順人背。粘與走能共同發揮作用時,稱為開合有致。李亦畲指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中求之」。在太極拳術中,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分者,開大也;合者,縮小也。其中皆由陰陽兩氣互相轉換,互為其根。開是大,非頂撞也,合是小,非躲閃也。在推手運動上,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能開合有致,便能陰陽相濟。其次,要提起全副精神。武禹襄指出:「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粘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精神提地起,身才能靈,氣才能斂,神才能聚,勁才能整。三是要嚴格分精虛實。雙重之病根就在於虛實分不清。二人打手,如果自己得機得勢,彼一發力,便會自行跌出,從而使對方莫明其靈妙。如果自己不得力,則放勁不暢。此時若勉強用力,也會因彈性不足,不能使對方清脆地騰空跌出。這時就要腰腿求之了。保持外形不變,用意識將周身所憋之勁鬆開,放到腳底,再從腳底下拿起來,撒放到對方身上,使彼在不知不覺中騰空跌出。這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一種練習方法。成功的前提即是分清虛實,不丟不頂。其難點在於,與彼勁相合且周身相隨,實現的途徑即是分清虛實。不但要使兩腰、兩腿、兩胯虛實分清,而且周身要有機地進行配合。開則俱開,開之還能再開。合則俱合,合之還有再合。如此則彈性不失,虛實相輔,陰陽相濟。能陰陽相濟,「雙重」之病可避也。


推薦閱讀:

[轉載][入籍] 關於加入外國國籍後持中國護照回國問題
Local Tuesday | 關於咖啡拉花的常見問題答疑
求前大師整理的從古至今算命先生不敢提及的問題
圖形推理之幾筆畫問題的解題技巧
領導者依法領導的三個問題

TAG: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