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興盛與衰落,起起落落貫穿中國文明


道教,是我國古代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魯迅先生曾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很多問題可迎刃而解。」由此可見,道教對我國封建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民風民俗等方面的深刻影響。

最初的道教是在東漢晚期由方仙道、黃老道演變而成在民間流傳的有組織的宗教形式,它與先秦的道家有著本質的不同,先秦的道家是一種典型的學術派別,注重的是個體的道德修養,道家的宇宙觀是對宇宙及自然的基本認識,道家思想強烈的超世情緒,也有別於道教所追求的長生不老。但道家的宇宙學說在漢代影響很大,在此之間逐漸形成的道教繼承了道家思想,並把它作為宗教創世神學的理論基礎。相傳東漢順帝時,老君降臨蜀郡鶴鳴山,以「正一盟威之道」傳授天師張道陵,使之教化百姓,從而創立了道教最早的一個道團——五斗米道,太上老君自然就被奉為鼻祖。東漢末年,象這一類自稱為「道」的宗教組織還有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張角借傳道廣招信徒組織武裝對抗朝廷,最終招致統治階級和封建地主武裝的剿滅,「太平道」也因此滅絕,剩餘信徒加入了「五斗米道」。但不管是「五斗米道」還是「太平道」,他們都是把陰陽五行、符籙咒語作為根本教法,真正把《老子》作為教徒必修經典的是「五斗米道」的另一個領袖人物張修,後來張道陵之孫張魯襲殺張修掌握教權,又組織編寫了註解《老子》的《老子想爾注》,這是道家學術與神仙方術相結合的早期代表作,開創了道教系統利用道家著作的傳統,在道教發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時的道教便真正成了道家思想宗教化的產物。

道教從在民間傳播,到最終得到統治者的支持、並躋身社會上層得以發展,是在魏晉之後,特別是北魏太武帝時的寇謙之,他開創的新天師道,不僅形成了教理體系,而且成為當時的國教。隋唐自北宋是道教的全盛時期,唐貞觀11年,太宗下詔將道教置於佛教之上,到了高宗,更是以老子為唐皇室祖先,並封太上玄元皇帝。經歷了五代十國,道教仍然方興未艾,北宋太宗皇帝禮敬陳摶老祖,特把華山贈給他作為修仙之所,即使是到了北宋末年,統治階級對道教依舊推崇備至,《水滸傳》中的「九天玄女娘娘」和「36天罡、72地煞」都是道教中的神話人物。道教的發展、興盛也豐富和完善了道教理論,除《老子》外,後來的道士還組織撰寫了《太平經》、《老子想爾注》、《周易參同契》、《黃庭經》、《抱朴子》等主要著述,內容涵蓋了神仙方術、巫占術、房中術、陰陽五行、符咒、辟穀、煉丹、奇門遁甲等道教教義,也為道教抹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到了南宋以後,由於金、元的迅速崛起,中國的民族矛盾變得異常尖銳,統治階級之間為了爭奪統治權相互征伐,無暇顧及對道教的扶持,道教得不到很好的傳播和發展,開始逐漸衰落下來。而在道教的創立和發展過程中,道教也一直面臨著與外來宗教——佛教的相互競爭。中國人最早接觸佛教大概在公元前2世紀,漢哀帝元壽元年,月氏王的使者帶來了《浮屠經》,這是佛法東傳中國的最早記載,因此,佛教傳入中國的可靠年代應該在西漢末至東漢初之際,後來漢明帝建的白馬寺,就是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佛教剛入中國時,還只在皇族和上層士大夫階層的少數人中有點影響,漢代雖然也有少量佛寺,這主要是來滿足來華胡商的宗教信仰,在法律上則不允許中國人出家當和尚。可是,在中國經歷了「五胡亂中華」的大動蕩和後來的民族大融合後,當時有著「胡教」之稱佛教,通過對自身教義的不斷修改完善,和與中華文化的極力對接,加之統治階級的利用和推崇,這個外來宗教很快就有了在中國傳播發展的土壤和條件,並成為與道教並駕齊驅的又一大宗教,這時,道教和佛教的矛盾便不可避免地凸現出來。道、佛之爭的焦點是「祖師先後之爭」,即:「到底誰的祖師是誰的祖師的師傅」的問題,當然中間也夾雜著「夷夏之辯」的民族傳統文化之爭。

中國歷史上曠日持久的道、佛之爭,最初不過是兩大宗教的自我吹噓而已,如道士著的《老子化胡經》就把老子說成是佛祖的師傅,而和尚著的《釋迦文佛像贊序》中又把佛說成是老子的師傅。但隨著爭論的升級,以後竟發展為相互之間的誹謗和謾罵,如和尚著《笑道論》,道士則著《道笑論》。兩大宗教的矛盾衝突,往往和封建社會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交織在一起,所以形成了歷史上的多次滅佛和滅道。北魏太武帝的滅佛,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黃帝子孫,周武帝的滅佛,也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五胡」,有資格統治漢族罷了。而道教的一場滅頂之災,是蒙元18年的佛、道之爭,雙方三次辯論的結果,道教失敗,元世祖忽必烈詔令:道士落髮,《老子化胡經》焚毀,道教禁絕。自此,道教的兩大派別「正一教」和「全真教」就只能在民間流傳。明朝時期,道教雖然有所抬頭,但隨著清王朝入關、明朝滅亡,滿清為了有利於對漢族的統治,採取了抑道的辦法,對道教根本不予重視,道教也就更加衰落了。

不可否認,道教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繼承和延續都作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但它為什麼不能像佛教那樣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並且以土生土長的身份在與佛教的競爭中落敗下來?原因有以下主要幾點:

一是道教作為依託道家思想創立的宗教,以修現世,把追求長生不老、升仙得道作為修行目的,教義顯得深奧難懂,傳授形式過於保守,帶有濃厚的民族排外性,使得弘法受到局限。道教能受到統治階級的青睞,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了統治階級的虛妄心理,而普通百姓因為道教道法高深、自身理解能力有限,他們便會覺得入道門檻略顯有些高;從某種意義上講,道教就像美聲唱法,佛教就像通俗唱法,佛教是以修來世,把脫離「六道輪迴」升入極樂世界作為修行目的,佛教講究因果報應、善行善果,惡行惡果,是一種易於接受適合各種人群的宗教,因此,縱然歷史上有過三次滅佛運動,但佛教都沒被滅絕,佛法反而得到了弘揚,這說明佛教有著普遍的群眾基礎(少數民族基礎)、和極大的抗打擊性以及極強的生存適應能力。

二是道教歷史上都追求個人修行,沒有大同思想,缺乏「慈航普渡」的精神境界,道教也出過象陳摶老祖、呂洞賓這樣的得道之士,但歷史上卻只留下了他們的仙名,很少留下他們弘揚道教的廣為傳播的事迹,也沒聽說他們有幾千弟子。而佛教的和尚就不一樣,象唐和尚唐玄奘,遠渋萬里求取佛經,一心弘揚佛法(其是否有其他不為人知的目的需另行探討),被他斷然拒絕,後來他在大雁塔開壇授課,弟子不下數萬。這個也說明了那句話佛度愚,道化賢。佛教雜亂誰想來都可以。

三是道教每到家國為難,民不聊生時候,都會出來一位軍師級人物,成為開國的重臣,如歷史上的姜太公、范蠡 、謝安、張良、諸葛亮、魏徵、劉伯溫、宋獻策等人。而佛教中的和尚,除了姚廣孝幫助朱棣奪了建文帝的天下外(內鬥),出世又入世之人寂寂難聞。這一點也是蒙元滿清抑道的主要原因,如果支持道教發展,說不定道教就是藏匿收復漢家江山志士的重要場所。再者此倆朝是少數民族統治,漢人低等人,代表著漢人的道教首當其衝受到衝擊,在加上自身的局限,道教的衰落也是理所當然了。

推薦閱讀:

八年級教案《伊斯蘭文明與阿拉伯帝國》--紅色空間
控煙「不良記錄」將網上公示1個月(中國文明網)
假如5000名涉及到各個領域的人類穿越到史前地球,需要多久才能建立起一個現代國家?
一個文明任其自由發展,最終是否會導致自我毀滅?
玉魂國魂——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國文明展(二)

TAG:中國 | 文明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