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緣何頻現「詩詞小達人」 快看武亦姝奪冠背後的故事(下)

視頻:緊張刺激的最終大對決最後一刻

-------------?-----------

「詩詞小達人」成「網紅」帶來哪些啟示?

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受熱捧引發教育思考(下)

文丨《東方教育時報》記者 洪衛林

2月7日晚,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決出總冠軍,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一女生武亦姝不負眾望、一舉奪魁。這是上海學生再次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奪冠。武亦姝、侯尤雯、姜聞頁……一時間,上海數位「詩詞小達人」的名字刷爆朋友圈,引來無數關注。

同樣引人關注的還有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旨在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有發展。在此背景下,《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和一名高中生的奪冠更加引人注目。

節目暫告段落,一個問題值得深思:「詩詞小達人」成「網紅」帶來哪些啟示?

啟示一文化傳承需要「土壤」

建設「非遺」進校園傳習基地、推動中華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乘著教育綜合改革的「東風」,上海深化文教結合、體教結合,社會各方「打破圍牆、資源共享」,讓傳統文化不再僅停留在課本上,而是學生們觸手可及。

青少年「詩詞達人」輩出,需要豐沃的「土壤」,而校園環境、家庭環境乃至社會環境至關重要。

《中華古詩文閱讀》校本教材、《中華根文化》校本教材、《中國人》校本教材

武亦姝所在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用近20年的探索,構建了以「人的發現」和「文化的發現」為主打課程的課程體系。學校還自主編撰了《中國人》《中華根文化·中學生讀本》《中華古詩文閱讀》等17份校本教材,引導學生閱讀「中國人」,書寫「中國人」,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和育人功能,使學校成為立德樹人的堅實基地。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高一語文備課組長王希明說,武亦姝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賽場上脫口而出的那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源自《詩經·七月》,而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第一冊已將該篇收錄,上學期,武亦姝剛剛學過。

舞台上的武亦姝,只是展示了最真實的自己。

在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節中華古詩詞大賽上,上海市市北中學高三學生嚴涵闖入「新作徵集」25強,繼2014年市民文化節「中華經典誦讀大賽」之後,再次入圍中華古詩詞大賽百強。嚴涵說自己衷心感謝學校和老師的鼓勵和支持。原來,嚴涵是上海市市北中學「水雲間詞社」的老社長。在這個以傳弘國之精粹、復興詞道為宗旨的學生社團里,嚴涵和同伴們在杜亞群老師的精心指導下,研習創作古典詩文,樂此不疲。2016年,杜亞群和嚴涵這對師生還共同入圍古詩詞大賽百強,一時傳為佳話。

上海市杭州路第一小學張人勻同學和外公共同亮相《中國詩詞大會》

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節目中,上海市杭州路第一小學五年級學生張人勻躋身強手如林的「百人團」。外公錢惠榮說,孩子所在學校的「詩歌教育」已進行了20多年探索,學校常讓張人勻領誦介紹古詩詞,學校的「詩燈」啟迪了孩子的心智。

令人欣慰的是,氛圍營造、家校共育、各方協力,在上海,越來越多的學生,正將誦讀經典化作行動自覺。

樊陽老師帶學生們在人文行走

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語文教師樊陽認為,每一個綜藝節目都有生命周期,《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潮過後,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如何借鑒節目的創意思維、創新內容和創新方式等,堅守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讓更多孩子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茁壯成長。

啟示二以文化人需要堅持

「人文行走」已經實施的線路圖

這幾天,樊陽老師正帶著11個學生在江西南昌、撫州等地人文行走,找尋王勃、歐陽修、王安石等先賢大師的文學足跡,探究名家經典的精髓所在。這些孩子來自不同學校,都是樊陽所創「人文公益講壇」的學員,全部自發而來,最遠的來自北京和廈門。

這樣的人文行走,樊陽已經堅持了25年。

一路上,樊陽跟學生們邊走邊看邊說,聊文學、侃歷史、同思考,讓他最為欣慰的是,孩子們對古詩文和傳統文化的熱愛。樊陽認為,古詩詞的獨特魅力就在於不僅有美妙的意境,更凝聚著先哲的智慧。「古詩詞能滲入我們的靈魂和內心,喚起我們對那些曾經忽略的真善美的關照。從這個意義上講,經典詩詞是滋養孩子心靈的沃土。」

對於人文行走,曾有家長擔憂:這樣會不會讓孩子分心,影響學習成績?事實是:參與「人文行走」的學生普遍成長迅速,成為學有所長的佼佼者。

盧天誠同學從3年前開始參加樊陽老師的「人文公益講壇」,深深愛上詩詞經典,並撰寫了20多篇有關辛棄疾的研究性報告。如今,他已是復旦大學中文系的才子,創作的詩歌備受關注。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一組數據顯示,在堅持實施了彰顯人文性特徵的語文課程方案後,學校人均閱讀《論語》等經典數量達15部以上;25%的學生開展專項研究。該校以興趣選擇專業的學生,從10多年前的20%上升到70%,自覺致力於研究中華文化的學生從10多年前的5%上升到30%多。

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從2015年9月開始擔任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在新生軍訓階段,他曾試著要求學生們在兩天訓練間隙,誦讀900字的《復旦五匯校禮三字經》。「結果不需要講解,孩子們不僅背出、理解,而且在行動上反映出來,舉止文明、彬彬有禮,儼然以君子自律。孩子們的能量,給了我們堅持在正確道路上前行的信心。」

啟示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對多位「詩詞小達人」的採訪中,提及最多的兩個詞就是「興趣」和「熱愛」。

上海市杭州路第一小學的張人勻同學多次在經典誦讀、古詩詞活動中嶄露頭角。寒假裡,張人勻每天堅持學一兩段《論語》、複習兩張紙的國學知識、吟唱一首古詩詞、翻閱以前已背誦過的古詩詞,再學背一首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出現過的新詩詞,樂在其中。孩子的外公錢惠榮說:「本次《中國詩詞大會》中新增不少毛澤東詩詞。我們就結合語義和歷史有意識為他講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半個多月來,小傢伙已經學背了二十多首毛主席的詩詞。這種潛移默化的學習,也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6歲男孩李泊廷曾在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節活動「中華古詩詞大賽」中入圍百強。今年寒假,愛好古詩文和講故事的李泊廷,報名參加了上海市浦東新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公益項目「語言文學班」,接受文學熏陶和教師指導。有意思的是,去了那裡後他意外發現,原來,入圍《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百人團」的上海市上南實驗小學馮子一同學也是這裡的學員,真可謂「志同道合」!

在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節的「中華誦讀大賽」上,上海市市北中學「水雲間詞社」共有3位社員入圍百強,時詞社社長嚴涵就是其中一位。嚴涵的文理科成績都很好,後以優異成績考取香港大學。

武亦姝的語文閱讀記錄

武亦姝上交的書法作業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每個假期都會要求學生閱讀經典名著,讓他們撰寫讀書筆記。學校高一語文備課組長王希明說,從武亦姝的學習記錄來看,她偏愛古典文學,上學期交的一份書法作業,就是白居易的《春題湖上》,個人特質展現無遺。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吳堅認為,武亦姝等一批「詩詞小達人」的湧現,引發的一個重要思考是:「我們應該如何尊重、發掘孩子的興趣愛好,給予適合他們的教育,促進他們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的樊陽老師看來,教育是慢的藝術—— 「閱讀古詩詞閱讀經典,不一定會快速提升考試分數,但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一味功利地『逐分』而讓孩子喪失了本該發展志趣特長、享受童真童趣的黃金時間,那將是無法彌補、得不償失的。」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呂志峰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的成長規律,因材施教。「武亦姝等學生展現出的良好人文素養,並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靠日積月累,支撐他們的是熱愛,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呂志峰說。

再來回顧那精彩絕倫的「飛花令」

部分圖片由學校提供

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輕壓手指即可關注「教師博雅」)

推薦閱讀:

上海大眾概況
上海有沒有一些性價比高又很好吃的自助餐?
@所有上海寧注意了!手機支付千萬小心這一點!
【重要】中國服裝品牌和設計師品牌日漸成熟,新的商業機遇與挑戰並存
春節來之前,在坐標魔都的大房子里和朋友們再瘋一把!

TAG:上海 | 故事 | 詩詞 | 背後的故事 | 達人 | 背後 | 武亦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