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長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出來的

上周在南京出差,深夜拖著疲憊跟同事聊天,暢談至凌晨兩點。

他18歲出來闖蕩,沒念過大學,今年38歲,是一本著名雜誌的設計總監。如果這是一個老套的勵志故事,我可能再無興趣聽下去。但他說,我不知道你們這代人是怎麼想的。我反感幾零後幾零後的區分和標籤,我跟很多自己的同齡人聊不來。人是靠價值相互認同的,而不是年齡。其實,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悶,都是這麼過來的。你要說奮鬥什麼的,我從來沒有,就是一步步來。房子、車子這些東西,說真的,只要你不傻不笨,踏實做該做的事,到時間都會有的。別去想它,別去管別人怎麼做,相信自己的判斷。守得住,慢慢來。

原新東方老師李笑來在《把時間當做朋友》里寫:「我們總是對短期收益期望過高,卻對長期收益期望過低。」他指英語,也說人生。說來說去,還是急。

有人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到那個人身邊去。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幸運,但這句話或不只關乎職業生涯,也關乎生活智慧。人們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成就,跟年長卻開明的前輩交流,他們一望便知你正經歷怎樣的階段,現在絆倒你的,不過是一顆螺絲釘;你愁腸百轉看不穿的,或許是他們也曾有過的迷茫。

在18歲至23歲那段時間,我很愛翻閱名人履歷。每知曉一個令人羨慕嫉妒恨的人,便去搜尋他的經歷——幾歲碩士畢業?何時修完的博士?多大年齡開始在職業領域嶄露頭角?何時達到今日的成就?

年齡,年齡,年齡,那是一種對時間的焦慮。張愛玲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不知多少人。我反感成功學,因為顯而易見,不是每個人努力都能成功,但我確信自己是幸運兒中的一個。我野心勃勃、精力充沛;我狂妄自大,對自己在外形和才華上的優勢得意洋洋;我思考一切嚴肅的話題,閱讀跟這個世界奧秘有關的書籍,向古往今來浩瀚的文明致敬;我期待人們在出版物上閱讀我的文字,在媒體上談論我的名字;我嚮往名聲、金錢,我反覆閱讀許知遠《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為另一個同樣驕傲的靈魂而心潮澎湃。

可我才24歲。

所有的名人書籍、講座都告訴我。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做成事情。但是,你問一個剛剛告別枯燥的高中生活,對世界和生活的認識剛起步的年輕人,他想要什麼?他想要優異的成績、同學間的聲望、漂亮的女朋友,他還想要畢業後找到令人稱羨的工作,儘快賺錢、成名、成功。

20歲出頭的年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僅不是災難,反而可能是一件幸事。

但你一定知道自己是誰,對什麼事感興趣吧?如果連這都不知道,就真的是災難了。

知道對什麼事感興趣,就一點點做起來吧。無論多少聲音試圖扭轉你,說你熱愛、著迷的這件事情沒前途、沒發展、沒出息,都請悠悠地對他說:This is my own life。

不為什麼,因為熱愛。千金難買熱愛。

朋友問我,以後想做一個出色的記者嗎?我說,不知道。他詫異,你不是混傳媒圈嗎?我亦詫異,為什麼要在20歲出頭的年紀就給自己的人生下一個定義呢?難道這個年紀不應該是盡一切可能伸展自己的觸角,去觸摸不同的、多元的事物,感知並觀察豐富、蘊藏無限可能性的世界嗎?

下了定義,即關上了可能性的大門。你怎知日後不會遇到更令自己好奇、亢奮的事情?我為什麼不能去做職業旅行家?為什麼不能在碼了幾年字後,突然迷上了攝影?為什麼不?

若你回頭梳理自己的人生履歷,花些心思,會看到一條似乎清晰的軌跡和路線,進而「恍然大悟」:我正是循著這樣的路一步步走來的,原來我從一開始就是想要成為這樣的人啊!

若干日後我莫名其妙成了一名電遊玩家,我在個人傳記里也可以深情回顧「我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職業電子遊戲玩家」。因為我4歲開始玩電子遊戲,至今仍不輟,算得上發燒友。

我一直對「規劃」二字持有戒備,所謂職業規劃、人生規劃,忽悠者眾。

人生是靠感知的,如何規劃呢?職業生涯是靠機遇和摸索的,如何設計呢?

如果我四五十歲時有機會受邀到年輕人中去開個講座,一定要叫做「我的人生無規劃」;如果我混得灰頭土臉,在世俗意義上是個無人問津的小人物,那我就跟自己的孫子吹吹牛講講「無規劃之人生」中好玩兒的故事。

當真連自己喜歡做什麼,該如何活都不知道嗎?想贏怕輸罷了。該做些什麼、走什麼樣的路。難道不是循著內心的聲音一步步摸索、試探出來的嗎?走岔了,就退回來;走得急,就緩一些。時不時停下來想想,望一望,琢磨琢磨,再繼續走。

怎麼可能不摔跟頭呢?怎麼可能諸事順利呢?怎麼可能有條一馬平川叫做「成功」的路供你走呢?不多嘗試一些怎知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呢?

從事並非自己志趣的職業問題並不大,業餘時間發展偏好就是了。但我後來才醒悟,比「不能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災難性一百倍的,是壓根「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我曾很喜歡一個朋友的簽名「成為更好的人」,這句不疾不徐卻又溢滿堅定的話,曾無數次給我力量。如今我卻感覺這句話充斥著「更高、更快、更強」的進步論腔調。成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陪母親坐在太陽下漫無目的地聊一下午天,童年、成長、家庭瑣事,有沒有成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沒讀維特根斯坦的傳記,沒點擊韓寒最新的博客,沒有刷新微博,只是給自己做了一頓可口的飯菜,躺在戀人的臂彎里發獃,算不算荒廢生命?這一代年輕人可能面臨著某種弔詭的自我矛盾,一方面,我們是前所未有早衰的一代,18歲開始蒼老,20歲開始懷舊,儘管仍在青春,「你愛談天我愛笑」的時光竟成了一代人的集體鄉愁;另一方面,我們拚命地想要向前奔跑,想要穩定、無慮的生活,想要擁抱住某種確定感,焦慮著,想要立即像三四十歲的人那樣,車房不缺,事業成功。你,你,你,真的享受年輕嗎?為何你一邊懷舊一邊還在努力奔跑?你,你,你,真的珍惜可能性嗎?為何我看到你寧肯早衰也要擁抱「生活的終結」?生活更美好的可能性,難道不在於這緩緩經歷的——一步步、默默感知的一天天,而在於未來的宏大勾畫?一步步,一寸寸,一點點,一天天,慢慢來。我不知道自己最終要去哪裡,還在一邊晃悠一邊張望,走一步停一下,摸摸這個碰碰那個,試圖去感知、觀察、理解這個世界。新鮮好奇著呢。但我確定,我只會走自己想走的林陰道:我確定。我會像哈維爾說的那樣,遵從自己的內心,活在真實里。所有的成長和偉大,「如同中藥和老火湯,都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出來的」。
推薦閱讀:

《朗讀者》第二季回歸,姚明一句話差點問倒董卿
成長日誌(二十九)———小牙已露尖尖角
苟芸慧賈曉晨 TVB新五美成長拍片史曝光
成長的故事
自我取悅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成長

TAG: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