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對貧困的分析及在當代的發展運用

馬克思對貧困的分析及在當代的發展運用2012-04-30 20:48:05來源:陝西省資本論研究會 王萍馬克思本人在《資本論》中是通過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基本經濟矛盾和兩大矛盾表現來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這一人類社會發展...

馬克思本人在《資本論》中是通過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基本經濟矛盾和兩大矛盾表現來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這一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本矛盾指的是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兩大矛盾表現是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縮小之間的矛盾,單個資本家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兩大矛盾表現的激化必將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產生。馬克思是通過資本積累的規律推出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的,資本積累的結果是一極是資本和財富在資本家手中的積累,另一極是貧困在無產階級手中的積累,伴隨著生產力的擴大,無產階級並沒有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

一、馬克思對無產階級貧困原因的分析

1.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徵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因此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一切社會的共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基本上是簡單再生產;資本主義社會在西歐最終確立於18世紀,私有制確立以後,極大的解放了人的積極性,生產關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在他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運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彷彿用法術從地下召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能夠料想到有這樣的生產力潛伏在社會勞動里呢?」,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徵是擴大再生產。

2.擴大再生產的前提和貧困人口的產生

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是資本家手中必須有充裕的資本來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即必須進行資本積累。在簡單再生產中,資本家把憑藉生產資料所有權所佔有的工人在剩餘勞動實踐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生產在原有規模上進行,而在擴大再生產中,資本家把剩餘價值的一部分用於消費,一部分用於擴大再生產,生產在擴大的規模上進行。資本積累的來源是剩餘價值,本質是將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再變為資本,工人在生產中進一步創造出資本家剝削、壓迫自身的物質手段。

資本積累使資本家手中所握有的資本和財富數量大為增加,隨著資本數量的日益增加,社會生產力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資本積累使資本數量增加,與資本積累相伴隨,由於資本主義內在機製作用,資本有機構成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有進一步提高的趨勢。生產資料私有制下,追求剩餘價值是資本家永恆不變的目標,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家的趨利性曾做過精彩的論述。資本家追求剩餘價值有兩種方法: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主要運用於資本主義早期,要受到生理和社會道德限制,資本主義社會運用最多的則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必須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前提。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通過個別資本家追逐超額剩餘價值來實現的,在市場經濟中按照價值規律,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因此個別資本家都有一種內在的衝動通過採用先進的生產技術、機器設備來降低個別勞動時間,使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獲取超額剩餘價值,而個別資本家對於超額剩餘價值的追逐又是共同的,個體決策和行為的結果最終導致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降低,社會生產率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資本積累使資本的數量大為增加,如果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的話,對勞動力的需求隨著資本的增加也會增加,二者增加速度相同,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受供求關係的影響,作為勞動力價值或價格表現形式的工資也會上漲,這種情況是有利於勞動力的。但問題是正如上述分析,資本積累在使資本數量增大的同時,資本有機構成也發生了變化,在馬克思所處的機器大工業時代,資本有機構成有提高的趨勢,因為資本家在追求超額利潤的過程中往往採取的是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這必然會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如果資本家在擴大再生產的時候,保持存量資本不變,增量資本按照新的比較高的資本有機構成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樣雖然對於工人來講,市場對於勞動力的需求的增長速度小於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增長速度,相對需求在減少,但對勞動力的絕對需求卻是在增加,勞動力市場依然是供不應求,工資朝著有利於勞動力的方向變動。如果資本家不僅改變增量資本的有機構成,同時也改變存量資本的有機構成,這樣不僅勞動力的增長速度慢於資本的增長速度,而且對於勞動力的絕對需求也有可能減少。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不管是上述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情況,勞動力的增長速度都低於資本的增長速度,對勞動力的需求在相對減少。在資本積累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小,另一方面,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使勞動力的供給有可能增加,主要表現為技術的提高使操作難度進一步下降,原來成年男性勞動力才能勝任的工作,現在婦女兒童也能夠勝任。綜上所述,技術的進步,先進機器設備的採用,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在工業化時代一方面提高了社會生產率,節約了勞動,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於資本而言降低,就業逆經濟周期變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就業卻得不到相應增長,甚至有下降的趨勢,廣大勞動者分享不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隨著先進技術、機器設備的運用,操作日益簡單化,勞動力的供給在增加,這種供大於求的勞動力市場必然使勞動力的市場價格低於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資本積累導致了無產階級的貧困。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的工資有絕對工資和相對工資兩種,縱觀自18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的絕對工資,不管是貨幣工資還是實際工資都有增長的趨勢,但工人的相對工資,既工資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例卻是下降的,工人的受剝削度隨著經濟增長在不斷加深,貧困在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要表現為相對貧困。

以上是馬克思對貧困原因的解釋,工人的貧困起源於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源於技術的進步和先進技術設備的運用,先進技術、設備的採用是市場經濟下資本家追求剩餘價值的主要方式,源於資本家對剩餘價值的追逐,資本家對剩餘價值的追逐源於私有制的存在,因此貧困實際上起源於私有制,是制度本身導致了貧困的產生,市場經濟進一步放大了初始財富的不平等,產生兩極分化,技術在資本主義社會成為剝削工人的手段。在工人貧困的產生過程中,制度、體制都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社會裡,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在這種制度和體制安排下,技術為廣大人民所掌握,代表著生產力的發展,成為人民謀福利的手段。

二、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在當代的發展與運用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時期,代表著在機器大工業中處於弱勢地位的工人階級的利益,矛頭主要指向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過生產力的發展,在經濟上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工業化,進入到信息化發展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也揚棄和否定了其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方面,有了一些新變化,例如和生產社會化、資本社會化的要求相適應,股權更加分散,公司內部權利也不再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工人也以不同形式參與管理。在經濟運行機制方面,經過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後,資本主義國家政府開始強調國家宏觀調控,克服自由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以上不管是生產關係方面的變革,還是運行機制方面的變革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當代的資本主義已經不再是馬克思當年所描述的資本主義。但是,二戰後在資本主義國家得到發展的同時,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建設卻都經歷了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蘇聯和東歐的一些國家甚至在經濟制度上轉向了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遇到挫折的最根本原因是簡單、教條的理解馬克思主義,按照馬克思、列寧等對共產主義的設想來搞國內建設,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尤其是其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在實踐中實際上犯了唯心主義的錯誤。中國、蘇聯、東歐等國在經濟建設中所犯的錯誤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即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只有相對的真理,不可能有絕對的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同樣的道理,況且時間也已經過去了一個多世紀,所以對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抱有一個科學的態度,謹防將之神話。

1.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私有制之辨

馬克思認為整個資本主義罪惡的源泉是生產資料私有制,正是這一制度導致了工人階級的貧困,整個《資本論》實際上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評,所以馬克思在對共產主義社會進行設想時,認為共產主義的第一個特徵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但這並不是說簡單的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共產主義制度,共產主義一定要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之上。公有制的建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假設條件,即人的物質需求已經基本滿足,精神追求、自我實現已經成為人類的追求目標,在人性方面人已經由「利己」轉變為「利他」,只有在「利他」的支配下,才不會有對公有資產的「搭便車」行為,人人都把國家的財產當作自身的財產來愛護。在此前提假設下,作為公有資產代表的執行者能夠代表所有公有資產所有者的利益,大公無私。由以上分析看出,公有制好是好,但是公有制的實行是有條件的,如果前提條件不成熟,脫離人性的轉變而實行公有制,那麼這種公有制所帶來的危害比私有制更為可怕。在私有制下,資本家擁有生產資料並僱傭工人,工人受制於資本家,資本家在日常的生產經營中做出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的決定,一旦決策失敗,資本家可能會虧損,乃至倒閉,損失掉原先所擁有的財富,市場經濟不僅對工人是殘酷的,同時對資本家也是殘酷的,資本家決策的成本是其擁有的生產資料,決策並不是無代價的。而如果公有制建立在人性依然是「利己」的基礎之上,那麼作為公有資產的管理者其動機將是個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有集體的最大化,那麼他在做出決策的時候考慮最多的將是如何為自己謀私利,損害其他人的利益,同時利用信息不對稱也能夠為自己謀利益,同時和私有制下資本家作決策相比,他的決策並沒有成本,一旦決策失敗受損失最嚴重的是其他人,而不是決策本身,所以說這種超越生產力的、形式上的公有制對生產力的發展尤為有害。生產資料私有制適應了人的「利己性」,並充分調動人的利己性來提高效率,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另外一方面,私有制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弊端,人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往往會損害到他人,既「損人利己」,這就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來解決,使人人在利己的同時做到不損人,競爭行為合理化,最終達到個人和社會共贏得目的。明白了公有制和私有制是同不同的生產力和不同的人性相適應,那麼在意識形態中就不會有過度重視公有制、輕視私有制的錯誤,在實踐中就會按照具體的生產力和人性來實行不同的所有制。對於私有制是貧困的最終根源這一點,並不能簡單的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可行的辦法是參照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加強國家二次分配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儘可能的將貧困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

2.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辨

馬克思認為市場經濟是一個兩極分化的經濟,將私有制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進一步放大,如果某個資本家有充裕的資本,那他就有可能採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將自己所有企業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降低到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下,獲取超額利潤,形成一個正反饋,最終結果是「天道酬富不酬貧」,「資本嫌貧愛富」。同時在市場經濟中資本家是獨立決策的,整個社會的生產處於一種無政府狀態之中,這和社會化大生產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要求不相符,因此在共產主義社會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不應該存在商品和市場機制,改由計劃機制來配置資源,從而克服生產社會化與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這裡有必要考察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內在作用機制。計劃經濟或計劃機制對生產資源的配置實際上是一個由上而下的配置方式,先一級一級的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緊接著將這些信息彙報給上一級領導者或管理者,最後信息到達最高領導者那裡,由最高領導做出決策,再一級一級的傳達。這裡暫且不考慮最高領導者的動機問題,從能力的角度來看,不管多麼才華橫溢的人恐怕也不可能做到每一次決策都成功,另外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實生活中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不對稱的,同時信息具有很強的時間性,等信息一級一級的傳達到最終決策者手中時,信息已經失去了作用,因此完全的計劃經濟只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式,或只能在小範圍內實施。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方式是由下而上,無人對你的行為進行干涉,微觀經濟主體按照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進行決策,決策的結果是個人受益,國家所做的只是通過制度安排使每一個利己不損人,保證微觀主體利益最大化和宏觀效益最大化同時實現。亞當·斯密對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做了如下論述:「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立的打算」——不要輕視別人,每個人必須先自救,然後才能救別人,只有在自由競爭的世界中,每個認為個人利益最大化而公平競爭,才可能創造共同繁榮的利他世界,市場經濟是自下而上的。哈耶克從經濟哲學的角度進一步論證了市場經濟的重要性,他認為人類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從現在看過去,過去充滿了確定性,但從現在看未來,未來卻充滿了不確定性,人類有時很難把握自然發展的走向,因此必須給與人類充分的自由,讓人類做出各種可能的選擇,那麼總會有一種選擇適應未來發展的走向,人類得到拯救,而如果將人類的命運繫於少數人之手時,人類未來的發展便充滿了危機。因此雖然市場經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經濟,但正是這種優勝劣汰才保證了經濟運行的高效率,同時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敗也並非如馬克思當年所論述完全取決於擁有資本量的多少,人的才智這樣一個軟性因素才是最重要的,IT業的發展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3.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

在馬克思看來,技術一方面帶來了生產力的快速增長,國民財富的極大豐富,但是另一方面先進技術的採用提高了資本有機構成,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使勞動力的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產生了資本主義過剩人口,最終導致無產階級的貧困。在機器大工業時代,的確如馬克思所論述,先進技術的採用,會使資本有機構成得到提高,工作操作難度和體力要求下降,勞動力供過於求,工人雖然絕對工資得到增加,但相對工資卻呈下降趨勢。但是必須看到這不能概括技術對就業影響的全部,技術對就業的影響是複雜的,多方面的,馬克思受時代的局限並沒有完全概括。技術進步一方面可能會節約勞動,降低對勞動力的需求,但同時技術進步也會創造出一些新的行業來,產生對勞動力新的需求,在工業化時代技術進步主要體現為降低勞動力的需求,但在信息化中,技術創造出若干各新崗位出來,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在技術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方面,一方面技術可能會是勞動的複雜程度和體力要求降低,婦女、兒童可以勝任原先成年男性勞動力才能勝任的工作,但是在一些新興行業中,技術實際上是加大了勞動的複雜程度和工作強度,勞動力必須接受嚴格的教育和訓練才能夠勝任,在中國目前的行業收入排名中,軟體設計人員的工資是名列前茅的,但是軟體設計行業從業人員的工作強度和壓力也是相當大的,在此行業流傳著一句話「年輕是用身體換錢,年老時用錢來換身體」,就是對此的鮮明寫照。綜上分析可以大概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工業化,尤其是重工業化時代,技術進步的確會使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帶來過剩人口和無產階級的貧困;但在信息化時代,技術進步帶來的可能是資本有機構成的降低,資本的增長速度小於勞動力的增長速度,經濟的發展朝著有利於勞動力的方向發展,生產力本身有著「以人為本」方向邁進的內在趨勢,這種趨勢必然帶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理想中的共產主義一定是在生產力的充分發展下實現的,絕對不僅僅是生產關係的簡單照搬。中國目前在經濟發展階段上正處於工業化發展的中、後期,因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提出的問題在中國是存在的,隨著技術進步、先進機器設備的採用,必然在某種程度上會發生機器排擠工人的現象,就現有的勞動力而言,經濟發展吸納不了這麼多的人,失業工人不僅面臨的相對貧困,甚至面臨著絕對貧困。就業和經濟增長不同向變動,經濟增長速度在1978年以來一直是勢頭高漲,但是中國的就業問題卻日益嚴重,城市貧困人口不斷增加,這實際上是馬克思的貧困理論在中國的表現。針對工業化時代技術減少就業問題,首先必須明白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是任何一個都會遇到的問題,並不能因為問題的存在而減緩技術進步的速度,國家所能做的只能是通過各種制度安排,盡量加快技術進步速度,儘可能的減少代價,其次,必須加大二次分配的力度,使貧困人口也能享受到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國民財富的增加,並增加對他們的培訓,使貧困人口儘可能的適應新技術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程恩富.現代政治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白暴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M].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3](南) 斯韋托扎爾.平喬維奇. 產權經濟學----一種關於比較體制的理論[M].蔣琳琦.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推薦閱讀:

當代作者填詞應該注意防止的兩個極端
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無名氏考略
「當代刑法思潮論壇」第二十一場講座成功舉行
當代女性為何越來越不守婦道
當代名老中醫經驗方400首(六)

TAG:貧困 | 發展 | 馬克思 | 當代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