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說收藏陶瓷 民窯傳奇之建窯

講師簡介: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傢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1992年,出版《馬說陶瓷》一書,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此外,還撰寫有《明清筆筒》等文物鑒賞研究專著。其中,《中國古代門窗》一書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獎一等獎。1997年1月18日,創建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設有傢具館、陶瓷館工藝館、門窗館、攝影館、油畫館和多功能館七個展館。

內容簡介:當我們穿越八百年的歷史煙塵,試圖重新回到曾經那個生活精緻的南宋王朝的時候,那個時代的瓷器成為了我們再現古人生活的一面鏡子。那麼,那個時代的百姓們究竟是在用怎樣的碗來吃飯?究竟在用怎樣的茶杯來喝茶?而在當時曾經極為盛行的"鬥茶"的風氣更是讓我們好奇不已。在今天生活當中實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喝茶這樣一件事情究竟是怎麼斗的呢?

全文:

解說:當我們穿越八百年的歷史煙塵,試圖重新回到曾經那個生活精製的南宋王朝的時候,那個時代的瓷器成為我們再現古人生活的一面鏡子,那麼,那個時代的百姓們,究竟是在用怎樣的碗來吃飯,究竟又用怎樣的茶杯來喝茶,而在當時曾經極為盛行的「鬥茶」的風氣更是讓我們好奇不已。在今天生活中,實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喝茶這樣一件事情,究竟是怎麼斗的呢?而在這許多當時流行一時的瓷器,為什麼會讓今天的眾多日本人奉為珍寶?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先生,與我們一同回到800年前的南宋王朝,揭示這其中的種種謎團。

我們這一講起,開始講宋代的南方民窯。

宋代的南方民窯的體系也跟北方一樣,也有四大體系,第一呢就是饒州窯,就是景德鎮窯;第二呢是龍泉窯;第三呢是建窯,黑盞,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窯口;再一個就是吉州窯,跟北方的磁州窯有點相似。這四個窯系呢是南方主要的窯系。

解說:在八百年前的南宋時代,除了我們看到的景德鎮白瓷和龍泉的青瓷之外,當時的人們還在用一種更為獨特的瓷器來喝茶,而這樣一種瓷器,後來也被許多日本人奉為珍寶,那麼這究竟是怎樣一種神秘的瓷器,究竟又為什麼在異國他鄉被如此的推崇備至呢?

就是我們的黑瓷,黑色的瓷器,就是建陽窯,建窯,茶盞,我們先看一下片子,這是建盞。建陽窯主要生產的東西呢就是喝茶的茶盞,我們現在說起來就是一個茶碗,它史書記載叫「烏泥窯」,什麼叫「烏泥窯呢?就是胎是黑的,特別黑,那麼黑瓷的生產主要跟宋代的飲茶習慣有直接的關係,宋代關於飲茶的記錄非常的多,其他文獻比如詩歌里,詞曲里也非常的多。陶谷在《清異錄》中有這樣的記載,他說:閩中造盞,花紋鶨鴣斑點,試茶家珍之。就是說這個閩中,那就是福建,我們說的建陽就在福建,它造茶盞,鶨鴣斑是什麼呢?是一種鳥的羽毛,鶨鴣是一種鳥,它的羽毛上有很多斑點,非常漂亮,茶盞就模仿了這種仿生的,仿生的茶盞呢是在建盞中非常常見,比如兔毫盞兔毛一樣,兔毫嘛。那麼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也有這樣的記載,他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他就是說這個鎮,就是青黑色最好,有那種條狀的,所謂「兔毫」的為上,「建盞」是我們的稱謂,過去還有一種稱謂,我們後來不用了,日本人在用,你到日本一看,它就叫「曜變」,明人筆記中呢,它曾有一段迷信的說法,他說建盞開窯的時候,必須取童男童女的活血祭祀,然後往裡一潑,這精氣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變」,這個「曜變」這個詞呢後來中國人就不怎麼用,用在日本,你查日本的陶瓷書一定寫「曜變」這兩個字,後來很多人認為,這個詞是日本,其實不是,是我們的,後來傳到了日本,我們不用了。那麼日本人管它叫什麼呢,叫「曜變」,還有一個說法更有意思,它叫「天目」,蒼天的「天」,眼目的「目」,「天目」,那麼「天目」是怎麼個來歷呢?它有無數種說法,但是最接近於一個史實,或者是最能夠讓人信服的一個說法,就是當年的日本僧人到中國來,帶回的差距是從浙江的天目山帶回來的,這個說法是比較有說服力,容易讓人信服,這個日本的僧人,把這個中國喝茶的方法以及茶具帶到日本的時候,這個東西就順理成章的叫做「天目」。現在引申出去的凡是黑色的瓷器宋代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

我們了解他這種飲茶習慣,他是用這種碗跟我們現在這種茶杯不一樣,跟我們的茶壺都沒關係。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唐代和宋代的飲茶習慣是不同的,那麼唐人是煎茶,宋人是點茶,這有什麼不同呢?唐代人喝茶的時候,他取一塊茶餅以後呢,他是要把它烤熱了以後,要把它碾成細末,用茶碾在那兒碾,碾完以後要過籮,過籮以後呢然後它去煮,水要煮三沸,不停地在開,煮完了以後呢,煮好了以後就不它舀到碗里,有的還要加上鹽、姜,加上一些佐料,這樣去喝,多少我聽著,我是沒喝過,但是我覺得就是一個菜粥的樣子,你想想他又擱調味料,他又擱鹽,它就是菜粥,它是這麼一種類似粥,所以呢,我們有一個很古老的說法,叫「吃茶」,是這麼來的,他不叫喝茶,叫做吃茶,你像《水滸》、《紅樓夢》里都說吃茶。宋人就不一樣了,宋人點茶,他是只把水燒熱了,他不是拿鍋里煮,然後呢把這個茶也碾碎了,然後直接拿水,沸水就注進去了,有點像我們現在的沏茶,但是他是連茶帶水一塊兒喝,他不是像我們現在這種喝法,那麼他這種水注的,注下去的叫「點茶」,他大概是這樣,就是他根據茶盞的大小擱好了,把茶葉的末要調一調,叫「調膏」,調完了一注,嘩就開了,我現在想想郵電像咱們沖奶粉的樣子,就這麼個樣子。

我們比較一下,唐代喝茶的時候有附加物,就是姜、鹽,那麼宋人就主張喝純茶了,就不再擱調料了,我們從今天的角度上看,這還算一個進步。由於他的飲用茶的習慣不一樣,所以他的茶具就不一樣,為什麼要用建盞呢?就是保溫,這種黑的泥導熱特別慢,保溫,我們現在喝茶的這個方法,相傳是朱元璋的第十七的叫朱權,這個人發明的,當時他不願意跟他的兄長朱棣,就是永樂皇帝不願意爭政治上的事,所以他躲了,躲在深山裡飲茶,弄這個雅的事,他發明的這種喝茶,這種喝茶的方式呢,專業術語叫「瀹飲」,他的方式是篦去茶葉,出汁,就是我把茶葉篦去,喝這個水,當時朱權在洪武二十四年的時候,寫了一個《茶譜》,寫了這麼一本書,然後這也有一個更大的政治原因,就是當時朱元璋下令,他是從經濟角度考慮,他下令是「廢團改散」,團茶、沱茶改散茶,省事,正因為改成散茶以後朱權就發明了這種飲茶方法,距今大概是六百來年,我們今天這個習慣,是明代人定的,所以我們吃茶或者說飲茶,經過了數次變化。日本的抹茶更像宋代的一種喝茶方式,抹茶。宋人的這些茶具呢,就是建盞這種茶具呢,主要是為了當時的鬥茶之風。

解說:這鬥茶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鬥法,喝茶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實在是太普通了,充其量多看到一些茶道的演示,但是也沒見過「鬥茶」這一說,那麼,當時的人們究竟是怎麼鬥茶的呢?這些特殊的茶盞又有著怎樣的不同尋常的作用?

宋人的這種鬥茶直接從茶碗就可以看出來了,蔡襄就說: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我們也說不清楚顏色,因為咱們沒活在宋朝,所以也看不出來青白和黃白有多大差異,但是他說的是這個湯水的顏色,那麼決定湯花優劣的標準,就是看它掛在茶碗邊上的這個水痕的快慢,那麼水痕出現的早晚是決定你的勝敗的,你水痕出現得越早你的茶就越不好,越晚就越好,所以晚者為勝,鬥茶就是咱倆喝一碗茶最後一看,你的出了,我的沒出,那你就輸了,我贏了,水痕如果咬住茶的這個邊,久久不散就稱為「咬盞」,這都非常專業,但是我們從生活中可以比較,什麼啤酒好啊?一定是掛杯的好,你啤酒一倒一點沫不起,那肯定是昨天打開讓人喝了兌了水了,肯定是這樣,啤酒的好壞,跟這個好象有一點類似的地方,就是它如果有點掛杯,有點白沫,這是它的一個標準。

宋代蔡襄在《茶錄》有這樣一段記載: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他說的「燲之久,熱難冷」就是說的,「熁」是烤一烤,過去喝茶很講究,要熱杯,這個杯實現就要熱,我們現在是甭管的涼的杯子,把茶缸開水一衝,說怎麼都不開,是你的杯子太涼,你杯子先熱一下,烤一烤熱了,生活講究,我們一開始就說了,宋代人生活很講究,他要把杯子先熱了,所以這種黑盞保溫性特別好,所以很久就不涼下來,這對茶是有很大好處的,那麼建盞下面有寫「供御」的,有寫「進琖」的,那表明當時都是上供的,給皇上用的。

那我們看看都有什麼樣的品種呢?第一就是「兔毫」,典型的建盞就是兔毫,裡頭跟兔子毛似的,再有就是「油滴」,一個一個像油滴,再有像章玳瑁,鶨鴣斑,你像這件,這件在日本連名都起不出來了,既不是油滴也不是玳瑁,它叫「曜變天目茶碗」,視為國寶。我在日本,看見過日本人對建盞的態度,跟我們完全不一樣,我們也可能見怪不怪,中國人多聰明,見過的東西多了,看看這東西不新鮮,不就是一茶碗嘛?有什麼了不得的,都這態度,到日本人那兒,先彎著腰鞠著躬,端著都是小心翼翼的,完全跟我們不是一個態度,所以我覺得,我們可能是因為家大業大,太富有了,所以拿什麼都不當事,對這些東西理解也不夠深,但是日本人,由於他們地域偏狹,過去的文化都是外來的,所以他對這個文化反而特別尊重,當時我看到那個情景都非常感動。


推薦閱讀:

名耀千古的耀州窯
創意陶瓷:像紙盒般
景德鎮的自古以來(四)
中國陶瓷史(十):中國瓷器的外銷——走向世界

TAG:收藏 | 陶瓷 | 馬未都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