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養生月刊:拍手療法益處多

拍手療法益處多作者:賈福勝

  近幾年來,我國台灣地區流行一種拍手健身療法,數以萬計的人通過練習「拍手療法」獲得了非常神奇的功效。拍手(鼓掌)是一條趨向健康身心的捷徑,它不但簡單方便,而且效果顯著。筆者堅持用此法鍛煉,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必花錢,就可以改善許多病症。筆者體會只要持之以恆,對身心的裨益更是難以盡述。現將拍手療法的練法及筆者的一點心得介紹如下。   《拍手療法治百病》一書的作者侯秋東是一位大學教授,同時也是有名的中醫師,台灣省嘉義縣人,1945年出生,年輕時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獲碩士學位。他1995年自屏東師範學院退休後,專職任中醫師,提倡生食療法、中草藥療法、氣功療法、禪修療法等,專治一些慢性的疑難雜症。     拍手療法的分類     拍手療法的練法以拍手的打擊面來分,可分為:①標準的拍手療法:這種拍手療法必須使盡最大的力量來拍手,因此它發出的聲音最為清脆響亮。方法是將十指張開,兩手的手掌對手掌,手指對手指用力拍擊。這種拍法叫做「實心掌練法」。它的優點是打擊面最完全,刺激量最大,所以治病強身的效果最好。其缺點是,練習時所發出的噪音相當令人難以消受,容易引起家人及周遭人士或鄰居的抗議,所以只適合於空曠之處練習。②變通的拍手療法:為了減少練功時的噪音,可以用「空心掌」拍手,也就是練功時將手掌弓起,拍手時手指仍應張開,拍下去時,只拍到手指尖及手掌的邊緣部分,第二指節第三指節以及掌心部分就拍不到,因為縮小打擊面,所以效果會差一些,但只要拍打久一點,它也會有效。   另一種變通的拍法是局部拍手,即以右手的四指拍左手的四指,以右手掌的右側拍左手掌的右側,以右手掌的左側拍左手掌的左側;以右手掌的上部拍左手掌下部,以右手掌的下部拍左手掌的上部,以右手掌的下部拍左手掌的掌心,以左手掌的下部拍右手掌的掌心,如此輪流拍打,時間可能耗費多一點,但如此拍法製造的噪音量較少,容易被周遭的人接受。   以拍手的姿勢來分,可分為:①坐著拍手:此法適用於搭車外出時。②站著拍手:此法適用於公園的樹下乘涼時。③一面走一面拍手:此法適用於爬山或散步時。④原地踏步拍手:此法適用於家中及戶外。以上四種姿勢,以第三、四種手腳並動的效果較好。     拍手療法的注意事項     練拍手療法的時間與地點:拍手療法不宜在剛吃飽後練,否則妨礙消化,飯後至少要過半小時才能練。開車若遇到紅燈是最好的拍手時機,若將車窗關起來,聲音不易傳達於外,不致於製造噪音,一面等綠燈,一面拍手,善用零碎時間,一舉兩得,極適合繁忙的工商社會人士。   理論上說,只要肚子不飢,隨時皆適合練拍手療法,但對於上班的人來說,可能練功沒有那麼方便。所以上班的人最好利用早餐前或晚餐後半小時練功。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利用清晨早餐前,拍手刺激手上身體各部反射區,以活化全身各組織器官,兼可振奮精神,使身體發熱,對一天的心情是很有助益的。   晚餐後略事休息,一面散步一面拍手,可幫助消化,又可消除一天累積的身心疲勞,確是有必要的。   山上林木茂密,無人之處,是最好的拍手地點。一面爬山,一面呼吸山間馥郁芬芳的花香和新鮮空氣,對健康的裨益是最明顯的。退而求其次,自家的客廳、書房、卧室,只要空氣流通,不會影響周遭的人的地方都適合拍手。   在各級學校里,若由校長、教師們帶動學生們拍手,這是最有功德之事,只要利用下課時間,操場、教室、走廊,何處不是拍手的好地方?   懷孕的人任何運動都不宜太激烈,否則有傷胎之慮,練拍手療法亦然,不宜發出太大聲音,否則胎兒會受到驚嚇。因此孕婦只宜用空心掌拍,或用局部拍法。   老年人體弱兩腳無力,練拍手療法時,最好一面走一面拍,或一面拍一面踏步,若只是坐著拍手,而兩腳不動,氣血灌注兩手過多,雙腳將更加無力,切忌只拍手而不動腳。     拍手療法的功用     拍手療法可以提升免疫力,對於平常容易感冒的人非常有效。也就是說,平常多練拍手可以減少感冒的次數,萬一感冒了,趕緊加緊拍手,也可以使感冒的各種癥狀如頭痛、鼻塞、咳嗽加速痊癒。拍手療法還可以改善一切慢性病,包括全身關節酸痛、冬天手腳冰冷、頭暈頭痛、身體虛弱、心悸冷汗、憂鬱恐懼、肥胖、血壓太高、血壓太低、糖尿病、肝病、胃病、惡夢、反應遲鈍、老人腦力退化健忘、女人痛經、神經衰弱、脾氣暴躁、皮膚病、多種眼病等。   拍手療法是一種非常簡易的健身運動,若能勤加鍛煉,必然有非常神奇的功效。總而言之,它是治百病的方法,雖然不一定能使一些慢性病斷根,但一定能在短期內,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希望讀者看完此文後,不妨嘗試一下,只要您能忍耐疼痛,越拍響聲越大,就可以把生命力在數分鐘之內激發出來,持之以恆,必可收到神奇的效果。   


推薦閱讀:

東甌詩譚半月刊(30)
PSY心理月刊 2011-8-5
【轉載】霍思燕登11月刊《新旅行》雜誌
歐美時尚雜誌九月刊封面欣賞
ELLEMEN 12新月刊封面:Dita Von Teese

TAG:養生 | 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