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文學也要受「批評」,上海網路作協創辦《網文新觀察》

「我們面對的不是更年輕的作家,而是全體有書寫能力的人民。什麼叫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這就是了。」這是2000年作家王朔為首屆網路原創文學獎寫下的話,16年後這些話再次出現在《網文新觀察》電子刊的創刊號里,他的預言已被網路寫作證實。4月11日,上海首份網路文學批評電子刊物《網文新觀察》上線,主編是上海網路作家協會會長、作家陳村,他在編後記中寫道:「彷彿奇蹟,算上美國和中國的台灣,網路文學也僅僅二十餘年歷史,寫作、傳播和閱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文學的人民性的屬性上,它壓倒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在猜想網路文學的成長空間……我們有興趣繼續關注它的成長,愛惜它的美顏。」

作家陳村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2014年上海網路作協成立後希望對網路文學有比較好的批評。事實上網路文學與批評界一直是處於分裂的狀態,由於傳統文學與網路文學的標準不同等諸多原因,文學批評家對網路文學基本上處於失語狀態。網路作協的成立、高校網路文學寫作班的設立,預示了網路文學野蠻生長時代的尾聲,與此同時網文批評的跟進也代表著當下文學批評家對網文的理解與「平視」。刊物第一期就拿剛火了一把的《羋月傳》開刀:為什麼「宮斗」如此吸引人?好看,爽。在網路文學的世界裡,好看是最大的道德,也是最核心的評價標準,改編成電視劇作為大眾通俗文藝產品後,亦然。……更深層的心理動因則是,網路文學寫作是一個為讀者造夢、帶受眾入夢的過程。所謂將白日夢進行到底,YY是網路文學包括大眾通俗文藝的最基本的特徵之一。

題材類型化、內容模式化、創作水準有待提高等等一直是網路文學的短板,傳統文學同樣是漢字人話,為什麼那麼需要「被批評」的網路文學就鮮有批評家碰觸呢?「對網路文學關注的少。通常批評家很少批評通俗文學,通俗文學交給大眾批評,用自己的閱讀、用腳批評。」陳村進一步分析,「其次可能因為網路文學是海量的,無從說起,拿傳統文學舉例,批評家的思路比較清晰可以橫向、縱向比較,而網文批評家如果不知道它從哪兒來、前後左右的關係,批評起來就很茫然。此外,一部網文可以非常長,看兩三百萬字寫個兩三千字一般人會覺得虧了。但事實上對於文學作品的判斷好壞,有時候未必要全部看完,全部看完是編輯的工作,想判斷它的好壞未必需要完整閱讀,選段看效率會更高。」陳村認為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差距主要原因是製作方面,「古今中外沒有人能持續地,每天一萬字地寫作,同時又保持質量。除非是用演義的手法將別的作品再創造,比方說書,這樣可以做到,但這樣的不足之處在於把文學標準變成了說話的標準。網路文學的出現讓我們的當代文學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可能很多人都沒注意到,就是我們又回到了講故事的傳統,告別了純文學的題材、形態,回到了以前老百姓《三言二拍》、連台本戲似的呈現方法,一集集、有很強的故事性,就跟我們看美劇、英劇一樣。」陳村是接觸網路文學最早的傳統文學作家,1999年榕樹下網站正式成立時他便任職藝術總監一職。玄幻、官場、言情……他都看過,但他表示自己看東西有潔癖,不能接受文字很差的,網路文學中《鬼吹燈》《明朝那些事兒》不錯,相對來說後者更好。在《網文新觀察》里,對榕樹下,陳村也沒放過:「我們第一期登的就是榕樹下歷史資料,連他們都沒有網上原始資料了。簡直豈有此理,怎麼可以歷史都不保留。」對於年輕的網文讀者來說,榕樹下是一個太遙遠的名字 。榕樹下在1999年以前一直為個人主頁,算是比較早用一個專門的網站來做文學的,以前打開榕樹下後面跟有一串很長的標語:全球中文原創作品網。

陳村解釋了為何創刊號要點榕樹下的名:「這個網站曾不可一世,佔有早期中文網路文學最大的份額,熱愛寫作的網友紛至沓來,本刊主編、副主編曾沉溺於它的論壇。安妮寶貝、寧財神、李尋歡、地主、趙波、黑可可等是它員工中響亮的名字,只可憐那個屢敗屢戰的創始人朱威廉先生洗去文學幻想成為成功的餐廳老闆。當年中國的一線作家們曾列隊為初生的網路文學、為文學青年瀟洒站台。當年網速奇慢,收費賊貴,網頁上的圖片往往只有指甲蓋大小,令人哭死。往事如煙,勾回星星點點也是一個紀念。但因保存不善,大多數資料已散佚。」然而如今的榕樹下幾經易主,從貝塔斯曼到盛大,最終滑入閱文集團的軌道,當年的文藝特色卻愈漸稀薄,「我很早就跟侯小強說過:你們現在收購那麼多網站,本來的意思是消滅對手,把潛在對手買過來,但買過來之後你又不給分工,那麼內容重合的網站之間很容易互相挖牆腳,互相之間的這種競爭是很奇怪的。榕樹下幾經轉折到盛大最後到閱文手裡,近幾年就看不到他們的動靜了,只有首歌蠻好聽,叫《當年榕樹下》。」除了批評之外,《網文新觀察》還兼具著關注現狀、追蹤歷史、推薦作者的使命。如何捕捉海量網路文學裡瞬息萬變的浪濤?陳村表示,「我們不是要給大家看當紅的東西,紅不紅跟我們沒關係,我們關注的是持續一段時間文學現象、某些有特色的作者、網路文學的歷史。我們的立場是開展文學批評以促進網路文學,與網路作家協會設立的情況一樣,我們是拒絕商業力量左右我們。」對於刊物的未來發展陳村表示並無太多計劃,會隨著網路文學的演變而調整。雖然他承認網路時代文學的人民性,但他同時也說:「可以鼓勵一個人創作,但千萬別鼓勵別人當一個作家。我是作協發展會員委員會的主任,審批作家申請的時候最怕聽到就是『我熱愛文學已經幾十年了』這種話,你看到他的時候就會覺得不對勁,一定是被什麼耽誤了。比方說一個男的,老婆拿了年終獎就跟老婆說:『錢拿出來我去印本書。』小孩子寫得好可以說,但我絕對不鼓勵或者保證他能成為作家。」最後陳村透露,兩個月後的第二期電子刊會做起點中文網的歷史,老讀者可以期待回顧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大神。
推薦閱讀:

上海對年輕人關上大門了嗎?
上海 | 街角的Beautiful Concept,小哥哥比咖啡更溫柔
作為喜歡足球的上海人,你是如何在上港,申花,申鑫之間作出選擇的?
2017年上海房價分析報告:哪些小區最貴?湯臣一品竟然排第六
在上海,我們買不起的頂級大牌終於開了我們吃得起的咖啡館!

TAG:文學 | 上海 | 網路文學 | 批評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