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有所依」揭示養老困境

健康時報記者 鄭帆影 田茹

兩億老人,靠誰養老?子女?護工?養老院?哪一個是生命中最後的依託?誰也給不出一個明確的答案。養老,逐漸成了政府、學界、產業、百姓飯桌上的熱門話題。近日,趙寶剛導演的一部熱播電視劇《老有所依》,將幾代人養老的恐慌與無奈濃縮到大家眼前,引起了人們對養老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恐慌。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老有所依》這部電視劇,是因為劇情反映出了現實中中國正在面臨的養老困境。

困境一有錢的老人能「作」鬧心的背後是孤獨  劇中情節:文化局幹部方瓊,退休金五六千,身體倍兒棒,兒女都是高級白領,有車有房,還有小保姆伺候。但走到哪,哪裡就雞飛狗跳,在小女兒雷頌華家,疑心小保姆偷東西,懷疑女婿與保姆有染,在另一個女兒愛華家,替女兒出頭和親家吵架……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條件不錯的老人,衣食無憂,但特別愛和周圍的人較勁,唱反調。其實這些老人的種種表現,只是在正話反說——渴望被關注被重視。老人知道子女工作忙,有時不好直接說,只能借題發揮,用一些極端的方式,甚至裝病來表達。  雖然「常回家看看」條款已寫進《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不過絕大部分兒女因為工作等原因,並不能隨時出現在老人面前,所以對兒女來說,孝順,也講究效率。  為什麼這些老人到哪兒,都會雞飛狗跳,是因為大家對老人的行為,都武斷地理解錯了。就像小時候我們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一哭,父母就知道我們餓了、困了、疼了、不舒服了。而等老人老去,我們也需要對老人的行為重新進行解讀,因為,老人無外乎渴求孩子般的關注與陪伴。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孝順對了,並不需要你太多時間,沒時間不再是借口。很簡單,在語言上給予老人所需的關注,這樣就可以事半功倍。同時,送老人一些小禮物,比如在網上購物的時候,給老人也買件衣服、圍巾,都會讓老人感覺到溫暖。困境二沒錢的老人被「啃」揪心的背後是無奈  劇中情節:亞芝退休金才一千多,與兒子、兒媳一起住在平房裡,兒子余淼有癲癇,所以亞芝格外溺愛他,用微薄的退休金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但兒子和媳婦還是算計這兩間平房,但把房子過戶給兒子後,亞芝自己則被兒媳趕了出去。  啃老的現象很普遍。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2005年的調查數據:我國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子」現象,30%左右的成年子女有啃老情況。距今快過去十年了,「這種現象肯定有增無減」,北京回龍觀臨床心理科大夫彭旭說。  源頭並不能僅僅歸咎於生活壓力大,從精神和經濟角度而言,不少年輕人都還沒有和父母完全「斷乳」。被「啃」的老人們其實應反思下自己。  古訓:溺子如殺子。出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在安全感、生存需求被適度滿足後,心理需求上升到情感需求,從小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情感和愛不夠,這份創傷留存心中,因此更願意對孩子表達。  劇中的亞芝,用養來代替生,用後天代替先天,這樣的補償心理,導致兒子啃老,其實是自己埋下的苦果。  到老年才發現自己錯了一輩子,不要只是唉聲嘆氣,怨天尤人,不妨參加些集體家庭活動,可以紓解心情,讓孩子成長起來。「易子而教」,就是這個道理。啃老族們也要明白:「父母像家裡的老房子,你不去關心不去想她,有一天老房子也會塌的。」

困境三失能的老人被「虐」糟心的背後是無助  劇中情節:呂希的母親中風後,全身癱瘓,找了一個看似熱情勤勞的保姆,卻不想這位保姆人前一套,人後一套,除了不給呂母吃飯,還經常打罵嚇唬老人,把老人的頭往牆上撞。最後,呂希尊重母親的願望,選擇讓其尊嚴而死。

  這是劇中最揪心的情節,然而被虐的老人不僅只出現在電視劇中。  2011年5月,一段網上流傳的《鄭州暢樂園老年公寓護工殘忍虐待老人》的視頻讓人頗為震驚,這位護工經常在凌晨三四點,將老人拖起來,用各種方法折騰虐待,若老人稍有反抗就會施以暴力。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提出,養老的工作中有很多瓶頸,這些瓶頸解釋起來就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在哪裡養老,一個是什麼人來幫助我們養老。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更多的是什麼人來幫助我們養老這個問題。現在的養老護理員越來越難找。  據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一項研究數據,到2020年,中國的半失能老人將達到6852萬至7590萬,失能老人達到599萬至674萬,養老護理員崗位則應達到657萬至731萬。目前中國的養老護理員缺口在300萬至500萬人,全國持證的養老護理員僅為5萬餘人。  北京博愛醫院康復科主任醫師桑樹德介紹,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六項指標,一到兩項做不了的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為重度失能。  因此,為老人選擇適合的護工,除了看家政機構的相關資質,一定要多問問護理老人的細節,「像劇中那樣隨時回家抽查也可以參考。」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卜力建議,特別是把失能的老人獨自放在家中的兒女,回家一定要認真觀察老人看護工的表情,是否有恐懼、厭惡,或是在請護工前和老人定好「暗號」,比如眨五下眼睛就是不滿意護工等,總之,察言觀色才能發現問題。  除非重大疾病,老人一下子完全癱瘓,一般情況下,身體的機能都是逐步喪失的,康復在這個階段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正規的康復方法,能夠盡量幫喪失的功能重建,簡單來說,腿腳不利索,平衡力差,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走路就會穩當很多;說不清話,表達受限,在語言治療師的幫助下也能逐漸吐字清晰。老人們一定要記住,艱苦的康復訓練就能讓子女擺脫後顧之憂。  對於久病纏身,治癒無望的失能老人,尊嚴死也是個亟需面臨的話題。  對此,該劇導演趙寶剛也表示:很多人對呂希的做法不認可,但在我看來卻是最科學的選擇。因為任何一個人在那種情況下,活著都等同於受苦,維持下去的意義不大。趙寶剛甚至為自己也選擇了這樣一個「尊嚴死」的方法,「我在生前的時候就留好了遺囑,在我喪失能力的情況下,我能有尊嚴地死去,自己放棄自己的生命。我覺得人到了那個時候必須是這樣,因為你不放棄,最終還是要放棄,只不過你不願意、不忍心放棄,越晚放棄其實越痛苦。」生死遂願,只是希望老人在選擇時,兒女們能多一分理解,就是最大的盡孝了。困境四想進養老院的很難傷心的背後是無望  劇中情節:方瓊在家裡鬧騰,最終被女兒送進一個月費用五千多的高檔養老院,然而在這裡,老人們互相攀比,讓她過得並不舒心;等到換了能和老人和睦相處的平民養老院,養老院又因拆遷而解散。  找個合適的養老院很難。

借用劇中養老院院長的話「全北京老齡人口已經接近300萬,其中失能半失能的就已經佔了20%,能夠照料失能老人的敬老院,才十幾家,也就上千個床位。你們想想,這中間的缺口有多大?」  可見,住進養老院有多難,且找養老院還需要一定的技巧。  兩個方面的需求最好滿足,一是離家近,二是附近有救助醫院。把老人送進養老院,和兒女之間的情感不能斷裂。要知道,養老院更多的是幫助老人生活方面的照顧。離家近,子女可以常去探望。而附近有醫院,則可以讓老人在身體出現問題時,及時得到救治。

  亞芝的扮演者奚美娟的看法是:最有尊嚴的養老,應該從金錢和精神兩方面提前做好準備。是否要依賴子女贍養,是值得討論的。其實,養老院是個解決生活之憂的地方,吃穿住行都不用操心了,沒有這些生活瑣事的困擾,老人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讓自己老有所樂才是關鍵。就像劇中江開國他們入住的養老院,雖然條件差一些,但老人在這裡,可以彈奏樂器、種花養花,老人在這裡生活,樂不思蜀,反而比在家中的樂趣還要多。  養老問題似乎是個永遠無定論的話題,面對如此難進的養老院,彭旭大夫的方法或許值得大家借鑒:志同道合的老人一起,相互幫助,相互扶持,這種養老方式,更符合我們心理學上的互助和滿足,讓老人更有歸屬感。

推薦閱讀:

把老人送進佛寺養老,或將成為未來趨勢
收藏!超詳細可參考的居家養老項目服務規範!(附表格)
「稅延」養老能否跑贏通脹
居家養老服務團隊建設有秘訣!您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養老新規範意見出台影響有多大?(後附12種養老經典模式)

TAG:養老 | 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