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玉器】

分類:精藏 |共23人轉藏 [2009-08-04 20:00:32]

清 九老圖筆筒 玉質碧綠誘人,深浮雕琢制,畫面內容豐富,人物、山石、松柏、祥雲交疊出現,如入神境一般。器物整體頗富裝飾性

清乾隆 玉寶相花蓋碗 蓋頂雕團"壽"字,足內刻隸書雙行"乾隆年制"款;主體紋飾為寶相花。寶相花又稱寶仙花,是以牡丹或蓮花為本抽象而成,喻意"寶"、"仙",盛行於隋唐時期,清代仍常作為玉器等工藝品上的吉祥圖案。(來源:中國鑒寶在線)

此件唐白玉雕雙人樂俑(見圖),高17cm、寬13cm、厚6.5cm,和田白玉質。由於雕件受周邊物質侵蝕程度不同,玉表呈現輕重和色相都不雷同的沁斑。白玉本身也表現出白度降低和細膩柔和程度的增強。這種明顯的次生現象是任何偽仿者都無法刻出的。 由於常見的唐代玉件(尤其是仕女、飛天)多為片狀,像這種體形大、材質精、沁色美的立體人物顯得更加珍稀。此件雙人樂俑,是典型的唐代宮女形象。她們親昵地相互倚坐在略帶斜坡的石條上,一女吹簫,一女拉二胡,姿態閑適、神情自若,透出一股盛唐時代皇家後宮的祥和景象。 唐代貴婦髮型的主要特點是高聳式髮型,這在唐代壁畫、唐代墓室中的石刻線畫和唐三彩中都是常見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元 玉熊鎮紙 高3.6厘米、長6.5厘米、最寬6.5厘米。 1958年合肥市出土。 玉熊呈伏卧狀,首微昂,口稍張,尾捲曲。兩前腿卧地,一後爪撓頸,背部雕刻乳丁紋。前掌處有一小孔,可繫繩,便於攜帶。玉熊採用圓雕技法琢制,突出了熊的體態特徵,其簡練概括的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可愛神態。

高5.9厘米、口徑13.2厘米、底徑7.5厘米。 1972年安徽省來安縣相官公社出土。 口沿鑲金邊,深腹微鼓,平底。此碗器壁較薄,於半透明中朦朧地顯露出自然紋理。口沿飾以金邊,顯得富麗雅緻。宋代的官宦階層和富裕之家,往往在瓷器和玉器的口沿上包鑲金邊,特別是碗、盤、奩等瓷器上的芒口,鑲金施彩,甚為流行。這種錦上添花的包鑲技術,更增加了器物的富麗和豪華

尺寸:長7.6cm寬5.1cm厚0.5cm 清宮舊藏 說明: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赭紅色沁斑。體扁長,長方形,兩面紋飾相同。中心有一孔,周圍透雕四螭虎,皆昂首挺胸,張口露齒,作爬行狀。 漢至魏晉時期的韘造型分三類:一、作片狀,薄而平,紋飾簡單,多琢勾連紋;二、中部微微隆起,邊緣用圓雕或凸雕作鳥獸及雲紋;三、整器作橋形、璜形、整形等,屬變形韘佩

玉四蝠捧壁佩 清 尺寸:縱6.4cm橫4.5cm厚0.6cm清宮舊藏說明:白玉。無浸色,蠟樣光澤。器呈橢圓形,中部為透長圓形孔。兩面均雕有相同獸面紋和勾雲紋,四角鏤雕四隻蝙蝠。全器主要紋飾為仿古獸面紋與勾雲紋,潔白透澈中更著古樸典雅。四角鏤雕蝠形屬傳統寓意紋樣

宋代 白玉蟠螭紋璧 直徑20.5厘米。 此玉璧質堅瑩潤,色澤潔白,但兩面有白沁。玉璧正面雕五隻遊走的螭虎,其尾部分叉,四隻較大的均有四足,較小一隻僅雕出兩前足,拖細長尾;三隻較大的螭虎頭呈梯形、圓眼、尖耳方嘴,而另一隻小螭虎則為尖臉尖耳尖嘴圓眼。玉璧反面刻谷紋。

唐代 青玉六牙象飾 橫長5.4厘米,高3.7厘米,厚1厘米。圓雕,玉象作行走狀。象鼻下,鼻端卷轉,微張嘴,左右口角各出三枚象牙,眼作橄欖形,上有短線作放射狀眉,大耳扁闊,下耷。軀體厚實,腿較短。器底刻有花卉紋樣。背和底座貫有天地孔,可作佩飾。據佛教經典言,六牙白象是象中之寶。上海松江西林塔出土

清 白玉鏤雕松柏人物筆架 白玉雕松柏人物筆架,清中期作品,通體青白玉質。為新疆和闐玉琢成。鏤雕,拱形。橋面橫向陰刻木紋,其下豎向陰刻木紋,似以兩層木頭疊成。橋身下作兩排木樁支撐,旁為小舟,乘二人,橋側為濃密的松樹、花木,橋上行人有騎驢、挑擔、負載者;一人獨坐歇息,觀賞風景。設計精巧,雕琢精細。表現了南方水鄉生活。樹空間可架筆,為清代中期文房用具。在北京博物院收藏中,僅此一件橋形筆架,彌足珍貴。

殷墟時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變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後期長度在1 5厘米以內,小的僅4至5厘米。戈有直身、彎身兩種,皆有中脊或三脊。內上飾平行的粗陽紋,或者在內及援上陰刻獸面紋和變形雲紋。部分戈內直接雕成鳥頭狀。傳世品中亦常見以玉為援,用銅鑄成鳥頭狀內嵌接而成的銅內玉戈。

春秋 白玉卧蠶紋龍首璜 9.2x0.4厘米 白玉質,虹形狀,兩端作簡化雙龍首形,中間呈扇形,上下出廓。通體琢起的蟠虺紋,地飾陰線紋。龍口及頂端各穿一孔,便於穿系。

玉螭鳳紋韘(漢) 資料圖片共13張,顯示13張


推薦閱讀:

首屆中國淮北隋唐運河古鎮奇石玉器書畫藝術旅遊博覽會在淮北開幕
青籽話珠寶——玉器清賞·如是我聞(十一)
[藝術]明代玉器有什麼特色?
談玉——新石器玉器淺說
東周時期單體龍形玉器的形制探討——以「中原式」為重點(二,中)

TAG: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