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古典詩歌詩鑒賞專題

高考要求:

鑒賞評價E

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②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鑒賞詩歌語言

一. 鑒賞用詞之妙

(一)中國詩歌對語言的變形

(1)把握詞性的改變,體會詩人所煉之「意」。

  中國古代詩人為了鍊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

何遜「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 (前兩句:復如東注水,未有西歸日。)本篇描寫與友人惜別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與友人話別時的環境氣氛,是歷來傅誦的名句。前一句寫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靜,唯有雨點滴落在台階上,發出單調的音響。詩中雖然沒有寫人的活動和感受,但是通過「夜雨滴階」的情景可以體察到離人心中的凄涼,冰冷的雨點彷彿滴在他們的心上。後一句寫室內:天已破曉,油燈將要燃盡,充滿離愁的屋子顯得一片昏暗。破曉之際屋子感覺上比較暗,夜間與白天則不然,觀察何其細緻!從「夜雨」到「曉燈」,暗示一個不眠之夜過去了,「空階」和「離室」,則渲染出人們心境的凄惶。

例1、王維「下馬飲君酒」(《送別》王維: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評析】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於為什麼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裡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裡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例2、「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王維: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評析】這是一首寫遊覽的詩,主要在於描寫景物。題意在寫山寺,但並不正面描摹,而用側寫環境,來表現山寺之幽勝。「雲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後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經》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僧人之機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覺又悟到禪理的高深。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構思奇妙、鍊字精巧。「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歷代被譽為鍊字典範。)

 例3、常健「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後禪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評析】:詩旨在讚美後禪院景色之幽靜,抒發寄情山水之胸懷詩人清晨登常熟縣的破山,入破山寺(即興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禮讚佛宇之情。然後走到幽靜的後院,面對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賞,寄託自己遁世情懷。「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靜凈。起句對偶,頷聯反而對得不工整,雖屬五律,卻有古體詩的風韻。

例4、王昌齡「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

例5、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

例6、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例7、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 風已老,鶯正年輕。梅子熟了,果肉鮮圓(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雖然是描寫江南的初夏,但實在抵不了這一「老」一「肥」的誘惑,把它放到春天來了。風「老」鶯雛,雨「肥」梅子。我們的古人慣於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作動詞,且一作就作的鮮活生動,呼之欲出。想那黃口雛鳥從昂首待哺的嬌憨,慢慢豐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離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時光,更待其中親鳥的艱勞,形態種種,時日漫漫,到後來只得了一個「老」字,當真濃釅醉人。我們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過足了幾月的時光。又一個雨「肥」梅子。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牆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後還是在雨里豐肥。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想那梅子從青青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甜,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飲」、「冷」、「悅」、「空」、「淡」、「綠」、「紅」、「綠」、「老」、「肥」,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這些詞語各有妙用,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了詩詞的表現力、感染力。

(2) 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

1.主語後置。

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漢陽樹」和「鸚鵡洲」置於「歷歷」、「萋萋」之後,看起來好象是賓語,實際上卻是被陳述的對象。

2.賓語前置

杜甫《月夜》詩:「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實即「香霧濕雲鬟,清輝寒玉臂」。詩人想像他遠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閨中望月,那散發著幽香的蒙濛霧氣彷彿沾濕了她的頭髮,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潔白的雙臂感到寒意。這裡的「濕」和「寒」都是所謂使動用法,「雲鬟」「玉臂」本是它們所支配的對象,結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語。辛棄疾《賀新郎》詞:「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卧龍諸葛。」晉代的陶淵明怎麼會酷似三國時的諸葛亮呢?原來作者是把他們二人都用來比喻友人陳亮的,分別說明陳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實為「看風流酷似淵明、卧龍諸葛」。賓語「淵明」跑到了主語的位置上。另如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詩:「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憐新雨後之竹,愛夕陽時之山。)

3.主、賓換位

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也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這種主賓換位的詞序表面上仍是「主——動——賓」的格式,但在意義上必須將它倒過來理解。再如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門戶生光彩),盧綸《塞下曲》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林暗風驚草)等。

4、定語的位置

在偏正片語中,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後,這是古今漢語的一般情況。詩詞曲定語的位置卻相當靈活,往往可以離開它所修飾的中心語而挪前挪後。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a.定語挪前。王昌齡《從軍行》詩:「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門關,為「玉門關」的同位性定語,現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遙望玉門。劉叉《從軍行》詩:「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聞橫笛聲)都是同類的例子。陸遊《晝卧》詩:「香生帳里霧,書積枕邊山。」(帳里生香霧,枕邊積書山。)

b.定語挪後。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意即「一月夜飛渡鏡湖」。「月夜」這個偏正片語本為句首的時間狀語,現被分拆為二,定語「月」遠離中心語而居於句末,彷彿成了賓語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飛渡」的顯然只能是「鏡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錦官城花重)

5.以賓語面貌出現的狀語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笑春風」表面上是動賓片語,實際上「秋風」、「春風」都不受「動」、「笑」的支配,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在春風中笑」的意思。這類情況在詩詞中比較常見,例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朝暉中千家山郭靜,日日於江樓翠微中坐。)李商隱《安定城樓》詩:「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永憶江湖白髮時歸。)都是同類的例子。

6.其他

蘇軾《念奴嬌》詞:「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應笑我多情。)如毛澤東詞「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學生可以很快重排為「寒秋,(我)獨立(於)橘子洲頭,(看到)湘江北去」;更為典型的、學生再熟悉不過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學生亦能很快重排為「欲目窮千里」。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第一、是聲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體詩」和後來的詞曲,除押韻和字數限制外,還要講究平仄的調配和對仗的工穩。為了符合聲律的要求,詩人便不得不在詞序安排上作些變通。上舉晁無咎《臨江仙》詞「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二句,本是套用王維《終南別業》詩的成句。王詩正作「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第二、出於修辭上的特殊需要。王維《山居秋暝》詩「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一聯時說:「按客觀環境中的動作順序,原是『浣女』之歸造成『竹喧』;漁舟之下導致『蓮動』。但如果就這樣呆板地鋪敘直陳為『浣女歸喧竹,漁舟下動蓮』,那麼畫面中心就歸結於被動因素『竹』和『蓮』——這是動作過程的終點。由於動作至此終結,畫面也便歸於靜止。」現按詩中順序的安排,「『竹喧』、『蓮動』便成為『浣女』、『漁舟』入畫的引子。於是畫面中心移到了動作的主動因素『浣女』、『漁舟』上。『浣女』、『漁舟』之動,不僅遠比『竹』、『蓮』之動鮮明可見,而且它們作為動作的起點和動力,使過程得以不斷持續。這就大大增強了畫面的動作性、鮮明性。」

其實,詩詞曲中特殊詞序的出現,聲律的要求和修辭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齡《從軍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語「孤城」挪前而「錦官城」移後,除了為符合七絕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還在於突出和強調玉門關所處孤立突兀的地勢以及春雨後詩人想像中繁花墜落的景象。

(3) 注意詩詞中的省略,用想像和聯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

在詩詞鑒賞中,根據詩詞所規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像,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節。詩詞的省略跟意象的組合有關。所以要求利用想像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種題目。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對話,作者採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這就有如電影里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經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去補充完善。

其實,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組合,藉助了漢語語法意合的特點,詞語與詞語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連接作用的詞語。例如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後,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並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內在的聯繫和因果關係的。)「秦時明月漢時關」、「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上句追憶京城相聚之樂,下句抒寫別後相思之深。詩人擺脫常境,不用「我們兩人當年相會」之類的一般說法,卻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這太常見了!但惟其常見,正可給人以豐富的暗示。沈約《別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云:「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杜甫《春日憶李白》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故人相見,或談心,或論文,總是要吃酒的。僅用「一杯酒」,就寫出了兩人相會的情景。詩人還選了「桃李」、「春風」兩個詞。這兩個詞,也很陳熟,但正因為熟,能夠把陽春煙景一下子喚到讀者面前,用這兩個詞給「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會之樂表現出來了。

  再試想,要用七個字寫出兩人離別和別後思念之殷,也不那麼容易。詩人卻選了「江湖」、「夜雨」、「十年燈」,作了動人的抒寫。「江湖」一詞,能使人想到流轉和飄泊,杜甫《夢李白》云:「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夜雨」,能引起懷人之情,李商隱《夜雨寄北》云:「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在「江湖」而聽「夜雨」,就更增加蕭索之感。「夜雨」之時,需要點燈,所以接著選了「燈」字。「燈」,這是一個常用詞,而「十年燈」,則是作者的首創,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聯綴,就能激發讀者的一連串想像:兩個朋友,各自飄泊江湖,每逢夜雨,獨對孤燈,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這般情景,已延續了十年之久!、陸遊的《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又如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部是名詞的連綴,「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卻有一種內在的深沉的聯繫,似離實合,似斷實連,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和再創造的可能。杜牧《過華清宮》後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騎紅塵」和「妃子笑」之間沒有任何關聯詞,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說是「一騎紅塵」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說是妃子在「一騎紅塵」之中露出了笑臉,好像兩個鏡頭的疊印。兩種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確切。詩人只是把兩個具有對比性的意象擺在讀者面前,意象之間的聯繫既要你去想像、補充,又不許將它凝固起來。一旦凝固下來,就失去了詩味;而詩歌的魅力,正在詩的多義。再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門掩」和「黃昏」之間省去了聯繫詞,可以理解為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將黃昏掩於門外,又可以理解為,在此黃昏時分,將春光掩於門外,或許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婦有一個關門的動作,時間又是黃昏,這個動作就表現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悵。

(二)、其他值得注意的字詞

許多詩中都有一些特別值得重視的詞,通常使全詩增色不少甚至成為詩眼。詩僧齊己寫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將「數」改為「一」,因為題為「早梅」,如果開了數枝,說明花已開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齊己佩服不已,尊稱鄭谷為「一字師」。王駕寫《晴景》一詩:「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蜂蝶飛來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王安石改「飛來」為「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後特有的美景。動詞的提煉是古詩鍊字的主要內容。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陶潛「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盡人皆知。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蓬勃的春意寫出來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這些是詩人的獨特感受,寫出了這種獨特感受,不論是情景交融,詩人把他的感情色彩著到景物上去也好,詩人寫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態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明」字是形容詞用如動詞,使畫面富有動態,更妙的是「吐」字(同學們自己體會!)虛詞用得好,也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的美學效果。杜甫有詩云:「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葉夢得評道:「遠近數百里,上下數千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呑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於言外。

①鑒賞詩歌,要重點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

例1: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這裡,一個「剩」字引人注目,作者並沒有用「留」、「見」,其妙處就在「剩」雖與「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動的,而且有「殘存」,「殘餘」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時間性,給人一種「無可奈何」之感。「留」則無這麼多含義。「見」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變遷感。

例2: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例4: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蒸」、「撼」具有誇張色彩。

例5: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郊興》王勃)

看這句詩,「濕」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尋常,王勃寫春雨,雨下的時間短,雨後日出,花上已沒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見滋潤,所以說「花光濕」,這個「濕」字極為確切。這個「光」字顯得花有精神,所以說「光」字有情。風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個「疏」字,顯得日光從葉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樣子寫出,又顯得有詩情,用字盡妙於此。

②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它在詩詞鑒賞中也是關注的重點對象。

例1: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一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

例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曰細,脈脈綿綿,寫的是自然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

例3: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王昌齡)

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後,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這時候,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所遇者:闖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這是一位滿臉稚氣的少婦。一個「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③特殊詞:在詩文中,有一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

a.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竹枝詞>其一》劉禹錫)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b.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於疊詞,因為其出現頻率很高,特單列一條。作用有一: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c.表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主語或賓語用。但是作用只有一個,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欣賞時,或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或抓住能表現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濃度:「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與綠道出了蔣捷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就是抓住單一色彩表現的詞也能體會到詩人的濃情:「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憐惜與傷別離的情愫盡在「綠」與「醉紅」中。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揚州慢》姜夔)

紅藕香殘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杜甫)

二、總體的語言特色

(一)清新

清新一般是用在寫景詩中,一般詩風比較亮麗,語言比較通俗,比喻新穎獨到,包含著作者的喜悅之情。清新之風常見於以下一些人詩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園詩人,陶潛的詩特點主要在平淡,有時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維,孟浩然的詩則相對比較清新。

1、王維

唐代詩人,畫家。開元九年(721)進士,因通音律授大樂丞。不久謫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二年,被張九齡擢為右拾遺。二年後九齡罷相,他倍感沮喪,有歸隱心。40多歲時,先後隱居終南山和輞川,亦官亦隱。思想日趨消極,佛教信仰日益發展。安史之亂中被俘,被迫做偽官。亂平,降為太子中允。後復累遷至給事中,以尚書右丞終,世稱王右丞。王維詩現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最大。名作如《終南山》、《漢江臨泛》、《山居秋暝》、《青溪》、《過香積寺》、《輞川集》20首、《贈裴十迪》等。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或靜謐恬淡,或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詩人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加之藝術技巧很高,頗為後人所推崇。王維送別、紀行一類詩中,常有寫景佳句,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歷代傳誦不衰。

  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對自然美的感受獨特而細緻入微,筆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韻,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長,色彩鮮明優美,極有畫意。他寫景動靜結合,善於細緻地表現自然界光色和音響變化,他的寫景詩,常用五律、五絕,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舒緩,宜於表現山水幽靜和心情恬適。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揚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山水田園詩成就達到高峰,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維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有的表現俠義,有的揭露時弊。一些贈別親友和寫日常生活的小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沈子福歸江東》等,古今傳誦。這些小詩都是五絕或七絕,情真語摯,不用雕飾,有淳樸深厚之美,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絕句最高成就。他的應制詩、唱和詩及宣揚佛理的詩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維五律和五、七絕造詣最高,亦擅其他各體,在唐代詩壇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凈秀雅,為明七子師法。七古形式整飭,氣勢流蕩。散文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生前身後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美稱。對後人影響巨大。

正是由於他常以一位禪者的目光覽觀萬物,才使他的詩有了一種其他詩人所難以企及的靜美、澄曠、寂悅。特別是他在描寫大自然中一剎那間的紛紜動象,是那樣的清凈與靜謐,禪韻盎然,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鳥鳴磵》)「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欒家瀨》)以及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蕩滌讀者之胸襟,給人以恬澹寧和的無盡遐思。

2、孟浩然

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篤。有詩名。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庄》、《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這是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這裡有清新的泥土味;這裡有強烈的生活感。這裡「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藝術美更不乏淳樸的生活美。孟浩然在這裡彷彿尋找到了一種皈依的感覺。詩人終於將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連那隱居中孤獨抑鬱的情緒也徹底丟開了。思緒終於舒展了,甚至詩人的舉措也都靈活自在了,自然在這裡顯示了它的征服力。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四句詩是孟浩然藝術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王國維評價李煜的詞「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孟浩然這兩句詩裡面也有一種極大極深的感情蘊涵著。「他的情與萬物的情有一種共鳴」,有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深厚的同情。這首詩表現最高的玄心,亦表現最大的風流。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孟浩然是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由我達到了無我,儘管這期間他甘苦備嘗,但終於苦盡甘來

平淡:平淡不同於平庸與淡而無味,是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的語言說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說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說: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平淡首推陶淵明,能夠把詩寫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詞絕對不是平淡,相反,帶有一種強烈的感發的力量。

3.李商隱----詩歌不但絢麗,而且朦朧晦澀

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子。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初學古文。受牛黨令狐楚賞識,入其幕府,並從學駢文。開成二(837),以令狐之力中進士。次年入屬李黨的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王愛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黨排擠,輾轉於各藩鎮幕府,終身不得志。李商隱詩現存約600首。其中政治詩感慨諷諭,頗有深度和廣度。其詠史詩託古諷今,成就很大。這類詩往往譏刺前朝或本朝君王的荒淫誤國,也有的則借詠史寄託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這類詩多用律絕,截取歷史上特定場景加以鋪染,具有以小見大、詞微意深的藝術效果。名作如《隋宮二首》、《南朝》。他的抒情詩感情深摯細膩,感傷氣息很濃,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游原》)。李詩抒情,較少直抒胸臆,而特别致力於婉曲見意,其詩往往寄興深微,餘味無窮。但刻意求曲有時也帶來晦澀難懂的弊病。他的詠物詩體物工切,摹寫入微,能以典型特徵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事物的內在神韻,寄寓作者的情懷。無題詩是李商隱的獨創。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情思宛轉沉摯,辭藻典雅精麗。如「昨夜星辰昨夜風」、「相見時難別亦難」二首。也有的托喻友朋交往和身世感慨,如「待得郎來月已低」和「何處哀箏隨急管」二首。還有一些詩寄興難明。李商隱詩歌的基本風格是情深詞婉,能於麗中時帶沉鬱,流美中不失厚重,對後世的詩壇和詞壇影響很深。其詩繼承面較廣。其七律成就最高,繼承了杜甫精嚴頓挫的特點,又融合了齊梁詩的艷和六朝民歌的清麗,以及李賀詩的幻想像征手法。

4.李賀----李賀的詩也比較絢麗乃至於奇麗

李賀詩歌的總體特徵,前人有的評,那就是奇詭瑰麗。李賀詩歌美學的別一個特徵是藝術形式上的鮮明創造性、獨特性、陌生化美學效果的追求。這主要表現在用詞求生、求冷求硬,立意新奇不俗,章法奇突跳蕩,境界惝恍朦朧四個方面。李賀詩歌中,少有前人用過的熟詞熟字,他的選詞用字,總是務求給人以陌生感。。這種陌生感即體現在他多用許多冷色調的字和帶有硬性基質的辭彙。一些字如「泛」、「凝」、「幽」、「淚」、「冷」、「苦」、「驚」、「血」頻頻在詩中出現。色調的冷是它們的共同特徵。在冷色調字眼的使用中,我們見出詩人的力避陳言的用心和獨特的詩情。這種獨特即是表現了他的凄惋哀愁的思考,使得詩歌總能使人體會到詩人情思的冷僻,清冷的意象使得詩歌境界異常清幽。

二.明快

就是不繞彎子,一語道破,一語中的。明快莫過於白居易了。

其他如含蓄簡潔也不是那一個詩人所獨有的,大部分詩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實上,在做題的時候,我們往往不能單獨析出一個特點,而往往連在一 起說,比如簡潔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詩的語言風格也遠不是這些詞所能夠概括的。例如:

1、簡潔又表述為: 洗鍊(練):語言簡練利落。

淺顯 明白如話:不雕塑飾,不加修飾。

2、質樸清新 淡雅 ,自然,

3、詞藻華麗

4、明快:明白通暢。

5、沉鬱頓挫 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等。 還有雄健雄渾:雄壯、強健、渾厚。等,這一般是用在諸如杜甫、辛棄疾、陸遊等人的身上。

三.檢測練習

下列詩詞中加點的字各有其妙處,請加以鑒賞分析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3、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

4、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6、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8、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

1.「直」寫出烽煙之勁,「圓」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

2.「生」字寫出明月從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動感,準確傳神。

3.「蒸」寫出湖面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雲夢澤都受到洞庭的滋養哺育,「撼」寫出洞庭湖洶湧澎湃的氣勢,極為有力。

4.「低」寫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獨特的視角,非常準確。「近」字寫月亮彷彿也溫柔體貼,善解人意,來安撫詩人那顆孤寂的心。

5.「轉」表明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但憑顏色的漸變就寫出它的動態來。「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恆。

6.「盡」與「閑」把讀者引入一個寂靜的世界:彷彿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地清幽平靜,寫動見靜,以動襯靜,烘托出詩人內心的孤寂。

7.星辰低「垂」,寫盡平野之廣闊,月隨江「涌」,寫盡大江奔流的氣勢,景象雄渾闊大。

8.春草「自」碧,黃鸝「空」啼,景色幽美卻無人問津,景象荒涼凄慘。

詩歌鑒賞(二)  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及寓情與景,寓情於物。

一、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 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

● 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陸遊《書憤》

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

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遊《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 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溫庭筠《商山早行》

思親念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思鄉 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閨中懷人 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 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 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庄》

昔勝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 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 長亭送別

依依不捨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評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二、 評價作品思想內容在注意的問題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於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棄疾曾經在抗金鬥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後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所以其詞多為回憶過去如火如荼的戰鬥生活,或者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風格豪放悲慨。

2、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蕩。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3、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

4、大多數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一的,其中可能交織著許許多多非常複雜的情感,這一點要特別注意,當然,讀者有時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礎之上發揮想像,進行二度創作。另外,一個作家的整體創作趣向和風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棄疾等,都有其固有風格之外的創作。

三、 檢測練習

下列詩詞中均有「愁」,請分析每一首詩中「愁」的具體內容。

1、長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2、菩薩蠻(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5、南鄉子(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繞水恣行游,上盡層城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6、蝶戀花(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7、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8、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9、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10、對雪(杜甫)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飄棄樽無淥,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1.閨中懷人之愁

2. 國破家亡之愁、報國無門之愁

3. 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4.傷春之愁、家國之愁

5.昔勝今衰之愁

6.思念情人的孤獨之愁

7.羈旅之客愁

8.亡國之愁;

9.人生失意之愁;

10.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送別詩

古人由於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後,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士大夫們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主題。

這類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採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藉助於想像、聯想塑造形象。以婉約派詞人、詩人寫的較多。

關於送別詩的作法,《詩法家數》曾作過如下歸納:「第一聯敘題意趣;第二聯合說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合說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合說何時再會,或囑託,或期望。於中二聯或倒亂並說亦可,但不可重複,須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淵永為佳。」

操練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一)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1. 這首詩中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麼含義?(包含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渺茫」一詞包含著複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

2. 詩歌的三、四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麼特點?

答:第三句故設一問,造成轉折之勢,為下句抒情作準備;結尾一句既抒發了離情,又不流於直露,餘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衣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註:離歌:離別之歌。 關城:潼關、函谷關。御苑:皇家的宮苑。砧聲:搗制寒衣的聲音。

1.首聯、頷聯哪幾個詞表達了季節的怎樣的特徵(離別的環境)?從中又表達出詩人送別的什麼情緒?

答:「微霜」「鴻雁」點出了送別時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從中表達出詩人送別的悲愁難抑,黯然神傷的情緒。

2.尾聯用什麼藝術手法表達出怎樣的思想內容?

答:尾聯直抒胸臆,以長者的口吻表達了對魏萬的勸勉:莫把長安當作行樂之地而虛度大好時光。這是一般送別詩最常見的做法。

(三)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註:「蕭蕭班馬」出自《詩經》。班馬:離群之馬。

1. 首聯用什麼詞語勾勒出怎樣的送別環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描摹出一幅青山秀麗的送別圖景。

2. 頸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頸聯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浮雲」比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離開大地一樣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推薦閱讀:

雜詩二三,亂七八糟
何其芳是一位怎樣的詩人?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31~40)
《我來到這裡》/魯米

TAG:詩歌 | 轉載 | 古典 | 鑒賞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