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曾子著作

曾子著作--《孝經》《孝經》出自孔子故居牆壁藏書中。據傳孔壁藏書為孔子裔孫孔鮒於秦末時所藏,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建宮舍,推倒孔子故居牆壁始被發現。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關於《孝經》的作者,說法不一,《漢書·藝文志》記載,「《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是說《孝經》為孔子所作。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卻記載,曾子「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是說《孝經》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為董鼎《孝經大義》一書作序時也說:「曾氏之書有二,曰《大學》,曰《孝經》。」  關於《孝經》的標題,班固在《孝經藝文志》中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是說,《孝經》之「經」,不是經典之「經」,而是源自《孝經》中「夫孝,天之經也」之「經」,意為「孝是天下的大經大法」。  《孝經》有著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今文《孝經》和古文《孝經》兩種。今文《孝經》據稱出自漢初,河間人顏芝原藏,因為是用通行的隸書字體書寫,所以稱今文《孝經》。《漢書·藝文志》載:「《孝經》一篇,十八章」。鄭玄為之作注。古文《孝經》相傳出孔子故居壁中,因為是用先秦古文字書寫,所以稱為古文《孝經》。《漢書·藝文志》載:「《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作注。  本書採用的是通行本,即唐玄宗注、宋刑(曰丙)(上下結構)疏的《孝經正義》(用今文而參考古文)。此本分為十八章,以孔子與曾子問答的方式闡發孝治思想。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

TOP

發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資料

查找該會員全部帖子

  • UID:57
  • 精華: 1
  • 威望:12
  • 金錢:24 元
  • 來自:
  • 註冊: 2008-10-24
  • 狀態: 離線

    2009-04-17 14:41 | 只看樓主 樹型| 收藏| 小 中 大 2# 曾參的孝道觀儒家思想文化以政治倫理道德為核心,但孔、曾、孟、荀各有所側重。孔子貴仁,曾參重孝,孟子主仁義,荀子隆禮。曾參以孝為一切道德的根本與總和,以孝統帥一切倫理道德。認為孝不只是個人行為和治理家庭的準繩,也是治國平天下的基本綱領,是天經地義、永恆普遍的基本原則。  1、 孝的起源—為德之本,與生俱來  注重孝道,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道德傳統,甲骨卜辭中就已出現了「孝」字。說明至少在殷商時代,中國人就已有了孝的觀念。這種觀念首先直接來源於血緣親情。這是人類一種最基本的自然感情。對於父母的生育培養,作為子女後代,自然要生出一種還報之心,孝順之情,即人類學家通常所說的「反哺」現象。所以《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幼年奉侍父母,愛護父母給予的身體,這便是行孝的第一步;中年移孝作忠,奉文君王,服務社稷;老來頂天立地,揚名後世。這便是人生孝道的全過程。即使立身揚名,奉事君王也是為了顯耀父母,還報養之恩。這與生俱來的孝道浸透了人生的全過程。或者說,人的一生行為都是恪守躬行並實現著至高至善的孝道。因此,孝為一切德行之本,是一切教化產生的根源。故孔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孔子正是抓住孝悌這個綱,來構築其仁學體系的。  不論孝道思想再推衍,再龐大,總是以受之父母遺體為端倪,以父母遺訓為準則:「是故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舉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己。然後不辱其身,不憂其親,則可謂孝矣。」(《大戴禮記·解詁》)「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同上)難怪曾參臨終時還讓弟子「啟予足,啟予手」,掀開被子看一看他的手和腳都保全得很好,說明自己終身慎行,恪盡了孝道。  正是基於人們對父母的自然恭敬之情,被儒家曾參學派以及後世統治者發現「孝親」在家庭團結穩固、社會秩序安定中的決定意義,進而將孝道演變為一個充滿政治內容的道德範疇。統治者的思想意志可以毫不費勁地順著孝道的脈絡灌輸到人們的頭腦中。可以說,長達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倫理道德教育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們利用人們孝敬父母的自然感情,演化樹立一整套倫理道德信仰,為封建統治者以德治天下鋪平了道路。  2、忠孝合一,天下常道  如果一個人在家庭中基於血緣親情接受了「順從父母」的家庭等級遺訓,並認為這種絕對服從「合情合理」,那麼,當他進入社會以後,就不難接受對君王的絕對服從的政治倫理要求。「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能取朋友,亦能取所予從政者矣。」(《曾子·立事》)將忠與孝扭在一起架起了一道必然聯繫的橋樑:「君子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孝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孝經·廣揚名》)「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陽貨》)「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禮記·祭統》)事親孝推於事君忠,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禮記·祭統》)事親孝推於事君忠,由修身齊家推於治國為政,從狹義的孝父母擴展到廣義的忠天子,在家為孝子,在朝為忠臣,盡孝是盡忠的前提,盡忠則是盡孝的結果。忠孝兩全自然就是最完美的道德境界。這是封建家族倫理觀念的擴充。這就在家國同構的君主宗法政體中,將孝於父母長輩的家庭宗親倫理感情轉化成忠於國家朝廷的政治道德觀念,由家而國完成了情感轉移,把各種可能出現的異端思想,消弭於無形。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亂臣賊子了。正如孔子所言:「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所以,求忠臣必由孝子之門。這便是儒家孝治派學說為君主統治立言設教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目的。  其實,曾子的思想又遠非事親忠君所容。(《呂氏春秋·孝行》引曾參曰:「居處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災及手親,敢不敬乎?」這說明,孝包括庄、敬、忠、信、勇各種德目。如上五者做不到,均會連累父母,當然算不得孝。不僅以孝統帥一切道德,而且認為孝是調整人倫社會關係的大經大法。「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西海而准,推而放諸南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禮記·祭義》)將「孝」推為貫通天地最偉大的常道,穿越覆蓋一切時空。從空間上說,孝道樹立起來可以充塞天地,橫被四海;從時間上說,孝道穿行萬世,人們一言一行、一朝一夕,莫能離之,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永恆真理,涵蓋萬世人生,具有世界觀的意義。  3、孝道的實踐與要求  既然孝是貫徹上下左右自始至終的常道,那麼,從天子至於庶人都是責無旁貸,莫能離之的。但由於階級地位的不同,孝也是分為等級的,行孝的內容又不盡相同。《曾子·本孝》說:「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王者之孝也)任善不敢臣之德。」「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以順天下,民用和睦」,這是天子之孝,是大孝;居上不驕,謹虛謹慎,「保其社稷和其人民」,這是諸候之孝;言行遵循先王之道,口無不善的言語,身無不善的行為,保其宗廟,這是卿大夫之孝;忠順以事上」,「保其祿位,守其祭禮」,這是士之孝;至於庶人之孝,就是按天時地利,勤勞耕作,「謹身節用以養父母」。養身與養志,又貴在養志。何謂養志呢?曾參說:「養有五道:修宮室,安府第,潔飲食,養體之道也;樹五色,施五采,列文章,養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聲,雜八音,養耳之道也;熟五穀,烹六畜,和煎調,養口之道也;和言色,悅言語,敬進退,養志之道也。」(《呂氏春秋·孝行覽》)有人問曾參:「夫子可謂孝乎?」曾參曰:「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以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他又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烹熟鮮膻,嘗而進之,非孝也,養也。」「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大戴禮記·解詁》)。  由此看來,孝的基本內容可以說有兩個方面:養身與養志,一是肉體方面,一是精神方面。所謂敬、安、久、卒則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孝,即「養志」。包括娛親、順親、敬親、永志、慎行等內容,是最難能可貴的。因為思想、意志、道德、感情正是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需要感情的照臨。肉體之孝必須升華到精神之孝才能成為全面的真正的孝。否則如《論語》所言:「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雖然在理論的敘說上有先後輕重之分,但在實際生活中,二者又是不可分割,渾然一體的。並不是說先去養,養了之後再求敬和安,而是一旦說養,便是敬之養,敬安久卒之養。否則不是人之子養,而是犬馬之養了。由此便引申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後矣」的政治主張。只要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追念先祖恩德,就會人心所向,眾志成城,「天下可運於掌」(《孟子》),「近者說則親,遠者說則附,親近而附遠,孝子之道也」(《荀子·大略》)。  4、曾參的行孝表現  孔子雖然極力提倡「孝」,但他只是為了叫別人去孝敬父母,而他自己是沒有表現機會的(因為其父母早亡)。曾參則不然,他不僅口頭上宣揚孝道,而且他身體力行。這方面記載很多,僅舉幾例。以見一斑。  《新語》中說:「曾子孝於父母,昏定晨省,調寒溫,適輕重,勉之於糜粥之間,行之於衽席之上。」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料。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而曾參就「義不離親一夕宿於外」(《戰國策·燕策》)。多次辭官不就,專心致力於孝敬父母,他曾經說:「父母死了不可再活,壽命到了不可再加,所以,孝子要養父母,而父母不能等啊!用大牛祭墳墓,不如在父母活著時用雞豬一類食物好好奉養。」他曾經在齊國做過小官,俸祿很少,但非常歡喜,是因為能養父母。父母死後,曾到楚國得  做大官,九仞高堂,百輛大車,猶北向而泣,是因為無父母可養(《韓詩外傳》)。一生一世都是圍繞著父母的影子而轉移。  「曾子耘瓜 」的故事更是流傳甚廣。曾參誤傷瓜苗而附首貼耳地任憑父痛打,直到休克蘇醒過來以後,還去問父親因怒打傷壞身體沒有。繼而操琴唱歌,以向父親表示自己如以前一樣身心健康,不再讓父親傷心。《孔子家語》記載:「曾參對他的後母也非常孝順,一夜常起五次,「視被之厚薄,枕之高低」。後母雖「遇之無恩」,而曾參「仍供養不衰」。  《禮記》還說曾皙卒時,曾參「淚如滴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以後「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還有很多古書都曾記載:「孔子不飲「盜泉」之水,曾參不入「勝母」之閭。以表示自己德行的高潔和對母親的敬重。總之,在曾參的思想和行為中,孝行占著最突出的地位。曾參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孝》是當之無愧的。

    kxs 最後編輯於 2009-04-17 16:28:30

    TOP

    傳承曾子孝道文化 推進學生道德教育【內容摘要】孝敬父母,尊長敬老,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現今獨生子女多,從小嬌生慣養,不敬父母、虐待老人的現象在當今社會上仍然屢見不鮮。建設弘揚孝道文化,不能忘記傳統美德,如何讓孝敬父母,尊長敬老的觀念真正入腦入心?如何讓孝敬父母,尊長敬老在社會蔚然成風?作為學校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把孝敬父母,尊長敬老意識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項基礎工作,讓學生樹立孝敬父母,尊長敬老觀念,養成孝敬父母,尊長敬老習慣,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根據本校實際和學生存在的問題,我們有針對性地選擇孝敬父母,尊長敬老美德教育,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要求學生從「孝敬父母,尊長敬老」等身邊小事做起,自覺養成孝敬父母,尊長敬老的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培養學生孝敬父母,尊長敬老的道德品質為總抓手,進而全面提高中學生的整體思想道德素質。 我校始建於1951年,學校坐落於中國古代「四大聖賢」之一——曾子故里。佔地面積180畝,總建築面積70000㎡,教育教學設施完善。擁有高標準的學生公寓樓、教學樓、科技樓、實驗樓、體育館、師生餐廳、階梯教室、教研樓,裝有中央空調,教師人手一台微機。學校師資隊伍優良,現有108個教學班,在校生7600餘人,教職工469人,其中特級教師5人,高級教師116人。國家教育系統勞模、齊魯名師、省市縣級骨幹教師、教學能手等118人;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論文400餘篇,出版論著80餘部。70多名教師進修研究生課程已獲得結業證書, 2名教師獲取教育碩士學位。學校秉承「 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為社會文明進步育人」的辦學理念,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向高等院校輸送人才17000餘人,其中本科8000餘人,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700餘人,350名學生參加國家級奧林匹克競賽獲獎,高考升學率一直保持在86%以上,創造了濟寧市高考成績連續十八年第一的奇蹟。 學校堅持依法治校,不斷深化內部體制改革,探索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實行了以「校長負責制,全員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結構工資制」為主的「四制」改革。逐步形成了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激勵機制。學校堅持「把一顆愛心獻給學生」,採取自身出資和社會贊助相結合實施 「獎學金」、「助學金」工程,同時設立中考明星獎、高考狀元獎、期末考試優秀獎等獎學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穩定、紮實、令人稱道的辦學成果,穩定了教師隊伍,凝聚了人心,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學校先後被評為「省級規範化學校」、 「省文明單位」、 「省電教示範學校」、「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十幾項省級榮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同志,全國人大常委、香港金利來集團董事會執行主席曾憲梓博士先後來我校視察工作,並給予高度評價。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等新聞媒體都曾報道過學校的先進事迹。學校被譽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學校將面對機遇,迎接挑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投身全國千所示範高中創建活動,全面推進學校現代化進程,努力打造品牌。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我國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進程中,由於各項配套制度還不健全,體制尚未完善,社會上出現了道德滑坡、誠信缺失、行為失范、道德失衡現象,青少年首當其衝,思想迷惘,道德意識淡薄,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家庭和學校過於注重升學率,也一度出現了重智輕德現象。 自從國家頒布《中學德育大綱》以來,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在認真考慮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新形勢下如何全面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我們感到,《大綱》中關於「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教育」部分的提出,是有著深刻的內容和深遠意義的。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與之相應的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道德傳統。它的精華,不僅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光輝燦爛,在當代也已經和正在受到世界範圍內日益眾多的國家和人民的重視。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形成的、具有影響、可以傳承、有益於後代的優秀道德遺產。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對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嘉祥縣是宗聖曾子的故里。曾參以孝為一切道德的根本與總和,以孝統帥一切倫理道德。注重孝道,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道德傳統,甲骨卜辭中就已出現了「孝」字。說明至少在殷商時代,中國人就已有了孝的觀念。這種觀念首先直接來源於血緣親情。這是人類一種最基本的自然感情。對於父母的生育培養,作為子女後代,自然要生出一種還報之心,孝敬之情,即人類學家通常所說的「反哺」現象。所以《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與生俱來的孝道浸透了人生的全過程。或者說,人的一生行為都是恪守躬行並實現著至高至善的孝道。因此,孝為一切德行之本,是一切教化產生的根源。孝敬父母,尊長敬老,是中華民族永遠不可拋棄德的傳統美德。然而,當今中國獨生子女多,從小嬌生慣養,不尊敬不孝順父母、頂撞、對抗甚至虐待老人的現象在社會上仍然屢見不鮮。建設弘揚孝道文化,傳承傳統美德,讓孝敬父母,尊長敬老的觀念真正入腦入心,如何讓孝敬父母、尊長敬老在社會蔚然成風,作為學校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把孝敬父母、尊長敬老意識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項基礎工作,讓學生樹立孝敬父母、尊長敬老觀念,養成孝敬父母,尊長敬老習慣,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根據教育部「十五」重點規劃課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課題組的要求,充分利用我縣作為「宗聖曾子故里」的人文設施以及文化積澱,響應我縣發揚曾子孝道的倡議,結合學校實際,我們確立了「曾子的孝道文化與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子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孝」,是一切德行之根本,是中國人最基礎的道德,為中華文化所特有。「孝」是親情之愛,是生生不息的愛心,是形成個體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為「德之本」。在中國,不進行「孝」道建設,其它道德建設就會失去了根基。中國傳統「孝」道有過時之處,但它不等於「封建」與「落後」。我們要認真反省近百年來國人對於「孝」道的偏見與成見,用「與時俱進」的觀點,進行積極的建設。創造歷史比對歷史的無知而詆毀歷史要偉大。 在我國當前以及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是以家庭為本位的社會結構。家庭穩定與發展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當今的中國特別是農村,因為不「孝」導致的家庭矛盾、鄰里糾紛與社會問題日益尖銳。以「孝」為中心的中華美德,是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核心內容。「家」的社會存在與功能,不可低估。以血緣和親情為中心的倫理道德,是整個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再過15年,一個獨生子女支撐的國家與老年人社會,便會展現在世人面前。3—4億老年人大國,對以「養老」、「敬老」為中心的孝道教育與建設,將日益重要和迫切。這一代獨生子女能有「孝」心嗎?怎樣培育他們的「孝」心?需要承接中華孝道美德,需要學校與家庭、社區互動共建孝道,進而共建和諧社會。從這個成面上講,孝道教育和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價值。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任何一項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的成功,都必須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實驗研究開始,為了克服認識上的片面性,減少行動上的盲目性,增強科學性和時效性,我們以理論學習為先導,努力夯實實驗研究教師的理論基礎。 1、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這就說明在對學生進行孝道文化教育過程中,教師起著引導作用,而學生思想上認識、感悟、主動去身體力行才是主體參與的最重要行為,才是最深刻、最持久的內驅動力。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適合學生積極主動的活動、體驗的受教育環境,營造名著、和諧、寬鬆的交流氛圍。 2、思想道德教育理論。孝道文化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因而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論對於我們進行的孝道文化教育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採用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和科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孝道文化教育,把小到文化教育和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3、學校教育心理學理論。著名教育心理學專家布魯納認為: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因該市主動認識和感受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聽從說教的過程。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必須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對我校坐落於中國古代「四大聖賢」之一——曾子故里感到自豪,對孝道文化本身產生興趣和學習、尊崇的渴望,進而主動去學習、實踐,激發主動去了解的動機。同時,心理學表明,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他們能夠根據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現象、親身體驗、思考探究。由於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還沒有完全成熟,不能放任自流,而需要教師必要的點撥、引導和矯正。 4、曾子孝道文化理論。曾參以孝為一切道德的根本與總和,以孝統帥一切倫理道德。認為孝不只是個人行為和治理家庭的準繩,也是治國平天下的基本綱領,是天經地義、永恆普遍的基本原則。不論孝道思想再推衍,再龐大,總是以受之父母遺體為端倪,以父母遺訓為準則。正是基於人們對父母的自然恭敬之情,被儒家曾參學派以及後世統治者發現「孝親」在家庭團結穩固、社會秩序安定中的決定意義。因此,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 「孝道」教育。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我們的課題研究目標,是在學校對學生進行以孝道為中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古人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幾千年的文明社會是以孝道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時至今日,我們所提倡的尊老愛幼、熱愛祖國、胸懷大志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說是「孝道」的發展和完善。依據青少年道德品質形成的客觀規律,以「孝」道教育為突破口,從小就把中華民族「崇孝」的傳統美德植入到學生的大腦中,不僅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而且能輻射到家庭和社會。 首先,我們力爭通過研究實驗能夠設計出一套具體的方案,引導中學生自覺接受並踐行孝道準則,達到如下目標:在家裡,子女尊敬長輩,長輩愛護子女,共享天倫之樂;在社會上,盡職盡責,為國家做出自己的應有貢獻;對個人,要修身養性,實現自己的宏偉理想。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和諧有序。 其次,我們要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內外關於孝道文化的最新理論。要在學校進行「孝」的教育,就要了解研究當今我國尤其是農村孝道的現狀、成因及其發展趨勢;要研究中華孝道發生了何種變化,要研究當今孝道的內涵,即是民眾能夠認同並能踐履的孝道內涵;要了解研究當今孝道的形式,尤其是民眾所創造的養老新形式;要了解研究孝道的價值,孝道對家庭、社會、下一代的影響;要了解研究當今孝道的機制,如制度、氛圍、心理等制約機制;要了解研究當今孝道的建設模式與理論框架。通過這些研究,去尋求學校與社區互動的結合點,去設計學校進行「孝」道教育的內容與模式。 第三,在實踐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曾子孝道文化的優良傳統和精髓,剔除和摒棄封建的落後的不合時宜的東西,在揚棄中發展曾子的孝道文化。能夠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適用於中學生的孝道文化教育理論,用以指導學校孝道文化教育,並與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及建設和諧社會有機結合起來。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從校園、班級兩個層面努力創設氛圍,能讓學生在濃郁的曾子孝道文化氣氛中接受熏陶,從而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和家庭以及社會都受益無窮。 2、加強教師的德育科研能力,從教師讀書、德育工作、行動研究等方面入手,提高德育工作隊伍的工作水平。 六、課題研究的原則、途徑和方法 1、課題研究原則 ①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 ②堅持針對性原則; ③堅持知行統一原則。 2、課題研究途徑 ①主題活動:以班團活動為主陣地,進行系列化孝道教育; ②學科滲透:以課堂教學為輔助,學科教學滲透孝道教育; ③環境熏陶:以校園文化為熏陶,潛移默化影響; ④實踐養成:以制度約束,強化行為習慣為保障,敦促學生養成行孝意識。 3、課題研究方法: 1、調查法。研究過程中運用調查法,運用觀察、訪談、問卷等方式收集研究問題的資料,並對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得出研究結論。 問卷法是研究者用統一的問捲來搜集研究對象有關孝敬父母、尊長敬意識的感性數據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 2、文獻法。藉助相關的理論和經驗,直到課題研究和具體實踐。 3、總結法。重視資料的積累,研究期間及時加強反思總結。 4、行動研究法。研究過程中運用行動研究法,把課題的研究和日常學科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把課題的研究與班主任的教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 5、個案研究法。研究過程中運用個案研究法,進行個別學生的縱向分析研究,以高一(1)班的張玉煙、高一(21)班楊牧等同學為個案進行多層次的跟蹤調查,了解學生孝敬父母、尊長敬老意識的變化,以點帶面。 七、課題研究進度安排 研究時間:2004年12月至2006年10月 研究取樣:選擇研究對象為嘉祥一中2004級全體學生,以高一(1)班、(2)班、(21)班、(22)班學生為重點研究對象。 研究步驟: (一)2004年12月—2005年6月 準備和初步實驗階段 1、2004年12月 立題;收集整理有關孝道文化的各種資料,確立課題。 2、2005年1月 撰寫開題報告。 3、2005年2月 制定調查表,學生自學相關內容、實驗教材和德育目標,總體把握孝道文化教育的內容。 4、2005年3月 確定實驗對象,進行調查,與學生座談,學習動力教育等。確定重點研究的內容及列出實施教育的切入點;制定具體的教育內容與計劃。 5、2005年3月—2005年6月 開始具體實施 班主任以班團活動課為陣地,制訂班主任工作計劃,開展系列化孝道文化教育,並通過讀書活動、寫心得體會、開主題會等方式進行多渠道的教育。個別學生進行家訪、談心等形式進行孝道文化意識教育,了解學生思想狀況的變化。學科教師通過制定教學計劃,落實滲透學科教學的孝道文化教育契入點。評價實施孝道文化教育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問題。 (二)2005年6月—2006年6月 重點實驗和調整階段 1、在第一階段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正、補充、擴大實驗範圍和班級。 2、形成初步成果。 (三)2006年6月—2006年10月 整理總結準備結題階段 整理和研究各種實驗數據以及實踐中積累的所有資料;撰寫《課題實驗研究結題總結報告》《課題實驗研究工作報告》。 八、課題研究過程及成果 (一)研究過程 在調查學生對曾子孝道文化及孝敬父母、尊長敬老觀念認識和學生在家庭、社會中對待父母及老人態度的情況下,我們確定了如何對學生進行實施孝道文化教育。 1、精心設計問卷調查 在研究實驗之初,課題組精心設計了《學生尊長敬老情況調查問卷》,對全校7600多名學生中,隨機抽取200 余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經過調查統計分析:1.早上起床能向父母長輩問候的佔21%,2.平時與父母長輩說話態度和氣的佔36%,3.每次鬧彆扭的時候,自己主動打破僵局的佔35%,4.知道父母工作辛苦,能關心父母為其倒茶、盛飯的只佔13%,5.知道父母愛吃什麼的佔45%,6.能幫助做家務的只佔20%,7.覺得父母說話太多,希望他們尊重自己的決定的佔39%,8.任性對父母長輩發脾氣、頂嘴的高達70%,9.缺乏愛心好吃的菜要放到自己面前,想不到讓父母長輩先吃的佔85%,10.自理能力差,自己的事要讓父母操心的佔75%。通過調查活動,一方面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為下一步實驗的展開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在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反省自己,也促使其從內心開始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為下一步的孝道教育鋪平道路。 2、制訂孝道行為規範 針對調查問卷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我們為學生「行孝」立規矩。對學生的「孝」道,制定了10條具體規範。①每天上下學打招呼。②長輩下班要說「您辛苦了」。③長輩生日要主動問候 送小禮物。④讓食,飯後要主動收拾餐具。⑤每天要堅持做家務。⑥按時上學、努力學習、獨立完成作業,不用家長督促。⑦長輩生病,侍奉、作簡單飯、安慰。⑧主動與家長交談、商量、不發小脾氣。 ⑨不到不宜去的娛樂場所,不做壞事,不讓家長操心。⑩父母之間發生矛盾,要懂得調解。這些都是「規定動作」。學校要有「規定動作」、科學的行為要求,使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從他律到自律,從「要我做」到「我要做」、「我能行」。學生學會自律,是道德教育的最佳目標或是終極目標。沒有他律,學生不會學到自律。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主體參與和主動內化──知中行、行中悟、悟中從。強調主體性,應有限度不要導致"自發論』,更不要引向"心中只有自我』。 3、開設孝道校本課程 我們積極組織相關實驗教師廣泛收集「孝道」材料,課題組編印了校本課程《〈孝經〉選讀》《〈曾子〉解析》《走進文明》《孝道故事》等,高一年級專門開設了《曾子孝道文化》校本課程。 中外古今有關「孝」的美德故事,數不勝數。是天下百姓「行孝」實踐水平的高度體現,又是歷代推行「孝」道教化的活教材。我們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孝道文化教育校本教材選編了有關故事,教師為學生推薦,學生自己又去收集了有關「孝」的故事。如:考叔「純孝」感庄公、緹縈至孝感文帝、李密陳情報祖母、花木蘭代父戍邊、岳母刺字、朱壽命千里尋母、黃香溫席、孝敬父母的毛澤東、朱德《回憶我的母親》、陳毅為病母洗尿褲、孝子孔繁森、……《孝道故事》里選編了「黃香溫席」、「徐孝克藏食孝母」「胡泰病榻侍母三十年」、「陳毅探母」、「杜瑤瑤孝敬父母的故事」等眾多的行孝的故事,也選編了一些學生中孝敬父母的人和事,包括一些「感動中國人物」。這樣從古至今,從偉人到平民百姓到身邊的同齡人,使同學們充分認識別「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和發揚。由認知到明理有利於導行。這門校本課教學效果及形式好。 在此基礎上,學校開展「繼承美德,孝敬父母」美德活動課評優活動,充分發揮班主任專題實驗的作用,選出一、二節最佳校級課觀摩。以點帶面,推動整體的,二年多,全校上「孝敬父母」美德課二十餘節。請家長參與課堂或聽課,老師、家長、學生產生共鳴,流下熱淚,使人感到情真意切。 4、請專家作孝道報告 我們專門聘請縣「曾子思想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和縣委宣傳部的同志到學校作專題報告,讓廣大學生充分了解了我縣的歷史文化名人:中國古代「四大聖賢」之一——曾子。了解曾子的孝道思想以及曾子行孝的故事,以及今天的孝道文化在全國甚至韓國、日本、東南亞各國的重大影響。讓廣大學生有一種自豪感,併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願望。同時了解今天孝道文化的時代內涵和現實意義,從「立身行孝」到「家和萬事興」再到建設「和諧社會」。 5、開展孝道專題活動 在中小學德育大綱中,對學生「孝敬父母」都有要求。但是,對於如何進行這項教育沒有具體意見。自從進行實驗來,我們課題組開展了一系列孝道專題活動,有了不少創造性的探索。學校是學生活動的主要空間,但範圍有所局限,如何使有限的空間發揮無限的教育作用,這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所探討的問題之一。因此,學校積極拓展立體空間,充分利用各種有行的和無形的空間,開展孝道專題活動。 辦孝道專題牆報、黑板報、櫥窗;懸掛行孝名人畫像、行孝名人名言,製作曾子孝道文化壁畫;開通「曾子孝道思想網頁」,利用校園網每天課外活動時間播報學校孝道信息和學習感悟;利用閉路電視組織學生觀看《天下父母?春聯背後的故事》、《九香》、《美麗的大腳》等親情教育片;編印《萌山周報》、《嘉祥一中報》、《萌山月刊》、《日出萌山》等報刊「孝道文化」專刊,定期舉行以「曾子孝道文化」為專題的演講、書法、美術、音樂、寫作等比賽和優秀作品展。從直觀上,使整個學校充滿濃厚的曾子孝道文化氛圍和行孝教育氣息,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曾子孝道文化教育。為使曾子孝道文化教育規範、全面、科學、有效,學校積極拓展以校為輻射源,從學校向家庭、社會傳播的工作思路,使之事半功倍。我們除了定期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社會知名人士談人生、法制教育報告會外,把德育教育延伸到社會,組織學生參加曾子孝道文化夏令營,選擇敬老院、曾廟、曾林作為孝道文化教育基地,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搞社會調查,讓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本源, 組織以「孝」為主題的各種自我教育活動,讓學生從社會這個大學中接受孝道文化教育,使教育工作落到實處。①介紹父母的職業、工作量、業績和收入,講父母的艱辛和愛自己的真實故事。②介紹自己名字的含義,講父母對自己的期待。③調查父母孝敬長輩的事迹,講自己的體會。④我和父母同堂講「孝」道。父母與子女互寫對方的生日,結果是前者的準確率是100﹪,後者只有60﹪。⑤古今孝敬父母故事會。⑥我和父母同台朗誦、演講和歌唱「孝」:、《媽媽的吻》、《祝福媽媽》、《懂你》《父親》、《我的媽媽是中華》、《常回家看看》、《遊子吟》……⑦我給爸媽洗一次腳。⑧家長會----閱讀子女給自己的一封信:「媽媽辛苦了」、「我要贍養爸爸」、「媽媽我支持您」、「爸爸媽媽別吵了」、「爸爸媽媽分手吧」、「媽媽的淚是甜的」、「您的女兒需要鼓勵」、「爸爸,我不是學習的機器」、「我想有個快樂的家」、「請給我們一片屬於自己的藍天」……⑨請當地「孝子賢媳」作報告。⑩續家譜、敬先賢、清明掃墓。(11)九九登高,為爺爺奶奶捶背揉腰。(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的延伸。家、校攜手「評孝星」:①、家、校簽訂《孝敬教育協議書》。②、孝敬《考核單》,請學生父母打分、鄰居旁證。③、學校年年張貼「孝星榜」,有照片、事迹,成為學生身邊的新榜樣。 6、召開孝道主題班會 課題組在全校師生中大力開展親情教育,並成為山東電視台《天下父母》的親情教育基地。我們定期召開「曾子孝道文化」主題班會。同時,制定了詳細的學習內容和活動活動細則,以及評價標準,採取綜合性、立體化的多種評價模式,並將學生這一道德習慣的養成作為評選「三好學生」的一個評價台,所有活動情況一律記入中學生成長記錄,讓學生在約束中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如以「我們怎樣報答父母」為主題,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父母血汗錢來之不易,深深體會了長輩為自己付出的愛。在主題班會的演講過程中,台上、台下形成共鳴,整個活動是在感激父母、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宣誓中結束的,很多同學聽著其他同學的故事感動得淚流滿面。之後,我們又通過調查發現,亂花錢、亂丟饅頭以及吃零食的現象極大減少,而學習風氣比以前更濃厚了。很多學生還利用課餘時間給自己的父母寫了有生以來的第一封家書,信中洋溢著學生對父母濃濃的敬愛之情,表達了學生為報答父母而決心刻苦學習的鏗鏘誓言。大部分學生周日回家都能為自己的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下雪了,打個電話告訴爸爸開車注意安全;吃飯時,把好吃的飯先讓給長輩……,學生細小轉化使家長倍感欣慰,全校上下更形成了濃厚的孝道文化氛圍。 7、利用節日組織活動 過中國年,承傳美德,孝敬父母的自我教育活動:利用寒假過中國年的時間,要學生說三句話:「您辛苦了、您好、新年快樂」;做三件事:「鞠躬、讓食、抄三幅對聯」。2005年有4000學生,2006年有6000學生,積极參加了這項教育活動。培養了學生「孝敬父母、尊長敬老」的品德,受到學校、家長、社會的廣泛支持和好評。充分利用「三八國際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以及「母親節」、「父親節」組織學生開展愛父母的教育活動:圍繞著四個節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孝」的教育活動。不少班級分別將這四個節日,定為本班學生的「孝敬日」。要求學生在「孝敬日」至少用一個課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社會公益勞動。 2005年春節,學校開展了為家長洗一次腳的活動,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給父母洗一次腳,感受不完全相同,但有幾點卻是相同的:都是平生第一次給父母洗腳,一開始都有點難為情,抱著完成作業的態度去做,但隨著驚奇產生了難以言說的感受。當他們用手撫摸一雙雙整日里在田間勞作、有些粗糙甚至長滿厚厚的老繭、深深的裂口的腳時,真切的感受到父母養育的艱辛和母愛、父愛的無私與博大,也為以前的不懂事感到內疚。在今後的日子裡,要多幫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在學校里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學生給家長洗腳,看似簡單,但在家庭中產生震撼是強烈的,「舉手之勞,卻有點驚天動地」。它不但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父母。一位家長在信中寫到:「我本人深感慚愧,雖已過而立之年,雖已為人之父,卻沒有給老父母洗過一次腳。愧疚之餘,我不禁讚歎這道"家庭作業』出的好。……就讓我們這些成年人也"從我做起』,給父母洗一次腳吧」。 (二)實踐經驗 堅持六項教育活動常抓不懈 一是上敬老課。學校自編敬老教材,堅持每周一下午開設專門的新孝道教育課,向學生系統講解新孝道常識和古今中外的敬老故事。聘請社會上的「名孝子」、「名媳婦」現身說法,每年舉辦3次以上新孝道專題講座。 二是讀敬老書。拓展學生孝道視野,採摘、推薦書報、媒體上的敬老文章讓學生閱讀,把《中國敬老故事精華》一書作為學生學習新孝道知識的首選書籍,組織讀敬老書心得交流會,激勵學生向先輩看齊,反省自身。 三是講敬老話。在全校7600多名學生中每天堅持開展新孝道課堂宣誓活動,誓詞為「我宣誓:我愛我的爸爸、媽媽,在家裡要孝敬父母,到學校要尊敬老師,努力學習。長大後奮發有為,報效祖國。」學校要求學生尊敬師長,見到長輩先打招呼,「您好」、「您辛苦了」、「謝謝」等禮貌用語常掛嘴邊。 四是做敬老事。學校規定每周六為全體學生的敬老日,要求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做一件或幾件讓父母高興的好事、實事,到校後參加學校組織的評比。僅2005年下半年,學生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就達1.2萬多件。學校還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敬老愛老系列活動,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新孝道教育。 五是寫敬老文。教師指導學生寫好三篇敬老系列作文:第一篇是《我為父母洗洗腳》,旨在讓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第二篇是《請爸媽講自己的敬老故事》,旨在把家庭孝道與學校德育有機地聯繫在一起,讓家長給學生樹立一個孝親敬長的榜樣。第三篇是《我們一起去助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旨在全社會形成敬老的氛圍。學校要求學生每星期至少寫兩篇敬老日記,把學校德育和家庭孝道乃至社會美德有機結合在一起。 六是當敬老兵。學校構建了完備的新孝道管理評價體系,堅持日常評價、期末評價和跟蹤評價相結合,授予優秀者班級或校級「小孝星」稱號。三年來,評出的近200名「小孝星」已成為學生們競相學習的榜樣。在此基礎上,學校緊密結合公民道德建設活動,號召學生把敬老行為推及到其它社會老人,人人爭當敬老愛老助老標兵。學校德育與社區道德建設互動,是從學校與家庭道德教育互動入手的,而學生的品德是在心靈的互動中形成的,以上「孝」的互動就是例證。可見,道德是人間和諧互動的需要,也是在人際互動之中形成和發展的。沒有人間的互動,就沒有道德。 (三)理論總結 「孝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突破口。古人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社會是以孝道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時至今日,我們所提倡的尊老愛幼、熱愛祖國、胸懷大志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說是「孝道」的發展和完善。我們編寫校本教材,建立「孝道」網站,開展課題研究,進行「孝道」教育,通過「孝與親情」、「孝與社會」、「孝與責任」、「孝與作風」等四個方面的教化,樹立關於「孝道」的先進典型,營造「以孝為榮」的校園氛圍,使學生由「親親」做起,積善成德,升華思想,使之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境界。實踐證明,我們的孝道教育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凈化了學生的靈魂,整個社會為之一振,好評如潮。 「孝道」,支撐著每個家庭的歡樂,同學們將「孝道」的作風,由學校引向家庭,示範於社會,使「孝道」風行嘉祥,發揮了我們學校省規範化高中在傳播先進文化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應有的作用。 九、課題研究主要成果 1、通過研究我們認為本課題的研究具有十分有益的理論與實踐價值。課題所提出的研究任務、目標、內容既有時代性、針對性,有具有可操做性,課題研究對弘揚曾子孝道文化、樹立孝敬父母、尊長敬老風尚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2、新孝道教育為實現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路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模式。在孝親教育活動中,學校既重視孝敬教育理念的傳輸,又重視學生身體力行的道德實踐;既重視學校教育實效,又兼顧了社會效益。學校以其顯著的德育特色把教育的鏈條延伸到了家庭和社會,把家庭和社會變成了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家長和社會在參與教育的同時,又反過來受到了教育,對弘揚家庭美德和建設社會精神文明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3、新孝道教育為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提供了參考。新孝道教育作為學校校本教育課程,學校組織嚴密,監督得當,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敬老愛老的好習慣,更重要的是他們逐漸把這些良好的習慣內化為尊老愛老,勤奮有為,立志報國的道德素養。實施新孝道教育不僅沒有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走出了許多教育工作者「抓德育誤智育」的誤區,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4、新孝道教育創造了一個和諧家庭、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的氛圍。孝和敬是家庭美德的基礎,南姚固學校把孝道教育作為德育突破口融入日常教育教學過程,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近幾年開展新孝道教育,凡是有在校學生的家庭,無上訪事件,無鄰里爭吵,人人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孝親敬長蔚然成風,並且凈化了整個社會風氣。 5、促進教師師德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課題研究過程中探索總結出的學科滲透法、主題活動法、環境滲透法、實踐養成法,為今後進一步深化開展孝道文化教育提出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教師不僅是孝道文化教育的組織者,同時也是受教育者。作為教師,在日常和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僅自己身體力行,率先示範,而且要不斷增強學生的孝道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孝道文化習慣,引導學生的孝道文化行為,也就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水平。劉東海 鄧俊英 張谷昶的《挖掘傳統文化 促進德育創新》獲中華傳統美德課題論文一等獎,並在《現代教育科學》雜誌上發表;劉玉梅、李健老師的《發揮傳統資源優勢 創新中學德育工作》獲中華傳統美德課題論文一等獎;張新峰、王秋華《生活中的孝道教育》獲山東省教育科研優秀論文獎。 6、課題研究的前瞻性和時效性。課題研究過程中,中央頒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這在黨和國家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同時,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方針。這一切都證明我們所選研究的課題的正確性、及時性、可行性和前瞻性。證明把孝道文化教育作為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內容是正確的、有效的。 7、創建以曾子思想為主體的校園文化。 嘉祥第一中學自1951年建校以來,歷經五十多年的積累沉澱,形成了自己豐厚的文化底蘊,取得了豐碩的育人成績。面對良好的發展形勢,學校領導層居安思危,決定以推進學校文化建設,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為突破口,確定了「質量立校、依法治校、改革興校、人才強校」的辦學理念,並對學校原有文化理念再次整合提升,充實了新的內容,形成了以「三省吾身、至誠至善」為核心的學校理念系統。「三省吾身,至誠至善」作為學校的校訓,體現了學校辦學的核心理念,其內在聯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省吾身包含著為人之道(誠信做人)、做事之道(勤奮工作),強調的是過程;至誠至善則是我們工作的最終目標,突出的是結果和境界。在這個系統裡面,至誠至善的價值取向佔主導地位,為了達到「至誠至善」的目標,需要我們「三省吾身」。 學校行為識別系統的規劃設計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保障工程,是實踐學校理念的辦學運行模式,是對學校辦學行為方式進行統一規範的動態識別系統,它以學校理念為基本出發點,規範著學校的教學科研活動,對內是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管理規範、行為規範;對外進行學校宣傳、交流活動等。行為識別要求學校組織的一切活動應體現出內外、上下的一致性,即學校的各個部門、每一個人所進行的各項活動都應遵循統一的規範,行為活動的不一致會損害學校組織的整體形象;同時也要求學校組織的一切活動應具有區別於其它學校組織的特性;兩者體現出行為識別的統一性和獨立性。它的核心在於SIS理念的推行,將學校內部組織機構與師生的行為視為一種理念傳播的符號。 一般而言,學校行為識別系統分成兩部分:一是學校內部的活動識別。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全體員工對學校理念認同、接納,形成共識,增強學校的凝聚力;二是學校對外活動的識別。通過對外活動,可使學校理念由內向外傳遞,有助於提高學校的形象,獲得更多公眾的認知、評價及讚譽。特別是第六部分 專題活動策劃的宗旨是:嘉祥是宗聖曾子的故鄉,儒家文化積蘊深厚,學校應將這一優秀的文化遺產傳承開來,在全校師生身上充分展現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烙印。通過開展把曾子思想融入到學校日常教育教學的活動學校可根據教學需要,分別進行以曾子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大型文藝匯演等重大活動,將傳承曾子的思想作為學校創建品牌的一個重要載體。 8、創設以曾子思想為主體的校本課程 學校要利用各種機會和多種渠道,向全體師生傳遞把曾子思想作為學校弘揚民族文化載體的信息,並搜集有關反映曾子思想的音像、故事、詩詞、名言警句等資源,開發獨具特色的《走進嘉祥》作為學校的校本課程,各學科要結合自身特點,挖掘學科中蘊含的儒家思想,形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課程案例,課程內容包括歷史風情篇:民族搖籃/文化淵源/曾子傳記/成語故事/俗語故事英雄故事;曾子思想篇:曾子生平/曾子思想;儒家鑒賞篇:儒家文化鑒賞/儒學大家探究/儒家源遠流長 十、課題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今後的設想 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取得了 一些成效,我們也深深感到還有許多有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由於我們課題組的成員大多是一線的教師,理論水平還有待提高,所以有高度的總結性的東西不夠,沒有能夠提高一個層次來審視和總結課題的結論。 2、如何在學校持之以恆更有效地開展孝道文化教育,使每位學生提高自己的孝敬父母、尊長敬老意識,更好地調節自己的不良行為? 3、在學校開展孝道文化教育,如何能以更有趣的形式出現,讓更多的學生自覺自愿地參與其中,並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4、教育是當學生走上社會以後留下的東西,就是行為習慣,所以只有當孝道文化教育化為孝敬父母、尊長敬老意識,最終養成孝敬父母、尊長敬老習慣的時候,我們的教育才算成功。孝道文化教育成果在學生走上社會後能否鞏固?山東省嘉祥縣第一中學「曾子孝道文化與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課題組
    推薦閱讀:

    「家教史話」之二十二:《曾子殺豬》
    曾子小傳_第二章_曾子為學之修養功夫
    曾子耘瓜
    曾子航:女人越強勢,兒子會越懦弱?
    事親至孝的曾子

    TAG:著作 | 曾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