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學整體論解析太極拳的三元結構(下篇)

內容提要:形、意、氣有機結合是太極拳的本質屬性。習練太極拳時做到形、意、氣三要素有機地結合,是太極拳的最佳狀態和境界。一、以「形」為「本體」打實太極拳「基礎」。「松」是關鍵,動作緩慢柔和、注重動作的整體協調。二、以「意」為「主宰」綱舉目張。排除雜念虛靈忘我,主動運用「意識」做到「形、意結合」。三、以「氣」為內在動力、效應、結果。氣感的產生是以形意的有機結合為基礎,氣感強的動作可以重複多次。關鍵詞:整體論 形、意、氣有機結合 「形」為「本體」「意」為「主宰」 「氣」為內在動力、 通過上篇的論述,得出的結論是:一、形、意、氣構成了太極拳的系統整體;二、形、意、氣有機結合是太極拳的本質屬性;三、習練太極拳時做到形、意、氣三要素有機地結合,是太極拳的最佳狀態和境界。 下篇重點探討三元結構理論對太極拳運動實踐的指導意義。本人在以前發表的《太極拳『氣感』修鍊》、《如何提高太極拳對慢性疾病的治療效果》、《「意」練太極「神」打拳》文章,對這方面已有論述,這次進一步歸納整理充實完善。一、以「形」為「本體」打實太極拳「基礎」 1、對形的基本要求 形:是太極拳的第一結構,是太極拳的客觀實體、是人們認知太極拳的視覺形態。形包括太極拳的套路、推手和基本功等肢體運動和變化,是人體在三維空間的表現形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理運動。習練太極拳就是從形開始,如果把形練好,就為練好太極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型、手法,腿型、腿法,眼法以及演練套路的風格、特點都屬於「形」的範疇。所謂型,是指身體或身體某一部位相對靜止時的狀態,如馬步、弓步、撲步等為步型;所謂「法」,是指身體或身體某一部位運動時的狀態,如,上步、退步、行步、蓋步、跳步等為步法。總之,凡是用視覺能感知到的都是「形」的範疇。 對於形的要求古人和當代太極名家都有充分的論述,已成為我們習練太極拳的指導原則。如:松、靜、自然,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圓襠松胯,一身備五弓,動若抽絲、步若貓行,輕靈沉穩,緩慢柔和,虛實分明,連貫順達等等。各流派的太極拳還有很多自己的特殊要求,就不一一而述了。 2、「松」是關鍵 「松」就是放鬆,它包括形體放鬆、內臟放鬆和精神放鬆三個方面,是身心內外和諧的一種狀態。形體放鬆好理解,是指身體百骸、骨骼肌肉的放鬆,不崩不僵。內臟放鬆是指胸腔腹腔中的各種臟器(五臟六腑)的放鬆,要求重心下移氣沉丹田,就好像把五臟六腑下沉到小腹中,如「提心弔膽」就容易心浮氣躁。精神放鬆是指中樞神經調節的心意平和、心情平靜。要求展眉落腮似笑非笑,不能皺眉,俗稱「眉是心頭鎖」,如皺眉就會有心發緊的感。 放鬆的好處是:放鬆能改變肌肉關節的緊張度和增強活動能力擴大活動範圍,促進氣血運行,提高肌肉彈性增長勁力;放鬆能使身體的重量下沉,穩定重心;精神放鬆使大腦皮層得到積極休息,提高興奮與抑制的平衡穩定性,從而調節肌體各系統機能。因為,打太極拳時的放鬆是有目的的放鬆,使大腦某些區域適當興奮,其他區域放鬆,這樣大腦就能得到休息,消除疾病在大腦皮層引起的病理興奮,改善神經中樞的功能,對神經系統有良好的保健康復作用。 3、動作緩慢柔和 動作的緩慢柔和是太極拳顯著特點,也是與其他武術門派拳種的重要區別。「緩慢」是指在演練太極拳套路時,保持舒緩自然的速度,不疾不燥的動作節奏來完成套路動作;「柔和」是指在充分放鬆的狀態下,肢體動作不崩不僵,圓活順達。因為,太極拳是以意馭形、以形聚氣。內氣是一種細微的本體感覺只有相對緩慢柔和的動作才能體察感知,如果快速或大強度的運動是很難感覺到的。 4、注重動作的整體協調 太極拳的形體動作是一個整體,「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之說,作為太極拳練習的要領廣泛為太極拳愛好者熟知,但對此不能理解為「一動齊動、一靜齊靜」。而是有先後、有節奏的次第運動,有先後、有節奏的次第平靜,這才是其真正的涵義,這實質就是整體協調和配合。 人的形體是由四肢、軀幹、頭項等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太極拳的招式動作需要整體配合來完成,肢體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空間運動軌跡,都有自己的運動「矢量」的「度」,過猶不及都不好,只有每一要素都達到相對最佳值時,就會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如果過分追求肢體某一部分的動作高難,超出了自己能力範圍的「度」,反而破壞了形的整體平衡,進而也破壞了形意氣的整體協調與平衡。 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拳友,體能弱、柔韌性差,很多還有慢性疾病,他們腰彎不下、腿抬不起來,動作很難達到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在自身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做到身體各部位低層次的協調平衡就可以了,而且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整體論認為:整體大於部分之總和。就是只要整體協調,不一定非得追求動作的高難。這個「整體大於部分之總和」不是簡單的「矢量」相加,而是有條件的,即整體的要素是相輔相成的,每一要素的存在不能制約干擾破壞其它要素的正常存在。比如:太極拳中的分腳和蹬腿動作,追求動作的高難,超出了自己的功力範圍,用了很大的氣力,腿是抬高了,結果身體仰到後邊去了,腿的動作破壞了身型。在我們現實當中也會出現1+1<2的情況。1+1<2就是系統整體的各要素不能和諧共生,互相掣肘所造成的。 5、「形『勢』大寫意」與「得『意』忘『形』」 「勢」是指物體或事物的外在整體狀態和內在蘊含的發展變化的潛能與方向。大寫意是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不講究工細、不拘小節,要求通過簡練、概括、誇張、變形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意態神韻,是一種抽象概括。 太極拳的形「勢」大寫意,就是在比較熟練、比較規範地掌握了套路動作的基礎上,當演練太極拳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時,不刻意追求動作的細節,只注重整體的協調,甚至動作可以變形,舒胸達意不受套路的約束,完全是內意和情懷的外在形體的自然表達。 「得『意』忘『形』」在這裡可以理解為獲得、掌握、領會了事物的內在精髓、靈魂、真意而忘其外在表現或簡約、淡化他的外在因素。這是太極拳演練的一種高級狀態,這種不尚細節只注重整體大觀的練拳方法,不是隨便的、胡亂的瞎打一氣,而是在有一定的太極拳功底的基礎上,並且是在進入虛靈忘我的狀態和一種特殊的意境時的一種自然流露。得「意」忘「形」,首先是得「意」,這是先決條件,然後是忘「形」。 太極拳的「形『勢』大寫意」的練功方法,實質是太極拳的一種升華,不是每個拳友都能做到的,不能刻意追求。只有功力的逐漸積累,才能達到質的變化。這種練法會有很好的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效果。 6、太極拳的價值取向決定「形」的風格特點 人們習練太極拳也有不同的目的和追求,有的以強身健體為主;有的追求太極拳的文化屬性,注重表演娛樂;有的以競技為目標,為了賽場上取得好成績。在一個人身上這些追求也可能同時存在。不同的太極拳價值取向,決定了太極拳「形」的風格和特點。 以強身健體為主,就要注重形的整體放鬆、協調,注重內在的和諧(內三合),功力差一些的拳友,可以在低層面上達到整體的內外和諧,功力好一些的可以在高層次上做到整體和諧。總的原則是,在自己功力(動作)的「值域」內,留有充分的餘地,使每一個動作都能達到「遊刃有餘」,這樣就會收到很好的健身效果。因為太極拳的強身健體不在於動作的高難,如果功力不足,而過分追求動作的高、難、新、美會打破「形」的整體協調,進而擾亂形、意、氣大三角的整體平衡和協調。這樣就很難收到健身效果。這時的太極拳側重的是「形」 整體協調和內外和諧。 以太極拳的文化屬性為主,作為形體表演藝術,就要注重「形」的高、難、新、美,給人以視覺的震撼力和藝術的感染力。這時的太極拳就不是以健身為主,而是要展現它的外在的「美」,使你的表演能夠引發欣賞者產生情感共鳴。這時的太極拳側重的是「形」外在的「美」。 以競技比賽為目的,就要嚴格按照競賽規則的要求來規範「形」體動作。它既不是以追求健康為目的在體能充分有餘範圍內的協調平衡,也不是作為藝術「美」的展現,而是按照裁判規則達到完美和極限。所以競技太極拳叫做「訓練」,以健身為目的的太極拳叫做「鍛煉」。 這時的太極拳側重的是「形」的規範標準。二、以「意」為「主宰」綱舉目張 「意」是太極拳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方面」,是太極拳的第一要素,是太極拳的靈魂、本質、核心、關鍵、重點、重中之重。古人對這一觀點早就有充分的認識和論述,「心(意)為令,氣為旗」、「先在心,後在身」、「心行意、意行氣、氣運身」、「意氣君來骨肉臣」、 「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等等,只不過沒有用現代哲學理論觀點來闡述罷了。 1、排除雜念虛靈忘我 在太極拳運動中,意識的作用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主動運用意識,二是無意識(下意識、潛意識)。 所謂「無意識」是指在打拳的過程中,排除雜念、鎖住心猿意馬,進入清心靜意虛靈忘我的狀態,這是練太極拳基本要求。也就是說,打拳時什麼都不想,大腦中無意無相、心無掛礙、排除雜念虛靈空白,動作招式變為本能的自然流露,是下意識或潛意識支配的肢體運動。 排除雜念、虛靈忘我,看起來好像沒有意識運動,其實這是進入比較高級的意識運動。當大腦進入虛靈狀態時是在進行自我修復、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升級的過程。武林前輩所說的「拳無意、意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就是這個道理。 2、主動運用「意識」做到「形、意結合」 「意識」也就是意念,更直白地說就是「想」,所謂「形意結合」就是太極拳的形體動作要和意念想像相配合。想像可分為整體意念想像和動作意念想像。 整體意念想像: 就是想像自己整個身體置於特定的環境(幻境)當中,去感受體悟。這種想像首先要建立在身心上的「松」、「 靜」、「 自然」,然後弱化對外界信息的反映,使大腦進入虛靈忘我狀態。想像的意境沒有統一模式,可以根據個人的思維習慣、心智取向來決定,但通常想像的是:高大、虛無、通透、輕柔、漂浮 。所謂高大,就是想像在清純的宇宙中自己身軀頂天立地巍峨高大。所謂虛無,就是周圍環境乃至宇宙都是無形無相的虛無空間,也可以想像自己也是虛無的。通透,就是的身軀肢體是透明的。所謂輕柔、漂浮,就是想自己身軀似雲又似霧虛無縹緲。整體想像可以把幾種意境組合在一起,這樣效果會更好。 動作意念想像: 動作意念想像可分為動作想像和動作體悟。動作想像就是在打拳過程中,把動作加以一定的內在含義。如雲手時,想像巨大的雙臂在攪動著宇宙太空或者是在翻江倒海。在做攬雀尾,雙手下捋時,要想像把一道彩虹從天邊牽引下來。摟膝拗步時,往前推掌就想像把巨大的氣流推向遙遠的天的。動作體悟就是,注意力(意念)跟隨動作的力點走,同時要體會動作時肢體的內在變化。如在做左摟膝拗步時,意念要在左手上,當左手摟膝要結束時,意念馬上轉到前推的右手上。在做棚手或倒卷肱等動作時,意念跟隨手臂運行變化,就會感到兩手有抽拉或相吸相斥的感覺。 「形」、「 意」結合非常重要,是練好太極拳的重要途徑之一,必須認真揣摩體會。 3、「意」練太極「神」打拳 所謂的「意練太極神打拳」,就是忽略太極拳的三維空間的物理運動,而專一在意識空間里進行思維運動。也就是不用身體實際練拳,只用大腦默想太極拳的套路動作,回憶打拳的具體過程,屬於純意識領域裡思維運動。古人稱其為「神練」、「意練」、「內視返觀」,一些拳友形象地比喻為「過電影」或者叫「虛練」。「意練太極」應屬於太極拳的上乘修持方法,他的效果往往會超過實練太極拳,使人達到身心慧智至高境界。 意練的方法是,在閑暇時,在安靜的環境中,可卧可坐可立,兩眼閉合,提肛收睾,精神、體態做到松、靜、自然,呼吸平穩,排除雜念,意識內收,然後弱化對外界信息的反映,使大腦進入虛靈忘我狀態,入靜五到十分鐘後,從套路的起勢開始冥思靜想,一個式子接一個式子「神練」,速度要慢,一切要求同實練相同。 這種意練太極,也可以稱其為「太極氣功」或「太極靜功」,可以作為實練太極拳的一種補充,尤其是對那些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的拳友來說更加實用。有人僅僅把意練太極拳(過電影)作為加強對套路的記憶避免遺忘,這樣就等於舍本求末,沒有挖掘出意練太極拳上乘功德。三、以「氣」為內在動力、效應、結果。 太極拳中的「氣」可以理解為,它是維繫生命活動的能量、動力,對於生命的存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氣」既是物質的又是功能的,它既有先天存在的部分,也有後天產生的。當一個人的「氣」充足旺盛時,他的就精力充沛,身體就健康,而且能力(智力)往往超常。所以,習練太極拳的目的就是通過鍛煉(修鍊),使人體內在的「氣」充足旺盛從而達到養生健身效果。 1、氣感的表現形式 「氣感」是指通過練氣功或打太極拳使體內的氣充足後,帶來的精神上和肢體上的變化。氣感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得也不盡相同。概括起來是:精神愉悅、心情舒暢、全身輕鬆,有時感覺身軀巍峨高大或身體虛化消失,有的感覺體內有熱流竄動,有的肢體特別是手臂感覺到脹、麻、沉、痛,動作有阻力象在划水,打拳時有抽拉的感覺,尤其是雙手時而相吸時而相斥,勞宮、百會、印堂、命門、關元、大椎等穴位有熱脹跳動的感覺等等。 2、氣感的產生是以形意的有機結合為基礎 氣的產生不是孤立的,需要形和意的有機結合才能產生、強化。氣與形、意互根互生、互為因果,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形與意是耕耘,氣是收穫,反過來氣又為形與意提供能量。 氣的產生與強化要掌握幾個關鍵:一是,打拳時要做到「松」、「靜」、「自然」;二是,呼吸要深、細、勻、長;三是,主動運用「意識」做到「形、意結合」;四是,要注意體察和感知氣在體內的變化,並盡量放大和強化氣感信號。 總之,就是按照對形與意的具體要求去做,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3、氣感強的動作可以重複多次 在打太極拳時,你會感到有些招式(動作)氣感強一些,有些動作氣感不太明顯。通常上肢動作的氣感強於下肢動作;掌的動作氣感強於拳、勾的動作;舒緩的動作氣感強於劇烈動作;輕柔的動作氣感強於發力動作(所以打拳時要用意不用力)。一般來講,雲手、摟膝拗步,倒卷肱、提手、閃通背、攬雀尾、白鶴亮翅等招式(動作)氣感都是很明顯的。如果不是集體打拳的話,對於氣感明顯的動作可以重複的做。 人們在練功實踐中體會到,太極拳打得時間越長,速度越慢對氣的感覺越明顯。另外,打拳練氣時,不要追求動作的高難,如:蹬腳、分腳,在你的功力範圍之內最好留一點餘力,過分追求動作規格的高難,氣感反而不強了。對有些動作不能過高要求,要適度,這就靠平時摸索掌握。 4、太極拳的氣功化 有人在練太極拳時進入了物我兩忘狀態,便出現了奇異的幻象。有時感覺身軀巍峨高大或身體自我消失、或置身異域陌生之地,甚至看到奇花異草、嗅聞到鳥語花香等等。其實這是一種氣的正常反應。我們借用哲學中的「異化」概念,姑且把這種現象稱其為「太極拳的異化」或「氣的異化」。 所謂異化,是指原本自然互屬或和諧的兩物彼此分離、轉讓、疏遠,甚至互相對立。 而「氣的異化」是指在演練太極拳進入高級狀態時而趨於氣功化。前面所說的氣感的表現形式也就是氣功的表現形式。 可以說,太極拳是武術與氣功的有機組合,太極拳練好了,就是氣功,打太極拳就等於練氣功中的「動功」。過去的太極高手也同樣是氣功高手,原因在於那些太極高手們往往都有密不外宣的內功心法,都要加練本門派的內功,所以使他們功夫高深莫測不同凡響。現在很多太極拳習練者往往過分注重拳架的外「形」,忽視了太極拳的內在「意」 和「 氣」。作者幾十年來在習練太極拳的同時也習練氣功,有時也把太極拳按氣功的方式來習練效果非常好。即使沒練過氣功的人,如能掌握要領也會收到同樣的效果。 主要參考書籍:《哲學百科全書》、《太極拳全書》、《太極拳知識1200問》附:作者簡歷張秉山、男、1953年出生,籍貫:遼寧省昌圖縣,大學本科學歷,職稱:高級政工師。退休前系大型國企黨委宣傳部部長,從事理論宣傳工作。1968年下鄉開始習練道家武術,現為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武術協會主席,中國武術六段,2010年被區政府授予「民間武術家」稱號,2013年被黑龍江省體育總會、黑龍江省太極拳協會評為「黑龍江省太極拳名師」。重點從事群眾性武術健身運動的推廣普及工作,從哲學角度對武術文化進行理論研究、詮釋、概括和總結。發表的主要作品有:《解析中華武術的哲學基礎》、《中華武術與宗教關係之辨析》、《簡說中華武術在發展史上的兩次飛躍 》、《「精忠報國」武之魂----中華武術精神的論釋和解讀》《習練春秋大刀的基本知識》、《練好武術傳統套路的基本要求》《九節鞭入門知識》、《太極拳氣感修鍊》《如何提高太極拳對慢性疾病的治療效果》、《「意」練太極「神」打拳》等。

太極網微信號:cntaijiwang 關注太極網公共平台,及時了解太極拳界新聞,太極拳賽事,太極拳理論成果。歡迎投稿,免費宣傳!
推薦閱讀:

太極拳與開發右腦
太極拳演進說
太極拳經典論著大全
「大刀王」陳照森,此身只為太極生
太極一圓的【太極百家精論】

TAG:哲學 | 太極拳 | 太極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