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何謂永生:宗教和哲學導論

人生觀是關於人生目的、態度、價值和理想的根本觀點。它主要回答什麼是人生、人生的意義、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等問題。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人生觀:①享樂主義人生觀。它從人的生物本能出發,將人的生活歸結為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過程,提出追求感官快樂,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厭世主義人生觀。宗教的厭世主義認為,人生是苦難的深淵,充滿各種煩惱與痛苦,唯有脫俗滅欲,才能真正解脫。③禁欲主義人生觀。它將人的慾望特別是肉體的慾望看作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滅絕人慾,實行苦行主義。④幸福主義人生觀。一種觀點是強調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另一種觀點是在強調個人幸福的同時,也強調他人幸福和社會公共幸福,認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⑤樂觀主義人生觀。它認為社會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於追求真理,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⑥共產主義人生觀。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人生觀。它把人的生命活動歷程看作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 ,把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人生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目的、意義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內容包括幸福觀、苦樂觀、生死觀、榮辱觀、戀愛觀等。它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觀的制約。人生觀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認識和處理個人發展同社會進步的關係,即私與公的關係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各種人生觀都是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產物。由於各個時代的各個階級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生活經歷和境遇不同,對人生的意義和目的認識不同,人生觀也就必然不同。評價一種人生觀是進步的、革命的,還是落後的、反動的,根本標準就是在於看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資產階級人生觀的特點是個人主義,一切從自我出發,一切以個人為中心,把剝削他人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視為人生的根本目的。無產階級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代表,它代表著廣大被壓迫被剝削者的利益,擔負著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歷史使命。因此,無產階級的人生觀是革命的、科學的人生觀,它與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的人生觀根本對立。無產階級人生觀的特點是集體主義,一切為了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把大公無私、捨己為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視為人生的根本意義和價值,把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視為人生最高的目標。 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對世界總體的看法,包括對自身在世界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又稱宇宙觀。哲學是其理論表現形式。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根據對這兩者關係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基本類型,即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世界觀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和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同時任何世界觀的形成和確立都要利用先前遺留下來的現成的思想材料,這樣,新世界觀和舊世界觀之間存在著某種歷史的繼承關係。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態度和採用的方法最終是由世界觀決定的。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可以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提供正確的方法,錯誤的世界觀則會給人們的實踐活動帶來方法上的失誤。 世界觀是人們對生活於其中的整個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間的關係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它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逐漸形成的。人們在實踐活動中,首先形成的是對於現實世界各種具體事物的看法和觀點。久而久之,人們逐漸形成了關於世界的本質、人和客觀世界的關係等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世界觀。一般說來,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並以此來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在階級社會裡,世界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階級的人們會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各種世界觀的對立和鬥爭,歸根到底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鬥爭。不同的世界觀會指導人們採取不同的行動,從而對社會的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作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一徹底的科學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 價值觀 價值觀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它支配和調節一切社會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人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處於相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人,會產生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每一社會都有一些共同認可的普遍的價值標準,從而發現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為定勢,或曰社會行為模式。 價值觀念是後天形成的,是通過社會化培養起來的。家庭、學校等群體對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其他社會環境也有重要的影響。個人價值觀有一個形成過程 ,是隨著知識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積累而逐步確立起來的。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勢,是不易改變的。但就社會和群體而言 ,由於人員的更替和環境的變化,社會或群體的價值觀念又是不斷變化著的。傳統價值觀念會不斷地受到新價值觀的挑戰,這種價值衝突的結果,總的趨勢是前者逐步讓位於後者。價值觀念的變化是社會改革的前提,又是社會改革的必然結果。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像這種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就是價值觀體系。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 價值觀的特點 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總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比如,對某種事物的好壞總有一個看法和評價,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看法不會改變。但是,隨著人們的經濟地位的改變,以及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改變,這種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這就是說價值觀也處於發展變化之中。 價值觀取決於人生觀和世界觀 價值觀取決於人生觀和世界觀。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從出生開始,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生產方式及其所處的經濟地位,對其價值觀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當然,報刊、電視和廣播等宣傳的觀點以及父母、老師、朋友和公眾名人的觀點與行為,對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有不可忽視的 價值觀的影響效應 價值觀不僅影響個人的行為,還影響著群體行為和整個組織行為。在同一客觀條件下,對於同一個事物,由於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在同一個單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錢報酬,也有人重視地位權力,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不同。同一個規章制度,如果兩個人的價值觀相反,那麼就會採取完全相反的行為,將對組織目標的實現起著完全不同的作用。 價值觀的類型 1、理性價值觀 它是以知識和真理為中心的價值觀。具有理性價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於一切。 2、美的價值觀 它是以外形協調和勻稱為中心的價值觀,他們把美和協調看的比什麼都重要。 3、政治性價值觀 它是以權力地位為中心的價值觀,這一類型的人把權力和地位看的最有價值。 4、社會性價值觀 它是以群體和他人為中心的價值觀,把為群體、他人服務認為是最有價值的。 5、經濟性價值觀 它以有效和實惠為中心的價值觀。認為世界上的一切,實惠的就是最有價值的。 6、宗教性價值觀,它以信仰為中心的價值觀。認為信仰是人生最有價值的。 價值觀是一種內心尺度,它凌駕於整個人性當中,支配著人的行為、態度、觀察、信念、理解等,支配著人認識世界、明白事物對自己的意義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設計等;也為人自認為正當的行為提供充足的理由。我們這裡考察的職業價值觀,在於探討人們在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活中,在眾多的價值取向里,優先考慮哪種價值。 價值觀具有下列特性:(l)價值觀是因人而異的。由於每個人的先天條件和後天環境不同,人生經歷也不盡相同,每個人的價值觀的形成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具有不同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的人,其動機模式不同,產生的行為也不同。 (2)價值觀是相對穩定的。價值觀是人們思想認識的深層基礎,它形成了人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它是隨著人們認知能力的發展,在環境、教育的影響下,逐步培養而成的。 人們的價值觀一旦形成,便是相對穩定的,具有持久性。 (3)價值觀在特定的環境下又是可以改變的。由於環境的改變、經驗的積累、知識的增長,人們的價值觀有可能發生變化。 苦難觀 基督教苦難觀 一、前言 對於苦難,常人的反應多是負面的,原因可能在於過往苦難經驗所直接帶來的身心創痛記憶,以及由它難以理解的存在理由,衍生而出的對未來生命之 不安全感與價值虛無慨嘆。這是歷來人類共同的困境。我們當然可以在幸福時光里盡情歌頌歡樂,但卻永不可能忘卻曾經於苦難中流淚的記憶。在笑容的底下,壓藏的正是潛意識裡那不言而喻的苦難痕迹;是彼時之苦,映襯了此刻安 穩之美。但苦難,仍始終是不受歡迎的。 基督教,從某個角度來說是一個受苦的信仰。《新約聖經》記載耶穌被人羞辱地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一世紀的門徒們也曾四處躲避過羅馬政府的逼迫;他們被鞭打、下監,他們經驗過了苦難。但是,他們也在苦難中淬礪了上帝隱藏其後的恩典,並留下許多激勵人心的文字遺產,其影響力直到如今。 在世紀末的今日,當「科學至上」的糖衣正隨著如後工業化環境污染等問題而逐漸剝蝕褪化後,如此一個以「愛」為中心的信仰能帶給現時代受苦的靈 魂多少程度的安慰呢?底下我將嘗試以身為一個基督徒的立場,將基督教的苦難觀作一個概略性的介紹,並多少試著與現代人的一般苦難觀作些聯結,期望能提供給身陷愁雲陰霾的人一些方向、一些能重新綻放笑容的契機。 二、何謂「苦難」 在進入基督教的信仰體系里看苦難之前,也許我們需要稍停一步,先回過來確立一下我們所一直談論著的「苦難」內涵,以避免後續的論述失去焦點。 苦難的定義 中文裡「苦難」一詞,可字面解釋為「困苦與災難」。在英文里,相關的 字彙則有 "suffering"(受苦,源自拉丁文 sufferre,「在重壓下忍受」)、 "distress"(憂苦)、"agony"(痛楚)等等。所以,苦難通常只能是被動 的忍受,如同突遭重壓一般,往往令人感到萬分痛苦、喘不過氣,以致喪膽、灰心、失望。而耶穌自願走向十字架,默然接受眾人置之於死的苦難,實非「 常人」行徑。 苦難的來源 中文裡面的「天災人禍」一詞,大致可以作為簡單的苦難來源二分法;然而隨著人類科技文明的進步,天災與人禍的分野已不再是斷然的涇渭分明。例 如非洲大陸長久以來嚴重的饑荒問題,除了種種自然因素如久旱、土壤貧瘠以外,第一世界國家對他們所長期實行的掠奪式資本主義經濟實也難辭其咎。 苦難對人的影響 苦難問題,除了其直接的身心壓迫面向,也在於其所間接引起的人對生命意義之永恆追問:「到底我受苦的意義何在?」、「人生下來是為何目的?」 ;在原有的價值觀不斷被翻騰、直到尋得一個新的平衡之前,此時心理上的焦慮與不安全感極有可能再度影響生理,造成更為複雜的二度傷害。 三、基督教看苦難 由以上可知苦難是這麼嚴重的一件大事、是如此的令人痛苦與費解,所以歷來基督教神學界從來不會對它默不吭聲。傳統上〔暫時將一些所謂極端團體 ,例如「基督教科學會」(Christian Science) 等排除在外〕,基督教苦難觀 基本的思考方式是:人要「成為絕對真理的工具」,從而所遭遇的苦難自然有其神秘不可解的奧秘。所以,若要從基督教的觀點來看苦難,就不能不先去從它的信仰脈絡中尋出一些基本的思考方向,以求尋得一個較深度而適切的理解。 基督教的信仰前提 「有一造物者,人是他的創造物,人要倚靠造物者而存活,而造物者給予 人以自由意志可以選擇要不要按其規範而行。」這就是基督教簡易的概略內涵 。由於此「造物者」的概念,存在於基督徒的信心基礎之中,這使得他們往往在考量忖度事情時常會與那「終極的至善實體」相連結,因而使得一切事物就 都帶有了某種目的的性質。 基督教的苦難觀中寫得最清楚的就是《聖經》里的〈約伯記〉,最重要的觀點就是:「現世生活沒有直接的賞善罰惡,人活在世上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 耀;可能有苦難,可能有喜樂」。換句話說,除非到了最後的審判,上帝絕對不會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因此,今天有人遭受不幸,有時候不是他自己的責任 ——他的苦難也許是為了彰顯上帝的公義而有一種神秘的決定;那真正的意義 只有上帝知道,他活著只為了更認識上帝。 上帝與苦難 對受苦的人來說,上帝不是從天上給他們安慰,而是安靜地參與在受苦者之中。對受苦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有沒有人了解他的痛苦、認同他的處境、與 他一起吶喊出心中的抗議。上帝沒有應許信他的人會一帆風順,卻應許「與他們同在」,這種「同在」就是最大的安慰了;每個人都需要安慰與鼓勵,上帝 永遠是扮演這角色。 上帝並沒有叫我們一定要解釋苦難的原因,其實他自己也不常解釋苦難存在的原因;上帝只要我們與哀哭的人同哀哭,與喜樂的人同喜樂,要記得與受 苦的人同在,因為我們的愛白白得來,也要白白地分享給別人。解釋受苦的原因未必能安慰受苦者,惟有認同、體會、接納才能使悲傷的人得著安慰! 四、基督教苦難觀與現代人 苦難是各種宗教和哲學都無法逃避的主題,各種信仰也力圖解釋苦難、給一個說法。但是,苦難也是個幾近「無解」的問題,尤其是「無辜受苦」的情 況;在這個殘忍的事實面前,一切解釋恐怕都顯得蒼白無力。而即使「勾消」了上帝,人的苦難仍然得不到說明,也絲毫得不到減輕。天主教神學家漢斯. 昆公正地指出:「無神論哲學和虛無主義者(如尼采)所提倡的『人自己承擔 自己的命運——包括苦難的命運』,結果是使人自己成為人類無邊苦難的被告。」 但是,因為苦難的存在而拒斥上帝,這種拒斥在基督教信仰這位受難的基督面前就完全無效了;因為十字架上的上帝自己就是一位受苦的上帝。其它信 仰對苦難的說明,如佛教「自我解脫」的主張,是「可思議」(credible)的,而基督信仰裡面則是完全不可思議的景觀:上帝主動受苦。 上帝是超驗的、絕對自在和絕對無辜的,但他在十字架上無辜地承受著此世的受苦和折磨,以至最終被釘死。十字架上的受難犧牲是神性的上帝的顯現 ,是基督信仰的基本體認。上帝降臨十字架是受苦,表明上帝最痛心於人的受苦,並以自己的摯愛來分擔人的受苦。上帝的受苦是主動的,這種主動的受苦 與摯愛的行為是合一的,上帝的摯愛表達為上帝的「分擔痛苦」——分擔人的 受苦,用神學語言講,就是上帝與人的受苦和死亡認同。 只有聖經中的上帝、耶穌基督的上帝才受苦。只有聖經中的上帝才使人在無意義的苦難和死亡中,在苦難以至滅亡和失敗中找到某種意義,這意義即: 最終的勝利不會是苦難、不幸和死亡,而是愛、正義和和平。耶穌基督的上帝是作為生存難友、與人並肩而立的上帝,與受苦的人休戚與共的上帝,是一位 同情的、與人患難與共的上帝,他在未來將改變一切,把人從罪惡、苦難和死 亡中解救出來,把人類引向終極正義、徹底的和平和永生的上帝。 受苦只能在耶穌的受難和受死中獲得某種意義。這意義即:即使在黑暗中 ,在悲傷、痛苦和不幸中,受苦者也能遇見以遣出自己的獨生子耶穌為人受過 慘死來愛人類和關懷人類的上帝,從而,無論什麼苦難和不幸都不能扼殺上帝在耶穌的受難中啟示給我們的拯救之愛和希望。 五、結語 「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 16:33)這是耶穌在上十字架的前夕,對他的門徒勸慰的話。如今,同樣的 話語仍舊安慰著無數倚靠上帝度過信心煎熬的靈魂;然而,無論這樣的安慰對他們而言是多麼的真實或有著何等諸般不可思議的奇妙,多數的人仍舊是難以 理解、也難以經歷這樣的「特權」。這兩個群體該如何面對共同的苦難問題呢 ?我想,我個人只能期待基督徒們真實活出「上帝參與其中」的示範,將這樣的得力秘訣藉以這樣沉默但有力的生活參與分享出去,感染整個世界。 佛教苦難觀 人生本相的體察 世界上的一切宗教,都是對人生憂患和現實苦難的回應,都力圖通過對憂患和苦難原因的究極,通過對人生和社會本象的把握,來為被焦慮所煎熬的眾生指點迷津,提供一條通往極樂世界的途徑。而其中佛教對現實苦難的反應龍為敏感,對人生憂患的體味尤為深切,因而佛教智慧所蘊含的對現實社會和人生的超越,最初就是由苦而體察到人生和社會的本相,即苦海無邊。 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做迦毗羅衛國王子的時候,本來是無憂無慮,充滿歡樂的。有一天他出城遊玩,看見農夫在烈日烤灼下耕地,滿身泥污,汗流浹背,辛苦萬分。而耕牛更慘,勒著繩套,拖著耕犁,本來已很吃力,農夫的鞭子偏還不斷往它身上抽打,便它皮破血流。犁頭划過之處,許多蟲仔被翻出土面,引來天上飛鳥啄食。看著這一幕生存鬥爭的悲劇,釋迦牟尼心中產生了疑惑,這就是所謂的生活嗎?又有一天,釋迦牟尼出王宮,看到一個老年人,牙齒脫落,頭髮斑疏,皮膚枯黑,四肢無力,行走艱難,便問駕車的人這是怎麼回事。駕車人告訴他,這是人老的狀態;.凡人都要走到這一步的。釋趣牟尼心矚;我將來也要老嗎?心中便覺得悶悶不樂。時隔不久,釋迦牟尼又遇見一個病人,羸弱枯瘦,輾轉呻吟,痛苦不堪。更讓他觸目驚心的是,他見到二支送葬的隊伍,抬著死屍,人們散發捶胸,悲咽號叫,這一情景使他非常不安,難道這就是人生的歸宿?帶著一連串的疑問和內心的震撼,釋迦牟尼食不甘味,寢不安眠,開始苦苦思素人生的意義和擺脫苦難的出路。他離家出走,放棄富貴榮華的生活去追尋人生幸福的真理,但幾年過去後仍一無所獲。後來,他坐在一棵菩提樹下,一連七天七夜,凝神聚思,終於豁然醒悟:人生猶如一個無邊無際的苦海,苦海無邊;苦就是人生的真實本相。 對人生具體苦相的劃分,佛家有三苦、困苦、八苦之說,最通常的挺法是八苦,即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苦就是人生的真實本相。 生苦:是指人出生和生存和痛苦。人的出生,要不得經歷十月住胎,胎兒居住在窄小的胎盤內,猶如關在黑暗的地獄裡,飽受擠壓之苦,胎兒位處腸臟膀胱邊,深受膿血屎屎熏蒸之苦;嬰兒初生之際,肌膚幼嫩,寒風觸身,猶如刀刮、長大之後,人的貧富貴賤,強弱美醜,種種不同的社會環境條件主主觀條件,都可以使人產生生存的痛苦。老老苦,人至老年,"頭白齒落,五官失靈",神智昏暗,肌肉萎縮,四肢乏力,生命不長,死亡將至,實在令人痛苦。 痛苦:佛教所指的病分身病和心病兩種。身病是因為「四大不調」而引起的,如"地大"不調,身體僵硬沉重;"水大"不調,身體虛浮腫胖,"火大"不調,人遍體蒸熱高燒;"風大"不調,渾身性燥不安;人的身體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會受到病痛困擾,心病則是因為受到生活中的各種逼迫而產生的焦慮煩惱和各種憂思悲傷,也使人心力交瘁,痛苦不堪。 死苦:死是人生最大時痛苦,人的生命無常,壽盡終有一死,"但更痛苦的是,人還會因各種意外事故而夭折,如因"疾病纏身而死,因遭水火刀兵之害而死,因心靈極度痛苦而死。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死。 怨憎會苦: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喜難乃至憎惡、仇恨的人,都想離這些人遠遠的,永遠不要見到。但人生偏偏是冤家路窄,不願意看到的人卻往往會遇見。使人內心極不舒服,這就叫怨憎會苦。 愛別離苦:與怨憎會相反約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人,希望常相聚會礦時時親近,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但到頭來卻終不免是離多聚少。甚至禍起非常,造成生離死別的莫大痛苦。 求不得苦:人心充滿欲求,充滿嚮往。世人無不迷戀和追求一切美好迷人的東西。但人的企盼總是落空,追求總是失敗,願望總難實現,因而造成莫大的痛苦,欲求愈旺,企盼愈高,求不得的痛苦就愈大。 五取蘊苦,所謂「五蘊」,是指物質現象的色和精神現象的受、想、行、識,佛家認為人就是由此五蘊通過因緣和合而成,而有了五蘊就會產生各種痛苦,所以五取取蘊苦是各種痛苦的總匯。 佛家的八苦之說,可謂集人生苦痛之大成。既有生理之痛,又有心理之苦,既有欲求不能滿足的慘遭傷,又有欲避不能的無奈。以此觀照人生,則人生不啻為一苦難的歷程,人的生命是苦,人的生存也是苦。 毫無疑問,在現實生活中,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每下個人又都有過這樣那樣的痛苦感受,都有過因環境逼迫或希望落空所產生的焦慮與煩惱。但問題在予,我們每一個人又都同時體驗過快樂,享受過即使是瞬間的無憂無慮。記得筆者小時候,常與夥伴們玩打仗的遊戲,大家分成兩撥,捉對廝殺,或防守或進攻,心無旁鶩,全然忘記了生活中的缺失,忘記了功課的壓力;忘記了腹中油水的不足,忘記了回家後可能受到大人的責罰,深深沉浸於緊張熱烈而文其樂融融的遊戲之中。再如念中學時,每當自己所做的作文被老師在課堂上作為範例向全班同學宣讀和講評時,心中也確實曾充滿神聖而歡快的感覺。因此,正因為人生也有歡樂,也有輝煌,人們才痴迷於對歡樂和輝煌的追求,才雖身心處於痛苦境祝卻仍念念不忘稗執著於雙人生幸福的嚮往與追求。 那麼,佛家對人生一切皆苦的說法,是否疑佛家對人生體驗的缺失和對歡樂的越遺忘呢?當然不是。人生並非絕對的沒有現象意義上的幸福與歡樂,但在佛家看來,那是偶然的、變動不居和虛幻的,芸芸從生之所以找不到解脫痛苦和消除煩惱的最終出路,之所以在一次次人生追求中失敗而執迷不悟,就在於沒有明自苦才是真實的恆在。因此,佛家講人生一切皆苦,是對人生從根本所出的價值判斷,是從其必然性、真實性意義上來講的,是為了強調人生所充滿的逼迫性。人生的逼迫性是無處不在,無處沒有的,絕不會因個人條件或社會環境。歷吏時代的改變而消除,這是佛家對人生真諦的哲學穎悟。 既然如此,當我們今天試圖從佛教的人生思想中尋求一點於我們有用的人生啟迪時,就大可不必去深究佛家對人生是苦的價值判斷是否絕對真理,也毋須按圖索驥地用佛經所列的種種苦難來指陳我們現實社會中的各種不足。只要我們了解到,佛家所謂苦,乃是指人生所必然遭遇的精神和生理的逼迫性,而這種逼迫性是恆在的,如同本書"浮生多憂"一章中所談到的,無論是人類整體,還是其中的某一階層、群體或個人,都追求甚至實現過一個個社會目標或人生目標,但憂慮和煩惱卻始終如影隨形,無法消除,這便是人生逼迫性無處不在,無時沒有的表現,則我們或許便可不致因在社會生活中遭遇困難和挫折而驚慌失措、悲觀失望,便可更為坦然從容地去適應自己的人生位置,多做一些實事,少發一點牢騷。如果再進一步,假如我們從佛家對人生本相的體察中受到啟迪,做到一開始就不那麼理想主義地和充滿幻想色彩地者特社:會和人生,看待自己的目標和追求,則我們或許便可不致因理想的失落或環境的逼迫而焦慮迷茫,便可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得更為自由和超然。
推薦閱讀:

「白話」哲學(一)
語言於人類文明的重要性幾何?(請作具體分析)
「人生佛教」與儒家「人本」哲學能統一嗎
André Weil(安德列.韋依)的一生(下)
敬仰|世紀性思想創新典範!

TAG:哲學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