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鋼琴知識問答(三)

學習鋼琴如何入門?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在我們的鋼琴教學中怎樣開始進行教學。鋼琴教育有兩個主體內容,第一是知識性的;第二是操作性的。作為知識的內容在初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涉及到了我們後面對音樂的理解和掌握。作為知識性內容,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五線譜的知識,要學習整個音樂這方面的基本因素。要學習五線譜,這個入門就變得複雜了。因為它應該屬於一個單純的學科,我們叫樂理。我們今天重點來說一下操作這部分的內容,因為操作的入門學習往往決定了以後的很多因素。很多孩子在操作時的一些不好的習慣是和他的入門學習有很大關係的。講到入門,我們首要知道一個基本的概念,我們的彈奏應該是以一種什麼方式來彈奏,一個正確的、完整的彈奏機制是什麼樣的。我們大家都知道,彈琴首先要用手指來彈,那麼現代的比較科學的方法是反對單純的用手指來彈,它是將手分成了手指、手掌、手腕、手臂、肩這樣的幾個大的部位,將這幾個大的部位作為一個完整的協調的系統來彈奏。實際上在彈到更為複雜的地方的時候,還包括腰部,甚至是腿部。作為我們在剛開始彈時可能用不到這麼多部位,但是作為肩、臂、手腕、手指這一套系統我們應該進行綜合訓練。現代的教學鋼是一開始就強調整體的協調,而不是我們先要把手指練好,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確。  那種只強調手指練習的方法是一種古老的方法,在還沒有鋼琴以前,人們用的是古鋼琴,它的鍵盤是非常輕的,這就不需要你用很大的力氣去彈奏他,而是需要相對比較平均的力度。同時在那個時代,人們對音樂的要求也是非常的平穩、乾淨。因此在那個時代,人們對手指的追求就遠遠大於其它部位的要求。它不需要其它部位來進行參與,它對手腕、手臂、肩的要求是不動的狀態。手背也要求非常的平穩。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早期的做法。那麼在現代的鋼琴彈奏中,現代的鋼琴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現代鋼琴彈奏要求不僅在聲音上要求變化很大,而且在彈奏技法上也有很大的發展。如果還繼續沿用那種古老的彈奏方法對於現代鋼琴彈奏要求是不夠的,這就要求其它部位的共同參與。實際上這就決定了我們入門的基本方法。早期的入門方法是其它部位不動,手指放好來進行彈奏。而現代的彈奏入門方法要求解放這些部位,整體共同來參與的入門方法。這就使用了一種新的彈奏方法,叫做重量彈奏法。即已開始就要體會手臂、手腕這些部位怎樣來獲得、傳遞重量,因此我們的入門方法也是一種重量為主的段奏的入門方法。例如:我們一上來是入門教育,要求把雙手放鬆,放在琴鍵上,整體的幾個大部位要鬆弛,然後慢慢舉起雙手,通過這個舉手的動作體會重量的感覺,再讓手臂落下去,這個時候,我們是使用的一種從肩部傳遞到手指的重量將琴鍵彈下去的,這個過程就叫做重量彈奏法。換句話說也叫段奏,通過段奏來對重量彈奏法有一個更好的體會。這是我們現代鋼琴彈奏的基本入門方法。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是在初期,我們可以將手臂解放出來。我們讓學生了解這些部位的時候,首先是打開他,而不是固定起來。如果我們用傳統那種方法就把它固定住了,那麼它就會夾在那裡,學生是不可能從這裡獲得重量的感覺的。當然說到入門還有很多的方面,我們說基本的入門方法是打開來,舉起來,落下去這樣的動作,但是具體到每一個動作又有很多的具體要求。比如,我們在落下去的時候是應該落在哪一指上呢。有些老師要求用一指落下去,因為這樣可以將重量更好的撐住。但是,運用一指也有他的問題,它和其他手指長的方向不同,在他練好了一指下落以後,不見得其他手指也會這樣做。所以這個時候有它帶來的問題。另外,還有要求用三指落下去的,由於三指是手掌的中心,所以如果將三指練好的話,其他幾個手指也會和容易了。但同樣的,三指也有三指的問題,比如四、五歲的孩子,它的三指還沒有發育完全,在他落下去的時候,很容易站不住,這是對於他要固定手型或是強調動作的時候,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不好的現象。那麼,說來說去,我們到底應該運用那種方法呢?這就涉及到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問題,在這個選擇中是千變萬化的。如果這個孩子手型已經基本發育完全,可以考慮用三指落下去的方法;如果你的孩子的手還很軟弱,可以考慮用一指下落的方法。因為一指畢竟比較粗,生長方向不同,它不存在要支撐的問題,這樣孩子的心理負擔就會比較小。以上就是我們這一部分的內容。31、什麼是手型?手型的作用是什麼?如何訓練手指機能?  手型的問題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非常普遍的一個問題。對於手型問題即使在教師之間也存在著很多看法。這個問題涉及的是什麼問題,為什麼會問到,我們今天就來重點強調一下。所謂的手型,具體到手指上來說實際上是手的動作的問題。我們說他的結構好像是指手的位置、姿勢,那麼作為現代教學法中,它不但包括手指的位置,個個關節,同時還包括後面這個系統中各個部位的位置,它們之間是不可以分割的。比如,以個人的肘部比較高的話,那麼勢必就會帶來他的腕比較高,那麼它在彈奏的同時對於手的變化就會有相應的影響。這種變化並不是因為它的問題,而是肘部的問題,從這角度來講,手型應該稱為姿勢更為確切。單純的從靜止的位置來看,手型有一個比較標準的姿勢,標準的位置,我們在這裡強調一下這種標準的位置,首先通過整個人的姿勢來調整手型,也就是說你的肘部和你的坐姿實際上都決定著你的手型。如果你坐的太遠,手可能就伸直了;如果你坐得太緊,手可能就架起來了。所以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姿態。調整姿態的方法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注意手的肘部的位置。肘部的角度至少大於90度。如果小於90度只有兩種可能,一個是你坐得太低,另一個就是做得太近。只有大於90度他的位置才合適。至於大多少這個不成問題,主要是根據每個人手臂的長短來調整。那麼我們在調整好了以後,整個手的位置基本保持一個自然狀態,如果說我們強調一個應該什麼樣的位置,這個其實是最簡單的。只要你把手臂鬆鬆的抬起,再很鬆弛的放下去,就形成了手型最自然的姿勢。  我們知道彈琴的過程是一個活動的運動的過程,它不是靜止的,只要你在彈琴,你就是在運動,而且是一種不規律的運動。在你彈奏的過程中,有時需要伸張,有時需要收縮;有時需要彈爬音,有時需要彈合旋。為了彈奏這些不同的類型,手也在隨時地進行著調整,這種調整過程是發生在整個的彈奏環節中的,它貫穿彈奏的始終。所以我們沒有必要過於的強調靜止時的手型。實際上手型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手的條件,每個人不同的訓練過程來進行調整的。比如就像跳高這項運動,再很久以前什麼樣的跳躍姿勢都有,那麼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種跳躍姿勢並不是硬性規定的,而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反覆試驗得出來的,只有採用這種姿勢是最能出好成績的。我們所說的手型也是同一個道理,也是經過了很多年的演變而來的。當然,如果你在彈奏過程中感覺到很彆扭的話,說明這種手型並不適合你。換言之,不管用什麼樣的手型,只有你能夠掌握好彈奏的技巧,任何一種手型都是科學的。  手指機能的訓練會涉及到很多的方法,在這裡是給大家做一個重點地講解。訓練手指首先訓練的是什麼?作為核心來講,手指機能包括一些基本的要素,首先第一點要強調的是手指的獨立性。我們知道手指和手掌有非常多的韌帶的連接,手指的彈奏需要一些抬指、下健的基本動作,這種基本動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常用的。我們要完成一些基本彈奏都需要手指完成一系列的動作,這些動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常用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加強一些特殊訓練才能達到。在練習中,手指的獨立性就等於是要擺脫手指韌帶的連接所帶來的一種牽制,這種獨立性可以使我們獲得一種非常乾淨的效果。另外一個要素是手指的積極性,也就是每一手指都應該快速迅捷的完成他所要做的動作,這一部分對於手指來講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手指要有一個比較好的肌肉訓練。當我們做不到這個要求的時候我么可能就會需要手腕或是手臂來幫忙,這個幫忙的過程中就會造成我們彈奏中的緊張,這種緊張是我們彈奏過程中最為忌諱的。緊張會帶來疲勞感,疲勞會使我們彈奏的不準確,因此在彈奏過程中需要手臂、手腕的協調。32、兒童學琴的教材都哪些種類?什麼教材比較好?  可以說教材決定了教學的一個基本的要素,沒有教材也就沒有教學的基本的方法的成立。教材是我們鋼琴教學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於教材運用的合理與否實際上決定了我們鋼琴教學的很多方面,如果我們教材在種類或是安排上不夠合理的話,那對我們鋼琴教學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教材的使用是我們教學主體之一。作為大家所要了解的是我們的鋼琴學習都應該學習那些教材。  總體來講我們目前鋼琴教學中的教材分為五大種類:第一類是手指訓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基本功訓練。這種教材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哈農手指訓練》。特點是沒有太複雜的變化,使用有規律的音型來強調某些部位的訓練。這類教材筆教枯燥,單一,最好不要太早使用,對孩子沒有吸引力。  第二類是練習曲類。這類練習曲要好一些,它是完整的曲目,都有一個音樂表情,有一個比較清楚的音樂形象。而且是有針對性的曲目,這對孩子們來說,不僅進行了手指訓練而且對於整首曲目的表演性也有所訓練。  第三類是復調類。這類聯繫在其他的音樂形式中是很少見的,只有鋼琴訓練中有這種練習。這種練習對於孩子的聽覺能力、思維能力、處理音樂的能力都會有很好的提高。它可以綜合訓練孩子的聽覺、思維等整體的協調能力。小型比賽到國際性比賽中均要求這種類型的演奏。第四類是大型樂曲。這類樂曲不僅僅是篇幅長,它還包括曲式結構的問題。它必須是一種奏鳴曲式的樂曲形式。這其中要求有各種節奏、層次和變化。它的段落還要求要有變化、對比、衝突。因此,這類曲目是音樂形式比較豐富、音樂對比比較複雜、衝突比較大的音樂形式。第五類是非常普及的樂曲類。這一類是我們現行的鋼琴教程中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很多老師是很重視前面的教學,但實際上我們前面的教學是為了最終的表現音樂,因此,這類曲目是我們不應該不加以重視的。  另外,關於基本練習類的有:大家可以嘗試一下《鋼琴天天練》的教材,這個教材很有趣味性。注意,手指練習一定不要進行得非常得早,對於孩子來說是很枯燥的。練習曲就更多了,比如車兒呢練習訓練、拜爾等等。關於奏鳴曲類主要是《鋼琴奏鳴曲集》。這是我們普遍使用的最基本的教材。關於作曲類的,有各種各樣的版本,大家都可以去考慮。33、應該以什麼樣的目的來考級?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關於考級的目的和對待考級的態度。考級可能會與現在的像升學一類的事情聯繫在一起,所以很多家長將這個當作是一種工具,一種孩子升學的途徑,以一種急功近利的態度來對待考級。有些孩子程度並沒達到某個級別,而是盲目的去參加考級,這樣做會給孩子的鋼琴學習帶來負面的影響。只是為了考級而考級,這同樣給我們的鋼琴教學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所以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地對待和考慮。考級的這幾個曲子是有代表性的,它只是代表了這樣一個程度,而為了達到這個程度應該學習更豐富的曲子,進行更紮實得基礎訓練才能真正的達到這個程度。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急於的考級,它是一種手段,是一種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34、考級都有哪些內容?  一般的考績分為兩套曲目,又分為五個主要的內容:第一,是基本功訓練的內容,大家要更多的注意他的規範性。不要死記硬背,應該理解這部分內容。第二,是練習曲。第三是復調。第四大型曲式。第五是一些中小型的曲目練習。每一個內容的側重點會有不同,大家在練習時要注意。比如基本功的練習是對手指的基本能力的訓練;復調的練習是對聽覺、聲音的把握能力的訓練;大型曲式是訓練學生在大的對比、衝突中把握音樂形象的能力;中小型的曲目是挖掘學生更生動的音樂表現力。35、達到什麼樣的標準才能通過考級?  考級是沒有比例影響的,只要你到達了一定的標準,你就可以通過考級。這其中大家要注意的幾點是:首先要正確,一定要注意不要有錯音。其次是音樂形象,每一首曲子都有不同的音樂形象,包括每一個段落所表現的內容都是不同的,所以一定要注意要表現出生動的音樂形象。我們是音樂的考級,不單純是技巧的考級,不光是要追求快,而且要把音樂形象表現出來。再有就是背譜的方面要加強,爭取中間不要有錯誤或是中斷。36、怎樣背譜?  包含兩個要素:第一,是一個記憶的過程,它與背書不同,不光需要記憶,而且要實現在手上,要能完整地把它彈出來。第二,就是它的動覺記憶,依靠自己的運動感覺把一些動作記憶下來,這是操作過程中一個非常獨特的過程。它在鋼琴的彈奏過程是普遍存在的一個過程。這也是最初的記憶形勢。但是這種動覺記憶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它是通過一種有規律的慣性完成的這種記憶,一旦中斷很可能就接不下去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正確的背譜。37、如何克服緊張心理?  這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努力,幫助孩子來克服這種恐懼的心理。首先必須正視這種心理,要認識到有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其次就是要加強他的背譜能力,即藝高人膽大,越是準備的充分就越有信心。再有就是家長給孩子帶來的一些壓力,要讓孩子意識到他不需要為家長的付出承擔很大的壓力,而是要不斷的鼓勵他,承認他這一階段的成績。38、學習鋼琴之前先學習電子琴是否有好處?  不能說一點好處都沒有,彈奏旋律用的電子琴鍵盤黑白鍵之間的音程關係與鋼琴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說,能在電子琴上彈出一支曲調的人,也可以大致在鋼琴上彈奏出來。如果使用的是五線譜,在熟悉譜表上也有些好處。  不過,從根本上說,電子琴的彈法與鋼琴技巧、技術的性質是相當不同的:  首先,是對觸鍵方法的要求不同。電子琴的發音是無論用什麼方法、方式和感覺,只要能按下鍵盤,都會發出同樣力度、同樣音色的音來。而鋼琴,則是有控制的觸鍵方法。所謂控制,也就是控制觸鍵那一 瞬間的感覺和選擇所用的方法,因為這直接關係到發出一個什麼「色調」、什麼「味道」的聲音來。而「色調」和「味道」又曲曲有別,這就要求觸鍵也能曲曲各異。經驗告訴我們,凡先學電子琴的學生在改學鋼琴時,幾乎都要改進或重新學習觸鍵方法,就是這個原因。  第二、電子琴無法自如控制力度。假如有幾個同時彈奏的聲音(雙音、和弦等縱向的聲音結合),我們無法使其中的哪個音更突出一些,使其他的音弱下來。假如使旋律、華彩、過門以及所有橫向進行與展開的音的連續,電子琴無法奏觸漸強、漸弱,突強、突弱等力度的變化與對比。以上這些電子琴不能的,不但是鋼琴可能的,而且是鋼琴之為鋼琴的典型藝術性能。  第三、電子琴沒有踏板,但踏板卻是「鋼琴的靈魂」。  第四、多數電子琴對左手的技術訓練非常單純,幾乎只是按動開關一樣。但鋼琴,卻要求右手能做到的一切,左手也都能做到。所以,鋼琴可以完美地彈奏復調音樂,在電子琴上卻很難做到。  最後,電子琴的音域小於鋼琴,也限制了所有能演奏音樂的範圍。  對於並不准備學鋼琴的人,上面談到的差別,自然無關宏旨。但若為學鋼琴而先學電子琴,看起來還是弊多利少。一個有志學鋼琴的人,還是儘早購置鋼琴為好。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只能先彈電子琴時,則應儘可能利用有利的方面,同時清醒地估計到不利的方面,使將來轉學鋼琴時有個思想準備,力求彎路少一點。39、在電子鋼琴上能不能學到鋼琴技巧?  現代電子技術,已經研製出了與鋼琴有相同的音域、有踏板、可由手指有限地控制力度的電子鋼琴。任何鋼琴音樂,也都可以在這種電子樂器上用彈奏鋼琴的方法彈奏。當鋼琴家們在當代最先進、優質的電子鋼琴上彈奏時,首先會驚訝,接著會佩服電子技術的高度發展。然而,他的音樂家的敏感仍會告訴他,這與真的鋼琴還是不一樣。這個不一樣,概括說,是一種「失控感」。就是說,某些音響效果,並不完全是彈奏者預期的,也不是由彈奏者絕對控制的。他會感到與真的鋼琴相比,這還只是近似,而不是相同;是接近,而不是達到;是本體與模仿、原件與複製的關係。  所以,在電子鋼琴上只能學到接近真正鋼琴技巧的技巧,仍然不是真正的鋼琴技巧。假如由於某種原因學習者不便購置體大笨重、價格昂貴的鋼琴時,在短期內,學彈電子鋼琴也不失為一個較好的臨時替代辦法。但若長期使用,一旦彈奏真正的鋼琴時,就會感到不適應,還需要一個調整過程,以適應真正的鋼琴。40、學鋼琴之前先學習手風琴是否有好處?  手風琴的觸鍵方法、控制力度的方法,與鋼琴都不相同,在手風琴上不可能學到真正的鋼琴技巧。唯一相同處,是手風琴的右手鍵盤關係與鋼琴相同,但鍵盤寬度還不一樣。如果學習手風琴時用的是五線譜,在熟悉譜表上會有些好處。從技巧的角度看,如同學鋼琴之前先學電子琴一樣,先學手風琴對於學鋼琴,也是弊多利少。41、可不可以先學彈好聽的樂曲,不學彈鋼琴練習教材?  對於初學者,這可不是個好辦法。  要想彈好「好聽的」樂曲,必先具備「彈好」的能力。這能力,可概括為技能的和藝術的兩個方面。其中,技能性的能力,如果沒有相當時日的特殊訓練,僅憑手指、手腕等等人體部位的天然動作能力事遠遠不夠的;而藝術上,即理解樂曲美之所在的能力,也必須在熟悉鋼琴藝術的表達方式、領會各時代各種類鋼琴曲的風格特點過程種真正獲得,僅靠「好聽」的直感也是不夠的。所有上述能力,都有賴於從學彈各種類鋼琴教材當中得到培養和提高。  假如只學彈自己喜歡的樂曲會怎樣呢?多半會:(1) 彈練很長時間仍不能將「好聽的」樂曲彈的「好聽」,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能力。(2) 於是,不得不在練習這首樂曲過程中「急來抱佛腳」式地學習所需的能力。實際上也就是把這首樂曲當作一首練慣用曲了。(3) 可這麼一來,學生只接觸了該曲涉及到的有限的技術、風格類型,必然失去鋼琴技巧訓練的綜合性、系統性和循序漸進性。當下一次遇到一首另一種技術、風格類型的樂曲時,又會寸步難行。而鋼琴曲的技術、風格類型那可幾乎是無限多的啊!42、不可以把「考級」樂譜作為主要教材?  「考級」樂譜是由專家審定的,一般地說,都有較高的學練價值。在一個特定時間內(如準備「考級」期間)以此為主,那是很自然的事。但若長期以此為唯一的教材,顯然不合適。因為:(1) 這是把「考級」本身當成了目的。實際上,「考級」只是學習鋼琴藝術中的一項有益的(但還不是必不可少的)活動。(2) 「考級」曲目是從大量同類性質曲目中選擇出來的極小部分。這極小部分的學習不可能代替必要的同級同類其他曲目的學習。鋼琴技巧訓練的系統性、循序漸進性決定了。只有在學練足夠數量某級各類曲目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彈奏好某級曲目並進入下一級曲目。(3) 若勉強只學彈「考級」曲目,其結果必定是:在某一級上練習很長時間仍彈不順手。而在稍高難度級別上,則多半過不去。這種長期只圍著少數曲目轉的學法,必然弄的學生、家長、老師都感到索然無味,那就失去學習鋼琴藝術的根本意義了。43、彈奏中較長時間不用的手應當放在什麼地方?1、要胳膊自然、手型舒展的放在與暫時不用的手同一側的大腿上。2、不要在體側懸空著,那樣會擺來擺去,干擾注意力。3、不要手掌按在體側琴凳上(這很常見),這會使身體中心偏向一側。4、不要背在後邊,這樣距離它的崗位——鍵盤太遠。5、也不要抬起置於空中,這樣得不到休息。6、不用的手,要讓它極其舒服、自如的歇在那裡。否則,它會下意識攥起拳頭,也會把緊張感「傳染」給正在彈奏的手。7、最後,要稍稍早點結束休息狀態,做好彈奏的準備,以免倉促上陣。44、肩膀的正確狀態是什麼樣兒的?  所謂肩膀,從彈奏鋼琴的意義上來說,其實應當是指肩關節,即上身與上臂連接的部位。它的通常狀態應當是:  彷彿什麼事兒都沒有,不主動做動作也不妨礙(實際上是配合著)肘關節的動作,保持完全的自如、隨意感。  為此,還會有一點兒自動下沉的感覺。  在實際彈奏中,特別是在強奏時,肩部也會有瞬間的高度集中、高度凝聚的時刻,但這瞬間本身極為短促,有如閃光一樣,而且「閃光」之後(簡直就是同時)就要即刻恢復自如、隨意的常態。所以,描述肩部的狀態,我們寧願說它「彷彿什麼事都沒有」。  有一種觀點稱「力量起源於上肩」。這等於說「從上肩開始用力」。在某些情況下也許這是正確的說法;若作為通常的彈奏狀態則是不確切的。確切的說,應當是「重量起源於上肩」。45、肩膀上可能出現什麼毛病?怎樣克服?  可能出現的毛病是「端肩膀」,即聳起雙肩。  這多半是因多餘的緊張、用力而造成的。  克服的辦法是:彈奏之前先輕鬆、舒適的活動一下肩關節,再轉動一下頭頸,找到肩膀「沒事兒」的自如、下沉、隨和的感覺。然後,再在彈奏中保持這種感覺。肩部越是有這種「沒事兒」的感覺,就越是能在需要它「做事兒」——配合肘部活動時——做得完美盡責。46、上臂的狀態和作用應當是怎樣的?  首先要弄清楚,上臂本身是不能動作的,上臂之呢功能在肩關節或肘關節的作用下才能活動,在這個前提下認識上臂的應有狀態和作用,主要為:(1) 與肩關節的關係上,如同肩部一樣,也通常是彷彿「沒什麼事」的狀態,只是掛在肩上,基本上部主動動作,也不妨礙(實際上是配合著)肘關節的動作。(2) 在肘關節的關係上,上臂的動作主要因肘關節之動而動。簡單說,上臂自肩垂下,任由肘部牽動。(3) 垂下的上臂的重量,經肘部的調節,或全部、或部分、或猛然、或徐緩地經前臂、腕部、手指作用於琴鍵。  鋼琴老師經常對學生說,彈琴要運用重量。下垂上臂的重量,就是經常發生作用的那部分重量之一。47、肘部的狀態應該是什麼樣兒的?  肘部,實為肘關節,即上臂與前臂相連接的部位。  在回答有關肩關節、上臂的問題時,我們曾說它們通常狀態是「沒事兒似的」自然下垂。肘關節如果也取同樣的狀態,前臂則將朝下垂去。這時,前臂、手腕與鍵盤不能處於同一個平面上,彈奏就不能方便地進行。由此可見,肘關節的通常狀態與肩關節時有所不同的。它不能什麼事兒沒有,而至少要將前臂抬起,並且稍加控制使其與鍵盤處於同一個平面或微微高於鍵盤的高度上。  但是,這個抬起並控制前臂的作用,又必須使在極其自然、非常舒服、毫不費力,以至於做了這件事夜好象沒有做一樣的情形下發揮出來的,這與肩關節的感覺又很近似。  在實際彈奏中,肘關節的活動遠遠多與肩關節。但所有的活動都要基於上面描述的狀態之上。  有時,例如強奏,肘部也有瞬間的高度凝聚的時刻。但這瞬間本身,就象閃光一樣短暫,而且閃光之後(簡直就是同時),就要即刻恢復毫不費力的狀態。48、肘關節的作用主要有哪些?肘關節的作用主要有:(1) 抬起並控制這前臂,使前臂、手腕與鍵盤大致處於同一水平面之上。(2) 控制前臂的抬起、落下及抬起的高度、落下的速度。(3) 控制前臂移左、移右以及移動的速度和範圍。(4) 上述活動的中心任務是為腕、手調好,提供一個方便、舒服的動作環境、動作位置。(5) 控制整隻胳膊的重量,依據音樂的需要,將全部或部分胳膊重量,經手腕、手指端注入琴鍵。其中,前臂的重量幾乎只由肘部控制,涉及上臂時,則有肩關節的協助。49、要防止肘關節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哪些?(1) 肘關節任何時候都要防止僵硬、緊張,尤其在前臂遠距離迅速移動或強奏時。無論多麼迅速地遠距離移動前臂,都應讓前臂舒暢、自如地沿著一個拋物線「飛過去」;而強奏瞬間的集中、凝聚,也要在發力的同時消散,不能有「用力的殘留」(2) 在彈奏音階,特別時琶音等類似的進行時,手位移動的主要責任在手腕,肘部起協助、配合的作用。既要防止肘部消積,不配合,致使手腕有點兒「彆扭」,也要防止用肘部代替手腕的職責,看起來手腕不主動移動,肘部卻拐動得很明顯。(3) 在將手從琴鍵上提起,需要前臂的帶動時,動作方嚮應當是直接向上。有時為了找放鬆感,肘部稍微向外一點再向上,也不妨,但要防止任何時候的提起都由肘部向外划出一個大大的弧線,這是多餘的。50、前臂的狀態和作用應當是怎樣的?  首先要明確,前臂自身是不能動作的。前臂的活動主要由肘關節控制,次要由腕關節帶動。所以,在回答肘關節的問題時,也都與前臂相關。在這個前提下:(1) 當前臂由肘關節的作用被提起來,並控制在與鍵盤處於同一個平面上的時候,前臂的肌肉、神經,都要感到十分平靜、自然。它極其順從周關節的控制。(2) 在與腕關節的關係上,前臂不但豪不妨礙腕部的活動,反而要提供最大的方便、最有利的位置、最佳的狀態。(3) 前臂的自然重量,經手腕的調節,或全部、或部分、或猛然、或徐緩地注入、輸送、施加於手指端,作用於琴鍵。  鋼琴老師經常對學生說,彈琴要運用重量。前臂的自然重量,是比上臂還要經常利用的重量。51、前臂上可能出現什麼毛病?怎樣克服?  最可能出現的毛病是:當手小的學生的大、小指或其他手指之間需要大幅度張開,如彈八度、屬七和弦時,張開手指帶來的手部用力,非常容易造成前臂的同時緊張、僵化。  克服的辦法是:一方面,從思想上和注意力上,將張開手指的用力,控制在手上,不使之「傳染」到前臂,讓前臂保持自己的平靜。另一方面,將手張開到需要的幅度,然後在這個狀態下活動一下手腕。手腕的活動,就會切斷手部用力對前臂可能的「傳染」。用這個方法就能體會到手部的用力張開與前臂的本身平靜,是可以互不干擾地同時並存的。52、與肩、肘的狀態和作用相比,手腕的有什麼不同?  所謂手腕,就是腕關節,即手與前臂的相連接的部位。  腕關節直接控制著手,而手,是彈奏任務的直接執行者,是最為積極活動的部位。  自前臂以上身體部位的重量如何作用於手指,都要經腕關節的控制和調節。  腕關節這種特殊地位,使它與肩、肘相比,有兩個最主要的不同點:  (1)不象肩、肘關節有一個基本的、通常的狀態,腕關節的狀態、作用要多樣得多。  (2)肩、肘關節的狀態和作用,通過理解,通過有意識地注意,就能基本掌握,不需要特殊訓練。也沒有專門針對肩、肘關節的練習曲。  但腕關節就不同了,腕關節的一些動作、技能,需要經訓練才能掌握。有些練習曲、基礎練習,主要就是用來訓練手腕的。所以,腕關節,已經存在一個基本功的問題了。53、手腕需要具備的能力主要有哪些?(1) 手腕持平、前臂基本穩住不動的狀態下,靈巧地,隨心所欲地抬起手掌,將手掌置於高出手腕的空中,以及將抬起的手掌和手指靈巧地、隨心所欲地向下觸鍵的能力。這就是前臂穩定狀態下,由腕關節操縱、控制的手部上下方向動作。(2) 在同樣的狀態下,由腕關節操縱、控制的手部左右方向的動作。彈奏音階、琶音時其中就有這種左右方向的動作。以上兩條是腕關節對手的控制。(3) 腕關節本身主動、自如、毫不費力地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移動的能力。移上時,腕部高於手部和前臂,主要用於從鍵盤上提起手指。移下時,腕部低於手部和前臂,這是手部從空中落下的觸鍵和彈奏深沉的音符時會出現的狀態。移左移右時,手腕與前臂基本保持在一個平面上,只是橫向上向左向右稍微突出一點。主要用於音符持續不斷地進行中,而又需要手部橫向變化位置(如彈奏音階、琶音之類)時,還有一種不是平面上的左右移動,而是較近距離、較快速度的空中移動手位,是以手腕為主,帶動手臂的弧線運動(如果是較遠距離的移動,則不是單靠手腕能完成的)。這條是腕關節自身的活動,不是對手部的控制。(4) 手腕要有彈性。彈性,可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個是,上面第一條講的對手部上下動作的控制,就包括彈性在內。典型的如同音部斷重複而又部換指的跳音,就要在前臂、手指都穩定的狀態下,利用腕關節的彈性能力控制手部的上下運動彈奏。另一個是,手指輕放在琴鍵面上,手腕平靜,豪部緊張,彈奏的動作是腕部猛然地彈射而起,同一瞬間,手指觸動琴鍵,也在同一瞬間,手部被彈射出去,有人稱這為「反彈力」,許多相對孤立的跳音,都可這樣彈奏。(5) 手腕要能快速持續轉動。基本要領是手型、前臂穩定,由腕關節為發力點,做腕部本身(同時帶動著手掌)的一側轉下轉上(同時另一側相應的轉上轉下)的持續重複的動作,主要用于震音(tremolo)的彈奏。(6) 腕關節要有瞬間承受巨大重力的能力,即爆發中的支撐力。這是指彈奏強音時,自前臂以上(乃至全身)的身體重量,在觸鍵的一剎那都要經手指端注入琴鍵。在手指承受重力的同時,腕關節也同樣承受著。此一瞬間,腕關節呈高度集中、凝聚狀態,絲毫的鬆散,都會使重力散失,達不到手指端,無法彈觸集中、有力的強音。爆發力既有力學的涵義,也有心理上、神經反應上的涵義,不是憑藉力氣就能做到的,要從動作、心理兩方面的結合中去練習。(7) 與上一條相輔相成,腕關節還要能在瞬間改變內在狀態。爆發之前是平靜的,爆發的一瞬間是凝聚的,爆發後(簡直就是同時)又要即時恢復平靜,無論手指離鍵、按鍵,都是如此。凝聚(觸鍵)的瞬間,絕不能提前一絲,或延後一毫。(8) 腕關節要有對重力的調空能力。自前臂以上身體部位的重量及重量轉化出的力量,都要經腕關節的調節、控制傳遞給手指。依據音樂的不同情形,需要傳遞的重力(包括傳遞的方式)都不相同。這都有賴於腕關節的調控。這種調控,有時表現為可見的動作,有時是「暗中」的感覺,相當微妙,難以描述,但這種能力卻非常重要。(9) 手腕還要有將不同的動作方式綜合起來的能力,比如腕關節自己的上、下、左、右動作和控制手部的上、下、左、右動作,自然都不限於這四個方位。不同的動作能力之間,也會右種種結合運用的情形。這都需要種種方式的結合。多種能力的綜合,將使手腕時刻保持靈便、活泛、輕巧、反應敏捷、允鋼允柔、得心應手,足以適應彈走中千變萬化動作狀態的需要。54、彈奏中的哪些動作是以手腕為主的?  (1)當跳音的力度不是特別大的時候。  (2)當斷奏的雙音、和弦的力度不是特別大的時候。  (3)當震音的音程較大時。  這三類音符的彈奏,都以手腕的動作為主。即手指穩定,幾乎不動,前臂服從(配合)手腕。  另外還有三種情況:  (1)音符連續進行中手位的左右移動,典型的如彈奏音階、琶音類。  (2)當樂句、分句之間的「氣口」(即句句之間的時間距離)很小,較小時。  (3)手位的較近的距離、較快的速度的空中移動(較遠、較慢時,主要由前臂帶動)  這三種情況,彈奏動作雖然不以手腕為主,但手腕卻要有意識地主動動作。第一種情況時在一個接近水平(有幅度很小的起伏)的平面上,或左或由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移動。第二種情況時腕關節(而不是前臂)輕鬆地向上(幅度不大,因為「氣口」小)提起手部收束前一句,再落下,開始後一句。第三種情況是手腕帶動手部、前臂的移動。無論向右,向左,向上,向下,都要保持高度的自如感,部能有任何障礙感。55、什麼情況下手腕是完全放鬆的?  所謂完全放鬆,應該理解為手腕毫不用力、不去有意識地控制手、也不妨礙前臂、近乎平靜無事休息,下面幾種情況就大致是這種狀態:(1) 當手指觸下琴鍵並留在鍵上時。(2) 當用前臂帶動手從琴鍵上提起時。(3) 當用前臂帶動手在琴鍵上方做較遠距離移動的「飛翔」時,在那飛行的「途中」。  在以上三種情形下,手腕都是完全放鬆的。56、通常,手腕是不是都是放平的?  通常,手腕都是放平的,尤其在彈原位的五指練習時。  但在練習曲,樂曲的彈奏中,手腕就不會總是放平的,至少: (1) 在手指較長時間留在琴鍵上時,腕部會因放鬆而微微下沉。 (2) 在手部被提起並帶著手指離鍵時,手腕則要高出一些。57、手腕的常見毛病是什麼?  手腕的最常見的毛病,就是僵硬。  有些鋼琴論著主張某些 特定情況下手腕應當是「僵硬」的,很難同意這是個好的表述。與其說「僵硬」,不如講「穩定」。即便「穩定」,也遠非手腕的常見彈奏狀態。對於初學者,僵硬,肯定是毛病。  手腕的僵硬,不僅使手腕本身失去靈活性,還會「禍及」手指和前臂:手指將失去自由活動的能力,前臂的筋肉,也會緊張起來。從手指到肘部,好象失去了所有可以活動的關節。有的學生,每彈一個音手腕都要顛簸一下,就是這種問題。僵硬的手腕,簡直類似凍結的冰塊。一定要千方百計地把這「冰塊」化解開,使手腕恢復自如和自由活動的能力。  手腕另一個比較常見的毛病,是腕部過高。過高的腕部,勢必造成掌關節和手指處於朝下斜著的狀態。如果這時抬起手指,就會是抬向斜前方,而不是上方,這就妨礙了手指的上下運動。唯有將手腕放平,才便利於手指的上下運動。58、怎樣改變手腕的僵硬狀態?  初學的小孩,如果手腕僵硬,幾乎都是由於手指部主動而又要彈出較大的音量造成的。對於他們,可以這樣試試:(1) 強調手指的積極主動。(2) 開始不要強調音量(力度),用較小而均勻的力度做基本練習。對於年齡較大的初學者,可以試著做這樣的活動:(1) 不在琴鍵上,先提起前臂、在懸空中將手腕持平、穩定不動,然後利用腕關節的作用,控制手部做向上、向下、向左、向右以及劃圓(順時針和逆時針)的動作。(2) 將中指按在鍵盤上並掛在那裡,肘關節穩定不動,然後用腕關節的活動力,做手腕本身的向上、向下、向左、向右以及劃圓(順時針和逆時針)的動作。從這兩種動作中,體會腕關節既是柔軟、放鬆的,又是能自如活動的感覺。然後在彈奏中細心保持這樣的感覺。59、每彈一音手腕都下壓一次是什麼原因?怎樣改正?原因有三:(1) 手指不主動,被手腕代替了。(2) 手腕本身又是僵硬的。(3) 彈的太響。改正的辦法有三:(1) 手指主動,承擔起觸鍵的主要責任。(2) 讓手腕平和、柔軟、作為次要角色協助手指。(3) 彈得聲音輕一點。如果音樂要求奏強音,也要先在弱奏中體會到手腕的正確感覺。在保持正確感覺的情況下練習,逐漸增大音量。60、什麼樣的手型是正確的?  霍夫曼(Josef Hofmann)的建議是:「手和手指處於自由和舒適的狀態」,即「當手鬆弛地落在琴鍵上時,手和手指的自然狀態」。  而更多的說法是:最自然的手型就是最正確的手型。那麼最自然的手型是怎樣的呢?  當手什麼事兒都不做時,就是手型最自然的時刻。例如,雙臂自然地垂於體側,雙手「什麼事都沒有」,一點兒不用力;或前臂平方桌子上、手部掌心朝下,「不要管它」地放在那裡,這時手型必然是:(1) 掌關節稍稍拱起。它不會是平的或下陷的。因為弄平、下陷都要故意用力。也不是拱起過高,那也不是自然的狀態。(2) 手指一定有一個天然的弧線。它不會是伸直的,因為伸直就要用力。(3) 天然的弧線,一定彎度不大,肯定握不住雞蛋。因為如加大弧線的彎度以求握住雞蛋,就要勾攏,就要用力。  這三點綜合起來還是一點:最自然。最自然就最舒服,就最方便手指的活動,也最好看、最正確。在這自然的狀態下開始訓練,就能踏上通向高深鋼琴技術之路。切不可往鋼琴前一坐,手就故意「作狀」,天生的靈活性在觸鍵前就已經失去大半。拋開一切使手不舒服的念頭,讓雙手無牽無掛、無拘無束地去接觸琴鍵。61、什麼樣兒的指型是正確的?  當手型正確時,手指形狀就是正確的。即:當手指毫不用力,呈彎度不大的天然弧線時的形狀。62、什麼樣的指型是不正確的?  手指伸直,或勾攏起來都是不正確的。伸直,呈直線;勾攏,彎度過大。兩者都要特別注意用點力量,都破壞了手指自然時那彎度不大的天然弧線。  還有兩種手型也是不正確的:一種是掌關節壓平,將手指第二關節彎成直角。另一種是手指第一關節塌陷下去。這兩種情況也都破壞了手指的天然弧線。  天然弧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惟有如此,各種重量、力量才能沿著弧線直達指端、「進入」琴鍵。而弧線的任何改變,都會使重力在「途中」有所散落或滯留。63、掌關節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掌關節,是指手指與手掌相連接的部位。  掌關節控制著、掌握著手指的通坐。由於它掌管著手指動作,所以,手指技術、手指動作、手指能力,其實也就是掌關節的技術、動作和能力。  其他不論,僅從人體自肩膀到手指端計起,依次有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掌關節、手指第二關節、手指第一關節。在這六個關節中,惟有掌關節是彈奏鋼琴當中動作頻率最高、活動最為積極的關節。如果說這六個關節都參與了彈奏活動的話,那麼,其他五個關節,歸根到底都是服從於、服務於、配合著掌關節的。只要是用手指觸下琴鍵,情形就是如此。這裡好象工廠里生產線的最後組裝車間,作為成品的成果是在這裡完成的。  不言而喻,鋼琴技術對掌關節能力的要求,是怎麼強調也不為過的。歸納起來,大致有三點:(1) 十個掌關節,各自控制相應手指獨立、靈活活動的能力。其實,也就是各個手指獨立、靈活地上下活動的能力。(2) 承受其他部位重力的支撐力。人體重力經其他關節的調節,有時只有少量被施加於掌關節,有時會很大。最大時,全身的重力都會在瞬間傾注於掌關節之上。這時,掌關節(連同指關節)不僅要能承受巨大的重力,而且還要不變形、不被壓塌。(3) 在彈奏中,有時需要將一隻手上任何兩個手指間的距離從橫向上伸展開來或收攏起來,其中伸展開的能力尤為重要,而且開度越大越好。這種伸展開(以及收起來)的動作,賴於掌關節的橫向擴展(以及收縮)能力。64、手指第一、第二關節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從初學者基本功訓練的角度賴看,這兩個關節需要具有的最重要的能力只有一個:穩定。  穩定,即支撐力。無論承受多大的重力,都保持天然弧線不變型。  當掌關節控制手指觸鍵時,第一、第二關節要穩定,不變型,這樣,手指才能成為一個整體,掌關節發出的力量才能直達手指端,中途不會部分散失。  當腕管作為主要觸鍵動力部位時,這兩個手指關節也要穩定,道理同上。  當正條胳膊甚至全身的重量都加於手指時,這兩個關節還是要穩定,要「泰山壓頂不彎腰」,還是基於同一道理。65、有時說學生手指軟,有時又說手硬了,是怎麼回事啊?  軟、硬,說的都是關節,除非患軟骨病,骨頭是不會軟的。作為缺點說手指太軟,其實,是指手指第一、第二關節穩定不住,承受點重力就要改變天然弧線的形狀。這多半是幼小學生才有的情況。說手硬,是指掌關節(還有腕關節)失去了自如活動的靈活性。這多半是成年初學者才有的情況。66、手指基本功有哪些?  在回答了手型、指型、手指各關節——特別是掌關節的問題時,實際上已經結解釋了手指基本功的基本原則。  手指基本功也就是手指觸鍵的技巧。手指觸鍵的動作其實並不複雜:利用掌關節的動力抬起手指,在指型穩定不變的狀態下,向下彈去,觸下琴鍵,如此而已。這個抬起、觸下的動作,迦特稱之為「揮動」,並說「這是人的一種天生能力」,「長久以來已完全成為本能。」所謂手指基本功,就是在手指本能能力的基礎上加以訓練,將其提到技術技巧的高度,以適應彈奏的需要。這可從四各方面認識:(1) 獨立性和靈活性。每個手指都要有獨立觸鍵的能力。獨立,並不是說一個手指抬起彈下,其他手指絕對不準動。只是說,任何一個手指都能在需要時完成觸鍵動作。在獨立性的基礎上才能發展靈活性。獨立而又靈活的手指,將能勝任各種速度音符的彈奏。(2) 力量。即彈下琴鍵的動作要能夠達到一定的力度,以及對力度大小的控制力。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彈下動作速度越快,力度越大。反之亦反。(3) 均勻。十個手指天生能力不一,經訓練後仍然會有差別。但基本功要求的目標是十指要具有相同的能力。也可以這樣認為,某個手指能做到的,其餘手指也應當能做到。(4) 承受巨大重量的支撐力。在彈奏各種強音時,都有賴於手指堅如磐石般的支撐力。  以上這些手指基本功所要求的手指能力,實際是兩類。一類是手指本身的活動力,一類是手指毫不動搖的穩定力。這兩種能力都是手指天生具有的,只不過是處於初級的、或潛在的狀態罷了。而鋼琴學生日復一日地練習,則是把初級的提到高級的,把潛在的變為現實具備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鋼琴技術並非那麼高不可攀,只看能否下到功夫了。轉帖出處:天天藝術
推薦閱讀:

八字基礎知識:五行象義精解等
《a o e》相關知識
普及肩頸痛知識...斜方肌疼痛...
有財識系列第一章總結,關於人生的選擇
【漲知識】27種常見水果的養顏功效和食用禁忌,你都知道嗎?

TAG:知識 | 鋼琴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