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得了抑鬱 不是自己扛著就能好的

  最近一個一萬多網友參與的「你今天抑鬱了嗎?」網路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偶爾會有心情不佳、抑鬱傾向。出乎意料的是,88.7%的人認為即使患病,也可以通過自我調節控制抑鬱症,並不需要尋求專業醫生醫學幫助及藥物治療。

  有些人把抑鬱症比喻成「心理感冒」,我個人對這種說法不是很認同,感冒是暫時性的,甚至不用吃藥扛扛就好了,但抑鬱症不同,它是一個慢性病,癥狀複雜多樣,不治療會越來越嚴重。從臨床觀察來看,人們對它的認識存在很多誤區。

  誤區1:抑鬱了不上醫院不吃藥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不選擇到醫院診療比例高達70.9%。如果真得了抑鬱症,就診率更低,據中華醫學會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治療率只有8%。

  要提醒大家,輕度抑鬱可通過一些認知的糾正和心理輔導來治療,但中重度抑鬱症一定得使用藥物治療,否則拖得越久將形成治療抵抗,療效越差。

  誤區2:身體不舒服跟心理問題無關國外患者對抑鬱症的痛苦體驗很多都表示心情低落、自信心下降或興趣降低,而我國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的癥狀更多表現在身體上。如出現疲勞、疼痛、沒食慾、失眠等,但到醫院查了個遍也沒查出任何問題,根本不會把這些不舒服與心理問題或抑鬱症聯繫到一起。曾有個患者被腰背痛磨了十幾年,最後才發現是抑鬱症,經3個月抗抑鬱藥物治療後終於不痛了。

  尤其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是抑鬱的高發群體,身體不舒服本來就多,哪些是軀體問題?哪些是心理問題引起的?給抑鬱症的早期診斷帶來很大難度。

  誤區3:有點小毛病就以為抑鬱了還有一種認識的誤區跟前兩種不同,其緣由也與缺乏對抑鬱症的正確認知有關,總是擔心抑鬱的發生,這些人主要以家長居多。對孩子一舉一動、日常狀態過於關注,一旦孩子發脾氣或沒食慾、成績不太穩定了,就馬上帶他們到精神/心理科諮詢或檢查,生怕孩子得了抑鬱症。

  不過,相對於我國目前眾多有抑鬱缺乏治療的現狀來說,這種「聽風就是雨」、過分關注、情感表達過於強烈的家長還是少數,最重要的是掌握一些識別抑鬱症的常識,一旦發現苗頭,儘早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推薦閱讀:

從睡相中看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好玩吧
留一點愛給自己
你認為你能活到多少歲?
陳正雄:抽象畫家要清楚自己在畫什麼
你不是誰的前任,你永遠是自己的現任

TAG:抑鬱 | 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