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馬克思

馬克思生於1818年5月5日,猶太裔德國人;

他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

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弄潮兒,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

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革命理論家;

記者、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

在社會科學和社會政治運動的發展中,

他的觀點和影響佔據重要位置。

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

他的一些著作問世,得益於好戰友恩格斯的大力支持。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倫敦寓所辭世。

馬克思對中國影響頗深,當今,仍有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

馬克思生於德國萊茵省特里爾城一個律師家庭;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學習。

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

18歲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

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放在哲學裡。

1840年,普魯士新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

迫害自由主義民主人士,

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大學學術自由已經失去;

新國王任命的柏林大學某教授將會審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但馬克思博士論文里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

不可能被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同意,

所以,馬克思將博士論文改寄給耶拿大學,由其審查博士資質。

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學位,並因得到委員會一致認可,未進一步答辯,就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

大學畢業後,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

遇到了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頗為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在德國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

原來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砍柴、放牧、過日子。

可是後來,一些貴族地主把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佔了,

不許居民們靠近一步,否則,以「盜竊」罪處理。

廣大居民不滿,德國議會不得不認真審議這事。

可是,他們考慮貴族地主的利益;

審議結果是:居民上山撿柴、放牧屬「盜竊」行為,

引起全國民眾對議會的不滿意,

人們憤怒譴責議會的不公平處理。

馬克思也感到十分氣憤,

他便在《萊茵報》上寫了一系列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

文中嚴厲抨擊了普魯士政府的做法,

立場堅定地站在民眾一邊,維護農民的利益。

普魯士政府非常氣憤,

他們立刻派人查封了《萊茵報》,迫使印刷停止。

馬克思一氣之下,把報紙主編的職務辭去;

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悔意,

相反,他更認清了反動政府的醜惡本質;

他尋找時機,繼續與反動政府鬥爭下去。

1843年6月19日,

馬克思結婚,妻子:童年時代的女友燕妮。

6月,前往克羅納茨赫度蜜月,

期間寫成《克羅納茨赫的筆記》;

10月移居巴黎,與盧格合辦《德法年鑒》,

發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

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從唯心主義走向唯物主義,

從革命民主主義走向科學共產主義。

1843年,《萊茵報》的發行許可,被普魯士國王撤銷,

因為馬克思在報上發表了一篇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

引發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滿意;

普魯士國王接到沙皇的抗議,

下令查禁萊因報,馬克思因此工作失去。

在此期間內,馬克思認識了恩格斯;

恩格斯是工廠主子弟;

他十分欣賞馬克思的主張,經常給予馬克斯大力支持;

馬克思做學問思考認真嚴謹,但生活隨性,

經常遲交給報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協助馬克思工作,並常常代筆。

1844年3月,與盧格決裂,因為盧格反對紡織工人的起義。

8月底,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巴黎會見,合寫第一部著作《神聖家族》;

從此,他們開始了終身的合作,是同志加兄弟。

11月至次年5月,他們合寫《德意志意識形態》,

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著作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

1845年,創作《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與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

1847年7月,寫作《哲學的貧困》;涉及「剩餘價值」及某些共產主義原理。

11月底,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在倫敦舉行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

受委託起草同盟綱領,

用「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代替舊口號:「人人皆兄弟」。

1848年2月中旬,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問世。

1848年2月,席捲歐洲大陸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導同盟投入革命洪流里;

3月初,馬克思被比利時政府驅逐出布魯塞爾到達巴黎。

1848年5月31日,由馬克思主編的《新萊茵報》創刊。

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

他對於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鬥爭的分析。

他認為這幾千年來,

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

就在於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鬥爭。

依據歷史唯物論,馬克思大膽地假設,

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代替。

1849年5月16日,

普魯士政府下令驅逐馬克思。

19日,《新萊茵報》被迫停刊,用紅色油墨印刷了最後一期。

1852年10月末-12月初,寫作《揭露科倫共產黨人案件》;

1857年寫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它闡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

從而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規律。

……

1864年9月28日,

馬克思參加了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為重要領導之一。

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

闡明無產階級運動的目的是推翻資本主義。

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1881年12月2日,燕妮·馬克思去世;

1883年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

馬克思積勞成疾,躺在安樂椅上溘然長逝;享年65歲。

馬克思主義是近代最複雜和精深的學說之一。

學說的範圍包括了政治、哲學、經濟、社會等廣泛的領域。

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是任何其他主義所不能及;

也因為如此,這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一樣版本的陳述和解釋。

馬克思積累了非常淵博的知識;

哲學、法學、文學,史學,翻譯,

經濟學、宗教學、邏輯學、美學,

政治學、語言學,工商業實踐,

甚至還觸及數學、自然科學等,

這些知識領域,馬克思都涉及。

他能閱讀歐洲許多國家(據說是十幾二十種)的文字,

能用德、法、英三種文字寫作,無人能比。

思考:

一個天才,一輩子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非常了不起。

為了工人階級、勞苦百姓的利益,

不怕冒犯統治當局,不怕被流放、被驅逐、被打擊;

馬克思堅守真理與信仰,

為工人階級、勞苦百姓,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

世界上也許不會出現社會主義國家,也許沒有「共產主義」這個名詞。

一百多年來,世界上也出現了不少社會主義國家;

為什麼有的只是曇花一現?什麼道理?

前蘇聯解體的原因是:

教條主義禁錮,思想僵化,唯書至上,脫離國情;

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

盛行官僚主義、與群眾嚴重脫離;

經濟結構嚴重失衡,一統天下的計劃經濟體制,

片面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

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緩慢,收入分配長期搞平均主義;

搞大國主義、霸權主義,全面擴軍備戰,消耗和削弱自身實力;

還有領導失職問題、和平演變問題、民族問題……

共產主義是一種政治信仰或社會狀態。

共產主義,是一個理想的社會:

它消滅了私有產權,消滅了階級,沒有國家和政府,進行集體生產;

科學高度發達,物質極度繁榮,人的覺悟非常高,按需分配,幸福無比。

有可能實現嗎?可以。

為什麼?因為:

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偉大最美好的政治信仰或社會狀態,

這就是人類走向共產主義的動力;

有了雄偉的目標,有了前進的動力,

就一定能到達目的地,只是時間問題;

還因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成功模式。

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過渡,也叫初級共產主義。

社會主義主張或提倡整個社會作為整體,

由社會擁有和控制產品、資本、土地、資產等,

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管理和分配基於公眾利益。

先發展經濟,解決溫飽問題;

加強社會保障,縮小貧富距離,共同發展富裕,減少階層對立。

發展、強大是硬道理。

當今的中國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各地,中國不斷輸出「和」文化,這是軟實力;

中國提倡「一帶一路」建設,與世界各國打造命運共同體;

當中國最強大之時,中國對世界就有巨大無比的影響力;

而中國的政治體制、發展模式等等,也會不斷被效仿學習。

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資本家與僱傭的關係,

剝削的存在,貧富兩極的分化,階級的對立,

這些弊端,決定資本主義無法解決人類永續與和平發展的問題。

資本主義最終會被毀滅,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與規律;

只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可以救人類、救世界;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馬克思早已預言之。

西方國家不斷出現金融、經濟、債務危機,

左翼政府不斷出現,從一方面說明了這個問題。

西方國家也在給富人增稅,

也要照顧平民的利益,也要消除貧富差距,

也在共同發展富裕,也在「學習」社會主義。

只有生產資料公有制,方能徹底解決解決階級對立與貧富差距的問題;

水可載舟,也可覆舟;各國人民也可以用選票改變社會的政治體制。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

人類不斷走向美好,這是一個誰也改變不了的發展趨勢。

正像《國際歌》所唱: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國際歌》響起,世界人民應該努力;

愚公移山,挖山不止,何懼「王屋二山」不去?

作者:追夢1979

2015年5月11日


推薦閱讀:

近年部分英年早逝的名人
這個把特斯拉送上太空的男人給了我們哪些教育啟示?
超逼真名人素描
劉邦、項羽、韓信等人都轉世成為哪些三國時期的名人?
名人堂

TAG:故事 | 名人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