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對低齡留學|旅美20年的學校心理學家對愈演愈烈的留學低齡化趨勢說NO

本文引自《我在美國做學校心理學家:走進真實的美國中小學生活》|(美)謝剛 著

*已獲作者授權

2014-15學年,就讀美國公立和私立學校的國際學生一共有974,000多位,其中幾乎每三位里就有一位來自中國,以304,040高居榜首,是第二名(印度)的近三倍。這比2013-14學年增長了10.8%。雖然比起以兩位數持續高速增長的前五年,增速有回調,但本科及以下就讀人數的增長仍然迅猛,低齡化趨勢明顯。從2005年的632名到2014年的38,089名, 來美國讀初中和高中的中國學生在十年間飛漲了60倍。

2015年6月底,我出發去北京做親子講座前,加州幾位好心的父母告誡,「謝老師,留學低齡化大勢所趨,你已經擋不住了!」

我不是要去扭轉這個潮流。我只是想介紹二十年來在美國中小學的所見所聞、對校內外教育的觀察,提供美國基礎教育的第一手資料,供大家參考。

從1999年在費城公立校區的全職實習到在加州公立學校工作的17年間,我看到美國中小學可取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為外人所知的問題。我從沒覺得非得到美國接受基礎教育不可。

從整體上來講,美國基礎教育正面臨危機,兩極分化嚴重。成績高的校區都有對教育極其重視的家長和社區支持,屬於少數,還常被批評給孩子壓力過大。公立高中四年內平均畢業率在1998到2012年期間從71%升到81%,但不可忽視的是將近五分之一不能按時拿到畢業證書。同時,畢業生整體水平令人擔憂。

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14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對被稱為國家基礎教育成績單的教育進展全國評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 NAEP) ,只有39%的12年級學生達到大學數學課程的入學要求,38%達到大學課程的基本閱讀水平。50個州里只有18個(包括哥倫比亞特區)要求2014年的高中畢業生完成大學的最低準備條件,也就是4年英語並通過代數或同等程度數學。超過五分之一的高中畢業生連入伍的最低測試標準都無法通過。如何全面提高課程的質量,國家遲遲無法達成共識。

拿矽谷來說,36%的居民出生在美國以外,近14%來自中國,是各大高科技公司的中堅,不都是完成國內基礎教育後出來的?我們可以抱怨應試製度的弊端,卻不能否認大多數同學在這個過程中收穫了堅實的知識,養成了勤奮的習慣,而這又成為他們日後在工作崗位成功的基礎。

單純去適應美式教育,年齡不是關鍵問題。如果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態度和行為習慣,什麼年齡來都會在半年到一年內適應。美國小學的成績單關於 「行為、學習技能、計劃組織能力」 等的內容佔到每學期考核標準的40%左右,還有校區把標題直接換成「成功的習慣」,要求和國內教育沒有太大區別。我看到國內高考高分學生的報道,發現他們和我在加州接觸的優秀高中生異曲同工,特點都是求知慾強、興趣廣泛、自律性高、時間管理得當。這樣的孩子,不論在哪個教育制度下都會是佼佼者。

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做基礎,只是把孩子送到美國學校就覺得萬事大吉,就大錯特錯,甚至適得其反了。

今年秋季剛轉入我們初中八年級的林同學就是很讓人痛心的例子。剛開學不到兩周,負責八年級的諮詢老師就找到我,說林同學有自閉症徵兆,比如上課時看上去很緊張,從不用眼睛看老師,老師問他問題總是一言不發,課間也不和同學們交流。再加上家庭作業不交,考試答案不寫,成績可想而知。

聯繫到林的監護人,才了解到林兩年前被離異的父母送到南加州讀六年級,小小年紀就不得不住在寄宿家庭(home stay)里,父母在國內工作為他攢學費。林和寄宿家庭一直相處不好,期間換了三家。他自控力差,迷上電玩,七年級下半學期有一次打遊戲不順,竟然在學校脫口而出「活著沒意思」 。

總體上講,美國對學生權力保護得很好,沒有家長或監護人簽字,連選課都不能更改。唯一的例外就是加州5150號法案,規定如果學生在校期間有任何自殺言論或傾向,學校有權在通知家長前報警,學生會被警察直接帶到精神病院監護72小時。結果,林當著同學老師的面被警察帶走。從此他在學校再不和任何人交流,天天乞求父母把他帶回國但被拒絕。幾個月後,林轉來北加州,寄宿在表姐家上八年級。雖然表姐對他很關心,常常和學校諮詢老師聯繫,支持他的學習,無奈他對學習毫無動力。林預測如果他門門不及格,父母就只能把他帶回國。所以,雖然老師想盡各種辦法,還安排講中文的同學帶他一起吃午飯,我也每周和他碰頭,幫他註冊學校網站好查看每日作業等,他總是鬱鬱寡歡。那幾個月他在校園裡垂著頭孤獨的身影,深深留在我記憶里。七年級發生的事情,讓林失去了安全感,他真的很需要和父母在一起,找回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信任。好在父母終於理解到這一點,在聖誕節前接他回去了。

除非孩子心智特別成熟,我不贊成他們18歲前自己去國外讀書。青春期(12-18歲)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期。

  • 這期間青少年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像,以及尋找他在社會集體中所佔的位置。

  • 同時,青少年期間因為荷爾蒙的變化,情緒易波動,行為等各方面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引導。

  • 這麼關鍵的發展階段,父母怎麼能放棄對孩子的引導,而放心讓他在異國的同學和老師來影響呢?

    不建議孩子低齡留學的另一個原因,是出於文化的考慮。在美國生活工作了20年,我深有體會,哪怕在華裔雲集的矽谷,哪怕中國的節日社區都高調慶祝,哪怕每周去讀中文學校,孩子們能掌握的中國語言和文化也是皮毛。雖然父母在家堅持講中文,大多數孩子在小學三年級左右就只能聽懂,然後用英文回答父母了。我們養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呢?讓他們從小開始接受全盤的西方教育,沒幾年很多孩子和父母交流都有障礙,將來成家立業後沒有共同語言的比例不小,多遺憾!至少要把親子關係和文化底子打結實了。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越來越多美國公立學校開設中文課程。K-12年級公立學校學生學習中文的數量從2005年的兩萬左右飛漲到2015年的二十萬左右。奧巴馬總統在2015年發起了「一百萬強」提議,目的是2020年讓美國一百萬學齡兒童在校學習中文。學習中文最好的環境肯定是在中國,輕易放棄太可惜。

    國內的基礎教育對表達能力重視不夠,但這個缺失,如果孩子好學,也可以很快趕上來。我23歲到費城讀博士時,前三個月完全不敢在課上發言,雖然自己本科專業是英語。之後就越來越活躍,以至於歐裔的同學們在畢業聚會時調侃,「看看我們做了什麼? 剛來時你一言不發,現在我們都不能讓你閉嘴!」 我十分感謝自己在國內接受的基礎教育,為適應任何文化的高等教育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能理解為什麼很多家長想把孩子送到國外來讀書,但盲目推崇並不可取。國內的教育資源不均衡,但好的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普通公立學校的水平。同時,在美國生活同樣會面對親子溝通、學習習慣的培養、網路上癮、青春期的逆反等挑戰。

    教育制度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最貴的選擇。多了解西方教育的要求,客觀地分析,才能和孩子的性格特點等相比較,找到最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


    推薦閱讀:

    蘋果,萬有引力,傻傻分不清楚
    這是一篇非常困的文章
    虛榮的人有什麼表現?
    《古文觀止-答蘇武書》的原文內容是什麼?
    乾貨 | 抖音:心理學+產品邏輯碰撞出的帶貨力

    TAG:心理學 | 心理 | 留學 | 心理學家 | 趨勢 | 學校 | 反對 | 低齡化 |